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生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笨梢?,生活是兒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徑。正如杜威說的:“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離開了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了任何現(xiàn)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yǎng)對社會有益和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币虼耍诮虒W中,教師要善于把兒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讓兒童在生活化的活動中回歸生活,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道德認識,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從而得到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發(fā)展。那么,如何以生活為依托,激發(fā)學習興趣,有效地讓課堂回歸兒童生活?
一、在喚醒生活經驗中激趣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體驗和感悟。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的設計上,必須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盡可能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喚醒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我們能為地球做什么》這一主題時,課前,教師指導學生調查家中的資源消耗情況:每月使用一次性筷子多少雙?每月用水多少噸?每月用電多少度?等。課上,教師先讓學生把調查結果在小組內進行統(tǒng)計并算出一個平均值,再引導學生思考:從統(tǒng)計的結果,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以此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一些消費行為會給環(huán)境帶來負面影響。在調查實踐中,學生既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又樹立了一定的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在聯(lián)系生活實際中激趣
品德教育的內容、形式只有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聯(lián)系兒童生活的實際,才能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強調通過兒童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強調兒童在活動中獲得經驗,強調兒童對自己已有生活經驗的體驗與反思。例如,在教學《學會和諧相處》這一主題時,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營造開放、寬松、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在開放式活動中充分去體驗、去感悟、去獲取。設計了小記者的采訪,讓學生回憶待人處事的經歷,感受與人相處時快樂之事,學生暢所欲言。小記者的采訪激起學生與人相處和盡情與人分享的愿望和樂趣,不像老師直接講解那么枯燥,從生活出發(fā),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贊可夫說過:“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不如說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情緒狀態(tài)而達到的?!睂W生在課堂上明白的道理,還應回歸到生活中進行體驗,從而使之真正成為學生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
三、在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中激趣
兒童對世界的認識首先是從他面對的現(xiàn)實生活開始,生活中的許多情境都蘊含了豐富的道德內涵??梢姡赖虏皇敲撾x了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空洞的說教,而是蘊含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感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盡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提高認識,指導行為,培養(yǎng)能力,從而調動學習興趣。如在教學《男生和女生》這一主題時,教師設計了兩個生活場景:一個是“在植樹時,男生挖坑、填土、提水,女生抬苗、扶苗、澆水,男女生配合很默契,也很開心”;另一個是“在元旦聯(lián)歡晚會前,女生把教室裝扮一新,給節(jié)日增添了無窮的樂趣,而男生在晚會上表演的相聲,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通過這兩個生活場景啟發(fā)學生回憶,暢談自己與異性同學交往時的快樂體驗,并從中感受、發(fā)現(xiàn)、欣賞異性的閃光點,從而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異性,共同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生活。
四、在體驗生活過程中激趣
實踐體驗是促進良好心理品質逐步養(yǎng)成的最佳途徑。美國休斯敦的一家兒童博物館里就有一句醒目的話:“我聽過了,就忘了;我見過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边@句話告訴我們實踐對掌握知識是何其重要??梢?,在品德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性實踐活動是強化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學完《只有一個地球》這一主題活動后,教師組織學生到學校周圍,調查“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這樣,把有限的課堂擴展到無限豐富的大自然,把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蘊含在生活化的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學會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樹立了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城關東區(q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