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博,吳 健,于 澤
(中國人民大學環(huán)境學院,北京 100872)
?
生物多樣性價值研究再評估: 基于Meta分析的啟示
周景博,吳健①,于澤
(中國人民大學環(huán)境學院,北京100872)
摘要:國內外已經在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方面開展了大量實證研究,但已有評估結果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增加了評估結果應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難度。采用Meta分析方法對國內外生物多樣性價值研究結果進行再分析,總結已有研究的特征和趨勢,分析和檢驗研究結果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評估價值類型、評估方法、評估時間、評估對象所在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評估結果的發(fā)表類型等,都會顯著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人均價值量評估結果,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尺度以及文獻來源對評估結果并無顯著影響。建議在利用已有研究成果來評估生物多樣性價值時,需要關注Meta分析所給出的評估結果差異性的來源;鑒于國內國際研究并無顯著差異,在尚未開展獨立價值評估的領域,可以適當借鑒國外已有研究成果。
關鍵詞:Meta分析;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
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一直是資源經濟學、生態(tài)經濟學和環(huán)境經濟學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問題[1-4]。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層面的政治訴求更是對生態(tài)資產的價值評估提出了迫切要求。通過對生物多樣性價值進行評估,將評估結果主流化到政府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正在成為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必由之路。
國內外學者在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方面已有大量實證研究成果,但多為針對某一特定區(qū)域或類型的生物多樣性而開展的具體評估,由于具體評估對象和評估方法等的差異,評估結果難以推廣應用;即使是針對同一對象的評估,也可能由于評估方法、評估內容等差異而造成評估結果不同,難以相互比較和驗證[5-6]。生物多樣性價值和評估方法的多樣性導致評估結果的差異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評估結果應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難度[7]。因此,亟需對已有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結果進行再評估,分析研究和總結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結果差異的影響因素,為改進獨立研究的質量、提高研究結果的一般性和政策應用提供幫助。
Meta分析是對已有研究結果進行綜合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通過圍繞同一主題的多個獨立定量研究結果進行再分析,得到更具一般性和普適性的結論[8-10]。Meta分析適用于實證研究較多且研究結論存在一定爭議的領域。在國外,由于環(huán)境資源價值評估領域的研究數量增長很快,Meta分析已經在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發(fā)展。VAN DEN BERGH等[11]強調了Meta分析在評估環(huán)境價值評估結果的異質性以及識別評估結果的各種影響因素方面的重要意義;NIJKAMP等[12]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角度對各類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方法進行了比較研究;DE GROOT等[13]在320篇文獻的基礎上,從1 350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評估結果中選擇665個結果進行再評估,計算了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的總價值和單位價值;BROUWER等[14]基于30篇文獻、WOODWARD等[15]基于39篇文獻分別對濕地各種服務類型的價值進行Meta分析,探討了評估結果的差異;LOOMIS等[16]和RICHARDSON等[17]對采用支付意愿方法評估的瀕危稀有物種總經濟價值進行了2次再評估,識別了評估結果的影響因素;BARRIO等[18]對國際上森林的條件價值法(CVM)評價結果進行Meta回歸分析,并估計了不同林業(yè)管理計劃的邊際收益。總體來看,國外Meta分析的應用主要有2個方向:一是對已有獨立研究的再評估,探求和識別不同研究結果之間異質性的來源,或解釋影響結果的因素;二是利用已有獨立研究,建立Meta效益轉移函數,用以估算目標評估對象的價值量,并被認為是一種比較可靠的效益轉移評估方法[19-20]。
在國內,Meta分析目前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價值評估方面的應用較少。1998年,彭少麟等[21]首次將Meta分析引入生態(tài)學領域,分析競爭效應;郭明等[22]綜述了Meta分析在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中的應用,指出我國的Meta分析與國際相比存在差距;趙玲等[23]基于117篇文獻共167個評價結果進行Meta分析,采用效益轉移法對我國森林公園、城市公園、濕地和湖泊等自然資源價值進行評估;張翼然[24]基于80個濕地價值評估案例結果進行Meta分析,并采用效益轉移法對我國湖泊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價值進行估算。
迄今為止,除了綜述性文章外,國內僅有的2篇與生態(tài)價值相關的Meta分析文獻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已有獨立研究,通過效益轉移開展某類特定資源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價值評估,尚未有Meta分析針對已有的獨立研究開展再評估,而這一領域恰恰是Meta 分析最首要的功能。筆者擬采用Meta分析方法,對國內外生物多樣性價值研究結果進行再分析,總結已有研究的特征和趨勢,分析和檢驗研究結果的影響因素,以期為生物多樣性價值研究方法的應用發(fā)展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量化依據。
1研究方法
1.1文獻選取
首先根據研究問題收集獨立研究文獻,再依據一定的標準選擇文獻,選取盡可能多的與研究目的相關、與研究主題相似和高質量的研究樣本,并建立Meta分析文獻樣本庫。該研究包括國內和國際2個方面的文獻:國內文獻基于中國期刊網(CNKI)進行檢索,文獻檢索時間跨度為1992年1月至2013年1月;國際文獻直接采用已有的生物多樣性Meta數據庫。
在國內文獻中,文獻選擇以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為主題。為保證文獻查全率,不對生物多樣性概念做嚴格界定,而是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解釋,將“物種”、“遺傳資源”、“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作為生物棲息地的“保護區(qū)”都納入檢索主題范圍,以便涵蓋“生物多樣性”的主題范疇。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有多種分類方法和多種類型,一般將總經濟價值劃分為“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因此將3者都作為主題詞納入檢索范圍。
以上述主題詞兩兩搭配進行模糊檢索,并對檢索結果進行如下篩選:首先,剔除不相關的學科領域;再進行初步的摘要閱讀分析,剔除非學術性論文和非獨立研究論文;進一步通過全文閱讀方式,剔除未提供比較明確的研究設計和結果等內容的文獻;因經濟價值評估涉及價格因素的調整和剔除,如果文獻中沒有明確說明價值評估所采用價格的年份,也予以剔除。
國際文獻主要使用已有研究所建立的數據庫[13,17-18],剔除重復和不相關文獻。最終文獻庫中包含國內研究文獻197篇,國際研究文獻239篇,合計436篇。
1.2變量說明
根據分析的需要,從入選文獻中提取信息,建立Meta分析樣本數據庫。首先,提取被解釋變量,即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的評估結果(價值量)??紤]可比性,只提取以貨幣量計算的、有明確價格年份的經濟價值評估結果。評估結果中價值量的表達有2種方式:一種以單位面積或物種的價值量表達,另一種以人均價值量表達?;谖墨I的可得性,主要關注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經濟價值評價結果。為了提高可比性,便于統(tǒng)一觀察不同變量對價值量的影響,采用“人均價值量”作為效應量。采用“人均價值量”可能受人口密度和人口數量等的影響,為此,建模中引入所在地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所在地人口2個變量,以對上述影響進行控制。
其次,提取各種有可能對評估結果產生影響并且在文獻中可識別的信息。根據已有研究所關注的分析變量[13-14,19],對評估結果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評估對象本身的差異,包括價值類型和評估對象;二是評估手段的差異,主要指評估方法;三是評估范圍的差異,主要是基于調查對象的空間分布確定的研究尺度,可以分為地方性、區(qū)域性和全國性研究,其中,“地方”指地方性的單一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指涉及一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區(qū)域”指介于“地方”和“國家”兩者之間,涉及流域和跨行政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四是價格因素導致的差異,主要受評估對象所在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影響;除了上述與評估相關的影響因素外,還有一類因素與文獻源有關,如文獻發(fā)表途徑。為此,選擇9個解釋變量(表1)。
表1Meta分析數據庫提取的變量及其分類
Table 1Variables extracted from meta-analysis database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提取的變量分類變量類型價值評估結果被解釋變量價值類型總經濟價值虛擬變量使用價值參照組:總經濟價值非使用價值評估對象物種虛擬變量生態(tài)系統(tǒng)參照組:物種發(fā)表年份實測變量發(fā)表類型會議論文、報告虛擬變量期刊參照組:會議論文、報告學位論文評估方法旅行成本法虛擬變量條件價值法參照組:旅行成本法文獻來源國內虛擬變量國際參照組:國際研究尺度地方層次虛擬變量區(qū)域層次參照組:地方層次國家層次所在地經濟發(fā)展水平以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表示實測變量所在地人口用于計算人均價值量
針對上述關鍵變量,再次基于文獻進行Meta分析的樣本篩選。采用“人均價值量”表達方式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和價值類型相對集中。研究方法多為CVM和旅行成本法(TCM),價值類型多為非使用價值、游憩價值或總經濟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研究結果之間的異質性,有利于Meta分析的開展。但還有一類研究主要參照COSTANZA等[25-26]和謝高地等[27-28]的研究成果進行價值數值推算,這類研究相似度較高,且由于參照基礎相似,不適合進入Meta分析。因此,事實上只能保留采用CVM和TCM方法的評估結果。
經數據整理,最終提取123個有效樣本進行Meta 分析。
1.3以人均價值為效應量的Meta分析模型
在此基礎上,將首先綜合分析對某一主要變量的研究結果,然后通過Meta回歸分析,納入對人均價值量(Yi,即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效應量)的潛在影響變量及控制變量,以分別判斷各因素對效應量影響的顯著性水平。
知識之間是相關聯的,教師應該把不同內容、不同位置、不同學段的知識點聯結起來,讓教材資源得以充分開發(fā)和利用,通過這樣的“結合”讓教學更為生動有效。
以人均價值量作為因變量可保證樣本估算結果的可比性,多數文獻中只計算了總價值量,這種情況下則根據總價值量與文獻所涉及調查總體或所在地人口量進行估算。為剔除價格和匯率因素的影響,所有價值評估結果(包括國內和國際評估結果)均調整為2011年美元價格。對Yi進行對數化處理以方便計算彈性。以Yi為效應量的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Meta模型為
lnYi=α+βrXr+βsXs+βcXc+βrsXrXs+βrcXrXc+
βcsXcXs+u。
(1)
式(1)中,α為截距項;Xr為表示評估對象本身特征的變量,包括價值類型和評估對象等;Xs為表示評估研究特征的變量,包括發(fā)表年份、發(fā)表類型、評估方法、文獻來源和研究尺度;Xc為表示評估對象所在地經濟特征的變量,用所在地的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表示;XrXs、XrXc和XcXs為交叉項;βr、βs和βc以及βrs、βrc和βcs為相應系數;u為隨機干擾項。
模型的結果以回歸系數來反映解釋變量的單位變化所引起的被解釋變量的變化程度,用P值判斷該變化或影響是否顯著。但在對數模型中,由于虛擬變量不能直接采用回歸系數的數值作為彈性,需要將回歸系數(a)變換為彈性系數(b),并最終用彈性系數來衡量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其計算公式:b=(ea-1)×100%。
2結果與討論
2.1樣本特征
在最終進入Meta分析模型的123個樣本中,以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為評估對象的樣本分別為55和68個,樣本分布見表2。
表2樣本分布
Table 2Distribution of samples
變量分類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價值類型非使用價值2312使用價值262總經濟價值1941發(fā)表類型學位論文92期刊5936會議論文、報告017評估方法條件價值法(CVM)5955旅行成本法(TCM)90文獻來源國內566國際1249研究尺度國家層次1920區(qū)域層次3122地方層次1813
從評估價值類型來看,評估總經濟價值的樣本數較多,占比為48.8%,其后依次為非使用價值和使用價值;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評估以非使用價值和使用價值為主,對物種的評估則主要集中于總經濟價值。從發(fā)表類型來看,公開發(fā)表的期刊論文占比最高,為77.2%,未公開發(fā)表的學位論文樣本占比最低,在公開發(fā)表的期刊論文中,以生態(tài)系統(tǒng)為評估對象的研究相對更多。從評估方法來看,CVM是樣本中主要采用的評估方法,TCM應用較少。從文獻來源來看,國際和國內樣本數基本各半,但國內研究更偏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價值評估,而國際研究更側重于物種價值評估。從研究尺度來看,區(qū)域層次的樣本相對較多,因為多數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具有跨區(qū)域特征,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各研究尺度上的樣本分布沒有明顯差異。
樣本人均價值量特征見表3。其中,總經濟價值的評估均值相對較高,物種的評估均值相對較高,未公開發(fā)表的學位論文評估均值相對較低,TCM和CVM的評估均值相差不大,國內樣本評估均值低于國際樣本,國家層次的樣本評估均值相對更高。
表3樣本的人均價值量特征
Table 3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value per capita of the samples
變量樣本數 占比/%平均值/美元標準差/美元最小值/美元最大值/美元總經濟價值6048.873.993.81.1515.0使用價值2822.761.377.93.3391.0非使用價值3528.559.375.82.6273.3小計123100.067.085.31.1515.0物種5544.780.1100.81.1515.0生態(tài)系統(tǒng)6855.356.068.73.3391.0小計123100.067.085.31.1515.0會議論文、報告1713.883.475.93.2273.3期刊9577.366.789.51.1515.0學位論文118.944.357.95.4210.5小計123100.067.085.31.1515.0旅行成本法(TCM)97.365.9125.95.8391.0條件價值法(CVM)11492.767.182.01.1515.0小計123100.067.085.31.1515.0國際6149.685.398.91.1515.0國內6250.448.364.41.4391.0小計123100.067.085.31.1515.0地方層次3125.255.883.21.4390.2區(qū)域層次5343.146.055.82.6279.9國家層次3931.7103.3106.51.1515.0小計123100.067.085.31.1515.0
2.2參數估計
比較單要素的分類均值并不能反映各要素的獨立影響,通過構建Meta回歸模型,將全部要素納入模型之中,剔除統(tǒng)計上不顯著的影響因素,則可以觀察各因素對人均價值量的獨立影響?;谇拔乃龅腗eta分析模型,經逐步回歸,剔除不顯著的影響因素(取顯著性水平為0.1,即剔除P>0.1的變量),得到模型估計結果(表4)。
表4Meta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Table 4Estimated parameters of the meta model
自變量系數P值彈性系數/%價值類型 使用價值-1.8290.017-83.9 非使用價值-0.8560.001-57.5發(fā)表年份-0.0440.013發(fā)表類型 期刊0.4170.09551.7評估方法 條件價值法(CVM)-1.1950.004-69.7人均RDP/GDP0.0000180.065交叉項 使用價值×生態(tài)系統(tǒng)0.5570.0195.9常數項92.8680.010
RDP為地區(qū)生產總值,GDP為國內生產總值。
2.3結果討論
上述結果顯示:
(1)價值評估類型對人均價值量有顯著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總經濟價值的價值量最高,使用價值的評估結果比總經濟價值的評估結果平均低83.9%,非使用價值的評估結果比總經濟價值的評估結果平均低57.5%。而使用價值的評估結果與總經濟價值的相對關系則取決于評估對象的類型,由使用價值與評估對象的交叉項(使用價值×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回歸系數可知,當評價對象為生態(tài)系統(tǒng)時,其使用價值的評估結果會比總經濟價值高5.9%,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使用價值評估與總經濟價值評估的結果差異很小,表明在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經濟價值的調查評估中,受訪者對于非使用價值的考慮很少。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人類提供的各種可持續(xù)的服務功能,因此,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非使用價值可能考慮較少[6]。
(2)價值評估方法對價值量結果有顯著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使用CVM方法得出的人均價值量比TCM方法的評估結果平均低69.7%。這種顯著差異與已發(fā)表的實證研究結論完全一致[29]。理論上,TCM方法是基于馬歇爾需求曲線構建的,CVM方法是基于??怂寡a償需求曲線構建的,如果變量控制得當,2種方法得出的估值結果應當基本一致。但實際評估中經常出現這種顯著差異,可能是由于采用TCM方法進行評估時,往往難以分離受訪者對主要評估對象(生態(tài)系統(tǒng)或物種)和相關對象(如順訪的旅游目的地)的支付,而CVM方法只聚焦于主要評估對象。其次,TCM受訪者一般都是資源的直接使用者,受訪者對于資源信息的掌握更加充分,且其調查信息為旅行成本費用等實際支出;而CVM受訪者未必是資源的直接使用者,對于評估對象的信息了解程度存在不足,可能導致受訪者無法完全表達其支付意愿,存在低估的可能性[30]。
(3)發(fā)表年份對價值評估結果有顯著影響。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早期研究傾向于得到更高的評估值,價值評估結果平均每年下降約4.4%。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早期的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更傾向于以較高的賦值來強調其重要性,而近期的評估相對而言越來越客觀和接近人們可接受的賦值水平。
(4)文獻類型對價值評估結果有顯著影響。期刊上發(fā)表的文獻比會議論文或者報告中的研究結果平均高51.7%。這一結論可能意味著某種出版偏倚的問題,即就同一類生物多樣性價值研究而言,評估結果更高的研究可能被認為更能反映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價值或意義,對決策者的影響更大,因而相對更容易發(fā)表,而會議論文或者報告發(fā)布可能并不存在這種研究結果選擇上的偏好。但也必須承認,發(fā)表偏倚是Meta方法所固有的一個局限性[22],研究成果的提交、審查和編輯中的任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可能對發(fā)表與否產生影響[31]。受限于文獻樣本來源,這一問題很難避免,由于缺少可對比的樣本,往往也難以深入研究發(fā)表偏倚的來源。
(5)評估對象所在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會對價值評估結果產生顯著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均RDP/GDP越高,價值評估結果也越高。從回歸系數可以看出,人均RDP/GDP每增加1美元,人均價值量評估結果平均增加0.001 8%。這一結論可以用支付能力、支付意愿和需求得到較好的解釋,即經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們的支付能力越高,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需求也越高,保護意愿也越強。
(6)研究尺度和文獻來源對價值評估結果都沒有顯著影響。生物多樣性提供的服務具有全球意義,這可以解釋研究尺度變量的不顯著。國內和國際研究結果沒有顯著差異,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大多數研究者在計算不同服務功能價值時利用了已有文獻,導致結果趨同。盡管我國是生物多樣性大國,但受限于財力、物力和人力,生物多樣性本地調查只在極少數地區(qū)針對特定類群展開,缺少對生物多樣性服務功能的廣泛、長期和持續(xù)的有效監(jiān)測和計算[32],因此國內研究在進行價值評估時引用國外參數的情況較多,也使得國內外評估結果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
(7)雖然如前所述,評估對象與價值類型對人均價值量評估結果存在顯著的交互影響,但評估對象對人均價值量沒有表現出獨立的顯著影響。說明評估對象的差異只會通過與價值類型結合而對價值量結果產生影響,例如,研究樣本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價值評估主要揭示的是使用價值,物種的價值評估主要揭示的是非使用價值。這也反映出評估對象與人均價值量的復雜關系,對此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3結論
基于Meta分析對國內外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再評估。分析結果表明:評估的價值類型、評估方法、評估時間、評估對象所在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評估結果的發(fā)表類型等,都會顯著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人均價值量評估結果,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尺度和文獻來源對評估結果并無顯著影響,反映了國內研究成果的國際可比性。評估對象與人均價值量的關系相對更復雜,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決策中往往需要通過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來權衡生物多樣性與其他經濟物品或服務的取舍,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為進一步利用效益轉移法開展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奠定科學基礎。根據該文的分析結論,建議為了適應大規(guī)模生態(tài)系統(tǒng)價值評估的需要,在利用已有研究成果來評估生物多樣性價值時,需要關注Meta分析所給出的評估結果差異性的來源,即應盡可能選擇相類似的評估對象、評估價值類型和評估時間,并根據評估對象所在地經濟發(fā)展水平進行一定調整。鑒于國內國際研究并無顯著差異,在尚未開展獨立價值評估的領域,可以在進行價格調整的基礎上適當借鑒國外已有研究成果。
Meta分析具有減少抽樣誤差和結果穩(wěn)健性的特點,可以作為政策和實踐分析的基礎,但筆者研究仍然存在若干不足。由于該文聚焦于人均價值量的評估,Meta分析樣本最終只保留基于人類偏好或支付意愿的價值評估研究,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樣本量。在從文獻庫提取樣本庫的過程中,由于原始獨立研究提供的變量信息不全,也損失了大量樣本,建議今后的獨立研究論文在發(fā)表時盡可能提供更詳實的研究設計信息。樣本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分組細化程度,并難以支持更細化的分組討論。待基礎研究數量進一步增加、科學文獻對研究細節(jié)的信息有足夠和充分的披露之后,將做進一步的細分基礎上的研究。此外,Meta分析所面對的各項研究千差萬別,個體研究的研究背景、評估對象和樣本差異等無法充分體現在Meta分析中,即使是主題相同的研究,其側重點也可以不同,未來可以在區(qū)分不同評估對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價值類型和不同樣本特征等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的Meta分析,以識別更具體的評估結果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PEARCE D W,MORAN D.The Economic Value of Biodiversity[M].Cambridge,Britain:IUCN,1994:6.
[2]OECD.The Economic Appraisal of Environmental Projects and Policies:A Practical Guide[M].Paris,France:OECD,1995:2-5.
[3]MCNEELY J A,MILLER K R,REID W V,etal.Conserving the World Biological Diversity[M].Washington DC,USA:World Bank,1990:25-34.
[4]UNEP.Guidelines for Country Study on Biological Diversity[M].Oxford,US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6-7.
[5]吳欣欣,陳偉琪.成果參照法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價值評估中的應用現狀及展望[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2,37(11):96-100.
[6]曹銘昌,樂志芳,雷軍成,等.全球生物多樣性評估方法及研究進展[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3,29(1):8-16.
[7]李文華,張彪,謝高地.中國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1):1-10.
[8]GLASS G V.Primary,Secondary,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76,5(10):3-8.
[9]夏凌翔.元分析及其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2(5):61-64.
[10]STANLEY T D,JARRELL S B.Meta-Regression Analysis:A Quantitative Method of Literature Surveys[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989,19(3):161-170.
[11]VAN DEN BERGH J C M,BUTTON K J,NIJKAMP P,etal.Meta-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Dordrecht,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5-8.
[12]NIJKAMP P,VINDIGNI G,NUNES P A L D.Economic Valuation of Biodiversity:A Comparative Stud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7(2):217-231.
[13]DE GROOT R,BRANDER L,VAN DER PLOEG S,etal.Global Estimates of the Value of Ecosystems and Their Services in Monetary Units[J].Ecosystem Services,2012,1(1):50-61.
[14]BROUWER R,LANGFORD I H,BATEMAN I J,etal.A Meta-analysis of Wetland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ies[J].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9,1(1):47-57.
[15]WOODWARD R T,WUI Y S.The Economic Value of Wetland Services:A Meta-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2):257-270.
[16]LOOMIS J B,WHITE D S.Economic Benefit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Summary and Meta-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6,18(3):197-206.
[17]RICHARDSON L,LOOMIS J.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Threatened,Endangered and Rare Species:An Updated Meta-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5):1535-1548.
[18]BARRIO M,LOUREIRO M L.A Meta-Analysis of Contingent Valuation Forest Studi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69(5):1023-1030.
[19]NELSON J P,KENNEDY P E.The Use (and Abuse) of Meta-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An Assessment[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9,42(3):345-377.
[20]BROUWER R.Environmental Value Transfer: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rospect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1):137-152.
[21]彭少麟,唐小焱.Meta分析及其在生態(tài)學上的應用[J].生態(tài)學雜志,1998,17(5):74-79.
[22]郭明,李新.Meta分析及其在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沙漠,2009,29(5):911-919.
[23]趙玲,王爾大.基于Meta分析的自然資源效益轉移方法的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2011,33(1):31-40.
[24]張翼然.基于效益轉換的中國湖沼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價值估算[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25]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et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15):253-260.
[26]COSTANZA R,DE GROOT R,SUTTON P,etal.Changes in the Glob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4,26:152-158.
[27]謝高地,魯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評估研究進展[J].資源科學,2001,23(6):5-9.
[28]謝高地,甄霖,魯春霞,等.一個基于專家知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化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5):911-919.
[29]WALSH R G,JOHNSON D M,MCKEAN J R.Benefit Transfer of Outdoor Recreation Demand Studies,1968-1988[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2,28(3):707-713.
[30]許麗忠,鐘滿秀,韓智霞,等.環(huán)境與資源價值CV評估預測有效性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12,27(8):1421-1430.
[31]LEI X D,PENG C H,TIAN D L,etal.Meta-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3):289-302.
[32]武建勇,薛達元,趙富偉,等.中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保護研究進展[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3,29(2):146-151.
(責任編輯: 李祥敏)
Reassessment of the Studies on Biodiversity Valuation: Inspired by Meta-Analysis.
ZHOUJing-bo,WUJian,YUZe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Although large volumes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assessment of biodiversity valuation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carried ou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results of the assessments that so far have been done vary quite sharply, thus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use results of the assessments in policy-making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i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ies. The meta-regression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for reexamining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study-to-study variance and exploring the variables that explain the varia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biodiversity valuati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estimated effect-size of biodiversity valuation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ype of value, valuation method, time of the study conducted, economic or income level, as well as type of the publication, while the research scales and sources of literature did not make much differe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while making use of research findings available in assessing biodiversity valu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pay attention to source of the deviation of the assessment using meta analysis, and that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no much difference is found between the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advisable to us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es abroad as reference in unfolding researches on assessment of independent valuation.
Key words:meta-analysis;biodiversity;valuation
作者簡介:周景博(1973—),女,吉林長春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環(huán)境統(tǒng)計方面的研究。E-mail: zhoujb@ruc.edu.cn
通信作者①E-mail: jianwu@ruc.edu.cn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01576,41571519);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2BAC01B01)
收稿日期:2015-06-12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1.023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4831(2016)01-01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