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斯影業(yè)和喬治·盧卡斯本人對《星球大戰(zhàn)》游戲的重視程度要高于對《星球大戰(zhàn)》圖書的重視程度。一個例子就是《星球大戰(zhàn)》游戲幾乎都是由盧卡斯影業(yè)的子公司盧卡斯藝界(LucasArts)發(fā)行或制作,而《星球大戰(zhàn)》圖書則是授權給了專門的出版社。正因為如此,《星球大戰(zhàn)》游戲其實比《星球大戰(zhàn)》圖書要保守得多。所有《星球大戰(zhàn)》游戲都與《星球大戰(zhàn)》影視劇密切相關,就算是《舊共和國武士》系列這種發(fā)生在影視劇四千年前的故事,也能處處見《星球大戰(zhàn)》電影的影子。相比之下,《星球大戰(zhàn)》圖書在故事和設定的創(chuàng)新方面就比較放得開。
如今,雖然暫時還看不出《星球大戰(zhàn)》游戲的發(fā)展趨勢和受重視程度,但也不影響我們一窺浩瀚衍生游戲作品大軍中的經典之作。
1 《X翼》
這是聲卡斯藝界成立后推出的第一款《星球大戰(zhàn)》游戲,太空飛行模擬類,最早發(fā)行于1993年。玩家扮演義軍飛行員凱恩·法蘭德(Keyan Farlander),在銀河內戰(zhàn)中打擊帝國艦隊?!禭翼》在電子游戲史上的地位很高,因為它是最早的3D飛行模擬游戲之一。不過這款游戲難度略大,不適合空間感不強的玩家。
GOG現已推出《X翼》特別版,包含游戲原版與全部資料片,可以在Win7、Win8平臺上運行。
2 《TIE戰(zhàn)斗機》
《TIE戰(zhàn)斗機》最早發(fā)行于1994年,飛行模擬類。它被宣傳為《X翼》的續(xù)作,但在劇情上兩者沒什么關系。玩家在游戲中扮演帝國飛行員馬雷克·斯蒂利(Maarek Stele),他是原力敏感者。與《X翼》相比,《TIE戰(zhàn)斗機》的難度大大降低,這樣能使玩家更好地體驗劇情。事實上,出色的劇情是《TIE戰(zhàn)斗機》廣受好評的原因之一。馬雷克·斯蒂利不僅要打擊叛匪,還要協(xié)調單個行星系內部的戰(zhàn)爭,揭露并消滅帝國高層密謀發(fā)動政變的軍官,試驗新武器,甚至有機會加入皇帝的秘密會(Secret Order of the Emperor),直接為皇帝本人服務。
著名的帝國軍事天才索龍(Thrawn)也會在游戲的過場動畫中露臉,向玩家下達指令。通過豐富與曲折的劇情,玩家在這款游戲中能身臨其境,切實體會到作為帝國軍人和皇帝仆人的榮譽感與使命感。
3 《X翼同盟》
《X翼同盟》最早發(fā)行于1999年,飛行模擬類。它被認為是《TIE戰(zhàn)斗機》的續(xù)作。雖然在劇情上兩者沒什么關系,但在風格上兩者卻很類似。玩家在游戲中扮演義軍飛行員、“富二代”埃斯·阿扎明(Ace Azzameen)。他的家族擁有一家同情義軍的貨運企業(yè)——雙日運輸服務公司(Twin Suns Transport Services),因此他既要為義軍執(zhí)行任務,打擊帝國,也要時不時回家為家族企業(yè)打擊支持帝國的競爭對手。這款游戲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虛擬電子郵件系統(tǒng)。玩家會通過這個系統(tǒng)時不時收到家書,了解埃斯·阿扎明在戰(zhàn)斗之余的日常生活。如果說《TIE戰(zhàn)斗機》表現的是以國家為重的“大愛”,那么《X翼同盟》表現的就是以家庭為重的“小愛”。
4 《黑暗力量》
(Dark Forces)系列游戲
《黑暗力量》系列游戲共有五款,分別是:《黑暗力量》(Dark Forces),1995年,第一人稱射擊類;《絕地武士:黑暗力量Ⅱ》(Jedi Knight:Dark Forces Ⅱ),1997年,第一人稱射擊/第三人稱動作類;《絕地武士:西斯之謎》(Jedi Knight:Mystedes of the Sith),1998年,第一人稱射擊/第三人稱動作類;《絕地武士Ⅱ:絕地放逐》(Jedi Knight Ⅱ:Jedi Outcast),2002年,第一人稱射擊/第三人稱動作類;《絕地武士:絕地學院》(Jedi Knight:Jedi Academy),2003年,第一人稱射擊/第三人稱動作類。
這個系列講述了凱爾·卡塔恩(KvleKatam)從帝國沖鋒隊員(Stormtrooper)到絕地大師的成長史。在第五款游戲《絕地學院》中,他已經不是主角,而成為主角杰登·科爾(Jaden Korr)的師父。
第一款游戲《黑暗力量》是在《Doom》問世的第二年推出的,由喬治·聲卡斯親自在CNN作廣告,在當時廣受好評,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銷量最高的電子游戲之一。而第四和第五款游戲,即《絕地放逐》和《絕地學院》,則采用了Q3A的游戲引擎,在畫質上有不俗的表現。
5 《俠盜中隊》
《俠盜中隊》最早發(fā)行于1998年,飛行動作類。玩家作為義軍同盟/新共和國俠盜中隊的一員,可以選擇操縱不同的飛行器,在不同星球的大氣層內打擊帝國部隊。這款游戲最大的特色就是爽快,酣暢淋漓,打擊感和體驗感很好!它既不像飛行模擬類游戲那樣有相對復雜的操作,也不像其他載具動作類游戲那樣因過于追求精彩刺激而讓玩家眼花繚亂。《俠盜中隊》非常流暢,關卡長度適中,敵人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主線任務和支線任務安排得當。這款游戲榮獲1998年起源獎最佳動作類計算機游戲獎。
《俠盜中隊》的最后一關改編自漫畫《黑暗帝國》(Dark Empire)中的蒙·卡拉馬里戰(zhàn)役,玩家要操縱新共和國的V翼飛行艇(V-wing airspeeder)對抗帝國的“毀世者”(World Devastator)超級武器。這是《星球大戰(zhàn)》游戲第一次表現死星以外的超級武器,也是第一次改編《星球大戰(zhàn)》衍生宇宙漫畫里的情節(jié)。
6 《銀河戰(zhàn)場》
《銀河戰(zhàn)場》最早發(fā)行于2001年,即時戰(zhàn)略類。原版包括帝國(The Empire)、剛耿人(Gungan)、義軍同盟(Rebel Alliance)、納布(Naboo)、貿易聯盟(Trade Federation)和伍基人(Wookiee)六大勢力,資料片又加了獨立星系邦聯(Confederacy of Independent Systems)和銀河共和國(Galactic Republic)兩大勢力。另外還有一個不可玩勢力——伊沃克人(Ewok)。
由于采用《帝國時代Ⅱ》的引擎,這款游戲幾乎就是套了一張《星球大戰(zhàn)》皮的《帝國時代Ⅱ》。不過游戲的可玩性還是相當高的??吹揭粋€個小小的以2D形式表現的《星球大戰(zhàn)》元素在色彩艷麗的地圖上打來打去,別有一番趣味。
7 《急速飛梭》
《急速飛梭》最早發(fā)行于1999年,競速類。玩家可以扮演包括小安納金·天行者在內的不同賽車手,選擇不同的飛梭賽車,在不同星球的賽道上參加飛梭賽車比賽。跟傳統(tǒng)賽車類游戲相比,《急速飛梭》中賽車的行駛速度極快,路邊風景以驚人的速度倒退,感覺很爽。
8 《舊共和國武士》
(Knights of the Old Republic)系列
《舊共和國武士》系列總共包含三部作品,都是動作RPG類:《舊共和國武士》,2003年,單機游戲;《舊共和國武士Ⅱ:西斯尊主》,2004年,單機游戲;《舊共和國》,網絡游戲,2011年,還在運營。
這個系列是《星球大戰(zhàn)》游戲中最獨特和最具劃時代意義的系列,沒有之一。
首先,《舊共和國武士》系列在劇情上不是基于電影六部曲的,而是基于從1993年出版到1998年的漫畫《絕地傳奇》(Tales of the Jedi)。當然,沒讀過這套漫畫就直接玩這套游戲也不要緊,因為漫畫中的很多關鍵元素和情節(jié)都會在游戲中作為背景得到詳細的解釋。而對于早就讀過這套漫畫的玩家來說,這套游戲又多了一分親切感。
其次,《舊共和國武士》系列真正意義上開創(chuàng)了《星球大戰(zhàn)》宇宙的“舊共和國時代”,圍繞這三款游戲而推出的小說、漫畫、參考書層出不窮。從此,《星球大戰(zhàn)》系列作品就有了兩條主線:一條圍繞電影六部曲,另一條就圍繞《舊共和國武士》系列。
最后,《舊共和國武士》系列引入了一個遠古超文明——拉卡塔人(Rakata)在舊共和國成立前創(chuàng)建的無限帝國(Infinite Empire)。“失落古文明”這一經久不衰的科幻話題終于也成為《星球大戰(zhàn)》宇宙的重要元素之一。
整個《舊共和國武士》系列(含小說、漫畫、參考書)所講述的故事梗概如下:
西斯帝國的殘余勢力,即真正的西斯,誘騙曼達洛人的領袖終極曼達洛發(fā)動曼達洛人戰(zhàn)爭,入侵銀河共和國,結果被銀河共和國和絕地打敗。在這場戰(zhàn)爭中,崛起了兩位重要的絕地英雄,即瑞文和馬拉克。他們獲悉西斯人并未滅絕后,前往未知區(qū)域調查真相,結果被一千多歲的西斯皇帝維希埃特洗腦,墮入黑暗面,接受西斯文化,成為西斯尊主。他們倒轉槍口進攻銀河共和國,發(fā)動絕地內戰(zhàn)。
絕地利用圈套成功給瑞文再洗腦,瑞文于是幫助共和國打敗馬拉克,自己深入未知區(qū)域尋找真正的西斯。已知區(qū)域內的殘余西斯發(fā)動第一次絕地大清洗,但被女絕地米特拉·蘇里克阻止。蘇里克后來追隨瑞文,也前往未知區(qū)域。在二人暗殺維希埃特失敗后,瑞文被囚禁在凝滯設備里,蘇里克肉體死亡,英靈一直伴隨瑞文。三百年后,真正的西斯入侵銀河共和國,發(fā)動銀河大戰(zhàn)。共和國慘敗,與西斯帝國簽署和平協(xié)議,成為西斯的附庸,兩國陷入冷戰(zhàn)。九年后,兩國重燃戰(zhàn)火,銀河戰(zhàn)爭爆發(fā)。
這個系列的第一款游戲《舊共和國武士》在整個電子游戲界享有崇高的地位。推出至今,它共獲得了126個獎項,包括48個“年度游戲”獎項,33個“最佳RPG”獎項。IGN(Imagine Games Network,一間多媒體和評論網站)將其列為二十一世紀前十年三款最佳電子游戲之一,在史上最佳游戲中位列第27位。BioWare游戲開發(fā)公司之后推出的經典游戲《質量效應》系列和《龍騰世紀》系列,都以《舊共和國武士》為基礎。
9 《前線》
(Battlefront)系列
《前線》系列目前有五款作品,由DICE制作的第六款將于2015年年底由EA發(fā)行,都是FPS,玩法上都模仿EA的《戰(zhàn)地》(Battlerield)系列。除了尚未發(fā)行的新作,在五款舊作中,真正經典的只有最早的《前線》和《前線Ⅱ》。
《前線》最早發(fā)行于2004年,幾乎沒有劇情,就是讓玩家在十個星球爭戰(zhàn),體會電影六部曲里的經典戰(zhàn)斗。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十個星球里,有一個叫雷恩瓦(Rhen Var)的星球沒有在電影里出現過,只在一部叫做《絕地傳奇》的漫畫里出現過。而它之所以會出現在游戲里,是因為先前有一款叫《克隆人戰(zhàn)爭》(The Clone Wars)的主機游戲引入過這個星球,于是《前線》的制作組就直接把雷恩瓦的模型搬進來用了。而雷恩瓦之所以會出現在《克隆人戰(zhàn)爭》里,是因為游戲最后會出現《絕地傳奇》漫畫的主角——烏利克·凱爾-德羅馬。
《前線Ⅱ》最早發(fā)行于2005年,是獻給501軍團(501st Legion)的游戲,劇情全部圍繞501軍團展開。玩家作為501軍團的一員,參加從吉奧諾西斯戰(zhàn)役到霍斯戰(zhàn)役的銀河系歷次戰(zhàn)斗,為共和國粉碎分離勢力,為帝國平息叛亂。正是這款游戲讓全世界《星球大戰(zhàn)》游戲迷知道了501軍團這個光榮的番號,知道原來在絕地圣殿執(zhí)行絕地大清洗、在“坦蒂夫四號”扣押萊婭公主、在霍斯進攻義軍基地的是同一支部隊。《前線Ⅱ》還加入了太空戰(zhàn)模式,玩家可以在主力艦的機庫里跳上戰(zhàn)斗機沖入太空與敵機纏斗,甚至登陸或摧毀敵人的主力艦,非常過癮。
10 《戰(zhàn)爭中的帝國》
《戰(zhàn)爭中的帝國》最早發(fā)行于2006年,即時戰(zhàn)略類。原版包含帝國和義軍同盟兩個勢力,資料片加入了全新的黑幫勢力贊恩財團(Zann Consortium)。游戲包含銀河征服、太空戰(zhàn)和地面戰(zhàn)三個模式。玩家在銀河征服模式下擴軍備戰(zhàn),加固行星系防御措施。在太空戰(zhàn)模式下摧毀敵人的太空艦隊,取得制空權。在地面戰(zhàn)模式下摧毀敵人的地面部隊,徹底征服一個星球。
游戲中的星球、種族、飛船、武器等元素大都來自其他《星球大戰(zhàn)》衍生宇宙作品,讓《星球大戰(zhàn)》鐵粉倍感親切。資料片里的贊恩財團是游戲原創(chuàng)勢力,后來只在小說《千年隼號》中被提及。
11 《共和國突擊隊》
《共和國突擊隊》最早發(fā)行于2005年,第一人稱射擊類,采用了Unreal引擎。玩家扮演克隆人突擊隊(Clone Commando)成員RC-1138(“頭兒”,boss),在克隆人戰(zhàn)爭期間指揮德爾塔小隊(Delta Squad)的四名克隆人(包括自己)前往吉奧諾西斯,“歡呼者級”突擊艦“檢察官號”(Prosecutor)和卡??藞?zhí)行特種任務。這是一款軍事色彩非常濃郁的游戲,人物的動作、走位和臺詞都符合現代軍事行動的要求。游戲的節(jié)奏很快,情節(jié)非常緊湊,從頭到尾一氣呵成,通關后讓人覺得意猶未盡。
以這款游戲為基礎,盧卡斯影業(yè)推出了《共和國突擊隊》系列小說(共5本),由英國軍事科幻作家卡倫·特拉維斯(Karen Traviss)創(chuàng)作。德爾塔小隊甚至在《克隆人戰(zhàn)爭》動畫連續(xù)劇里亮相,是最早進入《星球大戰(zhàn)》正史的《星球大戰(zhàn)》游戲原創(chuàng)元素之一。
《星球大戰(zhàn)》游戲當然遠不止上述這些,但它們無疑都是當年的經典大作,能讓玩家擁有電影以外的全新《星球大戰(zhàn)》故事體驗,領略《星球大戰(zhàn)》世界觀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