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
微觀視域下人道化的社會景觀
——評《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
王靜
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是共產主義的一個指導原則,如何構建人道的社會主義社會、實現無產階級的理想一直是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探討的主題。布達佩斯學派理論家深刻地體驗到資產階級、二戰(zhàn)和斯大林極權社會主義給人們帶來的痛苦,有著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獨特的理解和情懷。由赫勒等學者所著的《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以其微觀歷史理論領域的獨特視角,立足于馬克思經典概念的理解對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建構,在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首先,微觀視域下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是布達佩斯學派進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建構的獨特視角。布達佩斯學派理論家在設想未來共產主義的藍圖與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構建中獨辟新徑,在堅持馬克思革命觀的同時,又探索從微觀領域的革命視域去實現馬克思關于人類解放的思想。赫勒在《馬克思的革命理論和日常生活的革命》一文中重新思考了馬克思的革命觀,并考察了歷史上出現的各種革命活動,重新界定了革命的內涵。在她看來,社會關系和人本身的根本變化是人類解放的真正實現。人和社會的轉變必須借助于微觀層面的變革,即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個人需要的人道化等。而如何使這種人道化成為可能,如何使這種總體性革命成為可能,就必須借助于能夠實現個體自由的共同體。
其次,個體自由與共同體的構建是布達佩斯學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實踐關注的焦點。布達佩斯學派認為,無論是傳統(tǒng)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人的自由自覺的個性都沒有被激發(fā)出來,要建立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所設想的全面的人類個體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理想社會情境,必須人為地、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適合個性自由、個性發(fā)展的空間和環(huán)境。赫勒和瓦伊達傾向于日常生活的人道化變革,而瑪麗亞·馬爾庫什和赫格居什則青睞工作場所的人道化過程。在《共產主義和家庭》一文中,赫勒與瓦伊達認為,家庭是日常生活變革的主要承載者之一,是日常生活的組織中心,是人們之間最理想的關系的集散地。因此,未來的家庭模式是一種能夠指向否定傳統(tǒng)習俗標準和價值取向的革命性變革的共同體——公社。與赫勒和瓦伊達試圖產生一種新的家庭類型——共產主義公社不同,瑪麗亞·馬爾庫什和赫格居什在《共同體與個性》一文中考察了勞動世界中不同群體的共同體功能,以尋找一種合適的共同體結構來發(fā)展類價值和個性。在他們看來,建立在家庭和鄰里關系基礎上的傳統(tǒng)共同體在現代人類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重要性,工作的性質和在勞動分工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生活的方式和志向。
最后,對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自身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為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提供永恒的理論支點。赫格居什認為,在歐洲社會主義發(fā)展到成熟和完善的階段時,必須要進行馬克思所說的“自我批評”,因此他在《社會主義社會的自我批評:現實性與必要性》一文中指出了積極的自我批判精神、不斷地改革和完善發(fā)展機制對建立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的深遠意義。為了推進社會的人道化變革,他們還積極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給予社會變革理論上的支持和呼應?,旣悂啞ゑR爾庫什和赫格居什在《社會主義國家中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走勢》一文中,提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發(fā)展的未來方向,認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應該具有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雙重功能,其目的是為人們規(guī)劃一個極具現實可能性的社會發(fā)展模式,這有助于真正的人道化社會的建構,從而引導人們建立一種社會主義的新的生活方式。
總之,個體的解放和全面的人類關系的建立是布達佩斯學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構建的永恒主題,是社會主義發(fā)展不斷追求的目標。布達佩斯學派理論家從微觀視域向我們展示的未來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景觀,對我們今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責任編輯:杜娟〕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