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芳
(北京市房山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北京 102400)
例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做好“科普閱讀”
郭 芳
(北京市房山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北京 102400)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的總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學生關(guān)心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關(guān)注科技發(fā)展給社會進步帶來的影響,具有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為實現(xiàn)《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落實北京教育綜合改革“寬、淺、新、活”的精神,自2015年起北京中考物理試卷中新增加了 “科普閱讀”題型.筆者走進課堂發(fā)現(xiàn)教師在“科普閱讀”教學中存在一些誤區(qū).下面以一篇科普閱讀材料為例,介紹一下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做好“科普閱讀”.
材料:閱讀《探秘世界最大“觀天巨眼”》,回答問題.
探秘世界最大“觀天巨眼”
貴州正在建設中的世界最大單口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英文簡稱FAST),被當?shù)厝诵蜗蟮胤Q為中國的 “觀天巨眼”,如圖1所示. 據(jù)介紹,射電望遠鏡的直徑越大,靈敏度越高,能搜尋的宇宙信息越豐富.此前,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由美國研發(fā)的、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305米望遠鏡.FAST將打破這一紀錄,使中國射電天文學在10到20年內(nèi)保持世界領(lǐng)先地位.
圖1 世界最大單口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
FAST雖是射電望遠鏡,卻不喜歡待在一個有電的環(huán)境里,哪怕是一丁點的電波都難以忍受.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總工程師曾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不要說用手機,就算是附近使用電器,或者幾十千米外有飛機向地面發(fā)送信息,在FAST那里都會造成一場電磁風暴.
作為射電望遠鏡,F(xiàn)AST的基本原理和人們常見的鍋式衛(wèi)星天線相差無幾,F(xiàn)AST這口“鍋”更大,主反射面的面積達25萬平方米,主要由反射信號的拋物面和接收信號的饋源兩大部分組成,通過“鍋”的反射聚焦,把幾平方米到幾千平方米的信號聚攏到一點上.從天體投射來并匯集到望遠鏡焦點的射電波.射電波實際是無線電波的一部分,地球大氣層吸收了來自宇宙的大部分電磁波,只有可見光和部分無線電波可以穿透大氣層,天文學把這部分無線電波稱為射電波.
1.手機是一種移動通信工具,它是利用 電磁 波進行遠程信息傳遞的, FAST射電望遠鏡正常工作時 不可以 使用手機.(選填“可以”或“不可以”)
2.射電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 3×108m/s.
3.射電望遠鏡利用了電磁波可以發(fā)生 反射 進行信號收集的.
這是一篇關(guān)于“射電望遠鏡”的科普材料,通常情況下,閱讀后師生更為關(guān)注的是題目中有幾個問題,問題是什么,答案應該是什么,能夠回答問題,寫出正確答案就完事.這種應試訓練導致學生不多思考,不能從科普材料中獲取更多的信息,難以拓寬知識面.
為了讓學生通過科普閱讀,不斷積累知識,能夠做到觸類旁通,不斷提升知識的遷移能力,不斷豐富充實自己.筆者嘗試著做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環(huán)節(jié)1:學生帶著問題和思考自主閱讀科普材料.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的 “觀天巨眼”嗎?請閱讀材料.請你邊閱讀邊思考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射電望遠鏡直徑越大,靈敏度越高?FAST射電望遠鏡正常工作時為什么不可以使用手機?什么是電磁風暴?”
環(huán)節(jié)1的設計,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養(yǎng)成收集信息、主動思考、提出問題的習慣.從而提升科普閱讀的實效性.
文中的“射電望遠鏡”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有關(guān)名詞,對于學生來說太遙遠,閱讀后還會疑惑重重.為了讓學生明白世界級“大鍋”的秘密,環(huán)節(jié)2的設計,從身邊的“大鍋”說起,一步步給學生搭建臺階,從學生生活經(jīng)驗(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遠光燈)、科學實踐活動(科技館聲聚焦展品)等所看到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對這些現(xiàn)象及事例進行分析、比較、歸納.這樣的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同時體會到小道理解決大問題,同一物理原理在不同領(lǐng)域的應用.
環(huán)節(jié)2:教師出示一組圖片.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同學們,圖2、圖3中利用“大鍋”燒水、點火的情景我們熟悉嗎?
學生回答:熟悉.
教師提問:那么燒開水、點燃火把的熱量是哪兒來的呢?
學生回答:太陽.
教師提問:那為什么不把水壺、火把直接放在太陽底下?
學生回答:太陽光不夠集中,溫度不夠高,水燒不開,火把點不著.
教師提問:誰能把太陽光集中起來,讓溫度變高?
學生回答:太陽灶.
教師解釋:太陽灶的作用就是把平行的太陽光照到它的表面反射后匯聚于一點,這點溫度高,可以燒開水、點燃火把.
圖2 太陽灶
小結(jié):如圖2、圖3所示,太陽灶、奧運會圣火采集是用一個“鍋”把平行的太陽光匯聚于一點,利用焦點處的高溫來點火.其原理如圖4所示.
圖4 原理圖
得出結(jié)論:平行的太陽光射到“鍋”面上,反射光線匯聚在焦點上.
隨后出示手電筒、汽車遠光燈圖片,如圖5、圖6所示.觀察發(fā)現(xiàn)手電筒罩、燈罩也是“鍋”狀,燈泡放在焦點處,發(fā)出光線經(jīng)過“鍋”狀罩子反射后光線平行射出.其原理如圖7所示.
圖5 手電筒
圖6 汽車遠光燈
圖7 原理圖
得出結(jié)論:焦點發(fā)出的光線入射到“鍋”面上,反射光線平行.
接下來出示中國科技館聲聚焦展品圖片,如圖8所示.
圖8 中國科技館聲聚焦展品
圖9 聲聚焦
教師提問:同學們都去過科技館,你們在科技館里見過“大鍋”嗎?
學生回答:見過.
教師說明:對.科技館探索與發(fā)現(xiàn)B廳有關(guān)于聲現(xiàn)象的一些展品.你注意到有幾口“鍋”嗎?這個展品想說明什么呢?
學生回答:沒注意、不太清楚.
教師介紹:科技館聲聚焦展品是兩口“鍋”正對著,相距十幾米.人站在一口“鍋”焦點附近發(fā)出的聲音經(jīng)“鍋”面反射后平行射出,平行的聲波傳到對面的“鍋”面反射后匯聚在焦點上,對面站在焦點附近的人就能夠聽到聲音.原理如圖10所示.
得出結(jié)論:焦點發(fā)出的聲波射到“鍋”面上,反射聲波平行.平行的聲波射到“鍋”面上,反射聲波匯聚在焦點上.
在對一系列熟悉的“鍋”的分析后,回到圖1.教師說明:這是一口直徑500米,世界最大的“鍋”.正是這口大“鍋”能夠接收到電磁波,通過“鍋面”將電磁波匯聚于一點.大的“鍋面”可以收集到大量信息,哪怕是極其微弱的信息也能夠被它收集到.
環(huán)節(jié)3:教師啟發(fā)學生從這些例子中找尋出它們的共同特點.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太陽灶、手電筒、聲聚焦展品、射電望遠鏡工作時都需要什么?
學生回答:“鍋”狀物.
教師總結(jié):前面討論的這些“鍋”狀物,數(shù)學上叫拋物面,拋物面有反射聚焦作用.
圖11 彈性碰撞反射聚焦
環(huán)節(jié)4: 播放“彈性碰撞反射聚焦”實驗視頻.
教學過程:“大鍋”不光對太陽光、聲波、電磁波有反射聚焦作用,對彈性碰撞的機械運動也有反射聚焦作用.請看《加油,向未來》節(jié)目的一段實驗視頻.
安排此環(huán)節(jié)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拋物面可以反射聚焦”.非常震撼的實驗現(xiàn)象,幫助學生理解了文中的專業(yè)詞語“直徑越大,靈敏度越高”“電磁風暴”等.
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是在為學生搭臺階,有了這些鋪墊,再去回答老師開始提出的問題就輕而易舉了.
這樣做科普閱讀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是不是很有益處呢?此案例只做拋磚引玉之用,為老師今后開展“科普閱讀”教學提供一點思路和啟示.最后,對于教師指導學生做好“科普閱讀”有如下幾條建議:
1.學生閱讀前,教師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有思考地閱讀,以提高科普閱讀的實效性.
2.教師對于科普文章中的相關(guān)名詞、專業(yè)術(shù)語,要做好解釋說明,幫助學生克服閱讀理解障礙.
3.閱讀時視野要放寬,要盡可能多地從文中獲取科普信息和有用知識,不能只關(guān)注文后考試題目.
4.知識與現(xiàn)象間建立聯(lián)系,學會用知識解釋現(xiàn)象,學會知識間的融會貫通.
5.科普教學要日?;记巴粨粲柧毑豢扇。?/p>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余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