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
(西安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太極八法對中國古典舞的積極影響
袁野
(西安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氣、力、神、形”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四大基本要素。氣指呼吸,力指強弱、動靜等當面的藝術(shù)處理,神指的是神韻、內(nèi)涵,形則指連接動作的流線及動作的姿態(tài)。太極八法的精髓在于內(nèi)外兼修、形神皆備。而中國古典舞在吸收太極八法積極因素的基礎(chǔ)上不斷豐富改進自身,形成了獨特的氣韻,本文就太極八法對中國古典舞的積極影響做一些簡單的調(diào)查探討。
太極八法;中國古典舞;積極影響
50%的受訪者認為“神”是兩者最契合的相融要素;20%的受訪者認為是“力”;17%認為是“形”;13%認為是“氣”。太極的“神”不僅蘊含能量,而且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這些都給予發(fā)展中國古典舞的神韻無限可能,提供了相融渠道,也可看出“神”之于舞蹈的重要作用??紤]到太極八法的弧線運動套路與中國古典舞的“擰、傾、圓、曲”典型技法的相通性,20%的受訪者將兩者“形”的融合放在最首要的位置。
因此,在太極思想的影響的下,古典舞的四大基本元素亦漸趨“神與意合,以氣使力,力與形合”的交融狀態(tài)。太極八法對古典舞的“氣”“力”“形”“神”所形成的積極影響,賦予了兩者在身韻技法等層面相互借鑒的可行性。
舞蹈中的“氣”是氣息、呼吸,太極八法中的“氣”則被描述為氣沉丹田、長期修煉所得來的一種不可言傳的內(nèi)功,兩者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性。例如:肘勁在太極八法中排在第七位,相較前六位的勁力,資深的太極研習者都很清楚,肘勁不必刻意修煉,也無法刻意修煉。相同的道理,長期修習中國古典舞所形成的高貴典雅的氣質(zhì),亦是根深蒂固、只能意會的感覺。
太極中的垂肘是天長日久自然松肩的結(jié)果,對日常練習的堅持度要求較高。鑒于練拳時間不足的局限,太極大師吳圖南提出“太要功夫在拳外”的方法,這句話說的是離開拳場并不意味著今天的練拳就結(jié)束了,雖然沒法伸展肢體練習拳法套路,但是這不妨礙學習者繼續(xù)琢磨太極之氣。走路時自然松肩垂肘,上樓時軀干向上,但主動有意識地讓肘部留著地面上,如此日久便可使功夫上身。
太極八法中強調(diào)的“掤勁”“ 捋勁”“ 擠勁”都是“力”的具體體現(xiàn),而中國古典舞在韻律與動作形態(tài)上的節(jié)奏感更是“力”這一元素的外在表現(xiàn)。
中國古典舞的外部動作處理,大多以2/4、3/4、4/4的節(jié)奏為規(guī)則,力求做到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在動作形態(tài)上富于節(jié)奏感。例如,《扇舞丹青》這一作品之所以與其他的古典舞作品略有迥異,正是因為它將太極八法“恰到好處的用力”融入了舞蹈中,從而構(gòu)造出一系列剛?cè)帷娙醯膶Ρ?,產(chǎn)生了鮮活飽滿、綿里藏針的藝術(shù)效應(yīng)。假若沒有吸收太極八法中剛?cè)岵牧Φ?,恐怕《扇舞丹青》很難擺脫陰柔的陳規(guī)。恰恰是因為有了剛的鋪墊,才使扇舞的“柔”更加充滿質(zhì)感,也因為如此,《扇舞丹青》成為了中國古典舞與太極相融的典雅之范。
神即神采,太極八法中的“神”更多的是一種蘊含能量的流露,而中國古典舞的“神”更有著畫龍點睛的妙效,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表達。
與所有舞蹈藝術(shù)一樣,中國古典舞是受意識控制的情感活動的肢體表達,依據(j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心境,借助想象,通過“情動之于中”的方式賦予藝術(shù)人物以神采和個性,方能彰顯出藝術(shù)人物的活力與生命力。太極八法的神采,較之舞蹈,更多了一種能量。太極界的老前輩說,太極博弈,即使雙方旗鼓相當,也絕對不會出現(xiàn)大戰(zhàn)幾個回合,難分高下,偃旗息鼓,下次再戰(zhàn)的狀況。太極拳之所以能出手見輸贏,正是因為八法行功是人未到,神先到,神采高的先勝六分,等到一出手時,雙方高下立判,有一無二。古典舞作品《秦俑魂》便是借鑒了這一股飽含能量的“太極神采”加以編排,演員面龐如鋼似鐵,舞臺音樂大氣磅礴,處處透露出角色的生機與爆發(fā)力。太極的“神”不僅蘊含能量,而且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無論是柔中帶剛的“大鵬展翅”造型、淡定如水的眼神、豐滿翩躚的云手,還是柔順絲滑的太極服,無一不體現(xiàn)出太極的神韻。
不管是中國古典舞還是太極八法,“形”均是用來描述肢體、形體的表達方式,通過肢體動靜結(jié)合,外化出“形”的表達。
中國古典舞具有“擰、傾、圓、曲”典型技法,這些“形”的要素與太極八法具有明顯相通性。中國古典舞中的回轉(zhuǎn)技巧,便是借鑒太極八法的云手而來,經(jīng)過不斷的演變,云手成為中國古典舞身韻學習中的經(jīng)典,基本云手的動作要領(lǐng)是圓臂撐起、雙手交叉在胸前,兩手配合的感覺應(yīng)如同在胸前揉按圓球一樣,完成云手的過程中,眼神要隨之顧盼,先隨上面的手、后隨下面的手。身體要含胸提氣,配合提、仰、含、沉等“點”的處理,以保持緩慢悠長的節(jié)奏。在基本云手的基礎(chǔ)上,中國古典舞技法還根據(jù)不同的舞蹈情境和需要,依次發(fā)展出了沖靠云手、大開大合云手和波浪云手。這四種云手的舞蹈技法相伴相生,可以與身法、步法和各種舞姿相結(jié)合,也可以利用正云手與反云手的靈活轉(zhuǎn)換,使動作與動作之間自然銜接,產(chǎn)生圓游的流動感。
中國古典舞和太極八法在哲學理念、動作意境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氣、力、神、形”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相通性,在注重古典舞技巧功法與感情表達的基礎(chǔ)上,可進一步在古典舞身韻表達上融入太極八法的相關(guān)元素與理念。古典舞的身韻技法可借鑒太極八法“圓流周轉(zhuǎn)”的運動時空理念,汲取太極八法中氣、力、神、形的精華,創(chuàng)新古典舞編排與身韻。借鑒與太極相關(guān)的道具、表情、音樂、服飾,更新中國古典舞的創(chuàng)作理念。
[1] 孫漢明.太極與中國古典舞身韻[J].舞蹈,1997,(05):39-41.
[2] 陳郎迪.“意象”在中國古典舞發(fā)展中的作用[J].大舞臺,2012,(04):102.
[3] 孫穎.中國古典舞評說集[M].2版.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06.
J722.4
A
1671-1602(2016)24-02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