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國內經濟立新破舊已到緊要關頭。自去年年末以來,來自高層的清理“僵尸企業(yè)”的聲音格外頻繁。一時間,“僵尸企業(yè)”成為社會各界議論的經濟熱詞。日前,國務院國資委在京召開中央企業(yè)、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將處置“僵尸企業(yè)”列為2016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僵尸企業(yè)”有何危害?如何才能讓其入土為安呢?
何為“僵尸企業(yè)”?
“僵尸企業(yè)”是指一些經濟效益不佳、長期扭虧無望,主要依靠銀行信貸和政府補貼維持生存,且難以順利從產業(yè)內退出的瀕臨死亡的企業(yè)。目前,在我國煤炭、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行業(yè),“僵尸企業(yè)”比較集中。企業(yè)規(guī)模大、附加值低、行業(yè)產能嚴重過剩,是“僵尸企業(y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僵尸企業(yè)”的危害
一者,“僵尸企業(yè)”需要銀行和財政不斷輸血,浪費資金資源,形成一個無底洞。一方面,“僵尸企業(yè)”占用各類資源卻不產生與之匹配的效益,長期靠政府“輸血”來維持,長年依賴借貸發(fā)放工資,耗費了國家大量資金,使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僵尸企業(yè)”靠銀行信貸支撐,累積下來就會形成巨大的資產泡沫和金融危機因素。
二者,“僵尸企業(yè)”形成逆淘汰機制,讓劣幣驅逐良幣,搶奪了其他健康企業(yè)的機會。“僵尸企業(yè)” 不死,行業(yè)內的優(yōu)秀企業(yè)就得不到足夠的市場份額和市場空間?!敖┦髽I(yè)”會讓一個區(qū)域改革創(chuàng)新氛圍變得死氣沉沉,甚至變成“僵尸行業(yè)”和“僵尸經濟”。 “僵尸企業(yè)”大多是規(guī)模較大的國有企業(yè),牽涉眾多,地方政府只能繼續(xù)輸血。不僅拖累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更是占用著大量的經濟資源,延緩改革的推進。
“僵尸企業(yè)”清退的難點
清理“僵尸企業(yè)”、化解產能過剩的主要困難在哪里?主要難點在勞動方而不在資產方的原因。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運行中,資本流動的障礙小,而勞動力退出壁壘大。從實踐看,當前依法處置“僵尸企業(yè)”主要有“三難”:一是啟動破產難,二是協(xié)調破產難,三是審理破產難。
“僵尸企業(yè)”清退10方
(1)政府提供直接或間接補償,鼓勵企業(yè)的去產能行為。政府通過成立專項基金、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適度對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yè)給予直接收購或間接補償可能是一個有效方法。
(2)妥善處理就業(yè)問題,減少失業(yè)風險的掣肘。一方面要以補助和失業(yè)保險金等方式對失業(yè)者提供資金救助,維持其在失業(yè)期間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失業(yè)人員和調整轉產人員的職業(yè)培訓。
(3)妥善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減少金融風險的掣肘。其方法有:政府推動的外部處置和銀行自主的內部處置;加大沖銷壞賬的力度和速度;組建資產管理公司,剝離有毒資產。
(4)鼓勵企業(yè)兼并重組,提高行業(yè)集中度。在破產清算社會成本較高的情況下,兼并重組能減少產能存量和調整結構,控制增量。同時,行業(yè)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政府推行限產、減產和轉產等去產能政策,加強政府的調控能力。
(5)完善設備注冊制度,建立產能監(jiān)測體系。采用設備注冊制度有利于了解設備情況和對產能進行管理,建立產能檢測體系有利于把握產能利用動向和降低產能過剩的風險。
(6)提高技術、環(huán)保、能耗等行業(yè)標準,堅決關停不達標企業(yè)。關?!敖┦髽I(yè)”必須要設定明確而嚴格的標準。
(7)把淘汰落后產能與增加新產能捆綁。將淘汰落后產能和增加先進新產能進行捆綁,以避免去產能對企業(yè)造成過于劇烈的沖擊,在循序漸進去產能的同時實現(xiàn)產能存量的升級。
(8)完善破產清算制度,健全市場退出機制。通過企業(yè)自行注銷、進入破產程序以及資本退出機制等市場化退出機制讓市場主體自身調整,從而淘汰或轉移過剩產能。
(9)打破剛性兌付,破除“大而不倒”預期。很多“僵尸企業(yè)”認為最后政府一定會剛兌兜底,打破這種預期必須抓住典型,發(fā)揮殺一儆百、引導市場預期的作用。
(10)改革官員考核機制,明確去產能目標,破除地方政府的無效保護。推動官員考核機制從GDP導向到效率導向,把重點行業(yè)去產能的目標明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要求各地方政府落實量化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