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娣
朝陽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朝陽縣土壤肥力下降原因及培肥技術途徑
杜艷娣
朝陽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土壤肥力是土壤滿足植物生長所需水、肥、氣、熱及其它環(huán)境條件的能力。土壤肥力對作物的生長有重要作用,在本地區(qū),由于耕作的不合理,土壤退化、施肥不科學化、土壤板結。加之以工業(yè)生產的"三廢"也給土壤造成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土壤肥力日益降低,而土壤是農民的生存之本,因此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迫在眉睫。
由于土壤耕作的不合理性,使土壤的土質日益退化,團粒結構受到破壞,通透性受到阻礙,在作物生長期間,由于通氣性不好,抑制作物生長。例如在返漿地或土壤透水性不良,也會成形成暫時積水,造成土壤通氣性不良。
1.施肥數量比例失調
(1)有機肥的施入量很少,而且養(yǎng)分含量低,肥效緩慢,肥料中的養(yǎng)分當季利用率低。有機肥料數量大,生產運輸和施用耗費勞力多,在作物生長旺盛期應施入較多的肥料。
(2)無機肥料數量顯著增加,尤其偏施大量無機氮磷元素化肥,造成比例失調。無機肥料數量的增加,造成了土壤結構的板結,致使土壤破壞的數量增大,肥力降低,甚至造成肥害。
2.作物種植結構不合理
由于片面追求糧食生產,作物種植結構單一,主要作物搭配不合理,由于多年連作,使作物在正常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周圍環(huán)境分泌其特有的化學物質。對一些作物自身的生長發(fā)育具有抑制作用。另外,連作使伴生性的寄生性病蟲雜草危害加重,使土壤土質變壞。
3.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歷史上朝陽地區(qū)是全國水土流失較重地區(qū)之一,建國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突出做好荒山綠化和農田水利建設"大禹杯"工作,以及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雖已取得了明顯成效,由于自然條件較差,歷史欠帳多,在一些鄉(xiāng)鎮(zhèn)村流域內仍然存在水土流失問題,一旦進入雨季便產生山洪,一定程度威脅農田產生大量水土流失,結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營養(yǎng)失去平衡。
要提高朝陽縣土壤肥力,從而達到農作物高產,必須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人為地創(chuàng)造高產的必需條件,從培肥技術方面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深耕改土,熟化土壤
(1)深耕對培肥改土的作用。深耕是培肥改土的重要途徑,大量的實踐證明,通過合理的深耕,具有顯著的培肥增產效果。深耕對培肥增產的作用在于:①疏松土壤,增厚活土層:通過深耕深刨一尺左右破壞板結的土壤,使土壤變的疏松,建立深厚的活土層為獲得恰當的固、液、氣三相比創(chuàng)造了條件。②改善土壤的水、氣、熱狀況。由于深耕增厚了活土層,改善了孔隙性,深耕結合施用有機肥,還可以增加土壤團粒結構,這樣使土壤通透性提高,有利于透水、蓄水和通氣,下雨和灌溉時徑流減少,土壤可滲入并容蓄大量水分,干旱時表土(0~5厘米易干),形成良好的保護層,可使下層土壤蒸發(fā)養(yǎng)活,這樣就可大大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從而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fā)育。③促進微生物活動和營養(yǎng)狀況改善。深耕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和水、氣、熱狀況,加上深耕結合施用大量有機肥,給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由于土壤微生物數量及活動強度的增加,使土壤中不能為作物吸收的礦物質養(yǎng)分和有機質,能夠較快地轉化為可被吸收利用的狀態(tài),土壤速效養(yǎng)分相應增加。④促進作物根系伸展。深耕使水、肥、氣、熱條件改善,可促進作物根系向下伸展。一般淺耕的土壤作物根系常密集于表層處10厘米左右,土層中,這層根系的重量約占總重量的90%,深耕中的根系顯著增多,這就為充分利用深層土壤的水分和養(yǎng)分及高產不倒伏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⑤減輕雜草和病蟲害。深耕深翻可以將部分雜草種子及病菌害蟲埋入土壤深處,破壞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削弱其生存能力。同時也可將一部分潛伏在土壤下層的害蟲及蟲卵翻至地表,使之被烈日曬死、低溫凍死。
(2)深耕技術要求。深耕對培肥改土有重大作用,但如運用不當,就難以收到預計的效果甚至造成作物減產,因此必須注意深耕技術:①深耕時間。應根據本地的氣候和栽培制度等條件而定,在朝陽地區(qū),春天往往風大雨少,蒸發(fā)強,所以不宜在春天進行深耕,一般選在秋收后進行深耕。實踐證明,深耕一次的效果可延續(xù)3-4年,一般以每三年深耕一次為宜。②深耕深度。一般旱地30厘米左右為宜,有條件的可加深至45厘米,水田以逐步耕深至20~26厘米為宜。采用機械深耕,做到不漏耕、不重耕。結合深耕施用有機肥,在肥料充足的情況下,可分層撒施于整個耕層,肥料不足時應施在根系集中的地方。
2.廣辟肥源,合理施肥
肥料是作物的糧食。作物每年要從土壤中吸收并且?guī)ё吆芏囵B(yǎng)分,通過施肥來補充。合理施肥,特別是施用大量的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的各種性狀,不斷的培肥和熟化土壤,能提高土壤肥力。
(1)廣辟肥源。實踐證明,要培肥土壤,奪取高產,必須大量施用有機肥,適量配合施用化肥。為了滿足培肥土壤奪取高產的需要,必須在農田基本建設中搞好肥料建設,在土壤普查中摸清土壤底細,掌握土壤缺肥和需水情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訂出肥料建設和合理施肥的計劃,增加肥源(種、養(yǎng)、積、制)的途徑。
(2)合理施用肥料。有了大量的肥料,還必須合理施用,以提高培肥改土和增產增收的效果。合理施肥應遵循的原則是:①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和化肥配合使用原則;②看地施肥,施肥與改土結合的原則;③看肥料施肥,注意提高肥效,避免肥害的原則;④施肥與其它措施相結合,充分發(fā)揮施肥作用的原則。
3.合理輪作,用養(yǎng)結合
我國農民很早就有輪作倒茬的經驗,農諺說“茬口倒順,強似好糞”,“年花年稻,眉開眼笑”等,深刻反應了輪作倒茬的好處。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復種指數的提高,生物養(yǎng)地與作物輪作的配合機制,在朝陽地區(qū)的作物布局中得到一定發(fā)展。實踐證明,合理的間套復種也可以培肥土壤。
4.農林結合,建立農田防護林
種植業(yè)與林業(yè)均是第一產業(yè)植物生產,兩者是相對獨立的生產部門。成片、成帶的森林,對農田的保護帶來有利的影響。
(1)在山區(qū)坡地上保護水土。植樹造林由于增加被覆蓋率,可以減少地表徑流,降低雨水對地表的沖擊,從而減少水土流失。
(2)降低風速,抗風沙災害。農田風蝕嚴重,易旱易熱,漏水漏肥,地力瘠瘦,必須采取措施,造林種草,防風固沙,培養(yǎng)地力,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改造農田氣候。由于林帶使風速減弱,因而使林帶間的農田蒸發(fā)量減小,土壤含水量顯著增加,林帶和作物的蒸騰水分散失較少,空氣濕度相應提高。
[1]《耕作學》,中國農業(yè)出版社,劉巽浩,1996年.
[2]《土壤肥料學》,中國農業(y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