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月
(寧波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大學生政治思想特點與分析
梁明月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寧波315211)
大學生政治思想的狀況關系著國家政治發(fā)展的前景,影響著國家的和諧穩(wěn)定??傮w上大學生對國家整體的評價很好,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認可度較高。通過加大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育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生政治思想發(fā)展所遭遇的道德性危機和教育性危機,從而促進大學生構筑更加良好的政治思想觀念。
大學生;政治思想特點;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狀況關系著國家政治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亞里士多德說過,一種政體如果要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必須使全邦各部分(各階級)的人們都能參加且懷抱著讓他存在和延續(xù)的意愿。[1](P188)這種良好的意愿、態(tài)度、情感和觀念即是人們在主觀意識上所表現(xiàn)出的積極的政治思想。一個人只有在產(chǎn)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的基礎上才能對一個政治組織或一種政治信念表現(xiàn)出最大的熱忱和忠誠。[2]大學生群體是國家發(fā)展的希望,是國家未來政治生活的參與者,他們的政治思想發(fā)展特點值得探討。
良好的政治思想指的是一個人對政治單位(國家、民族)、地理區(qū)域或政治團體(階級、政黨)有積極的歸屬感,能夠深刻地認同自己作為“政治群體”中的成員身份,能夠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治組織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覺地以組織的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的政治行為,從而對那些政治單位或團體有強烈效忠、盡義務和履行責任。[3](P67)積極的政治思想是把人們組織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從內容的角度可以概括出政治思想包括三個層次:第一,人們對國家整體的態(tài)度,如愛國、愛民族、愛人民等;第二,人們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解,主要包括對國家性質、國體、政體、政黨、政治價值觀等方面的態(tài)度和評價;第三,人們對政治過程和政府行為的評價,主要包括對政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政治治理的過程以及政治現(xiàn)狀等方面的觀念[4]通過文獻梳理和實際調查等方法可以大致把握大學生政治思想的一般特點。
(一)大學生對國家整體評價很好
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對國家有深厚感情。他們尊敬國家標志,如在談到國旗國歌時,大學生往往會聯(lián)想到“奧運會”、“足球比賽”等體現(xiàn)國家榮譽的場景,有強烈的國家榮譽感。同時,大學生有很強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在評價“如何看待移民”時,很多大學生表示“以前人們覺得移民很了不起,但是現(xiàn)在我們并不這么認為?!苯^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表示在出國旅游時會考慮中國人的形象而注意自身言行。這說明他們有很強的主動維護國家及中國人形象的意識。大學生關心時事政治,對國家經(jīng)濟和政治的重大進步感到驕傲,對國家前途充滿信心。當談及“我國近年來的發(fā)展”時,大學生均表示國家發(fā)展的非常好,并舉出非常真切的案例來論述這一觀點,如“我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鄉(xiāng)現(xiàn)在變化太大了”等等。盡管大學生們會提及伴隨經(jīng)濟發(fā)展所帶來的各種困境,如環(huán)境問題、社會倫理失范、價值觀錯誤,等等。但是他們普遍認為這些困境并不能掩蓋國家繁榮發(fā)展的光榮。從這個角度看,大學生對國家整體的評價非常積極。
(二)大學生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解比較正確
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認可共產(chǎn)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認為這是符合我國歷史發(fā)展和國情的正確選擇。大學生能夠比較辯證地看待“不同社會制度”,在討論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時候,大學生能夠從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優(yōu)勢等角度較為全面地論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不同。他們認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穩(wěn)定和發(fā)展,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很好?!蓖瑫r,大學生對國體、政體和政黨制度基本持較為積極的態(tài)度。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政治思維的成熟,大學生的政治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更加理智、客觀和圓融。他們在討論國家基本政治制度時往往可以從多個維度看待政治問題,可以理解一個事物的多個方面,能夠根據(jù)國情、現(xiàn)實,審慎地對待重大政治命題。如在討論政黨命題時,大學生們認可共產(chǎn)黨在中國歷史和社會改革中的卓越貢獻,贊賞共產(chǎn)黨對國家當前發(fā)展的引領作用。他們能夠比較理性地分析“某些共產(chǎn)黨員的腐敗”和“整體共產(chǎn)黨團體的優(yōu)越性”之間的辯證關系。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持積極和肯定的態(tài)度。
(三)大學生對政治過程和政府行為的評價值得關注
與前兩個維度相比,大學生對政治過程和政府行為的評價有待進一步提高。當大學生被要求談談“最近發(fā)生的熱點事件”時,他們大多列舉出與政府行為有關的具有爭議性社會事件,如官員腐敗、政府失當行為等。當被要求談談“你最近參與的社會政治活動”時,他們大多提及“選舉”、“黨團活動”等,但他們對自己所參與“選舉”或“黨團活動”的評價并不高。大學生已經(jīng)普遍開始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他們對現(xiàn)實政治生活的了解和體驗遠遠高于中小學生。他們已經(jīng)從“不聞窗外事”的學生逐漸變成了社會從業(yè)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更加敏感地看待社會事件,捕捉政治話題,體察到社會的復雜性和“潛規(guī)則”。盡管他們在大是大非的政治命題上有著鮮明而正確的態(tài)度,但是在涉及他們日常政治生活感受時,也毫不掩飾他們對所遭遇的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反感。他們訴求依法依制、公正透明、高效廉潔的行政工作方式。因此,相對于國家整體觀念和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理解來說,大學生對政治過程和政府行為的態(tài)度和評價值得人們關注。
影響大學生政治思想的因素有很多。宏觀上,與大學生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從這個層面上說,大學生政治思想表現(xiàn)是社會整體價值觀的一個縮影。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當代社會,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這給一些大學生的政治思想觀念造成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5]中觀上,與大學的文化生態(tài)有關。大學生在大學特定的文化境遇中構建自己的價值觀。從這個角度說,政治思想是大學生眾多價值觀的一個維度。微觀上,與大學生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大學四年是大學生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從學生身份轉變成職業(yè)者,從依賴成人到自我獨立。這個過程中發(fā)生的很多事件都深刻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本研究主要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大學生政治思想現(xiàn)狀,因為個人的主觀感受、主體經(jīng)驗是塑造個人政治思想的關鍵因素。正如約翰·羅爾斯所說:對某一地區(qū)或某個社會集團的主觀感受,向來是人們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采取政治行動的一種最強大的動力。[6](P134~135)
(一)大學生政治思想發(fā)展所面臨的道德性危機
大學生政治思想發(fā)展總是隱含著對大學生的德性訴求,依賴于大學生個體的道德發(fā)展,如愛國、愛黨、守法、仁愛、明禮等。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好的個體道德能夠引發(fā)良好的政治思想。然而,目前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性危機,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大多數(shù)大學生缺乏中國傳統(tǒng)文人所崇尚的“文人情懷”
文人情懷的削弱并不利于大學生建立積極的政治思想觀念?!扒閼选弊怨乓詠頌槲娜舜蠓蛩鶊?zhí)守,是胸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氣度,是知識分子應當存有的為大眾獲得更好的福祉而努力的情操,是新一代“讀書人”必備的為國為民之責任與擔當。然而這種“理想”往往被很多大學生們嘲諷為“飄在云端”(受訪學生語),而懷有理想主義情結的人則被他們斥為“虛偽”。當一個人以“旁觀者”的心態(tài)看待國家政治時,必然稍遇不順便苛責抱怨。大學四年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社會化階段,他們進入職場,獲得了職業(yè)身份,并以成人的姿態(tài)登上了社會生產(chǎn)的舞臺,這場蛻變難免遭遇現(xiàn)實困境,每一次受挫都會引起他們對政治環(huán)境的質疑。因此,大學生對政治過程和政府行為方面的態(tài)度和觀念表現(xiàn)得尤其令人憂慮。
2.大學生對公德的忽視影響了大學生良好政治思想的建立
大學生政治思想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屬于社會公共視域中的話題。政治通過將個人與他人連接在一起或者至少讓人們相互了解和認知彼此,從而建立一個更強大的政治集體。它意味著我們屬于一個政治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我們發(fā)現(xiàn)自我和他人有著一些超越個體差異的共同遵守的思想和價值觀。[7]如存有普世的道義原則,以仁愛心對待同胞,以正義心對待社會事件,以責任心對待自己的言行等,此之謂“公德”。然而中國道德長于私德而最缺公德,亟待發(fā)明和提倡公德,以破除傳統(tǒng)私德一個人、一家人、一族人的習慣,而公德之目的,即利群。[8](P222)大學生是現(xiàn)代社會的新公民,肩負著促進政治改良、文化更新、制度改善和建立公民社會的重任。過去十年西方政治民主發(fā)展的重要經(jīng)驗之一便是青年一代通過各種途徑(如網(wǎng)絡等)廣泛參與政治。[9]然而我們的大多數(shù)大學生參與政治的興趣并沒有非常高,對公共福祉也缺乏主動的關心。
(二)大學生政治思想發(fā)展所面臨的教育性危機
在我國,普通高校非常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通過各種形式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其中最重要的途徑是開設“思想政治課程”。這是一科旨在培養(yǎng)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被寄望于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政治思想觀念。然而高校思想政治課正面臨重重困境,成效不容樂觀。正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任務》所指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夠適應,存在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結合不緊,少數(shù)學校沒有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少數(shù)教師不能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5]具體來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大班授課的形式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目前不少思想政治課采取的是大班授課。這種“大課”效率高,解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不足和學校課程配套資源有限的問題。然而其問題也很明顯:一是,“大課”限制了教師的教學自由。面對一兩百人的課堂,教師很難開展討論、辯論、演講、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學生很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學效果可能會受到影響。二是,大學生往往對“大課”存有偏見。因為人數(shù)太多,個體被隱藏在群體之中,學生難以得到老師的關注。因此很多大學生認為這種課程跟自己沒有關系,自己的存在和感受得不到尊重。這也是很多學者所詬病的思想政治教育“目中無人”,沒有以受教育者為本的問題。[10]
2.“專著式教材”傷害了課程的美感和現(xiàn)實感
所謂“專著式教材”指的是專門為思想政治課教學而建構的理論。這類教材有兩個特點:一是教材內容被肢解成片段化的文字,來龍去脈不清,往往顯得“語焉不詳”或“牽強附會”。學生學習之后的結果往往是“只記得知識點,考完就忘了”。二是教材有著專著的深度和厚度,但是現(xiàn)實性較弱。隨著歷史條件和時代任務的變化,“老把式”的經(jīng)驗雖然仍有效,但卻難以應對新情況和新問題,尤其是難以應對90后的思想問題,容易陷入“空洞”與“盲目”的雙重窠臼。[10]
3.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本身的政治素養(yǎng)不高,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良好政治思想的形成
不得不承認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隊伍中,有些教師本身的政治素養(yǎng)不夠,對政治命題的評價有失偏頗,對某些政治議題的理解不夠深刻,甚至缺少必要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因而難以成為值得大學生們效仿的榜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掀起全黨深入學習黨的章程綱領、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熱潮。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要順應國家政治發(fā)展的規(guī)律,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堅定的黨性立場和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成為推進大學生提升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最重要的動力。
4.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在知識層面,思想政治課沒有很好地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家政治。很多大學生表示“通過大學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依然不太了解中國的政治情況”。絕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表示自己主要是“通過手機和電腦來了解國家政治發(fā)展”。在情感層面,大學思想政治課也沒有很好地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感。超過半數(shù)的大學生不贊同“大學思想政治課能夠激發(fā)我的愛國熱情”。有學生表示“我們的‘馬原'課講的都是高中政治課歷史課上過的內容。老師上課講話沒有起伏,晚上(上課時間是晚上6點半至8點——筆者注)容易困?!薄案杏X沒什么收獲,因為考完試就不會記得了?!笨梢?,盡管大學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來保證思想政治課的開展,然而其成效并不理想。
促進大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政治思想觀念需要從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思想政治素養(yǎng)入手。前者是激勵大學生內生出政治道德情操的源動力,后者是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政治思想觀念的外在力量。此二者有機結合,互生互存,將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大學生建立良好的政治思想。
(一)以人文教育涵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思想
當前我國大多數(shù)大學生很少閱讀富有人文精神的哲學、倫理學、文學著作。他們很少能夠從人類經(jīng)典著作中汲取營養(yǎng),也很少涉及并思考一些具有人文精神和人類價值的“宏大命題”。一些諸如人道精神、人性崇高、理想情懷、公共意識等話題極少進入大學生的視域。大學教育必須認識到大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欠缺,鼓勵大學生閱讀、討論、分享富有人文精神的經(jīng)典著作,這是促進大學生形成人文精神和文人氣節(jié)的重要途徑。
1.高校應適當增加人文類通識課程
大學生應有良好的業(yè)務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與身心素質。盡管一個人知識和能力素質的高低與其思想品德素質的高低并非成正比關系,但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文化修養(yǎng)會直接影響其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11]沒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就很難談得上有良好的其他方面的素質。高校文化素養(yǎng)教育內容大致界定為:(1)文、史、哲,(2)藝術,(3)現(xiàn)代中外文化精品,(4)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主要對文科類的學生而言)。[12]高校必需大力提倡大學生閱讀人文類經(jīng)典著作,選修人文課程,涵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公共意識。楊叔子院士曾呼吁:應當把加強文化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教學改革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列入教學計劃,既有其獨立的教育教學內容,又緊密地同其他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緊密結合。[12]人文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應解決關于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問題。高校需要通過推進大學生人文教育提高大學的人文氛圍和文化底蘊,為教育大學生和感染大學生提供文化土壤。
2.加強文科類課程的人文精神滲透,營造立體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體系
除了適當增加專門的人文課程之外,大學要充分鼓勵現(xiàn)有的各類文科課程在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挖掘課程的人文內涵,向大學生全面地滲透人文價值觀念,讓文科課程能夠打動人心,震撼心靈,洗滌思想。讓文科類的教育成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依托,成為塑造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除此以外,高校要給大學生提供踐行人文素養(yǎng)的機會,增加大學生的政治實踐,推進大學生自治,鼓勵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班級管理等,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大學生在親身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的政治思想觀念。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政治思想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要全面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情況的改善。[5]2015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用以規(guī)范組織管理、教學管理、隊伍管理和學科建設。指出,新任專職教師原則上應是中共黨員,并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背景碩士以上學位。課堂規(guī)模一般不超過100人,倡導中班上課、小班研學討論的教學模式。[13]
1.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現(xiàn)實問題
隨著年級增長,大學生逐步開始接觸社會現(xiàn)實。這是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問題的最佳機會。大學生非常關注現(xiàn)實的政治命題,尤其是與以前學習的理論相悖的問題,他們亟須得到合理的解釋和正確的引導。因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增加大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的理解,尤其要重視大學高年級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在大三大四階段增加“現(xiàn)實政治命題”的主題討論課。因為大學生已經(jīng)從相對封閉的“象牙塔”走向了社會現(xiàn)實生活,遇到了一些與學校老師講的不一致的“社會潛規(guī)則”。大學思想政治課應結合理論與現(xiàn)實,幫助學生審視現(xiàn)實,讓學生在了解現(xiàn)實之后依然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大學思想政治課要鼓勵學生提出他們在接觸社會之后所感受到的價值沖突。教師應針對這些現(xiàn)實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和引導,從而讓大學生在政治價值觀激蕩的關鍵時期得到正確的教育。如果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以現(xiàn)實問題為切入口,從現(xiàn)實中來,回到現(xiàn)實中去,在分析過程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素質,構建大學生看待社會問題的正確框架,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新媒體中的社會熱點事件,盡快干預此類事件對大學生政治思想的不利影響
大學生對社會問題和政治事件的了解大多是借助網(wǎng)絡媒體,他們擅長運用各類媒體資源,尤其是微博、微信、網(wǎng)絡熱帖等渠道。這些渠道一方面形成了社會熱點問題的快速傳播,另一方面又容易出現(xiàn)解讀上的扭曲。在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非常迅速,誤讀的可能性很高,引發(fā)社會不良情緒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要盡快利用各種教學途徑干預此類事件對大學生的影響。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握政治熱點機會,重視社會熱點問題的引導,通過討論、辯論、考證等方式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思辨和理性分析,將有助于拓展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解讀思路,幫助大學生避免單純依靠網(wǎng)絡言論來判斷政治事件的偏誤。
3.大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師應以身作則,成為大學生的榜樣
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師一定要真心信服自己所講授的內容,真正地熱愛國家、敬佩共產(chǎn)黨、認同國家政治、理性地看待社會現(xiàn)實問題。同樣的政治內容,相信他的教師會表達出誠懇而真切的情感和語氣,那些融化在表情、手勢、語調中的“隱蔽語言”最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感染學生。而不相信它的教師盡管也在勸說大學生相信課本內容,但實際上學生們都會體悟到其中的敷衍和戲謔。思想政治課教師試圖影響學生的思想和靈魂,其要訣就是教師必須首先誠服于自己所宣揚的思想和價值觀。只有這樣,大學思想政治課才有可能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的思想政治觀念。
總之,大學生政治思想的健康發(fā)展有賴于高校通過人文教育進一步豐富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同時也有賴于高校不斷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此二者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大學生政治思想的提升。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孔德永.當代中國社會政治認同問題研究芻議[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3]威爾特·A.羅森堡姆.政治文化[M].陳鴻瑜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
[4]周敏凱.和諧社會構建中政治認同的主要內容與面臨的挑戰(zhàn)[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
[6]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M].萬俊人譯,南京: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7]Jim Jose.Strangers in a stranger land: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era of the governance state[J].Social Identities,16:1,P119~133,2010.
[8]許紀霖.公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9]Philippa Collin.The internet,youth participation policies,and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s political identities in Australia[J]. Journalof Youth Studies Vol.11,No.5,October 2008,527-542.
[10]王習勝.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與發(fā)展趨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9):133-138.
[1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12]楊叔子.現(xiàn)代大學與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13]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15)[Z].
〔責任編輯:左安嵩〕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s
LIANG Ming-yue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Zhejiang,China)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thoughts relate to the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our country.In general,their judgments of the nation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are good.By strengthening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education,wemay relieve,to some extent,themoral and educational crisis of our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thoughts and promote them to build better ones.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thoughts;humanistic education;political education
C913.4
A
1006-723X(2016)06-0042-05
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EEA130378)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EEA130378)
梁明月(1983—),女,安徽合肥人,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