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雄
近年來,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引領教師由經(jīng)驗型向學者型、專家型轉變,我縣多措并舉,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活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受諸多因素影響,仍存在一些問題。針對目前我縣教師的教育科研現(xiàn)狀,筆者對如何培養(yǎng)教師的教研意識和教研能力進行了認真的思考。
一、我縣教師教育科研的現(xiàn)狀
1.有制度,但落實未到位
筆者在下鄉(xiāng)調(diào)查時了解到,我縣的各中小學校都制定了不少有關教育科研的制度或者實施方案,內(nèi)容具體,可操作性也比較強,但這些制度或方案很多都是掛在墻上,說在嘴上,卻沒有落實到行動上。有些制度雖有落實但執(zhí)行時也不夠徹底,一些學校的獎勵機制不完善,甚至沒有教育科研經(jīng)費的預算,沒有想方設法去調(diào)動廣大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
2.認識上存在誤區(qū),教研意識較淡薄
客觀上講,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都比較繁忙,不太能顧及教育科研,在思想認識上還存在著以下的一些誤區(qū):(1)認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神秘莫測,是專業(yè)人員或少數(shù)教師的事情,不是每個教師都能做到的;(2)認為教育科研與實際教學脫節(jié),遠水解不了近渴,搞教育科研對于教師來說是額外負擔,于是就常常以工作忙、沒時間等理由拒絕教育研究;(3)把教育科研簡單化,認為寫論文、上公開課就是搞教育科研,沒有真正認識到教育科研的內(nèi)涵和實質,沒有意識到廣大教師才是教育科研的主力軍,從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師分內(nèi)的工作;(4)個別校長和教師甚至認為搞教育科研是“不務正業(yè)”,會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等。
3.缺乏專家有針對性的引領,教育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教師的主要時間都用于日常課堂教學,雖然他們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但用于科研的時間較少,導致大部分教師都沒有參與過課題研究,對課題研究的相關常識了解不多,教研能力較弱。一些參與過課題研究的教師,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也沒有明確的目標,行動中缺乏必要的指導,導致一些立了項的課題研究期限已到,卻因資料不全、研究成果甚少而無法結題。
4.骨干教師沒有發(fā)揮輻射示范的作用
目前我縣有縣、市級骨干教師500余人,他們理應是教育科研的主力軍,把教育科研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并解決真問題,同時,把科研意識及科研成果輻射到周圍教師身上。但由于教學任務重、工作壓力大等原因,在日常的教研活動中,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并沒有完全發(fā)揮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有的骨干教師甚至沒有指導過一名年輕教師,沒有上過示范課,沒有寫過一篇高質量的論文,更別說承擔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了。
二、加強教師教育科研的建議
1.強化管理,落實制度
目前,有關教育科研的制度各學校都制定了不少,如校長論壇制度、集體備課制度、課題管理制度、校本培訓制度、教育科研成果獎勵制度、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考評制度等。但仔細審視我們制定的制度,是科學的、可行的、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主導思想,但關鍵是在工作中能否嚴格落實。而要想真正將制度落實到位,一方面學校要通過例會、宣傳櫥窗、學校網(wǎng)站、QQ校務群等途徑進行廣泛宣傳,讓每個教師都了解這些制度的具體內(nèi)容,然后再要求教師去實施執(zhí)行。另一方面,在執(zhí)行制度的時候要堅持原則,求真務實,并將結果在學校網(wǎng)站公示通報,然后跟教師的晉級、評優(yōu)、績效等掛鉤。
2.強化校本教研,提煉教學智慧
問題即課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即是科研的過程;解決問題的結果,即是教育科研的成果。對于學校而言,有教的問題,也有學的問題;有教師的問題,也有學生的問題,而那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問題就是我們教育科研視野中的課題。因此,建議各個學校在搞課題研究時要以校為本,切忌假大空。教研工作者也要經(jīng)常下基層,加強對一線教師課題研究方面的指導,切實解決教師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鼓勵一線教師及時總結教育教學中的所思所想,不斷提煉教學智慧,撰寫教學反思、教育敘事、教學案例和教育教學論文等。只要我們找準切入點,抓住問題的本質,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就會隨之而提升。
3.轉化和推廣教育科研成果,提高教學效益
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應用,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是教育科研的最終歸宿,再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應用于實際,也是毫無意義的。但對于一個科研成果是否有價值的評判,要看其對教學工作是否有幫助。因此,我們在教育科研活動中應指導和幫助教師及時提煉、轉化教育科研成果,并將科研成果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當中去。
4.創(chuàng)新教研活動,搭建教研平臺
為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同時也為廣大青年教師搭建專業(yè)成長的平臺,我們組織全縣教師(特別是名師和骨干教師)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研活動,如,專題講座、示范課、優(yōu)質課、教學研討、送課下鄉(xiāng)等,切實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典型帶路”和“榜樣引領”,讓教師自覺投入教育科研工作中,并在教育科研中獲得理性的升華,體驗到教育科研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5.加大投入,健全教師激勵機制
眾所周知,二戰(zhàn)后的日本,為了恢復和發(fā)展經(jīng)濟,大力普及職業(yè)技術教育,對一些小發(fā)明給予重獎,在全社會營造了濃厚的科研氛圍。因此,日本的電子工業(yè)發(fā)展迅猛,其電子產(chǎn)品一度壟斷了世界市場。這就是實施全民科研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我們的教育管理部門也應從中獲得啟發(fā),加大教育科研的經(jīng)費投入,劃撥專項教育科研經(jīng)費,建章立制,不準許任何單位及個人挪用教育科研專項經(jīng)費,以保證這些經(jīng)費能夠用到教育科研上。要制定獎勵政策,獎勤罰懶,獎優(yōu)罰劣。在這方面我縣已經(jīng)走在了郴州市的前頭,如,目前評選出的“永興縣第二屆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考核合格后每人每月將給予200元、400元、1000元不等的特殊科研津貼;為鼓勵教師參加教學比武等教研活動,通過教育行政部門逐級選拔,凡獲得市級一等獎、省級二等獎、省級一等獎、省級特等獎、國家級二等獎、國家級一等獎、國家級特等獎,分別獎勵參賽教師及學校各6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3000元、4000元、6000元的獎勵。
教師肩負著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重任,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教育科研作為自己職業(yè)生活的自覺追求,為我縣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