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林梅琴
余光中 就是那一只蟋蟀
本刊記者 林梅琴
余光中,1928 年生,祖籍永春,臺灣詩人、作家,代表作《鄉(xiāng)愁》《白玉苦瓜》《聽聽那冷雨》《蓮的聯(lián)想》《逍遙游》《焚鶴人》等。
說起余光中在大陸的走紅,不能不提詩人流沙河。
流沙河是《星星》詩刊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現(xiàn)在的人可能不大讀詩了,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卻是全民讀詩。當時北京的《詩刊》每月發(fā)行40萬份,四川的《星星》每月發(fā)行20萬份。“一次詩朗誦,聽眾兩三千,可謂盛況空前,也絕了后。”流沙河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
那時候流沙河任《星星》詩刊編輯,香港友人劉濟昆在寄給他的一封信中說,臺灣詩好,有一個余光中尤其好。隨即寄來三本臺灣出版的詩集,其中就有余光中的詩。
一直忙到1981年的初秋,某次出差的路上,流沙河才翻到余光中的詩,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白x他的《當我死時》《飛將軍》《海祭》諸詩,想起孔子見老聃時所說:‘吾始見真龍!’”流沙河后來在文章里回憶道。
流沙河很快立志要寫《臺灣詩人十二家》一書,恰好《星星》主編白航要他寫專欄,他便以此回應(yīng)。差旅一結(jié)束,回了成都,他就開始動筆了。
1982年,《星星》一月號到十二月號,每月刊載一位臺灣詩人的介紹文字,并附錄詩作數(shù)首。出刊后,反應(yīng)很不錯,翌年成書,正式出版。
余光中的介紹文字和詩作,在《星星》的三月號上刊出,流沙河給余光中寫了封信表示敬意,當時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余光中回了信。
信是鋼筆寫的,“很方正,嚴肅堅定,一筆不茍”。其中有段話,流沙河印象深刻:“我們的社會背景不同,讀者也互異,可是彼此對詩的熱忱與對詩藝的追求,應(yīng)該一致。無論中國怎么變,中文怎么變,李杜的價值萬古長存,而后之詩人見賢思齊、創(chuàng)造中國新詩的努力,也是值得彼此鼓舞的?!?/p>
在流沙河看來,“這是君子之言,和而不同”。此后兩人書信往來,流沙河成了余光中在大陸的推廣人。
“講余光中我上了癮,有請必到。千人講座十次以上,每次至少講兩小時,興奮著魔,不能自已?!绷魃澈踊貞?,他將余光中的詩打印成件,“人手一冊,逐字逐句細講,還要粉筆板書,就像上國文課?!?/p>
流沙河本名余勛坦。有一次講完課下臺來,一位先生上前低聲問流沙河:“余光遠是你大哥?”流沙河說是,但大哥前幾年過世了。這人又接著問:“余光中該是你二哥吧?”
“他認為一個余光遠、一個余光中、還有一個余光近!遠、中、近排下來。我說我不認識余光中先生,只是介紹他的詩,和他連面都沒有見過?!绷魃澈诱f,“猜想他是見我如此賣力宣講其詩,故有此疑?!?/p>
1982年夏,余光中在信上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xiāng)下聽到的那只?!?/p>
信上的這句話讓流沙河很受感動,他寫下《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發(fā)表在香港的《文匯報》副刊上。詩中的“臺灣詩人Y先生”,說的便是余光中。
第二年,這首詩被選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編高中第四冊語文課本,給中國數(shù)百萬高中生讀,并給詩句作注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現(xiàn)任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p>
詩人流沙河是余光中在大陸的推廣人。
1986年,流沙河選了余光中的一百首詩,一一分析作為導讀附在詩后,在《詩歌報》上連載,擴大了影響。后來,這些詩又以《余光中一百首》的形式正式出版,一印就是3萬冊。
《鄉(xiāng)愁》和《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被收入大陸教科書,余光中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
第二年,《人民日報》在臺灣專欄上刊出了《鄉(xiāng)愁》,這是中央黨報第一次肯定了這首詩。而在此之前,臺灣作家陳映真到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座談,介紹臺灣文壇現(xiàn)狀時,曾說余光中很“右”,是官方詩人。這些都沒能影響余光中的迅速走紅。
而后《鄉(xiāng)愁》和散文作品《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被收入大陸教科書,余光中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
《鄉(xiāng)愁》的受歡迎并非偶然,形式簡單只是一個很小的層面。在那個兩岸阻隔的年代,《鄉(xiāng)愁》以最通俗淺白的言語,替那些想要回家卻不能回家的人們做了最真實的表達,引起無數(shù)共鳴。當然即便兩岸不再阻隔,《鄉(xiāng)愁》也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畢竟任何一個時代,都不缺異鄉(xiāng)人。
之后改革開放,香港、澳門相繼回歸,臺灣成為祖國統(tǒng)一的最后一道難題。來自寶島的《鄉(xiāng)愁》,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官方的呼喚——這種詩意的、柔軟的方式,更能觸動人心。而作者余光中,自然是當仁不讓的最佳代言人。
1992年,在中國社科院研究所的邀請下,余光中第一次回到了大陸,去的卻是小時候沒有到過的北方,演講《龔自珍與雪萊》。之后請柬不斷,20多年來,他回了五六十次大陸,幾乎每年都回,次數(shù)多得他都記不清了。
“余光中熱”并非夸大其詞:1997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余光中應(yīng)邀前往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個城市為讀者簽名;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曾朗誦《鄉(xiāng)愁》;2002年9月,福建省專門舉辦“海峽詩會”——余光中詩文系列活動;2004年1月,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九大卷的《余光中集》,受到廣泛關(guān)注;2004年4月,備受海內(nèi)外華語文學界矚目的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開獎,余光中成為2003年度散文家獎得主。近年來,中央電視臺的《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都以專題的形式向國內(nèi)觀眾連續(xù)推薦、報道余光中。
遺憾的是,對于大部分讀者來說,說起余光中,能想到的似乎就只有《鄉(xiāng)愁》了。這些年,他一次又一次地回鄉(xiāng),《鄉(xiāng)愁》一次又一次地被他本人或被別人朗誦著。有些人高亢、凄厲,甚至痛苦、掙扎的樣子,似乎滿是情懷。但余光中搖搖頭,不,他們并不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