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念,謝 靜
(1.香港浸會大學 政治及國際關系學系,香港 999077;2.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7)
印度對緬甸公共外交評析及對我國的啟示
彭 念1,謝 靜2
(1.香港浸會大學 政治及國際關系學系,香港 999077;2.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7)
自21世紀初開始,印度通過逐步加強與緬甸的科技、文化、教育、醫(yī)療合作,持續(xù)對緬提供發(fā)展援助等途徑不斷深化對緬公共外交,擴大印度在緬軟實力。經(jīng)過不懈努力,印度對緬公共外交取得一定成效。但問題猶存,這主要包括印度對緬甸的發(fā)展援助有限;印度對緬甸公民社會的關注度不夠;印度與緬甸的教育醫(yī)療合作效果有限;印度對緬公共外交缺乏綜合性戰(zhàn)略。基于此,本文試圖對中國開展對緬公共外交提出若干建議。
印度;緬甸;公共外交;培訓合作;發(fā)展援助;文化交流;中國
印緬歷史文化聯(lián)系緊密,又互為鄰國,這為印度開展對緬公共外交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與緬甸開展科技培訓合作、舉行文化交流活動、進行教育醫(yī)療合作以及提供發(fā)展援助等方式,印度逐步推進對緬公共外交,不斷塑造并提升其在緬甸的國家形象?;诖?,本文詳細考察了印度對緬開展公共外交的動力、所取得的進展以及未來發(fā)展所面臨的制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開展對緬公共外交提出建議。
進入21世紀以來,亞洲各國紛紛加大了對公共外交的實施力度,以期更好地拓展本國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更好地維護并增進本國在該地區(qū)的國家利益。在公共外交競賽的刺激下,印度也逐步重視公共外交,并在其南亞及東南亞鄰國大力推行公共外交。在此背景下,印度不斷深化其對緬甸的公共外交,持續(xù)擴大印度在緬影響力,并制衡中國在緬影響力的擴展。
(一)公共外交的定義
作為國際關系研究的新領域,學界對公共外交的定義存有爭議。公共外交研究重鎮(zhèn)——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認為,從傳統(tǒng)視角來看,公共外交主要指一國與他國公眾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影響他國民眾,促進本國利益和外交目標的實現(xiàn)。新興的觀點認為,公共外交乃是一種關鍵機制,通過這種機制一國可以強化與他國的互信,并促進雙邊關系發(fā)展,同時也有助于建設一個更安全的全球環(huán)境。[1]本文認為,公共外交是一種旨在促進一國在他國影響力擴張,并推進雙邊關系發(fā)展的重要機制。通過政府與政府、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在文化、科技、教育、醫(yī)療及媒體之間的多軌道交往以及提供發(fā)展援助,公共外交得以有效推行。因此,本文的考察重點放在印度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在科技、文化、教育、醫(yī)療及發(fā)展援助領域與緬甸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的交流。
(二)亞洲的公共外交競賽
進入21世紀之后,亞洲各國對公共外交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強。傳統(tǒng)經(jīng)濟強國日本及韓國通過多種方式大力推行公共外交。新興大國中國在公共外交領域的推進力度更是突飛猛進。僅孔子學院就已經(jīng)遍布全球主要地區(qū)及國家。在亞洲各國日益青睞公共外交,并不斷借助公共外交提升國家形象的推動下,印度也不甘落后。自21世紀開始,印度也開始逐步重視公共外交。2006年,印度外交部成立公共外交司專門推行公共外交。[2]通過加強與相關國家,尤其是鄰國的科技合作、人文交流、教育醫(yī)療合作、資金援助等方式,印度大力推進公共外交,取得一定成效,其影響力不斷擴大,國際形象有所提升。2014年5月,莫迪當選印度總統(tǒng)之后,更加重視公共外交,尤其是借助文化資源擴展印度的軟實力。為此,莫迪特意提出文化外交的口號,試圖將文化資源打造成軟實力政策工具來實現(xiàn)國家利益。[3]莫迪上任之后首訪佛教國家不丹,之后訪問日本參觀東京的佛教建筑,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印時被安排參觀佛教藝術展覽都是莫迪以文化資源推進公共外交的積極嘗試。
(三)擴大印度在緬影響力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轉(zhuǎn)變對緬政策以來,印緬在經(jīng)貿(mào)、能源、政治外交以及防務安全領域的合作逐步深化,印度在緬影響力不斷擴展。不過,這種聚焦于短期現(xiàn)實利益的外交戰(zhàn)略日益顯示出其局限性。一方面,在經(jīng)貿(mào)、政治外交及防務安全領域,印度面臨中國、日本及西方國家的有力競爭,印度在這些領域持續(xù)擴大影響力受限;另一方面,關注這些短期現(xiàn)實利益難以促進印緬關系的長遠發(fā)展。正如南亞分析集團研究員哈里哈蘭(Col.R.Hariharan)所指出的,幫助緬甸建立一個穩(wěn)定、民主的社會是印度對緬政策的長遠目標,印度不應僅關注經(jīng)濟目標。[4]因此,對于印度而言,除了繼續(xù)加強與緬甸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政治交往以及安全合作之外,印度還迫切需要在其具有優(yōu)勢的文化藝術、民主價值及教育培訓等軟實力領域加強與緬甸的聯(lián)系,以此更為持久深入地擴大印度在緬甸的影響力,為印緬關系的長遠發(fā)展夯實基礎。
事實上,自2008年5月緬甸爆發(fā)納吉斯風暴之后,印度國內(nèi)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關于在發(fā)展對緬貿(mào)易和安全合作之外加大對緬發(fā)展援助、能力建設以及人道主義援助的爭論。盡管這些爭論極為謹慎,但是其主張已經(jīng)越來越頻繁地聽到了。[5]此后,印度顯著加強了對緬甸的發(fā)展援助以及人道主義援助,并且還逐漸推進與緬甸在科技及教育培訓領域的合作。印度前駐緬甸大使拉吉夫·巴蒂亞(Rajiv.Bhatia)對此表示,人力資源發(fā)展和能力建設近年來已經(jīng)成為印緬關系的主要合作領域。[6]
(四)制衡中國在緬影響力
中國因素一直是印度制定對緬政策的考量因素之一。中國在緬甸影響力的擴張,無論是在經(jīng)貿(mào)、政治、外交及安全領域,還是在文化、教育、醫(yī)療合作及發(fā)展援助方面都對印度形成了無形的壓力。因而,在緬甸推行公共外交,擴展印度在緬軟實力也有助于印度制衡中國在緬影響力的擴張。印度政策研究所研究員R.D.穆勒(Rani.D.Mullen)就認為,印度加強對緬甸(印度通向東南亞的唯一陸地通道)的發(fā)展援助大有裨益。除了遏制印度東北部的分離主義運動,與緬甸的緊密關系還有助于印度制衡中國在該地區(qū)日益增長的影響力。[7]
此外,針對中國近年來加大在緬公共外交力度,尤其是中國通過佛教文化藝術的紐帶增進與有佛教傳統(tǒng)的國家,尤其是緬甸、斯里蘭卡的聯(lián)系的戰(zhàn)略舉動引起印度的高度重視。布魯金斯學會印度分會研究員卡迪拉(Kadira Pethiyagoda)指出,中國近來尋求將佛教作為一種外交政策工具,并從中獲益頗豐。新德里重視佛教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抵消中國的軟實力優(yōu)勢。莫迪已經(jīng)通過加強與斯里蘭卡的佛教文化聯(lián)系來彌補印度與中國在戰(zhàn)略經(jīng)濟領域競爭的劣勢。[8]
自21世紀初開始,印度逐步加強與緬甸的科技、文化、教育及醫(yī)療培訓,并持續(xù)對緬甸提供發(fā)展援助。經(jīng)過多年的耕耘,印度對緬公共外交取得一定進展,印度在緬影響力逐步擴大。
(一)科技合作
鑒于印度在科技,尤其是信息科技領域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印度極為重視與緬甸的科技合作。1999年6月,緬甸科技部部長訪問印度,雙方簽署一項加強科技領域合作的協(xié)議。2000年4月4 ~9日,第一屆印緬科技聯(lián)合工作小組會議在仰光召開,雙方制定一份2000~2002年的工作計劃,以促進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合作。2003年,印度工商業(yè)部部長、信息與IT部部長相繼訪緬,討論進一步加強雙方在科技合作領域的相關問題。
2004年國大黨聯(lián)盟上臺后,印度繼續(xù)加強與緬甸的科技合作。2007年12月12日,緬甸副外長訪問印度,雙方簽署IT合作諒解備忘錄。印度將幫助緬甸在仰光建立一個印緬IT合作中心,以促進緬甸IT技術的發(fā)展。[9]該中心隨后在2008 年10月緬甸鞏發(fā)委主席丹瑞(Than Shwe)訪印期間正式啟動。2007年12月14日,緬甸第二個IT工業(yè)園在曼德勒建立。印度還向緬甸提供200萬美元在仰光建設印緬IT技術提升中心,用于提供短期軟件課程以及培訓緬甸IT業(yè)學員。該中心在2009年2月印度副總統(tǒng)安薩里(Mohammad Hamid Ansari)訪緬時完工。10名在印度普納接受半年培訓的緬甸工程師負責該中心的運營。[10]
2011年10月12日,緬甸總統(tǒng)吳登盛(U Thein Sein)訪問印度,印度承諾在曼德勒建立一個IT研究所。2014年6月,該研究所開始運行,并在曼德勒計算機科技大學開設2015學年課程。印度還承諾在今后5年繼續(xù)對該研究所的運行提供支持。此外,2014年4月,由印度援建的高級計算機發(fā)展中心也交付緬甸政府正式投入使用。該中心還幫助2010年建立的信息交流科技培訓中心提升教學能力,頒發(fā)聯(lián)合培養(yǎng)畢業(yè)證書。
除了建立IT研究機構(gòu),印度還積極援助緬甸建立工業(yè)中心。截至目前,印度已經(jīng)幫助緬甸建立6個工業(yè)培訓中心。其中尤以木各具(Pakokku)、敏建(Myingyan)培訓中心規(guī)模最大。這兩個培訓中心都由印度斯坦機械工具國際有限公司援助建立,主要提供包括工具和模具制造,數(shù)控機械師,工業(yè)電工、電子機械、鈑金、焊接等機械工業(yè)領域的培訓。2012年木各具工業(yè)培訓中心交付使用。敏建工業(yè)中心于2013年10月交付使用。
(二)文化交流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悠久燦爛的文化。地理上的鄰近為印度文化向緬甸傳播提供了便利。2000年1月24日,緬甸文化部部長應印度文化與旅游部部長之邀訪問印度,雙方簽訂印緬文化協(xié)議。此后,印緬文化交流主要圍繞佛教交流、音樂交流及藝術展出進行。
在佛教交流方面,2004年12月,印度贈予緬甸28幅佛陀畫像,并在仰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永久展出。2005年12月,三名緬甸宗教官員及僧侶訪問印度,并在印度那爛陀、瓦納納西、阿格拉、加爾各答、德里以及阿拉哈巴德的佛教大學學習。2012年12月,印度外長訪緬支持佛教文化基金會國際會議開幕儀式,并贈予緬甸16顆珍貴的佛陀舍利子安放在仰光大金塔。
在音樂交流方面,2009年,由13名學生組成的緬甸代表團赴印度參加南亞文化節(jié)。同年,由15名成員組成的緬甸文化代表團赴印度參加在科希馬舉行的“犀鳥節(jié)”(Hornbill Festival)。[11]12月,印度一個卡瓦利音樂團再次在緬甸仰光、曼德勒、毛淡棉等地舉行演出。12月,由7名成員組成的卡瓦利(Qawwali)音樂團訪問緬甸并演出。2013年11月,來自緬甸實皆和曼德勒的文化團體在印度曼尼普爾傘蓋節(jié)(Sangai Festival)表演。[12]2014年11月,緬甸欽邦首席部長率38位成員組成的文化貿(mào)易代表團參加曼尼普爾傘蓋節(jié)。同年,緬甸實皆和克欽邦首席部長率團參加印度那加蘭邦的犀鳥節(jié)。
在藝術展出方面,2005年,印度在仰光國家博物館舉辦印度當代藝術展。印度電影也同時在緬甸上映。2007年,在緬甸文化部的支持下,印度駐緬甸大使館曾成功舉辦包括印度婆羅多舞(Bharatanatyam)以及慶祝印度獨立60周年的音樂會等活動。2008年11月,在印緬文化交流項目的推動下,印度木偶戲代表團訪問緬甸,并在仰光和曼德勒舉行演出活動。2010年11月,由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等組織的為期一周的南亞藝術展在仰光展出。
(三)教育醫(yī)療培訓合作
由于印度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優(yōu)勢,印緬在教育培訓領域的合作也不斷提升。2003年,印度人力資源發(fā)展部與緬甸教育部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規(guī)劃雙方的交流集中于聯(lián)合培訓、聯(lián)合研究項目、聯(lián)合召開研討會以及促進兩國學者及研究人員的交流。同年,印緬兩國政府簽訂一項三方協(xié)議,為來自印度的委托代理教師赴緬甸大學進修提供機會。2005年,印度政府選派多名專家學者赴緬甸仰光大學指導博士計劃,并向仰光大學提供物理、生物技術以及IT實驗室裝備。2009 年11月,印度阿拉哈巴德英語和外國語大學兩位專家加入印緬英語培訓中心。2010年,該中心正式啟用,定期向緬甸學生提供培訓課程。印度還向緬甸學者及中層公務員提供獎學金,供其在印度多個研究機構(gòu)進修。[13]
此外,在信息科技商業(yè)合作項目(Indian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ITEC)、科倫坡計劃科技合作項目(Technical Cooperation Scheme,TCS,Colombo Plan)以及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相關項目(Indian Council for Cultural Relations,ICCR))的支持下,緬甸在印度培訓人數(shù)不斷上升。2008年,通過這些項目培訓的緬甸人數(shù)總數(shù)為170。其中,信息科技商業(yè)合作項目培訓為105;科倫坡計劃為55;文化關系委員會項目為10;2009年,這一數(shù)字攀升至205。[14]2010年,這一數(shù)字上升至220。[15]2011年再次上升至270。[16]2012年5月印度總理辛格訪緬宣布雙方致力于將這一數(shù)字提升至500。2014年,這一數(shù)字達到370。[17]此外,2009年2月,由位于艾哈邁達巴德的印度企業(yè)家發(fā)展研究所提供技術支持、印度政府提供財政援助的緬印企業(yè)家發(fā)展研究中心成立,并于2012年12月在仰光經(jīng)濟研究所的行政管轄下開始運行。5115名緬甸企業(yè)家受益,其中3251名企業(yè)家參加該中心的培訓課程。[18]最后,印度也開始與緬甸加強醫(yī)療領域的合作。2011年10月緬甸總統(tǒng)吳登盛訪問印度時,雙方簽署協(xié)議升級仰光兒童醫(yī)院和史迪威總醫(yī)院。印度還向兩所醫(yī)院提供醫(yī)療裝備及培訓服務。
(四)對緬發(fā)展援助
目前,緬甸是印度對外全面發(fā)展援助計劃的三個主要國家(另外兩個國家是不丹和阿富汗)之一。1999年2月5日,印度向緬甸第二工業(yè)部提供200萬美元,用于工程修建,其中包括新建五座工廠,涉及化工、油氣等領域。2000年11月,緬甸和平與發(fā)展委員會副主席貌埃(Maung Aye)將軍率代表團訪問印度。17日,兩國政府簽訂一項1500萬美元的貸款協(xié)議。同年,印度對緬甸的援助額達到19.15億盧比,約占印度對外援助總額的3%。2003年,印度對緬甸的援助額為2.1億盧比,低于印度對外援助總額的1%。[19]
國大黨聯(lián)盟時期,印度對緬甸發(fā)展援助日益增多。2001~2004年,印度對緬甸的發(fā)展援助為8.23億盧比,2004~2007年,這一數(shù)字上升至19.22億盧比,2007~2010年,回落至10.08億盧比。[20]2010年緬甸鞏發(fā)委主席丹瑞訪印時,印度繼續(xù)向緬甸提供經(jīng)濟援助。其中,印度進出口銀行向緬甸鐵道部提供6000萬美元貸款;印方為修建緬甸通往印度米佐拉姆邦公路,提供6000萬美元支持,還向緬甸農(nóng)業(yè)部提供1000萬美元援助。[21]2011年6月,印度外長訪緬時給予緬甸200萬美元的援助。2012年印度總理辛格訪緬,雙方簽署邊界合作協(xié)議。印度承諾自2013~2018年每年向緬甸提供500萬美元,用于緬甸欽邦那加自治區(qū)邊境地區(qū)的發(fā)展合作項目。2013年,共有21所學校,17個健康中心以及8座大橋動工建設。[22]印度還向緬甸提供100萬美元用于在緬甸克欽邦建造10所學校。
此外,印度還頗為重視對緬甸自然災害的援助。2008年5月,緬甸遭受納吉斯風暴襲擊,印度第一時間派出2艘軍艦及8架飛機趕赴緬甸救災。印度共向緬甸提供125.5噸救災物資,并援助20萬美元用于修復仰光的大金塔。2011年6月,印度外長訪緬時,對緬甸撣邦的災后重建給予75萬美元的援助。2012年緬甸若開邦爆發(fā)佛教徒與羅興亞穆斯林的種族沖突之后,印度及時提供財政資助用于建設學校。
經(jīng)過長期的推動,印度在緬甸的軟實力拓展取得一定進展。雙方已經(jīng)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全面合作關系。但是一些制約因素的干擾仍然存在,并持續(xù)影響印度在緬甸公共外交的拓展。
(一)取得的成就
目前,印緬在科技合作、文化交流、教育培訓、醫(yī)療合作及發(fā)展援助領域已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全面合作關系。其中,中央政府在科技、文化、教育、醫(yī)療、發(fā)展援助方面占據(jù)主導地位。印度東北部地方政府在文化交流以及醫(yī)療援助方面也開始發(fā)揮作用。此外,雙方已經(jīng)形成一些重點合作領域,促進雙邊友好關系的發(fā)展。印度在具有技術優(yōu)勢的IT、農(nóng)業(yè)以及工業(yè)領域已經(jīng)與緬甸形成機制性的合作關系。雙方聯(lián)合建立的一些重要機構(gòu)成為合作不斷推進的重要保障。在文化交流領域,佛教以及一些地方性傳統(tǒng)節(jié)日已經(jīng)成為雙方交往的重要平臺。
印度對緬甸的發(fā)展援助總體呈上升趨勢,且其在印度對外援助中始終占據(jù)重要地位,反映出印度對通過發(fā)展援助加深印緬關系的急切需求。2000~2004年,印度對緬甸的發(fā)展援助為8.73億盧比,是印度對外援助的第五大國。2004~2007年,印度對緬甸的發(fā)展援助為19.22億盧比,是印度對外援助的第四大國。2007~2010年,印度對緬甸的發(fā)展援助為10.08億盧比,是印度對外援助的第六大國。2010~2013年,印度對緬甸的發(fā)展援助為26.64億盧比,是印度對外援助的第七大國。[23]緬甸是除印度南亞鄰國之外獲取印度發(fā)展援助最多的國家。
(二)存在的問題
盡管印度對緬公共外交取得一定進展,但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包括印度對緬甸的發(fā)展援助有限;印度對緬甸公民社會的關注度不夠;印度與緬甸的教育醫(yī)療合作效果有限;印度對緬公共外交缺乏綜合性戰(zhàn)略。
第一,與其他國家,尤其是與歐盟及日本相比,印度對緬甸的發(fā)展援助較少。根據(jù)印度財政部2014~2015的財政預算,印度對緬甸援助為33億盧比,約折合0.48億美元;2015~2016財年,印度對緬發(fā)展援助下降至27億盧比,約折合0.39億美元。[24]而歐盟2014年對緬發(fā)展援助為0.95億美元,2015年又提升至1.23億美元。日本2013年向緬甸政府提供2.15億美元的贈款。[25]同時,日本重啟對緬甸官方發(fā)展援助。此外,美國國際開發(fā)署2008~2012年對緬提供援助約1.96億美元。隨著美緬關系的逐步改善,美國對緬援助將進一步上升。因此,印度的發(fā)展援助占緬甸接受外國援助的比例將顯著下降,這將直接制約印度對緬公共外交的有效推進,并制約印度在緬軟實力的拓展成效。
第二,與西方國家關注緬甸公民社會發(fā)展、注重援助緬甸非政府組織相比,印度對緬甸公民社會的發(fā)展缺乏重視。印度政府未采取有效措施援助緬甸境內(nèi)的眾多非政府組織,也極少有印度非政府組織主動對緬甸非政府組織進行援助、指導。此外,對于印度境內(nèi)的緬甸流亡人士建立的非政府組織,印度也并未給予大力支持。隨著緬甸民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公民社會的崛起將是一個必然趨勢。有學者還將公民社會力量稱之為緬甸的第三股政治力量。由此可見,公民社會在緬甸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印度對緬甸公民社會發(fā)展的忽視對于印度在緬開展公共外交,以及增加印度對緬甸政局影響力都不利。
第三,印度目前對緬甸的援助很大程度都是政府推動,缺乏強大的民間組織介入,這導致印度的援助缺乏持續(xù)性以及針對性。首先,印度注重對緬甸高等教育的援助,但是忽視對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援助。盡管印度試圖以此擴大自身在緬甸精英教育人士中的影響,但在民主化進程不斷加深的緬甸,普通民眾的意愿已經(jīng)顯示出極大的政治影響力。因此,忽視對基礎教育的援助將制約印度在緬甸普通民眾中的形象構(gòu)建,不利于印度有效拓展在緬甸的軟實力。其次,印度政府對緬甸公務員、軍官、記者的培訓都是由政府主導,流于形式,實效不大。正如艾格勒托(Renaud.Egreteau)所言,不可否認,這些緬甸的培訓人員在印度接受了有價值的、必要的訓練,但是一旦他們返回緬甸,他們就與之前接受培訓的印度機構(gòu)和老師失去聯(lián)系,這嚴重阻礙了雙方的后續(xù)合作以及印度在緬甸長遠影響的拓展。[26]在醫(yī)療合作領域也是如此。重大合作項目都由政府推動,民間力量很少能參與其中。這導致雙方在這一領域的合作嚴重依賴政府的推動。一旦政府投入減少,雙方的合作就會停滯甚至倒退。此外,由于政府推動的合作項目有限,受眾也有限,從而限制了印度在緬甸的軟實力拓展范圍。
第四,印度對緬公共外交缺少綜合性戰(zhàn)略。雖然印度外交部設有公共外交司,但很多機構(gòu)都在承擔公共外交任務,各部門之間不僅缺少配合,也沒有一個可執(zhí)行的綜合性公共外交戰(zhàn)略,這導致印度的外交政策、地區(qū)關切以及地緣戰(zhàn)略觀點在很大程度上仍不被世界所知。[27]在對緬公共外交方面同樣如此。首先,印度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推進對緬公共外交方面并未有明確的協(xié)商,以便在一個完整全面的框架下去穩(wěn)步推行措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公共外交的效力。其次,印度中央政府各部門各自獨立開展對緬公共外交,很少能看到這些部門聯(lián)合舉辦活動或者聯(lián)合制定對緬公共外交措施。這種缺乏協(xié)調(diào)性的對緬公共外交難以切實提升印度在緬甸的軟實力,也難以在緬甸構(gòu)建一個始終如一的印度國家形象。
在亞洲各國紛紛開展公共外交的競爭局面下,印度對緬公共外交的經(jīng)驗教訓值得中國注意。
一是中國應該吸取教訓,制定全面統(tǒng)一的對緬公共外交戰(zhàn)略。具體而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國有企業(yè)及非政府組織應該在統(tǒng)一的對緬公共外交戰(zhàn)略下既發(fā)揮各自所長,又共同協(xié)作,共同塑造完整正面的中國在緬形象。二是在歐美日等國加大對緬發(fā)展援助的背景下,中國對緬發(fā)展援助也應該保持穩(wěn)定增長。不僅如此,中國的發(fā)展援助還應該幫助緬甸提升國家發(fā)展能力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此外,中國應重視對緬救災援助力度,通過救災援助展現(xiàn)中國的正面形象。三是中國應該重點關注緬甸公民社會的發(fā)展,通過提升兩國非政府組織及媒體的交流以及通過項目考察等方式支持緬甸境內(nèi)非政府組織及媒體的發(fā)展來樹立中國的正面形象。四是中國應該在科技及工業(yè)領域提升對緬投資以及對緬人員培訓力度。尤其是在培訓領域,中國應注重建立雙向流動機制,既讓中方技術工人常駐緬甸企業(yè),也讓緬甸技術人員有機會到中國進修,從而持續(xù)提升緬甸的工業(yè)制造能力。五是中國應持續(xù)為緬甸公務員提供短期或長期的行政能力培訓,并在培訓單位與培訓人員之間建立長期的聯(lián)系機制,以便長期有效地提升緬甸公務員的行政能力。六是中國在加強提供獎學金吸引緬甸留學生來華留學以及加強中緬高校交流之外,應特別重視對緬甸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援助及培訓。中國可以通過援建中小學、培訓中小學教師以及開展中緬中小學生互訪交流機制樹立中國在緬甸社會的正面形象。七是中國應在醫(yī)療領域?qū)挼樘峁┯行г?,尤其是在緬甸邊遠貧困地區(qū)。中國可以通過為當?shù)匦藿ㄡt(yī)院、培訓醫(yī)生以及提供免費醫(yī)療等形式塑造中國在緬甸普通民眾心中的正面形象。八是中國應繼續(xù)借助佛教聯(lián)系加強與緬甸的文化交流,積極扶持一批與緬甸佛教組織聯(lián)系密切的中國佛教組織協(xié)會,定期舉辦國際性的佛教交流大會增進兩國文化聯(lián)系。九是中國對緬公共外交應打造政府與社會組織均積極參與的“兩條腿”戰(zhàn)略。政府應鼓勵民間組織參與對緬公共外交,并給予其有力支持。
[1]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hat is PD?[EB/OL].http://uscpublicdiplomacy.org/page/ what-pd
[2]時宏遠,日趨活躍的印度公共外交[J].國際問題研究,2015,(44).
[3]Kadira.Pethiyagoda.Modi Deploys His Culture Skills in Asia [EB/OL].http://www.brookings.in/in-focus/modi-deploys-his-culture-skills-in-asia/
[4]Col.R.Hariharan.India-China-Myanmar Relations[EB/OL].http://www.c3sindia.org/india/112
[5]Renaud.Egreteau.A Passage to Burma?India,Development,and Democratization in Myanmar[J],Contemporary Politics,2011,(478).
[6]Rajiv.Bhatia.India-Myanmar Relations:Changing Contours [M].New Delhi:Routledge,2016(182).
[7]Rani.D.Mullen.The State of India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EB/OL].http://www.cprindia.org/sites/default/files/policy -briefs/Spring_2014_IDCR_Report_the_State_of_Indian_Development_Cooperation.pdf
[8]Kadira.Pethiyagoda.Modi Deploys His Culture Skills in Asia [EB/OL].http://www.brookings.in/in-focus/modi-deploys-his-culture-skills-in-asia/
[9]B.Raman,India,China to Strengthen Myanmar's IT Capability,[EB/OL].http://www.southasiaanalysis.org/papers26/paper2507.html
[10]Renaud.Egreteau.A Passage to Burma?India,Development,and Democratization in Myanmar[J].Contemporary Politics,2011,(476).
[11]Annual Report 2009-2010[M].New Delhi:India's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2010,(12).
[12]Annual Report 2013-2014,New Delhi:India's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2014,(9).
[13]Renaud.Egreteau.A Passage to Burma?India,Development, and Democratization in Myanmar[J].Contemporary Politics,2011,(476).
[14]Annual Report 2009-2010[M].New Delhi:India's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2010,(12).
[15]Annual Report 2010-2011[M].New Delhi:India's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2011,(11).
[16]Annual Report 2011-2012[M].New Delhi:India's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2012,(10).
[17]Annual Report 2014-2015[M].New Delhi:India's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2015,(15).
[18]Rakhahari.Chatterji Anasua.Basu.Ray.Chaudhury Pratnashree.Basu.India-Myanmar Connectivity: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J].ORF Report,2015,(77).
[19]K.Yhome.India-Myanmar Relations(1998-2008)-A Decade of Redefining Bilateral Ties[J].OFR Occasional Report,2009,(11).
[20]Pierre.Gottschlich.New Developments in India-Myanmar Bilateral Relations?[J].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2015,(153).
[21]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經(jīng)濟商務參贊處.印度向緬甸鐵路及農(nóng)業(yè)等領域提供貸款和援助[EB/OL].http://mm.mofcom.gov. cn/article/jmxw/201008/20100807084730.shtml
[22]Rakhahari.Chatterji Anasua.Basu.Ray.Chaudhury Pratnashree.Basu,India-Myanmar Connectivity: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J].ORF Report,2015,(80).
[23]Pierre.Gottschlich.New Developments in India-Myanmar Bilateral Relations?[J].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2015,(153).
[24]India Budget Proposes to Cut Aid for BD,Nepal Myanmar[EB/ OL].http://www.observerbd.com/2015/03/02/75481. php#sthash.jFddnDOF.dpufhttp://www.observerbd.com/ 2015/03/02/75481.php
[25]張云飛.緬甸和日本簽約開發(fā)經(jīng)濟特區(qū)[EB/OL].http://japan.people.com.cn/35463/8258400.html
[26]Renaud.Egreteau.A Passage to Burma?India,Development,and Democratization in Myanmar[J].Contemporary Politics,2011,(477).
[27]時宏遠.日趨活躍的印度公共外交[J].國際問題研究,2015,(54).
Analysis of India's Public Diplomacy towards Myanmar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
PENG Nian1,XIE Jing2
(1.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ongkong Baptist University,Hongkong,999077,China;2.Political Institute,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610071,Sichuan,China)
India has deepened its public diplomacy towards Myanmar and expanded its soft power in Myanmar by promoting the bilateral cooperation in technology,culture,education,medicine and persistent development assistance since the early 21 century.As a result,India's public diplomacy towards Myanmar has produced some outcomes after the consistent endeavors in the past decade.However,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barriers in it,including limited development aid,low attention towards the civil society in Myanmar,limited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medicine,as well as absence of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wards the country.Given this situ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in Myanmar.
India;Myanmar;public diplomacy;training cooperation;development assistance;cultural exchange;China
〔責任編輯:左安嵩〕
D829
A
1006-723X(2016)07-0044-06
彭 念(1986—),男,湖北安陸人,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系學系博士生候選人,主要從事中印緬關系、緬甸外交政策研究;
謝 靜(1986—),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印度外交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