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喬
乳腺癌并非年輕女子的專利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已經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位。45~55歲是乳腺癌高發(fā)年齡。因乳腺癌的發(fā)生與體內雌激素水平相關,很多人都認為,女同志絕經后,雌激素水平明顯降低,應該不會發(fā)生乳腺癌。然而醫(yī)學統(tǒng)計的數據卻讓人吃驚。有報道,全球1/3的乳腺癌患者在65歲以上。我國目前乳腺癌的中位發(fā)病年齡在45歲,但據2014年上海地區(qū)乳腺癌流行病調查數據顯示:中位發(fā)病年齡上升為近50歲。因此對老年乳腺癌的狀況不可忽視。
此外,乳腺癌早期沒有明顯癥狀,老年人通常又不太重視體檢。在臨床中,有的人發(fā)現腫塊1天就到醫(yī)院就診,也有的病人發(fā)現腫塊6年,腫瘤長到4~5厘米,才到醫(yī)院就診,故老年人就診時病期大多較晚。
老年乳腺癌的特點
很多老年婦女在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精神系統(tǒng)等患有疾病、加之器官功能下降,導致老年乳腺癌的患者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心臟病等一種或多種疾病。概括來說,老年患者的身體狀況多有以下特點:一是雜,多種基礎病并存。二是弱,機體功能較弱。三是怠,對事物反應的敏感力下降,對治療的理解及執(zhí)行能力差。
在發(fā)病方面,老年乳腺癌患者主要有4個特點:一是慢,因老年自身代謝能力的下降,對自身身體狀況的變化反應慢,腫瘤的進展也慢;二是高,老年乳腺癌中,激素依賴性腫瘤的比例高,大多數人采用內分泌治療;三是少,因身體功能不足或器官基礎病,治療的手段較年輕人簡單;四是長,老年乳腺癌的生存期普遍較長,上世紀有研究表明,在自然死亡的女性人群中,有超過1/3的婦女患乳腺癌。臨床實踐也證明,近1/3的老年乳腺癌死于其他疾病。
年齡是決定方案的因素之一
乳腺癌是一個預后較好,患者生存期相對較長的疾病,為獲得最長生存期,規(guī)范化綜合治療是年輕乳腺癌患者的必然選擇。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射頻治療、分子靶向治療,對于60歲以下的乳腺癌病人,大多數中晚期患者要經歷3種以上的治療。60~70歲的病人,只要身體情況允許,也可能會在術后,被要求做放療和化療。80歲以上的老人,則更加強調安全,除少部分身體較好的進行手術外,大多數病人采取內分泌治療、口服化療藥、分子靶向治療等對副作用小、相對安全的療法,盡量不改變病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狀態(tài),不給病人增加痛苦。
70~80歲以上的老人,醫(yī)生的治療干預更加個性化,大多采取對病人影響較小的治療方案,盡量不改變病人已經適應的生活狀態(tài),減少因治療帶來的痛苦和不適。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是否合并基礎病,醫(yī)生要對老年病人的預期生存做出評估。同時,對腫瘤的生物學行為進行評估。通過影像學檢查、臨床體檢、病理分析,確定乳腺癌的分期,對疾病的預后做出評估。通過對兩者的權衡,制訂出合理的方案。
每一種基礎病都會影響到治療
7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多合并有2種以上慢性病。張阿姨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平??刂频帽容^平穩(wěn)。住院后一著急,血壓升上去了,血糖也高了。她急切地要求醫(yī)生不管這些,抓緊做手術。醫(yī)生卻沒有同意,堅持要把血壓和血糖控制平穩(wěn)了才手術。原因在于老年人的基礎疾病,心臟、肝腎等臟器的疾病以及貧血、高血糖、心功能不全、腦梗等全身疾病都會增加治療的風險。血糖控制不好,不僅會增加麻醉、手術的風險,影響手術切口的愈合,也會增加放療者放射性肺炎的幾率。在腫瘤治療前,控制好基礎病十分必要。在治療中,也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基礎病的藥物,而選擇更加安全有效的藥物。
內分泌治療最受青睞
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與雌激素水平關系密切。70歲以上的乳腺癌病人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病人會接受化療或放療,內分泌治療的比例則要大得多。醫(yī)生會對所有的腫瘤病人進行病理組化檢測,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要接受內分泌治療。老年人孕激素雌激素受體水平高,內分泌治療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小,病人依從性好,在老年乳腺癌綜合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只有激素受體陽性者才能接受內分泌治療。有些老年乳腺癌患者,癌腫過大,但又不能接受化療,也可以先做內分泌治療,待腫瘤縮小后,再考慮手術的可能性。
內分泌治療通過藥物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或阻止雌激素發(fā)揮作用,使其不能促進腫瘤的生長。絕經前的女性,體內雌激素通過雌激素受體促進乳腺癌的發(fā)展,內分泌治療藥物作用的機理類似于“搶車位”,提前搶占雌激素受體,使雌激素孤掌難鳴,失去功能。而老年女性絕經后,卵巢不再分泌雌激素,內源性雌激素主要由雄激素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轉合而來。內分泌治療用藥物抑制芳香化酶的功能,雄激素則不能轉化為雌激素,維持體內較低的雌激素水平,從而來抑制腫瘤的發(fā)展。
常見誤區(qū):老年人選擇保乳增加復發(fā)風險
鄰床的陳阿姨,發(fā)現乳腺腫塊當天就到醫(yī)院來就診,確診為早期乳腺癌,早期,腫瘤小于2厘米,沒有轉移病灶。醫(yī)生建議她可以做保乳治療??申惏⒁毯退募胰藞猿忠笞鋈榉扛涡g。他們認為陳阿姨年齡大了,體型已經不重要,不能為了好看,暫時保住了乳房而增加轉移和復發(fā)的風險。又聽說保乳的病人通常都要再接受放療,家人都不希望她為此多受折磨,只求醫(yī)生盡快一切了之,保命要緊。
這其實是老年乳腺癌病人的一個常見的誤區(qū)。在國外,有相當一部分的老年乳腺癌患者愿意接受保乳治療。其實對于早期局限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手術和擴大根治術的安全性是一樣的,并沒有加大復發(fā)的風險。對于一般病人,保乳術后會被要求做放療,而老年人通常手術后局部復發(fā)率很低,多不需要再接受放療。而乳房擴大根治術,手術創(chuàng)傷大,病人痛苦,乳房的缺失也會成為遺憾。目前在國內,越來越多有保乳適應證的老年乳腺癌病人同意接受保乳治療。
心態(tài)調節(jié)是良好預后的關鍵
1. 親情是一劑良藥
老年人最怕的是生病和孤獨,患了惡性腫瘤,對疾病和治療的恐懼更加重了心理陰影,這個時候,家人的陪伴尤其重要。在與醫(yī)生的溝通中,家人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治療前,醫(yī)生要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和身體狀況,年長者往往記憶模糊或敘述不清,特別是在得知自己患腫瘤后,很難保持之前的清醒狀態(tài)。因此病人病情的進展,治療方案的確定,經濟上、心理上的支持,治療中親人的陪伴可以提升病人的安全感,減輕病痛和不適,良好的心情也有利于康復。出院后飲食的搭配,康復后的居家生活,都離不開家人的支持。
2. 老年難得是糊涂
20年前有位女病人因乳腺癌在江蘇省腫瘤醫(yī)院接受治療,剛開始非常絕望,痛不欲生,在醫(yī)生和家人的支持下,漸漸回歸了正常生活,出院后結婚,工作,生孩子,孩子上大學后,近期又帶著孩子來看望當年的主治醫(yī)生。從她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狀態(tài)中,完全看不出是一個曾經患癌的病人。她的經驗是,要忘記自己是個乳腺癌患者,要像正常人一樣地快樂生活。
乳腺癌是通過規(guī)范治療后生存期比較長的一類疾病。有很多人過了二三十年,依然生活得很好。通常陽光自信,性格開朗,堅持適度運動,家庭和諧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長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