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明松 胡 園
(1.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學,合肥 230061;2.舒城師范學校附屬小學,舒城 231300)
打破課堂與生活的壁壘 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
梅明松1胡 園2
(1.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學,合肥 230061;2.舒城師范學校附屬小學,舒城 231300)
對于學生來說,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課本知識也是有限的.一個人的真正的成長不僅要依靠課堂的學習,還要依靠社會生活的歷練.因此,把生活帶進課堂,把課堂引向生活,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形成自學能力很有必要.課堂與生活的深度融合,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更能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課堂 生活 融合 自學能力
一個筆者親身經歷的案例:
一次小學語文課上,老師問:“同學們,對本課學習的詞語有沒有不懂的?”一位同學說:“老師,玉米是什么意思?”老師早有準備,耐心地解答:“玉米是重要谷物之一,因栽培歷史悠久,變種很多.莖實心;葉大而闊平……”當時聽得學生們云里霧里,大家都搞不清楚玉米是什么.后來,在明白了“玉米”就是家鄉(xiāng)隨處可見的“六谷”的時候,教師的那次教學也成了學生之間流傳的笑話.
這次笑話正是教師的教學嚴重脫離生活實際導致的.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認為:教育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而且存在于人類社會之外,甚至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前,教育早就存在于動物界.可見,教育教學本就與社會、自然有著密切的關系.學校的產生,班級授課制的形成,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教育發(fā)展的重大飛躍.然而,就在學校教育飛速發(fā)展的進程中,過于專業(yè)化的教育也導致了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脫離.這仿佛是在兩者之間豎起了一層厚厚的壁壘,不僅妨礙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還影響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所以,打破課堂與生活之間的壁壘,把生活帶進課堂,把課堂引向生活,是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徑.
1.創(chuàng)設情境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
老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的情境一定要貼近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經歷,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切實的教育意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把生活帶進課堂,同時也才有可能促使學生把課堂上的所學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生練習描寫生活場景時,就在課堂上組織同學們創(chuàng)設了菜市場買菜的情境.因為我所教的學生中絕大多數人都同父母一起去菜市場買過菜,甚至有幾位同學的父母就是菜市場賣菜的商販.表演中,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表演欲望得到充分激發(fā).通過交流,同學們都明白了如何挑菜,如何與別人砍價——如挑毛病砍價法、不同商販比較砍價法等.習作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不僅有了豐富的表達素材,還懂得了生活中原來有無窮無盡的作文素材,只要學會思考,帶著思考去觀察,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很多有價值的寫作素材.這樣組織教學,就讓生活與課堂得到了融合,為同學們日后在生活中形成自學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創(chuàng)設情境要符合兒童思維規(guī)律
表達語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要符合兒童的思維規(guī)律.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往往會讓學生去想象練筆,從而深入理解文本.如教授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天安門廣場》一課時,我們常見的寫話訓練是這樣設計的:
設計一:想象一下,天安門廣場沸騰的情景是怎樣的,廣場上的男女老少他們說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設計二:根據第三自然段對廣場建筑的描寫,抓住“中央、南端、東西兩側”等方位詞仿寫教室陳設或校園建筑.
如果我們把群眾如何沸騰全部寫出來,那文章還是在寫天安門廣場嗎?這樣的練筆,學生只是把已有的經驗用已掌握的文字說出來罷了.如果換個角度,站在學生自學能力和表達力提升的視角去思考,讓學生依據自己熟知的校園或教室來仿寫第三自然段,學生在仿寫中就能體會到用方位順序寫景的好處,既熟悉了課文,又學習了用方位順序寫景的方法,可謂是一舉多得.
陶行之先生說過:生活即語文.我們在教課文時,課文中有很多內容都可以在學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如果教學時,教師有意去把課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久而久之,同學們會形成一種體驗語文的能力.他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真的是處處有語文,身邊的同學、老師、一草一木都可能成為學習語文的素材.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自學語文,并真正愛上語文.
1.仔細揣摩,到現(xiàn)實生活找原型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內容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還與他們的生活貼近.此時,教師的教學就要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至少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來理解運用.《愛如茉莉》一文介紹的是家庭生活中父母親之間那種相濡以沫的平淡溫馨的親情.幼小的孩子不易理解,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從家庭生活出發(fā),體察父母之間相互關心、愛護的情感,再延伸到課文中去,這樣就降低了小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也培養(yǎng)了學生從細節(jié)中觀察生活的能力.
2.展開聯(lián)想,與現(xiàn)實生活作比較
小學生生活經歷有限,教學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內容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這就很難帶領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此時就可以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課堂教學內容作比較,有時也能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里有這樣一段話:“有一次,周恩來同志覺得那房子小了一點,就勸宋慶齡同志搬個家.”這里連用了兩個“同志”,而這個稱謂恰恰是同學們平時很少用到的.于是我用“同志”這個稱呼修改婚禮儀式開場白:“男同志們,女同志們,現(xiàn)場親愛的小同志們,大家下午好!”全班一陣哄堂大笑.
笑聲過后,同學們都明白了同志是政治色彩很濃的稱呼,而婚禮是生活味很濃的場合,所以不適合用“同志”.
語文作為母語,生活中處處都有,這為每一個中國人學習它提供了便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應充分抓住這一便利條件,將課文學習同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豐富課堂教學,拓寬學生視野,鍛煉并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1.讓課堂成為生活的部分
教師開始上新課的時候,會讓學生解釋新詞的意思,但學生多數會用已知詞語來解釋這個新詞語,這種教學效果并不好.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思考,提問改為“看到這個詞讓你想到了什么?”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回答出帶有他們獨特生活體驗的理解來.如《霧凇》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個新詞“蒸騰”,教學時可以問學生:看到這個詞讓你想到了什么?有學生說,想到了電水壺燒水時熱氣向上升騰;有學生說,想到洗澡時,衛(wèi)生間里滿是熱氣……每個同學的回答都從他們獨有的生活體驗出發(fā),很形象地說明了蒸騰的意思.這樣的提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話題討論中解決了問題,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發(fā)散思維能力.
2.讓生活成為課堂的延伸
要讓學生真正學好語文,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是關鍵.如果都靠教師來教,難以有較大的突破.生活是文章不竭的源泉,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自然離不開生活.課文只是學習語文的范例,僅僅依靠教材上的幾篇課文是很難讓學生達到理想水平的.所以,吳忠豪先生提出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把語文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教,去學.教學中,課文只是范例,將真正的語文訓練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才是教學的目的.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的真正成長主要還得依靠社會.所以,只有把生活帶進課堂,把課堂引向生活,才能打破課堂與生活的壁壘,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展學生視野,形成自學能力,使學生在課堂上領悟生活的智慧,在生活中領悟語文的魅力,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趙繼瑩 鄢林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