王 冠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24)
編導意識在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編輯中的表達
王 冠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24)
紀錄片作為電視節(jié)目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廣大受眾的喜愛,同時紀錄片節(jié)目編輯中的編導意識也越來越重要,并且在節(jié)目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電視紀錄片主要是記錄一些真實的畫面,編導要將多種類型的畫面進行重新組合,從而將信息傳遞給廣大受眾。所以,在紀錄片的編輯過程中,編導應該注重體現(xiàn)編導意識,用獨特的視角選擇記錄的畫面,突出紀錄片節(jié)目的主題?;谶@樣的認識,本文針對編導意識在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編輯中的具體體現(xiàn)進行分析探究,并相應地提出編導意識在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編輯中的表達原則。
編導意識;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編輯表達;分析探究
在創(chuàng)作紀錄片的過程中,編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常都是在拍攝真實場景和畫面之后,經過后期的處理、編輯、制作才能形成一部完整的紀錄片。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主要是以真實場景和畫面為基礎,編輯發(fā)揮編導意識進行整體內容的構建,從而將完整、合理的信息傳遞給廣大受眾。因此,編輯應該樹立正確、科學的編導意識,在編輯節(jié)目時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編導意識,并且將其貫穿于紀錄片制作的整個過程,融入自己的理解、認識、情感、審美,彰顯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的主題,提升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的整體播出質量。
(一)選題決定了紀錄片的內涵
在創(chuàng)作紀錄片的過程中,選擇的題材對紀錄片的內涵具有一定的決定作用。編輯在進行選題時應該從自身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出發(fā),明確紀錄片的主題方向。同時,編輯在選擇紀錄片題材時,應該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道德觀念。雖然紀錄片是真實場景和畫面的再現(xiàn),但并不是所有的場景和畫面都能夠任意地展現(xiàn)給廣大受眾,紀錄片的題材要保證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健康性、合理性。[1]因此,在選題過程中,編輯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編導意識,對紀錄片的題材進行合理的拍攝、選擇以及整理,從而更好地彰顯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的主題。
(二)拍攝角度決定紀錄片內容的真實性
紀錄片的制作主要分為拍攝與剪輯兩個環(huán)節(jié),紀錄片內容的真實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拍攝角度決定的,而拍攝角度也決定了紀錄片內容的真實程度。在面對鏡頭拍攝時,很多人都會無意識地進行偽裝,就如同人們在照相時會擺出各種造型和表情一樣,這種情況下拍攝的場景和畫面效果與抓拍效果是不同的,如果人們在鏡頭前進行了偽裝,就無法將真實的自我有效地展現(xiàn)出來,從而影響拍攝場景和畫面的真實性。因此,編輯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拍攝角度,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編導意識,科學合理地選擇拍攝角度,在人們毫無察覺和準備的情況下進行抓拍,將真實的場景和畫面完整地記錄下來。[2]在一定的社會發(fā)展背景下,紀錄片的宏觀主題會有相應的范圍,所以編輯應該在拍攝中合理地運用編導意識,還原或者是放大鏡頭下的場景和畫面,提升紀錄片拍攝的整體效果。
(三)編輯風格決定了紀錄片的價值
拍攝出來的各種畫面和場景需要經過編輯的剪輯、加工、重組等,才能形成一部較為完整的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所以紀錄片的剪輯工作也非常重要和關鍵。在拍攝畫面和場景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真實的生活素材,需要將這些素材進行選擇和整理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所以需要編輯運用自身的編導意識,充分發(fā)揮編導意識在紀錄片制作中的作用,并且要結合自身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來確定紀錄片的最終呈現(xiàn)形式和內容。因此,編導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紀錄片的剪輯風格,同時剪輯風格也影響著紀錄片的價值。
(一)紀錄片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原則
紀錄片主要就是拍攝生活中各種真實的畫面和場景,而編輯需要運用編導意識將這些真實的場景變得具有故事性,吸引廣大受眾的眼球和注意力,彰顯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的主題。真實性是紀錄片的基本原則,融入編導意識就是要提升紀錄片的故事性,值得注意的是,編輯不能將編導意識過度地融入紀錄片制作中,否則會影響紀錄片內容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在紀錄片的制作中,編輯過多地運用編導意識,很容易弱化紀錄片所具有的真實性,所以,編輯要對編導意識進行科學合理的運用,堅持適度原則。例如,《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紀錄片節(jié)目,其主要就是對中國的一些美食歷史及來源、產生、制作過程以及背后的故事進行記錄報道,充分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豐富的美食文化。
(二)紀錄片的藝術性原則
編導意識主要就是在制作紀錄片的過程中,編輯將自身的主觀意識融入紀錄片中,使得紀錄片富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從而提升紀錄片節(jié)目的藝術性。通常情況下,紀錄片所體現(xiàn)的內容都是真實的,一般不具有感情色彩,而在紀錄片中融入編導意識會使其變得更加有血有肉。在具體的編輯制作過程中,編輯需要認真分析每個真實的畫面和場景,從中選擇最優(yōu)秀的、最有代表性的內容進行組合。同時,在重新整合素材的過程中,編輯要適當地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讓紀錄片成為一個有情感、有思想的藝術作品,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畫面記錄和理論說教節(jié)目。不同的編輯通過同一種真實素材制作出來的紀錄片各不相同,其主要原因在于編輯的思想、知識背景、人生經歷各不相同,所以在素材的選擇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同時紀錄片最后突出的主題也不同,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即每一個編輯制作出的紀錄片都應具有一定的藝術性,使紀錄片富有故事性,增強紀錄片的感染力,進而令其被廣大受眾所關注和喜愛。
紀錄片作為一種人們喜愛的電視節(jié)目,它主要記錄了一些真實的畫面和場景,而編輯作為紀錄片制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編導意識的體現(xiàn)越來越重要,對紀錄片節(jié)目的最終呈現(xiàn)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編輯在制作紀錄片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編導意識,不斷提升紀錄片的可看性、真實性、藝術性,增強紀錄片的感染力,從而促進紀錄片節(jié)目的健康發(fā)展。
[1] 涂燕平.從張以慶作品看紀錄片中編導意識的滲透[J].肇慶學院學報,2012(04):11-13.
[2] 冶進海.淺談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專題節(jié)目中的編導意識[J].東南傳播,2013(03):116-117.
J952
A
1674-8883(2016)20-01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