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1.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3;2.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2013—2014年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熱點與趨勢——基于2014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轉載論文的分析
李俊1、2
(1.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3;2.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摘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4年從100種期刊中轉載了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論文共276篇。通過對所轉載論文的原發(fā)期刊、內容及作者分布情況的分類統(tǒng)計,可以看出2013—2014年古代文學研究的熱點問題與進展。其熱點趨勢呈現(xiàn)以下特點:一是反思百年來“方法”與“視野”的缺失,試圖建立中國文學研究的自主話語體系;二是研究范圍與內容繼續(xù)深入擴大,學科交叉方法運用較為普遍;三是緊跟中央文藝政策要求,關注“現(xiàn)實責任”與“歷史使命”,但與“互聯(lián)網+”的時代氣勢仍存在很大隔閡。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熱點問題;研究趨勢;人大復印資料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系列刊之一的《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下稱“復印資料”),精選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成果,以關注新材料、新方法、新視角著稱,基本呈現(xiàn)了年度古代文學研究的動態(tài)與趨勢。2014年復印資料從100種期刊中轉載了論文276篇,平均每月轉載23篇。常設欄目有“綜合研究”“先秦至六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古代文論”“近代文學”等。本文考察2014年復印資料的轉載論文,試圖從中梳理出2013—2014年中國古代文學的熱點問題與進展,進而展望未來的研究趨勢與方向。
一、 2014年中國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研究轉載情況
1.論文內容及轉載數(shù)量
根據(jù)復印資料2014年轉載論文的數(shù)量統(tǒng)計,全年總體比2013年少6篇。其主題內容分布如下:“綜合研究”26篇,“先秦至六朝文學”73篇,“唐宋文學”60篇,“元明清文學”58篇,“古代文論”23篇,“近代文學”11篇,“少數(shù)民族古代、近代文學”4篇,“文學文獻學研究”10篇,“域外漢學”6篇。另有本年度特設欄目“名家遺作”2篇,“釣魚島文學研究”1篇,“甲午戰(zhàn)爭與文學”2篇。與2013年相比,各朝文學研究轉載量大致持平,取消了“宗教與古代文學”“地域文學”“學術爭鳴”“評點學”“文選學”等5個欄目,增設了“名家遺作”“釣魚島文學研究”“文學文獻學研究”“甲午戰(zhàn)爭與文學”等4個欄目(各欄目轉載量分布見表1)。
表1 2013年與2014年各欄目全文轉載量分布對照表
2.來源期刊全文轉載量分布與排名
據(jù)統(tǒng)計,全國從事古代文學研究的人數(shù)在3萬人以上,且連年增長。每年原發(fā)的古代文學研究論文數(shù)量龐大。因此復印資料轉載論文的來源十分廣泛,2014年共采自100種期刊,其中文學文化研究類專業(yè)期刊17種,綜合性社會科學28種,綜合性高校學報55種。期刊來源與研究者來源相對應,涉及面最廣是綜合性高校學報,而被轉載最多的則是古代文學研究類的權威期刊——《文學遺產》,全年共轉載32篇,平均每期被轉載2.6篇,占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全年轉載總數(shù)的11.59%,也占《文學遺產》全年發(fā)文量的33.33%。轉載量排名前8的刊物共18種,轉載論文144篇,占全年轉載量的52.17%(見表2),另82種期刊轉載論文132篇,只占轉載總量的47.83%。
表2 2014年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3.第一作者所屬單位統(tǒng)計
2014年復印資料轉載論文的第一作者基本來自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研究機構,涉及110家單位。從單位所在地區(qū)來看,大陸地區(qū)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絕對主體,全年僅3篇論文的作者來自海外——分別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日本東北大學和臺灣彰化師范大學,只占總數(shù)的0.1%。北京地區(qū)則是古代文學研究的聚集地,共有15家單位的論文被轉載,其次是江蘇11家,再次是浙江和河南均為8家。從轉載論文作者單位來看,復印資料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被轉載次數(shù)最多,計22人次,其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轉載量為16人次,再次為北京師范大學,轉載量為11人次。從第一作者本人的被轉載情況來看,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王昕和首都師范大學的左東嶺占據(jù)了年度轉載量的冠軍,每人全年均被轉載了3篇。轉載量排名前8的單位共13家,轉載論文117篇,占了全年轉載量的42.39%(見表3)。
表3 2014年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轉載論文
復印資料全年轉載的論文中,共139篇注明受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各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及各高校的基金項目資助,約占轉載總數(shù)一半。少數(shù)論文還同時作為幾個基金項目的共同成果。其中,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 77項,占轉載總數(shù)的27.9%;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的31項,占總數(shù)的11.23%;受省(市)級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資助的33項,占總數(shù)11.96%;受各高校資助的19項,占6.9%(如圖1)。
二、 2013—2014年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熱點回顧與研究趨勢
從復印資料的轉載論文內容來看,基本反映了2013—2014年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體現(xiàn)了該學科研究的延續(xù)與新變。對比2013年度復印資料轉載論文主題,可以發(fā)現(xiàn)2014年的古代文學研究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明顯的熱點與趨勢。
1.反思百年來“方法”與“視野”的缺失,呼吁“重寫學術史”,試圖建立中國文學研究的話語體系
中國文學自學科獨立以來,學界關于古代文學研究方法的討論就從未停止。從20世紀初與古代史研究同步進行的“整理國故”,到80年代受哲學研究影響的“方法論探索”,再到世紀末的“重估中國文學價值”與“重寫中國文學史”,乃至近年呼聲較高的“重寫學術史”等,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已被不同時代的研究者反思性討論過多次。與前幾次大規(guī)模討論相比,2013年末發(fā)起的這次討論一方面受政策導向中“弘揚中國精神、打造中國模式”的驅動,另一方面是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古代文學研究從業(yè)者增多導致“學術研究越來越匠氣化”、各種“新方法”介入以致中國學術之“好新慕奇”與“失吾是非”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的反思(劉躍進:古代文學研究的思想境界,《文學遺產》2014年第2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6期;張伯偉:再談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文學遺產》2014年第2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6期)。本年度關于古代文學的視野與方法討論的轉載論文共9篇,均為2013年11月《文學評論》編輯部、《文學遺產》編輯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古代文學研究:視野與方法”學術研討會成果。李昌集、張伯偉等學者重點闡述了關注中國古代文學“個性”與“特性”,建立一套有別于西方學術話語系統(tǒng)的、“東方的、亞洲的、中國的”文學研究話語體系的必要性。張伯偉在此方面的思考是比較深入的,其專著《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為如何建立中國“化”的文學研究話語體系提供了三條可行性路徑(張伯偉:再談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文學遺產》2014年第2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6期)。廖可斌、劉勇強等從目前古代文學研究存在重復、瑣細、疏離等危機的角度,提出深入文學的細節(jié)層面,注重問題發(fā)掘,選擇與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理論、知識分子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等方面的某些重要問題有直接或間接關聯(lián)的研究對象,盡可能做到小中見大,見微知著(廖可斌:回歸生活史和心靈史的古代文學研究,《文學遺產》2014年第2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6期)。袁行霈、左東嶺等學者則從“時”與“地”兩大坐標體系的維度,探索了中國文化中心的形成與轉移,試圖將古代文學研究納入中國文化史研究,進而揭示中國文化史的源流與進程(袁行霈:我的中國文化時地觀,《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11期;左東嶺:中國文學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再思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11期)。
2.研究范圍與內容繼續(xù)深入擴大,經典作家作品的集中研究相對減少,學科交叉方法運用普遍
從人大復印資料轉載論文涉及的主題內容來看,2014年基本延續(xù)了2013年各體、各朝文學研究范圍與對象并體現(xiàn)繼續(xù)深入與擴大的特點。除“釣魚島文學研究”“甲午戰(zhàn)爭與文學”等年度特色研究外,全年探討的主題多達170個左右,涉及話題最多的是元明清文學,達49個,其次是唐宋文學42個主題。與2013年相比,對經典作家作品的集中研究進一步減少,研究者的注意力更多關注于前人較少研究并具開創(chuàng)價值的部分。全年集中討論最多的是《詩經》,共10篇論文涉及《詩經》文獻鉤沉、文化解讀、地緣關系、文章學成就等相關內容。然而與2013年《詩經》研究轉載論文16篇相比,《詩經》研究的關注熱度在降低。而從分散的研究主題來看,研究者各種“填補空白”的努力及研究范圍向“空白”的不斷擴大,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廖可斌先生認為古代文學存在著“瑣細”危機的判斷。文體類型研究方面,最熱門的是對“詞”的研究,其中宋詞研究12篇,清詞研究3篇。此外,轉載量在2篇以上的同一主題,包括楚辭研究(6篇)、先秦神話與小說研究(6篇)、先秦出土文獻與文學研究(6篇)、李白杜甫研究(4篇)、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4篇)、清代詩學思想研究(4篇)、江南意象研究(3篇)和王國維研究(3篇)。
從研究涉及的材料來看,出土文獻與新發(fā)現(xiàn)的材料是引起學界繼續(xù)關注的焦點。除上博簡、清華簡等出土文獻對先秦文學研究帶來的新成果外,本年復印資料還特設了“文學文獻學研究”專欄,共轉載論文10篇。包括李琳的《新時期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的文獻學研究》(《復旦學報》2014年第2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6期)、李穎的《出土文獻研究六十年——李學勤教授訪談錄》(《文藝研究》2014年第3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8期)、周建忠的《東亞楚辭文獻研究的歷史和前景》(《南通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9期)等學術史回顧論文,對此前文獻與文學研究的關系進行了總結性回顧與前瞻性探討。從全年的轉載論文來看,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在篩選轉載時非常注重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所帶來的新成果,故研究的范圍有所擴大,而熱點則有所分散。
從研究的方法來說,2014年也延續(xù)了此前普遍流行的學科交叉式的研究方法。如《文學的解讀與文化的解讀——以詩經學幾個個案為中心》(常森《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1期)、《傳播在戰(zhàn)國文學發(fā)展中的地位》(陳桐生《文學遺產》2013年第6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2期)、《稿酬制度與晚清文學現(xiàn)代性的發(fā)生》(黃繼剛《理論學刊》2013年第11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3期)、《宋代城市的演藝場所與文人之參與——從瓦市勾欄、酒樓茶肆談起》(李簡《長江學術》2013年第4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5期)等等。但總體沒有超越文學研究與藝術表現(xiàn)形式、文學傳播、文學接受、性別研究、歷史學研究、思想史研究等交叉的平面研究模式。換言之,學科交叉方法的“內化”還有很大拓展空間。
3.依政策導向要求關注“現(xiàn)實責任”與“歷史使命”,但與“互聯(lián)網+”的時代氛圍仍存在很大隔閡
2014年,《文學遺產》第5期刊載了一組名為“經典與當代價值”的筆談文章,主要討論古代文學經典的現(xiàn)代意義,復印資料選載了其中的3篇。文章特意引用了習近平主席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fā)展道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敝袊膶W研究必須要走一條推陳出新的道路,以積極自信的態(tài)度,敞開胸襟,拓寬視野,廣泛汲取和傳承中外文學傳統(tǒng)中的精華,形成具有現(xiàn)代中國特色的學術理念、研究方法和學術規(guī)范,建構起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展示華夏民族的思想情感、審美取向、道德評判和價值立場,使中國文學經典能夠滋潤中國人的心靈。這一政策導向的“當代價值”要求,與之前文學研究者們主張建構中國文學研究自己的“話語體系”交相呼應。為體現(xiàn)古代文學闡釋“當代價值”的努力,本年轉載的《明清釣魚島詩歌及其相關文獻考述》(羅時進《文學遺產》2014年第1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4期)、《甲午之詩與詩中甲午》(關愛和《文學遺產》2014年第4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9期)、《甲午戰(zhàn)爭與近代詩風之創(chuàng)變》(左鵬軍《文學遺產》2014年第4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9期)等,可謂應時應景,與2014年度政治形勢緊密相連。從中央政府對文藝工作者及研究者的要求來看,今后關于古代文學研究與現(xiàn)實緊密關聯(lián)的趨勢還會繼續(xù),它一方面能促使研究者改善“古代”與“當代”疏離的現(xiàn)實,承擔起闡釋經典、溝通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之間的責任,促進民眾對經典的傳承與接受,另一方面它會帶來新一輪的價值重估與選擇,但難以有效避免“文學價值”獨立性被政治需求所左右。
2014年中國學界最熱門的話題是“互聯(lián)網+”,任何學科都無法回避互聯(lián)網時代給本學科建設及研究產生的革命性影響。但從復印資料2014年轉載的論文來,這一影響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被邊緣化或被刻意忽視,全年沒有轉載1篇與互聯(lián)網時代或數(shù)據(jù)科學有關的論文。就連與數(shù)據(jù)分析關系最為密切的綜述類論文如《論近十年來古代小說研究中文化學方法的運用——以2000—2012年小說論著和博士論文為中心》(蔡亞平、程國賦《明清小說研究》2013年第3期,復印資料2014年第3期),采用的也僅是最基本的統(tǒng)計方式,即數(shù)字羅列與觀點歸納的結合,數(shù)據(jù)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不夠,遠沒有達到利用IT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挖掘文獻“數(shù)據(jù)”價值的層面。這也許與古代文學研究者自覺與現(xiàn)代網絡技術保持距離有關,“互聯(lián)網+”時代的移動信息技術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應用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隨著近年興起的“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理論及相關應用深度作用于傳統(tǒng)人文學科,未來文學研究尤其是需要處理大量文獻的古典文學研究定會由此產生重要改變。
(責任編輯:韓大強)
·文學研究·
作者簡介:李俊(1983—),女,湖南邵陽人,廣東第二師范學院講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學術史。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2014M562042) 4.論文所屬統(tǒng)計 圖1轉載論文所受資助情況比例圖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0964(2016)01-0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