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柏嶺
(安徽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
孔子的文化傳播實踐及現(xiàn)代意義
——兼論“媒介,人的延伸”
○ 楊柏嶺
(安徽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現(xiàn)有的孔子研究注重于其典籍整理、知識教學、思想影響功能等方面,而對其文化傳播活動及社會意義,缺乏必要的觀照??鬃幼鳛橐粋€智者的崇高地位,與其文化傳播實踐密切相關(guān)。身處文化裂變帶來的傳播境遇,孔子勇?lián)幕瘋鞑ナ姑?,力主“人能弘道”,言傳身教,提升傳播主體的文化修養(yǎng);游說、教學、修書,強化媒介品質(zhì);以禮為儀、以仁為人,突出成人之美的傳播內(nèi)容;述而不作、有教無類、循循善誘,不斷探索傳播者與受眾之間交流互動的方法;孔子的文化傳播實踐實現(xiàn)了文化教育者身份與傳播主體角色、傳媒責任與歷史使命的統(tǒng)一。這些對于當今的媒體從業(yè)者,有著深遠的啟示意義。
孔子;文化傳播;媒介;人的延伸
科技的發(fā)展帶來當代媒介的迅猛變革,不斷涌現(xiàn)的新媒介改變著人們對媒介服務(wù)環(huán)境的認知,從而催生了諸如“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現(xiàn)代傳播學的主流論斷。盡管這些話只是馬歇爾·麥克盧漢的一種比喻,誠如他自己解釋的他并非一個技術(shù)決定論者,因為“媒介即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chǎn)生的”,〔1〕“說的其實是一套隱蔽的服務(wù)環(huán)境,由革新造就的隱蔽的服務(wù)環(huán)境;使人改變的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而不是技術(shù)”?!?〕即便如此,從“新的尺度”“隱蔽的服務(wù)環(huán)境”等關(guān)鍵詞中,依舊可以看出他的認識中具有媒介本體論的傾向。這一傾向直接導致了如媒介的影響大于訊息、工具(或技術(shù))可以改變?nèi)祟惿踔潦浅饺祟惖膭?chuàng)造等觀念的滋生。
我們不回避麥克盧漢“媒介是人的延伸”之論,強調(diào)指出人在憑借技術(shù)實現(xiàn)身體的延伸,以及媒介并非外在于人的技術(shù)工具,乃是對媒介本質(zhì)的一種現(xiàn)象學考察,賦予了媒介的新“人學”意義,〔3〕但畢竟“傳播是信息或訊息交換,是一種活動”,〔4〕人類才是這種活動的真正主體。同時,尤其要引起我們重視的,“所有當代的媒介和傳播技術(shù)都看作是人類基本的、與生俱來的傳播能力的延伸”“現(xiàn)代媒介技術(shù)只是最新的技術(shù)形式而已,雖然非常重要,但是并未超越遠古人類的傳播技術(shù)形式中已經(jīng)包括的各種類型的語音、手勢、戲劇和社會儀式?!薄?〕人類在不同時期,都曾憑借“最新的媒介技術(shù)”實現(xiàn)訊息的交換,其中也曾有過將這些技術(shù)神話的體驗與認知,但最終還是回到并守護住了以人為本的媒介本質(zhì)論。因此,為了科學把握當今新媒體的人學意義,有必要研究歷史上的傳播現(xiàn)象和傳播學者的思想,探尋人類傳播行為中具有普遍意義的規(guī)律。
通過對孔子文化傳播實踐的考察,可以全面而系統(tǒng)地認識中國特色的以人為本的傳播規(guī)律:既重視傳播者文化修養(yǎng)的提高與知識結(jié)構(gòu)的優(yōu)化,也通過言傳身教等方式強調(diào)“傳播者即媒介”的意識;既通過人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媒介的文化品質(zhì)建設(shè),也不回避媒介的局限性;既重視傳播內(nèi)容的專業(yè)性學習與把握,彰顯傳播行為的功利性,也重視有利于受眾接受訊息為目的的傳播方式,強調(diào)以人的培育與塑造為己任的功能……孔子這種以人為本的文化傳播實踐,對豐富“媒介是人的延伸”等現(xiàn)代傳播學論斷、反思當前社會中“品質(zhì)弱化”的傳播現(xiàn)象、加大“傳播學本土化”的建設(shè)力度、優(yōu)化當前傳播學人才培養(yǎng)方案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詩人屈原在《天問》中,曾向上蒼發(fā)出了174個問題,開篇第一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便從人類文明史的書寫角度表明了對文化傳播主體的尊重。在人類文明的歷史演變中,那些向人類播撒真善美的傳播者總是被奉為帶來光明的神靈或圣賢??梢哉f,傳播者的品德修養(yǎng)、知識水平直接影響著其傳播活動的社會價值、文化品質(zhì)以及歷史意義。歷史地看,孔子的身份很多,然究其實質(zhì),他是一個深諳文化傳播之道,并身體力行的文化傳播學者。他自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將知識修養(yǎng)的提升與傳播有機統(tǒng)一,反映出他作為一個文化傳播學者的身份定位。那么,從孔子的文化傳播實踐中,能獲得哪些考察傳播者提升文化修養(yǎng)的啟示呢?這就是孔子始終通過提高作為傳播者的專業(yè)性乃至品牌性,強化他作為有效信源的強度,傳遞他認為有效的信息,實現(xiàn)他作為傳播者的時度、信度和效度。
(一)敏而好學、溫故知新:傳播者的知識素養(yǎng)
積累知識,提升文化素養(yǎng)的好學態(tài)度,既是孔子的生活習慣與精神品格,也是他能成為一名文化傳播學者的前提?!墩撜Z·公冶長》記載,衛(wèi)國人孔圉死后,謚號“文”,子貢向孔子表示了對這位鄉(xiāng)賢謚號的質(zhì)疑,孔子說,因為孔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懂得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是以謂之‘文’也”??梢?,孔子對孔圉的評價,正是夫子自道,與他稱許自己的好學精神十分一致。在孔子看來,“好學”是進德修業(yè),避免極端的重要橋梁?!墩撜Z·陽貨》中有一段孔子與仲由的對話: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薄熬樱∥嵴Z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剛等“六言”,乃人之六種美德,然若沒有“好學”這個階梯,則極可能依次滑向“愚”“蕩”“賊”“絞”“亂”“狂”等弊病。這段話雖是孔子對子路的因材施教之言,所說的也主要是禮度方面的規(guī)范要求,但舉一反三,足見孔子對“好學”的重視。
孔子如此好學,除了一般意義上所認為的強烈的求知欲與進取心,以及“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的人才觀等,還有就是出于孔子要成為一名文化傳播者的責任感。他有著周文化繼承者與傳播者的自覺意識,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等,反映出的正是他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者身份,對傳播者提升文化修養(yǎng)的迫切期待。事實上,正是得益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的好學慎思的品行,孔子的知識結(jié)構(gòu)可以說達到了他那個時代最優(yōu)化的狀態(tài)。當時人所學的“六藝”,孔子均比較精通,而對詩、書、禮、樂、易的研究更是達到了專業(yè)水平。
(二)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傳播者的道德修養(yǎng)意識
孔子有成為一名文化傳播者的自覺意識,其不斷提升自己文化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的言行,堪稱中國特色的文化傳播者的人格典范。在《論語·為政》中,孔子談及自己一生的修養(yǎng)進程時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笨梢?,孔子歷經(jīng)了從自律到自覺的人生修養(yǎng)歷程,這其中除了知識積累、政治覺悟、人生體悟等層面,還有就是道德境界。可貴的是,孔子將人生不斷進取的發(fā)展意識,視為有品德者提升修養(yǎng)的重要品質(zhì)——如此自覺、清醒地提升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發(fā)展意識,難道不令今人思考嗎?
更值得稱道的,孔子除了自我修養(yǎng),還善于向道德者學習,并將此學習習慣視為君子之品質(zhì)。這其中又分兩種情形:一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省”(《論語·里仁》),明確表達向那些具有道德典范的精英者們的看齊意識,反之亦然。二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指出在公眾中選擇善者的學習態(tài)度,反之亦然。
在上述所引用語句的語境中,孔子所言“賢者”可謂“旗子”“善者”近似于“尺子”,而“不賢”“不善”可視為進德者內(nèi)省的“鏡子”,均是督促自我發(fā)展的“鞭子”。不過,在孔子看來,自我的發(fā)展又不能“徒欲以多聞多見為學”,他曾批評子張“務(wù)外好高”“多聞多見之病”〔6〕云:“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不僅“不知而作”需要杜絕,而且即便擇善而從的見聞之知亦為次,因為進德修業(yè)者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能求諸其心”〔7〕??鬃釉允銎淙粘鷳n之所在:“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四書集注》引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學必講而后明,見善能徙,改過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茍未能之,圣人猶憂,況學者乎?”〔8〕這些正是孔子弟子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的省思精神。
(三)人能弘道,言傳身教:傳播者的媒介意識
人們常常將媒介視為外在于人的一種載體、渠道或工具,其實,人在創(chuàng)造、運用媒介的同時,始終與媒介處于共生狀態(tài),或是媒介的一部分,或直接扮演著媒介。而這正是孔子文化傳播實踐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他明確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面對“道之不行”的現(xiàn)實,孔子倡導一種主體自覺精神,人既是道的追求者、守護者,更是道的光大者?!?〕也就是說,在道與人的互動中,“人”要有成為“弘道”之媒介的自覺意識。當然,孔子所謂“人”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內(nèi)涵著政治、道德標準的活體。
由此,孔子構(gòu)建了以“言傳身教”為主要特色的文化傳播思想,彰顯了儒家對人這個傳播媒介的重視。言傳身教,建立在孔子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之上。不過,在孔子看來,“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故而他更突出“行”的媒介價值。所謂“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一言以蔽之,“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從這個角度說,文化傳播工作者應(yīng)當是個“師”者。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學生的影響與教化,其途徑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從傳播規(guī)律上說,這就是將人視為傳播的重要媒介,傳播者的修養(yǎng)及其“言傳身教”的傳播方式具有發(fā)揮傳播者“威信暗示”的意義。事實上,從顏回謂之“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論語·子罕》)、子貢贊之如日月“無得而逾焉”(《論語·子張》)、孟子評之為“出類拔萃,生民未有”(《孟子·公孫丑上》)等記載來看,孔子的媒介形象已具備了品牌傳播的效果。而最形象的說法,則是儀封人嘆之曰“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將孔子視為宣布政教法令,巡行振鳴的大鈴——此可謂時人對孔子即媒介的典型比喻。
需要說明的是,“言傳身教”雖是口語傳播時代“人即媒介”的必然反映,但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除了具有提升傳播者修養(yǎng)的一般意義,在當下,更具有一種特殊的針對性。在網(wǎng)絡(luò)與社交化媒體占據(jù)絕對主導的新媒介環(huán)境下,口語傳播正以一種視聽共賞的方式備受青睞。一些“視頻主播”們在網(wǎng)絡(luò)視頻的世界中,自認為言是“空中語”,身是“虛擬形”,以另一種“言傳身教”的方式在娛樂著、誘惑著受眾,發(fā)揮著一種負面力量。因此,如何強化他們作為非職業(yè)的公眾傳播的媒介意識,這正是我們要關(guān)注孔子“人能弘道”“言傳身教”媒介思想的意義所在。
文明的演進與傳播媒介的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梢哉f,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媒介發(fā)展史和變遷史。某個時代文化的傳播性質(zhì)和水平,與傳播渠道、信道、傳播工具等密切相關(guān)。在一定意義上,媒介品質(zhì)決定著文化傳播的速度、內(nèi)容和范圍。因此,人類為了使自己的文化“傳之久遠”,總是在尋求著最佳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媒介。一個真正希望傳播自己思想,而且相信自己的思想和研究對社會有益的學者,是一定不會忽視他所處時代中那些先進的傳播媒介。前文說過的,孔子倡導“言傳身教”,彰顯“人即媒介”的理念,便是在口語傳播時代對媒介建設(shè)的體現(xiàn)。除此之外,孔子在選擇游說、講學、修書等傳播方式時,同樣彰顯出對媒介文化品質(zhì)建設(shè)的自覺意識。
先說“游說”。梁啟超曾言:“周既不綱,權(quán)力四散,游士學者,各稱道其所自得以橫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國,則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奸七十二君,墨翟來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謂‘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10〕可見,先秦時期的游士學者的游說行為,可謂那個時代最流行的政治文化傳播方式,接近上行傳播活動,目的在于勸服有權(quán)者接納他們的政治主張。而孔子“率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作政治的活動,這也是后來戰(zhàn)國‘游說’的風氣的創(chuàng)始”〔11〕。
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的游歷有兩個階段:一是魯昭公時期,孔子三十歲前后的兩次出訪。先是由弟子南宮敬叔的推薦,陪同魯君由魯國向西“適周問禮”;次是三十五歲時,魯國內(nèi)亂,“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于齊”,此后孔子適齊,與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二是魯定公時期,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國。起因是孔子為魯國內(nèi)政外交做出了成就,由大司寇行攝相事。齊人聞而懼,以為“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于是設(shè)計送女樂給魯定公,致使定公“怠于政事”。由是,在子路“夫子可以行矣”的建議下,五十五歲的孔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十四年的游說列國諸侯的活動。
孔子的行進路線由魯—衛(wèi)—匡—蒲—衛(wèi)—晉(臨河而返)—衛(wèi)—曹—宋—鄭—陳—蔡—負函—衛(wèi)—魯?,F(xiàn)在看來,孔子游說歷時十數(shù)年,足跡不過今天山東省和河南省的范圍,然就當時的交通條件而言,仍可謂壯舉。通過周游列國,孔子的政治主張、學術(shù)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傳播。像衛(wèi)靈公、齊景公、魯哀公等執(zhí)政者向他問政、問禮、問仁、問兵陳等,魯國季孫氏、孟孫氏等權(quán)臣,抑或如晉國叛亂者佛肸等也向他求教、尋求幫助。值得注意的是,在口語傳播時代,孔子選擇周游列國傳播其政治主張,當是最佳的媒介方式??鬃由踔琳f過“道不行,乘桴浮于?!?《論語·公冶長》),足見他傳播自己政治理想的決心以及對游說方式的重視。
次說教學。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專門教育機構(gòu),學校教育是傳播和生產(chǎn)精神產(chǎn)品的基本途徑,更是在口語傳播時代極佳的媒介方式。據(jù)載,我國夏、商朝已出現(xiàn)“庠”“?!薄靶颉薄皩W”“大學”“瞽宗”等學校名稱。西周時,學校制度初具規(guī)?!▏鴮W與鄉(xiāng)學兩個系統(tǒng),前者設(shè)在周王城和諸侯國都中,后者設(shè)在郊外的鄉(xiāng)、州、黨、閭等地方行政區(qū)域之中?!?2〕無論是國學,還是鄉(xiāng)學,均是官學,體現(xiàn)的是“官師合一”“政教合一”的辦學體制。
西周末期,“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漸趨形成“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新形勢。而開辦私學,正是孔子一生最得意之舉。憑借這種下行傳播方式,孔子的政治主張與學術(shù)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鬃哟蠹s在三十歲時便收徒講學,終其一生,“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可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yè)焉”(《史記·孔子世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提升“授徒講學”這個傳播媒介的過程中,積累了諸多極具啟示意義的經(jīng)驗:一是前文已說的,他通過進德修業(yè)的好學精神與言傳身教的媒介意識,強化傳播者主體的學術(shù)水平與文化素養(yǎng);二是他開創(chuàng)了諸如“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等系列教育方法,深入到文化傳播中訊息交換方法的本質(zhì);三是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既是一個流動的文化傳播團體,也是一個流動的課堂,而頻繁地在游歷中授徒講學,也是通過情境教學傳播信息的一次突破;四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也”(《論語·述而》),提出并實踐了“有教無類”,擴大受眾面的教育傳播方針。
歷來在討論孔子辦私學時,多強調(diào)他打破貴族對文化學習的壟斷,開啟“百家爭鳴”局面,彰顯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意義。不過,與其他諸子略有不同,孔子授徒講學的內(nèi)容,主要“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史記·孔子世家》),基本延續(xù)了西周以“六藝”為核心的教學內(nèi)容??鬃拥某踔圆辉陂_啟言論自由,而是擴大受眾面,以喚起更多的人對周代文化的認同與自信。如此,才能真正把握孔子提倡私人講學這個傳播媒介的歷史價值,也才能理解他所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平生以知識的汲取與傳播為己任的深層動力。
再次說修書。書籍的起源可“追溯到竹簡木牘,編以書繩,聚簡成篇”〔13〕的時代,書籍的出現(xiàn)反映出人們用文字記錄知識、傳播思想的自覺意識。限于當時生產(chǎn)力的條件,有資格享用書籍這個傳播媒介屬于小眾的權(quán)利,但文字畢竟是通過文明存儲,實現(xiàn)異地傳播,發(fā)揮“再現(xiàn)”功能的主要媒介,有著口語傳播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故而三代時期極重史官文化,強調(diào)“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禮記·玉藻》)的記事制度。然即便如此,蓋其時還是存在如老子者“不以書籍所傳言語為重”〔14〕的現(xiàn)象。據(jù)《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崩献哟颂幩u的正是以書籍所傳之言為重的孔子。
孔子對書籍傳播媒介的重視,一則反映在對古籍的整理與研習上。據(jù)考證,《詩》《書》《禮》《易》《樂》《春秋》之文古已有之,然“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史記·孔子世家》),故而親自整理,傳之于世。從對古籍整理的力度上說,“孔子是歷史上已知的最早的書籍編纂者,開山之功不可沒”〔15〕。關(guān)于對書籍的學習,《論語·先進》曰: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弊勇吩唬骸坝忻袢搜?,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p>
孔子之所以說子路派子羔作費地長官是害人弟子,批評子路“何必讀書,然后為學”之論是巧語狡辯之言,均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對書籍的閱讀。二則表現(xiàn)在對書籍文獻功能的重視??鬃又鲝垺安W于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常征引古代文獻說理,曾言:“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論語·八佾》)夏禮、殷禮之所以能言,是因為它們的文獻相對充足;相反,杞國、宋國的禮制之所以無法證明,是因為文獻不足。三則將典籍“教材化”,發(fā)揮其教育傳播作用。他曾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致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禮記·經(jīng)解》)像《論語·泰伯》說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便是孔子在專業(yè)性的研習基礎(chǔ)上,從文化教育的傳播角度,為那個時代人才培育設(shè)置的核心內(nèi)容(課程)以及階段性安排。
第四,無論是游說、教學,還是書籍整理,都以語言為媒介之本。麥克盧漢說,語言是“偉大的、持久不變的大眾媒介”“既是一切媒介之中最通俗的媒介,又是人類迄今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的最偉大的藝術(shù)杰作”〔16〕??梢哉f,孔子對語言媒介傳播效果也極為重視,概括而言,有如下幾點:
一則,規(guī)范了通行語的傳播價值。針對“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的現(xiàn)象,《論語·述而》曰“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鄭玄注:“讀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義全,故不可有所諱。”〔17〕所謂“雅言”,即正言,以此作為消解各地方言隔閡的通行語言,增強傳播效果。雅言,除了正音、義,還有正名??鬃诱f“名不正,則言不順……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并明確提出了“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子路》)的語言運用原則。
二則,守住了慎言的傳播倫理。孔子屢次批評巧言,指出“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巧言亂德”(《論語·衛(wèi)靈公》)、“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與此相對,他認為“仁者,其言也訒”(《論語·顏淵》)、“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諸如此類,孔子之慎言說明追求傳播效果,當以追求客觀誠信的傳播倫理為底線,這對當今“不好好說話”而一味追求轟動效應(yīng)的網(wǎng)絡(luò)用語現(xiàn)象具有積極的針砭意義。
三則,踐行了文質(zhì)彬彬的傳播效果。孔子說:“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這一人格理想反映在語言媒介的認識上,便是《左傳·襄公二十年》所記錄的孔子的話:“志有之,言對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而無文,行而不遠?!边@可謂孔子論及語言傳播的重要理念,一方面認識到言語是思想傳播的最基本的媒介,另一方面指出唯有言語的藝術(shù)表達,才能使傳播更有效果,提出了尋覓最佳傳播方式的需求。如此,我們才能更為準確地理解“辭,達而已矣”(《論語·衛(wèi)靈公》)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此句并非反對語言的“文”,而只強調(diào)語言為工具的意思,是在強調(diào)語言之“達”所需要的修養(yǎng)及其呈現(xiàn)的自由境界。所謂“夫言止于達意,則疑若不文,是大不然”,唯有“了然于心”又“了然于口與手”“是之謂詞達”,如此,“詞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8〕
至此,孔子或許不像今人如此看重媒介環(huán)境的影響力,但他出于擴大受眾面的需求,選擇游說、教學、修書等當時最先進的媒介,并對語言的傳播價值、傳播倫理及傳播效果予以了深度思考,均可見一名文化傳播學者對傳播媒介品質(zhì)的建設(shè)力度。然孔子并非媒介決定論者,他看重媒介作為人的延伸的積極意義,其目的還在于傳播以人為本的政治文化主張。
歷來學人多認為,孔子平生主要工作就是“刪《詩》《書》,定《禮》《樂》,贊《易》象,修《春秋》,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19〕,指出他在傳先王之道,行仁愛之政上的歷史價值。我們也熟知“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史記·孔子世家》),乃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的重人倫,倡教化的教育傳播。故而,“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又云“鳥獸不可與同群”(《論語·微子》)……這些正印證了威爾伯·施拉姆的名言:“我們既不完全像神,也不完全像動物。我們的傳播行為證明我們完全是人?!薄?0〕可以說,孔子的文化傳播正是以人生實際問題為內(nèi)容的,“是世俗的而非宗教的,現(xiàn)實的而非虛妄的”〔21〕……因而,始終能堅守人的本體地位,作為傳播者或受眾并沒有也不會成為媒介的工具。
(一)言必有中的意圖傳播
傳播意圖是傳播內(nèi)容的要素之一,“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既反映了孔子“慎言”的傳播媒介觀,更是他關(guān)注傳播意圖的準確性、方向性的體現(xiàn)。在他看來,只有“言必有中”的有效傳播,才是傳播價值的真正實現(xiàn)。故而,他既說“不言,誰知其志”(《左傳·襄公二十年》),給予“言”的地位,然“志”才是“言”以及有文之言的對象,于是他又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認為“言”只是媒介,不能以媒介遮蔽其傳播“仁”的目的。由此,孔子屢屢批評那些利口善變,卻“言不由衷”或“言未有中”者,這其中也包括他的弟子如言語科的高材生子貢、宰予等。如,當他看到宰予晝寢,氣憤而言:“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鄙踔琳f:“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本科湓颍耸恰坝谟枧c改是”。(《論語·里仁》)反之,則多加以鼓勵與褒揚。故當有人說“雍也仁而不佞”,孔子反駁道:“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輿論導向是傳播意圖的本質(zhì)顯現(xiàn)??鬃由钤谥T侯放恣、百家爭鳴、處士橫議、輿情叢生的年代,若想做到傳播意圖“言必有中”在方向上的準確性,那就必須控制輿情,掌握好輿情導向。對此,孔子有著清晰的認識。一則十分注重輿情調(diào)研,無論是“求之與”,還是“與之與”“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論語·學而》);而了解人,必“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如此,在引導輿論時便可有的放矢。二則深入認識到輿情產(chǎn)生的社會機制,既云“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又云“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憲問》);前者指出庶人之議多滋生于無道之世,后者從君子避禍角度,同樣強調(diào)了輿情與政治關(guān)系。三則明確指出了傳播者擔負輿情導向的責任,在他看來,“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為政》),像前文分析的慎言、雅言等,以及“子不語”之類,均是典型例證。四則我們對孔子通過理性訴求影響受眾的接受判斷比較清楚,其實,孔子也擅長通過情感訴求直接影響受眾的情緒,勸服受眾,及時控制輿情走勢。〔22〕譬如,《論語·雍也》記載,孔子求見俏麗風情的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悅,認為這是不正當之舉。于是,孔子連忙發(fā)誓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試圖規(guī)避子路所挑起的輿情的風險。當然,孔子通過情感訴求引導輿情的方式,更多的還是一種遵循情中之理的勸服。像“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輿情引導,就是典型的案例。
(二)知德并舉的品質(zhì)傳播
在儒家傳統(tǒng)教育中,傳播訊息須遵循真善美的統(tǒng)一。這個傳統(tǒng)就是孔子較早確立的。譬如,孔子在傳播《詩三百》時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典型地揭示出先秦用詩的審美、教育、認識功能。結(jié)合孔子文化傳播實踐,有幾點值得關(guān)注:
一則遵循“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的制度保證??鬃釉鴻z驗自己教育子路的效果時說:“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這種實事求是的求真態(tài)度甚至達到了極其謹慎的地步。尤其反映在為政之道上,如子張學干祿,孔子教導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既要多聞多見,又要擱置不懂之處,只謹慎地傳播和踐行所知的東西,而不作虛妄之言行。
不作虛妄之言行,僅有求真精神還是不夠的,還須有制度保證?!墩撜Z·子罕》記載,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泵鎸θ藗儗λW而未能以專學名家的質(zhì)疑,孔子一個“吾執(zhí)御矣”的自我調(diào)侃,實則透露出他并不在乎憑借博學成名,而在乎他是個敬禮的引領(lǐng)者。明乎此,便可理解孔子告誡弟子們的話:“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論語·雍也》)。
可以說,在文化傳播實踐中,“述而不作”的孔子并不在意控制話語的提出權(quán),但極為注重健全與執(zhí)行知識傳播、引領(lǐng)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以及掌握辨別是非的解釋權(quán)。因此,他特別重視“禮”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主張用“禮”來統(tǒng)一思想、引導輿論。在別人看來,“禮”只是空洞的儀式,但孔子認為“禮”是價值觀的體現(xiàn),有著鮮活的生命。而對“禮”的守護,關(guān)鍵在于自己,《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边@可謂“約之以禮”的具體說明,同時也從傳播制度、機制層面,道出了傳播意圖所需遵循的倫理規(guī)則,如此方不會做出離經(jīng)叛道之舉。
二則踐行“道之以德”的教育責任??鬃雍毖岳?,《論語·里仁》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循利行事,必然會產(chǎn)生天下非議的輿情環(huán)境。不過,孔子在以求真精神傳播“真理”的同時,除了重視意圖傳播的指向性目的,還十分強調(diào)傳播內(nèi)容的功用性價值。只是此時的功用性,已非“小人喻于利”的物質(zhì)之利、私人之欲,而是“君子喻于義”(《論語·里仁》)的行仁義之道的“大利”。如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這一方面反映孔子尊重當時“用詩”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說明孔子固有一種學以致用的教育傳播觀。
這其中,道德教育處在孔子政治思想及文化傳播的首位。在他看來,“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始終將發(fā)揮道德的引導力量視為傳播者的責任。唯有遵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的傳播才是一種有內(nèi)涵、有品質(zhì)的傳播。故而,他在傳播《詩》時,以標舉一義的口吻言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在“言與德”結(jié)構(gòu)中明確“德”的指向。事實亦如此,如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笨梢?,孔子以繪畫為喻,在遵循教學相長的教育傳播規(guī)律下,秉承美質(zhì)為先、文飾為后的原則,解讀了《詩》的傳播內(nèi)容。如此,孔子的傳播雖不一定是《詩》之本義,但確實彰顯了一名文化傳播者的道德責任感。
(三)盡善盡美的人格傳播
孔子有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但并非無原則地投人所好,而是以仁心幫助他人成為仁人。在孔子看來,“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wèi)靈公》)、“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論語·述而》)……而《中庸》說“仁者,人也”,可見,“仁人”就是孔子心中有完全人格的人。當然,對于極重言傳身教,以己為媒介的孔子而言,欲使受眾成為“仁人”,作為傳播者首先須成為“仁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平生的傳播活動所追求的是一種人格傳播。他曾言:“吾道一以貫之?!痹鴧⒔忉屧疲骸胺蜃又溃宜《??!?《論語·里仁》)“仁”的內(nèi)容是“克己復禮”,所以“忠恕”既是為“仁”之方,也是克己復禮之方?!?3〕如此,我們便能理解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的內(nèi)涵。此句表面上在“反傳播”,實則所不欲之己乃是符合“仁人”的標準,反過來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論語·雍也》)。由此,孔子以道德力量引領(lǐng)社會輿論,傳播文化,目的是以自我修養(yǎng)實現(xiàn)民眾人格的塑造。
自我完善,直至達到完全的人格,既是孔子文化傳播的內(nèi)容,也是其社會理想的內(nèi)核。由此,可深入理解孔子文化傳播的人學本質(zhì):一方面,媒介是人的延伸;另一方面?zhèn)鞑?nèi)容是延伸的人。從《論語》來看,他所謂“仁”“幾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規(guī)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寬、信、敏、惠等等”〔24〕。這些規(guī)范乃是孔子對真善美追求的反映。結(jié)合《論語》的相關(guān)記載,“孔子的人生境界(或圣人的境界)是由‘求真’到‘得美’而‘行善’,即由‘真’而‘美’而‘善’”〔25〕。這一方面說明儒家的境界觀是關(guān)于個人的知識修養(yǎng)與道德修養(yǎng)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證明了孔子遵循了文化傳播的規(guī)律。即以講真事、講真話、講真理為前提,通過講文采、講趣味,傳播符合道德要求的善的文化。
至此,一個具有文化品位的傳播行為,其突出的表征應(yīng)在于負載于媒介符號中的信息價值。由孔子在文化傳播實踐中,所踐行的言必有中的意圖傳播、知德并舉的品質(zhì)傳播、盡善盡美的人格傳播,反觀當前傳媒界某些浮躁的現(xiàn)象,傳播內(nèi)容文化品質(zhì)的缺失就是突出的表現(xiàn)。就當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而言,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絕不僅僅是向傳媒界輸送掌握采、寫、編、評、攝、播等技術(shù)熟練的工作人員,而是輸送具有高水平文化修養(yǎng)的新聞傳播人才。如此,才能成為文化的真正傳播者。
傳播是“一個心靈影響另一個心靈的全部程序”〔26〕“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交流”〔27〕,由此亦可進一步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的傳播本質(zhì)。不過,“主體際困境”一直是人類傳播哲學的最大難題之一。在文化傳播的實踐中,孔子遭遇過“再逐于魯,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窮于商、周,圍于陳、蔡之間”(《莊子·山木》)等多次“交流的失敗”,甚至被鄭人形容為“累累然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的媒介形象。即便如此,孔子對人類交流的可能始終充滿信心,將潛心學習,悉心傳播視為自己的人生責任與為人品質(zhì);孔子此番努力也得到了受眾的禮贊,像顏淵就喟然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道出了師生心靈互動交流的一面。
(一)述而不作:秉承傳統(tǒng)的文化勸服
孔子的文化傳播實踐,主要選擇了論述、講授、編纂典籍的傳播形式,并將這種傳播方式總結(jié)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論語·述而》)關(guān)于這一點,讀者們常常將孔子視為極度尊古守舊之士,然而,孔子信而好古的“述而不作”,實則也是一種“以述代作”的傳播方式。可以說,在文化傳播實踐中,孔子秉承著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已經(jīng)認識到并試圖處理好文化認同與文化批判之間的關(guān)系。
一方面,孔子“繼承、總結(jié)了原始社會后期以來和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傳統(tǒng)”〔28〕,認為“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古今文化制度雖于形態(tài)上有所損益,卻有內(nèi)在的連續(xù)性。這其中,孔子尤其表現(xiàn)出對周朝文化的認同感,指出“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然而另一方面,孔子并不認為周制是永恒的,是盡善盡美的,也并沒有否定創(chuàng)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要求接受者“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因此,孔子“述而不作”,絕不是簡單地重復歷史,而是精心地選擇歷史,從古代歷史中找到他自己內(nèi)心中的永恒——“道”。事實亦如此,孔子傳承的是周代禮樂文化,但正是由他將“禮”上升為儒家的仁學。
從傳播學上說,孔子述而不作的誨人不倦態(tài)度,其主要目的在于勸服。勸服,“它是有意圖的傳播,是由某種信源所作出的單向嘗試,以便在接受者方面造成效果。但是由于說服通常是通過人際傳播渠道而進行的,有些來回往返的相互作用便往往發(fā)生在說服過程之中?!薄?9〕孔子“吾從周”之“從”,除了順從,還有傳播之意。而孔子選擇“述而不作”“以述代作”的文化勸服方式,也是其傳播思想的反映,乃是針對當時亂世的社會背景和民眾接受心理做出的選擇。一則人們總是對已成形歷史事物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感,孔子“述而不作”,便是立足這個心理,借助“重言”,敘說上古帝王賢圣的功過得失,發(fā)揮傳播的勸服功能。二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孔子面臨著新舊遞變的文化裂變階段,從而滋生出上天賦予自己“信而好古”、傳播文化的使命意識。于是,當他在文化傳播中遭遇交流困境時,便說“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甚至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孔子自謂)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文王既沒,大道在我!正是在這種信念的驅(qū)使下,他一生致力傳播“先王之教”,乃至“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
(二)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傳播態(tài)度
我們多次提到,孔子談到自己的社會角色時,屢言自己只不過是一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文化教育傳播者,所謂“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述而》)。這雖是自謙之辭,但確實道出了實情。若從孔子這一身份的自覺意識出發(fā),我們可以對歧解甚多的《論語·學而》首則作出新釋。此則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認為,這是孔子立足傳播情境,交代了自己作為傳播主體所應(yīng)有的“君子”式修養(yǎng)境界:首句對眼前的受眾而言,說看他們不斷溫習自己傳授的知識所獲得的幸福體驗;次句就遠處的受眾而言,說因自己的傳播者品牌效應(yīng)吸引了遠道而來的志同道合者所獲得的滿足感;第三句就傳播者而言,說當自己遭遇傳播的無效境遇時所具有的不慍心態(tài)……由此可見,“誨人不倦”乃是以受眾為本的傳播態(tài)度,反映出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的愉悅感與執(zhí)著品格。
同時,孔子誨人不倦之精神還表現(xiàn)在“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的立場上。類,既有類別之意,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前者側(cè)重在選擇受眾時的無差別現(xiàn)象,后者指受眾在教育傳播之后的一致性,合起來就是,孔子主張廣泛地選擇受眾,并通過教育傳播,使他們均成為“君子”。對此,孔子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化為其誨人不倦精神之動力源泉。于是,當遭遇弟子們懷疑他傳播知識有所隱瞞時,他立即回應(yīng)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述而》)再次將自己定位為誨人不倦的教育傳播者。
有鑒于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之言的真實性。因為發(fā)揚誨人不倦之精神,創(chuàng)辦私學,坦言“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的孔子,不可能說出這類帶有愚民政策傾向的言論。抑或此句可句讀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民可使由之?不??墒怪?,方與孔子思想一致。
(三)因材施教:尊重差異的溝通之道
“對傳播的評價不僅取決于傳播內(nèi)容,還取決于受眾本來的偏好和傳播者表明意圖之間的矛盾?!薄?0〕對此,孔子有著深刻的認知與豐富的經(jīng)驗?;蚴菗?jù)受眾思想水平、接受能力予以階層性、類別式的劃分,傳播不同的內(nèi)容,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所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蚴菗?jù)傳播情境的不同,有意識地控制傳播者的媒介形象,以及傳播的對象、內(nèi)容和方式等,所謂“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論語·鄉(xiāng)黨》)。
而孔子對受眾的關(guān)注,最為人們稱道的則是他因人而異的傳播路徑。閱讀《論語》便知,孔子十分清楚眾弟子的性格、智力、能力、志向、興趣、專長或不足,乃至學習態(tài)度、習慣等。像他對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思想,多未下定義,而是據(jù)不同情境,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解釋,目的就在處理好傳播者表明意圖與受眾本來偏好之間的矛盾,追求傳播的最佳效果。正是基于這一點,北宋程頤在解釋《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時說:“子游能養(yǎng)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31〕孔子這種從受眾的個性差異出發(fā)實施教育傳播的做法,乃是其人性論的深度體現(xiàn),進一步證明“人”才是孔子文化傳播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點。
(四)不失人亦不失言:舉一反三的交流之法
孔子主張身教高于言傳,“無言”〔32〕才是他理想的傳播境界。然“人”本質(zhì)上是需要說話者,孔子的“予欲無言”既在強調(diào)人之身教的重要性,也是屢遭言之無效的挫敗感的反映。從本質(zhì)上說,傳播并非單向度的傳者輸送與受者接受,而是一種雙向交互影響與交流對話的過程。因此,孔子在現(xiàn)實的文化傳播實踐中,依舊十分重視傳播者與受眾之間互相“解惑”的過程??鬃釉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這就是由傳播者到接受者以及二者之間雙向交流的過程。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孔子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如,“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像《論語·子罕》中“逝者如斯夫”的流水,“譬諸德政”的松柏等,以日常生活事例為喻,達到傳播與勸服的目的。又如,針對“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的疑問,孔子提出的“非也,予一以貫之”的信息提煉辦法?!耙灰载炛?,就是傳播者或接受者經(jīng)過思維的篩選,將所傳播或接受的信息提煉成一個精粹的認識??鬃颖救藰O善此道,如以“仁”概括人之美德,以“思無邪”概括《詩三百》等;他的學生也多有高手,如曾參以“忠恕”歸納孔子的學說,子貢以“溫良恭儉讓”論述孔子的品行等。
傳播是交流,需要雙向的主動性。前文從傳播者角度討論的比較多,其實,“循循然善誘人”的孔子特別重視受眾的接受態(tài)度與能力,如此才能實現(xiàn)“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的傳播效果。他曾以“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表揚顏回,樹立了一個傾聽者的榜樣。而當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則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這其中既有對冉求的鼓勵,也有對冉求將接受困難的原因推向客觀的不滿。當然,選擇受眾的對象以及說話的內(nèi)容,也是有標準的。對此,孔子有過精辟的總結(jié):“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wèi)靈公》)從不能輕易放棄交流的對象,不可不顧交流對象而胡言,到將尊重交流對象與言語的內(nèi)容視為“知者”的內(nèi)涵,可見孔子對言傳育人的重視——所謂“不失言”其本質(zhì)仍在于“不失人”。
誠如梁漱溟所言“孔子以前的上古文化賴孔子而傳”“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文化賴孔子而開”,〔33〕面對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孔子述而不作、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乃至提出“不失人亦不失言”的要求,圍繞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心靈交流,既塑造了自己,也培育了受眾,更是樹立了儒學旗幟,延續(xù)華夏文化。通過對孔子文化傳播實踐的考察,可見,人必須生活在文化傳統(tǒng)中,接受文化教育的權(quán)利是公民的基本權(quán)利;“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傳播者即媒介,傳播內(nèi)容應(yīng)是延伸的人,傳播的目的也是為了人的“延伸”……只有以人為本,才能真正發(fā)揮傳媒在文化傳承與文化建構(gòu)上的雙重功能。
注釋:
〔1〕〔加〕馬歇爾·麥克羅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商務(wù)印書館,2000年,第33頁。
〔2〕〔加〕斯蒂芬妮·麥克盧漢等編:《麥克盧漢如是說:理解我》,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63頁。
〔3〕梅瓊林:《透明的媒介:論麥克盧漢對媒介本質(zhì)的現(xiàn)象學直觀》,《人文雜志》2008年第5期。
〔4〕〔加〕戴維·克勞利、保羅·海爾:《傳播的歷史:技術(shù)、文化和社會》(第五版),董璐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頁。
〔5〕〔加〕小威拉德·羅蘭:《序言》,見〔加〕戴維·克勞利、保羅·海爾:《傳播的歷史:技術(shù)、文化和社會》(第五版),董璐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頁。
〔6〕〔7〕王守仁撰:《傳習錄校釋》,蕭無陂校釋,岳麓書社,2012年,第80、80頁。
〔8〕朱熹:《四書集注》,陳戍國標點,岳麓書社,2004年,第106頁。
〔9〕朱人求:《儒家文化哲學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3頁。
〔10〕梁啟超:《論中國學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夏曉虹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頁。
〔11〕張蔭麟:《中國史綱》,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年,第90頁。
〔12〕張豈之主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7頁。
〔13〕錢存訓:《印刷發(fā)明前的中國書和文字記錄》,鄭如斯增訂,印刷工業(yè)出版社,1988年,第59頁。
〔14〕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年,第399頁。
〔15〕韓仲民:《中國書籍編纂史稿》,商務(wù)印書館,2013年,第39頁。
〔16〕〔加〕埃里克·麥克盧漢、弗蘭克·秦格龍編:《麥克盧漢精粹》,何道寬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424頁。
〔17〕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論語注疏》(卷七),中華書局,1980年,第2482-2483頁。
〔18〕蘇軾:《答謝民師書》,《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第1418頁。
〔19〕石介:《與士建中秀才書》,曾棗莊、劉琳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文》(第15冊),巴蜀書社,1991年,第213頁。
〔20〕〔美〕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4年,第39頁。
〔21〕毛禮瑞:《從方法論談孔子教育思想的古為今用問題》,中華孔子研究所編:《孔子研究論文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237頁。
〔22〕關(guān)于情感訴求、理性訴求的勸服受眾的話題,可參見〔美〕卡爾·霍夫蘭、歐文·賈尼斯等:《傳播與勸服:關(guān)于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心理學研究》,張建中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57頁。
〔2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1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1頁。
〔24〕湯一介:《孔子》,中華孔子研究所編:《孔子研究論文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72頁。
〔25〕湯一介:《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湯一介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9頁。
〔26〕美國傳播學者沃倫·韋弗語,轉(zhuǎn)引自《新編公共關(guān)系學》,中國審計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年,第366頁。
〔27〕〔英〕特倫斯·霍克斯:《結(jié)構(gòu)主義和符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127頁。
〔28〕張岱年:《孔子與中國文化》,《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張岱年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73頁。
〔29〕〔美〕E.M.羅杰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殷曉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第378頁。
〔30〕〔美〕卡爾·霍夫蘭、歐文·賈尼斯等:《傳播與勸服:關(guān)于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心理學研究》,張建中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1頁。
〔3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第57頁。
〔32〕《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33〕中國文化書院學術(shù)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第7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6頁。
〔責任編輯:李本紅〕
楊柏嶺(1968—),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zhí)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