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國絨
隨著我國的教學改革發(fā)展,初中化學的教學逐步使用新教材。本人意在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針對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手段和方法進行思考,客觀分析了信息技術在新課程改革下化學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端正認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教材改革本身是一項綜合性的改革,不僅涉及課程模式,而且還涉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方式的不斷更新,教學手段不斷完善,拓寬教學思路,發(fā)揮化學學科的優(yōu)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賦予化學課堂教學更廣闊的空間。模擬微觀世界中分子、原子、電子的運動已成為可能。通過模擬試驗學生獲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體驗,使教學活動更形象、更直觀、更生動。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也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因此,現(xiàn)代教育離不開信息技術,但我們應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內在規(guī)律,揚長避短,使其在化學課程改革教學實踐和教學管理活動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一、新課程改革下化學學科的特點
1. 新教材有一種全新的感覺
形式上:增設了許多插圖,編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圖文并茂、色彩鮮艷、生動活潑;內容上:新教材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強了學科教學與日常生活、現(xiàn)代科技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聯(lián)系,注重反映學科發(fā)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觀察上:新教材融進了大量的新知識,甚至有些知識對教師和學生來講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設置了較多的討論和生活觀察題目,從中折射出新的學習觀和教學觀。此外多種欄目如“討論”“學完本科題你應該知道”“調查與研究”“資料”等,體現(xiàn)了“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疸,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的課標要求。
2. 落實素質教育
緒言《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讓學生既明白了化學對人類進步所起的作用,同時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努力學好化學的決心,教材注重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具體表現(xiàn)為:①加強了化學實驗教學;②加強了化學學習中科學方法的指導;③穿插了家庭小實驗拓寬了學習時間和空間;④結合學科特點,運用圖片、閱讀等形式滲透德育教育。
3. 精心構建教材體系
設計知識層次,新教材注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構建知識體系,如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為第四單元分析和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秘奠定了基礎。另外這種設計使重點突出,難點分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二、化學學科能力培養(yǎng)目標
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改革課程中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我們必須改變僅僅“在聽中學”“在看中學”的單一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做中學”“在嘗試中學”“在體驗中學”“在玩中學”等多種學習方式的機會。
新課程改革下化學學科的特點及新課標的要求和目標也決定了信息技術在課改下化學教學中的客觀地位。
三、信息技術應用于化學 教學的思考
1. 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信息技術的思想方法在根本上與化學教學規(guī)律與化學課程標準中的功能、內涵是一致的。課改中化學學科的功能定位為技術教育,重操作,強調設計和手腦互動,強調參與技術全過程的實踐,能根據(jù)問題需求,去搜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形成方案,并在操作過程中加以改進,由此可見,對各類情況和信息進行處理后,得到較佳方案的過程,與先前講到信息處理過程是一致的,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建立質量、效益等意識正是信息技術所追求的,是符合信息技術科學規(guī)律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無論是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還是教學目標都不能把它割裂開來,不應該重應用,輕過程,而應利用其優(yōu)勢,合理的與教學結合起來,是我們真正“素質教育”的方向邁進。
2. 信息技術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限制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從計算機輔助教學發(fā)展而來,它始終擺脫不了“輔助”地位。從目前的趨勢看,化學課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較為普遍的方式有三種:①調用積件;②用完整的課件;③在網絡背景下的交互式教學。
使用完整的課件上課,教師可以不板書,課堂容量增加不少。但容易造成學生形成了所謂的“觀光者”,對教學內容印象不深。在網絡支持下的交互式教學充分地發(fā)揮了學生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可充分展示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但是,這種教學方式更多地體現(xiàn)在教師指導下的資料查詢、信息交流與討論的形式(有些住宿制學校根本就很難實施),“在做中學”“在體驗中學”“在嘗試中學”體現(xiàn)不夠?;瘜W課堂教學與開設講座不同,要求師生互動。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有目的有選擇地調用積件,旨在加深理解、激發(fā)思維、突破難點。信息技術的應用始終改變不了其“輔助”地位,不能“喧賓奪主”。
化學學科能力的形成需要學生經常性地感受化學氛圍,接觸化學儀器、藥品,通過具體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實際操作,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這充分體現(xiàn)了知識和能力的形成過程。同時,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不斷增強科學品質。而這些方面恰恰是信息技術自身的不足,因此,其應用的場合上受到限制。
現(xiàn)在,信息技術在化學課堂教學的“身影”隨處可見,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熱情高漲,而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客觀地認識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和化學教學的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和目標,尤其重要的是教育者教學理念的更新。只有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信息技術才能實現(xiàn)與新課程改革下化學教學真正意義上的整合。那時,化學教學的春天才真正來臨。
(作者單位:湖南省慈利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