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金針蟲的發(fā)生與防治
金針蟲是小麥生長期的一種重要蟲害,其危害高峰期為冬小麥返青期到孕穗期,主要取食莖基節(jié)的幼嫩部位,切斷營養(yǎng)輸導組織,使上部莖葉枯萎。
1.危害癥狀。金針蟲是對鞘翅目叩甲科幼蟲的統(tǒng)稱,多咬食小麥種子、幼苗須根和主根,被害部位不整齊(呈絲狀)。金針蟲成蟲即俗稱的叩頭蟲,主要取食作物嫩葉,危害不重。溝金針蟲主要發(fā)生于旱地平原區(qū),適生于缺乏有機質且土質較疏松的沙壤土地帶;褐紋金針蟲主要發(fā)生在水澆地、土壤有機質豐富的小麥種植區(qū)。小麥苗期地下害蟲主要是蠐螬、螻蛄和金針蟲3種,可根據(jù)幼苗受害癥狀判斷具體是由哪種害蟲造成的:蠐螬通常將麥苗根莖處咬斷,斷口整齊;螻蛄通常將麥苗嫩莖咬成亂麻狀,斷口不整齊;金針蟲則鉆食幼苗嫩心,被害部呈亂麻狀,但外表仍連在一起。
2.發(fā)生規(guī)律。溝金針蟲在我國分布最廣,北至遼寧、內蒙古,南到長江流域均有發(fā)生,主要危害小麥、花生、蔬菜、雜糧等。溝金針蟲需2~3年完成1代。越冬成蟲于2—3月份10厘米地溫在5.9~6.7℃時開始上升活動,3月中下旬(小麥返青、分蘗的生長期)棲于麥根下危害;4月份10厘米地溫在10.8~16.6℃時出現(xiàn)危害高峰,成蟲晝伏夜出(有假死性,無趨光性);5月份以后由于溫度増高,因而向土壤深處遷移;10月上旬前后,當氣溫下降到17℃左右時,又回到10厘米左右的土壤深處棲息取食,并開始危害秋播麥田;10月下旬以后氣溫逐漸降低,金針蟲又鉆進土壤深處準備越冬。干旱或多雨時幼蟲躲在土壤深層,危害較輕。
3.防治措施。①農業(yè)防治。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水旱輪作,可有效減少地下害蟲的蟲源基數(shù)。同時要加強麥田精耕細作,適時中耕除草、灌水等,破壞地下害蟲的生存環(huán)境。②化學防治??捎?0%甲基乙柳磷乳油0.5千克加水50千克,攪拌均勻后拌麥種500千克,不僅保苗效果良好,而且對麥蚜和葉螨等葉面害蟲有較好的控制作用;或用50%辛硫磷0.5千克加水20千克,拌麥種250~400千克,堆悶2~4小時后再播種;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10毫升加水1千克,拌麥種10千克。或用炒香的麥麩、豆餅、米糠等餌料2千克拌入40%辛硫磷乳油25毫升,再加適量水拌勻制成毒餌,于傍晚撒于麥苗根際,每隔一定距離放一小堆,每667平方米撒施毒餌15~20千克;或是用4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拌細土30~40千克,結合翻耕撒施;也可每667平方米選用5%辛硫磷顆粒劑2千克、3%辛硫磷顆粒劑3~4千克或2%甲基異柳磷粉劑2千克摻細土30~40千克,拌勻后開溝施用,或順壟撒施后中耕覆土,可有效防治金針蟲和蠐螬等。在小麥返青期防治金針蟲時,可用50%辛硫磷2 000倍液澆灌麥行;或每667平方米用40%甲基乙柳磷0.5千克兌水500~750千克,順壟澆施;或用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順麥壟噴施,每667平方米用藥液40~50千克。
曹滌環(huán)湖南省沅江市農村辦4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