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
關鍵詞 :恐懼 地理景觀 鄉(xiāng)村 城鎮(zhèn)
透過恐懼,我們能看到更多世界的真相,我猜這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吧??催@本書很多遍了,也引發(fā)了我很多共鳴,有些恐懼也是我正在經(jīng)歷這的,可是這該怎么寫呢?
從小時候談起吧,小孩子大概都很怕鬼吧,好像每一個小孩子,只要聽到鬼來了,都會失聲尖叫。老師曾經(jīng)說過中國人是信奉死人的,但是現(xiàn)在我們的無神論教育我們,那都是怪力亂神。而鬼究竟是什么,這本書的答案是,鬼是死去的人,但在某種感覺上仍然活著。人類之所以怕鬼,其根源是人類對未知的恐懼,鬼是人們對超自然層面的投射,當人們不能感知,或者說當它異于常態(tài)的時候,人們就開始恐懼。這是人類的共同感知,世界各地的人對于鬼都有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恐懼。
面對這些來自于超自然的恐懼,人們會躲藏到哪里去呢?家就成了避風港,可家也不是絕對安全的地方。除了家,鄉(xiāng)村也給人一種靜謐的色彩,可是真的是這樣么?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鄉(xiāng)村的看法,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鄉(xiāng)村不是我熟悉的場所,我對其的感知也只是停留在書中、畫里。從我接受的信息來看,那無疑是寧靜、安穩(wěn)的字眼。當我想起鄉(xiāng)村的時候,浮現(xiàn)在我眼前的通常是這樣的畫面:“炊煙裊裊的午后,出外務農的男人扛著工具從田里回來,庭院的大黃狗看到男主人不停的搖尾巴,這時家里的妻子就把大鍋打開,一陣清香的米飯撲鼻而來……”亦或者是這樣“大面積黃燦燦的麥田是一個個方塊,在夕陽的映襯下,整幅畫面變成溫暖的金色,像是周杰倫《稻香》MV的畫面。幾個同學背著書包有說有笑的走在放學的路上,他們并不急于回家,看到路邊稻田里有三兩農婦在收割,一聲招呼便蜂擁而至地去幫忙……”這就是我頭腦中典型的鄉(xiāng)村畫面。從沒想過這樣的寧靜會突然被打破,也許外出務農的男人在回家之前,自己的家會被強盜洗劫,學生在路上會遭遇暴力事件。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是作者卻赤裸裸的將真相展示在我們面前。還一言中的的指出在我們覺得殘忍的殺戮面前鄉(xiāng)村人也許是司空見慣的,一貫認為飼養(yǎng)的牲畜就是人類的食物,不會因為這頭待宰殺的牲畜陪伴著他度過孤獨的童年而放棄屠殺。同樣,書中描寫了各種鄉(xiāng)村的暴力誘發(fā)的恐懼,讓人看了就像是有刺扎在嗓子里的不舒服、不痛快,當我還在幻想著鄉(xiāng)村的美好和諧人情味的時候,一個潑婦坐在地上,邊用粗俗的言語大聲叫喊著,邊拍打著地面,旁邊的女人們早就扭在一起打作一團的畫面突然闖入你的腦海,讓人好不愉快。也許是常年務農生活的艱辛殘酷,加上必須宰殺家畜,讓這些農民對待痛苦變得有些麻木了吧。
鄉(xiāng)村居民是最能體會大自然變化的了,既能感受他的柔情,又能體會其狂野。在我的印象中,鄉(xiāng)村多是野花遍布的浪漫,或者是紛繁落葉的詩意。很少會想到冬天會是什么樣的。在我的想象中那應該是農閑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一邊看著外面銀裝素裹的世界,一邊聊著家常,也許父母會給孩子們講講他們年輕時候的事情,孩子們會說說在學校發(fā)生的趣事。但這僅僅發(fā)生在糧食充足的富饒地區(qū),在書中提到的阿巴拉契亞孤立的小群體則有著完全不相同的境遇。冬天對他們是被圍困的狀態(tài),是一年中最糟糕的時候,氣候惡劣食物短缺,促使得他們必須要躺在家里,因為食物僅僅只能維持躺著不動的溫度。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連生存這種最基本的需要都不能滿足的時候,別的更高級的需要,比如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等就更談不上了。這個階段的人更多的是動物的本能,活下去。弗洛伊德把這種本能叫做生的本能,恐懼死亡就是一種本能,所以人會竭盡所能使得自己活下去,這個時候的法律道德是不奏效的,就像馮小剛導演的《1942》里的場景,人吃人也是有的。
鄉(xiāng)村是這樣,那么城市會不會要好一些呢?并不是,城市展現(xiàn)了人類最大的雄心,也是貪欲的里程碑。關于火的恐懼充斥在世界各地,現(xiàn)在隨著消防設施的完善,對于火的恐懼逐漸減小。但對于沒有任何預報的地震,我仍然心有余悸。城市中的高樓林立,使人很難在毫不知情的短短數(shù)秒有很到位的逃生方式,仿佛等待救援已經(jīng)變成地震訓練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個時候在大自然的面前人一下變得很渺小。曾經(jīng)去到過汶川,看到那所倒塌的教學樓,現(xiàn)在還埋著不知道多少學生和老師,教學樓的鐘一直指著14點28分。我想人類多數(shù)的建筑很難抵御這樣的天災吧。從那一刻,對地震的恐懼深深的扣在我心底。
為什么會產生恐懼,大多數(shù)時候是因為痛苦的經(jīng)驗,自己的或者別人的。如果明天就身無分文還失業(yè)的話,今天大概是沒有心情把酒言歡的吧。對于城市居民而言,生活代價太高,每天不得不勤勞的工作。城市中的富人恐懼不再有錢,或者不再更有錢,恐懼窮人會帶來麻煩;中產階級恐懼生活不體面;窮人恐懼各種生存成本。在城市的布局中也體現(xiàn)的到,各階層分別集中在不同的區(qū)域,以此減少不同階層用地的麻煩。但現(xiàn)代城市規(guī)劃認為這樣更容易激發(fā)不同群體的矛盾,于是出現(xiàn)了新的規(guī)劃,在高檔住宅小區(qū)周圍出現(xiàn)些許低級住宅。但是城市中那些漂亮的地標建筑卻從來不會像窮人開啟?!段伨印分泻T鍐査憬銥槭裁床换丶?,而要來上海。她姐姐說因為上海有明珠塔有歌劇院,有伊勢丹。可是當他們在上海耗盡自己的青春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明珠塔、歌劇院一次都沒去過,那些是都給有錢人的,而這些在外地打工的普通大學生,最后也只是為了茶米油鹽耗盡所有青春和全部的理想。為了在大城市,買一套房子,在那落戶變成當?shù)厝?,他們失去了一個活潑的妹妹。為什么中國房價一直那么高,為什么還有很多人一直拼命要買房?因為恐懼,怕漂泊無依,怕流落街頭。仿佛沒有房子就沒有了根。對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一磚片瓦帶來的極大的安全感,很難被其他物質代替。
說了這么多,好像都是沒錢惹的禍??此剖沁@么簡單的道理,好像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都會得到緩解,可究竟是這樣么?當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時候,人們又開始恐懼:比如發(fā)展不平衡、可持續(xù)利用、人地協(xié)調等等。人類的社會從形成起就一直充斥著恐懼……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自己身邊的恐懼感,嘗試去尋找原因。認識恐懼并不是為了戰(zhàn)勝它,而是為了看到更多世界的真相,更好的認識自己。
參考文獻:
① 《無邊的恐懼》,段義孚,2011年1月,第五章對自然的恐懼
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