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浩
很多人都夢想擁有一幢海景房或山景房。但是澳大利亞媒體日前報道稱,房子外漫無邊際的景色可能對我們不利——它可能會造成人們身心不安。
法國有個俗語叫“被圍困的城堡”(la forteresse assiégée),它用來描述被圍困在墻內(nèi),一心渴望墻外自由的一種窘境(據(jù)說錢鐘書的《圍城》就是借鑒了這個概念)。然而,在薄薄的一層玻璃外的世界看起來確實絢麗,但不可避免地會干擾我們的思緒。這種“價值千萬”的景觀對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古羅馬人肯定無法理解現(xiàn)代人渴望住所有一個巨大的視野。古羅馬的富人住在內(nèi)向封閉的建筑(多姆斯)里,而窮人住在多樓層的建筑(因蘇拉),而且越窮的人住在越上層,按現(xiàn)代人的觀念,這里的視野最好。(1852年奧的斯發(fā)明安全電梯之后,人們對樓層高低的價值取向才開始逆轉(zhuǎn)。)
中國人在20世紀之前也長期住在朝內(nèi)相向的建筑里(如四合院)。曾經(jīng)的羅馬人和中國人都覺得能在家里看到“一片天”就足夠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遙望遠處高大事物時產(chǎn)生憂郁情感的內(nèi)容?,F(xiàn)代的尼采所謂的“距離產(chǎn)生悲愴”也喚起了類似的感傷與沮喪之情。
那又是什么讓人們愿意住在“圍城”里呢?因為我們在追求外部無限擴張的空間時,無論是物質(zhì)上還是精神上,都會造成內(nèi)部的損失,更具體地說,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強度對于抵抗來自外部世界的壓力是至關重要的,而這種壓力只會不斷磨損人的個性。
美國20世紀畫家愛德華·霍珀(Edward Hopper)被認為是最擅長表現(xiàn)人類“異化”(強調(diào)一種疏離和對立)的畫家,他的作品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翮昕坍嫷娜宋锿ǔV蒙碛谑覂?nèi),這些人物之靜默狀態(tài)頗似17世紀的荷蘭繪畫。美國藝術(shù)評論家約翰·厄普代克觀察到:“(霍珀的作品)如同揚·弗美爾(Johannes Vermeer;17世紀荷蘭畫家),一種神秘感滲透于最為平常的生活細節(jié)之中?!?/p>
但是兩者的靜默獨處是不同的:霍珀的人物缺乏荷蘭家庭主婦和孩子們顯露出來的那種滿足感。霍珀的人物,以厚涂技法成形,顯得沒有細節(jié)而僵硬,毫無表情。厄普代克稱之為“被污染的靜默”。
那究竟是被什么污染了?畫中環(huán)境只有充沛的陽光、氧氣和室外視野而已。
以霍珀1959年的作品《哲學之旅》(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為例。畫中一名男子穿著白襯衫和商務西褲坐在一張硬板床的邊上,他的身旁放著一本翻開的書,臉上愁眉緊鎖,不安情緒溢于言表——這是典型的“霍珀風格”。
是的,霍珀的作品總是這樣點到為止。但我們還是很疑惑,是什么造成畫中男人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diào)”的情緒:苦惱不已的他旁邊有一本書、身后是躺在床上的一個半裸女性,而窗外則是廣闊的藍天綠地。
霍珀的《哲學之旅》
窗外炫目的光“侵入”室內(nèi):兩條巨大的光柱分別投在了地板和墻上,這讓房間造成一種不協(xié)調(diào)和不舒適感。在霍珀厚重的涂筆下,連床都顯得硬得像石頭。
霍珀曾經(jīng)就這幅畫開玩笑說:“他剛剛讀了柏拉圖。”(可能在暗示“有愛無性”的“柏拉圖式戀愛”。)不過從畫中床單的情況來看,之前應該不曾發(fā)生什么。
霍珀作品中的人物都是類似這樣,某種程度地處在內(nèi)心煎熬中。而他畫中的窗戶都是頂端為百葉窗,占窗戶大部分的下方玻璃窗的部分則可以看到室外景觀,光線也能通過此投射進來。
再回看荷蘭繪畫。荷蘭式的窗戶跟霍珀的不一樣,也跟現(xiàn)代的一整塊玻璃的落地窗不同,它其實起到了一種微妙的作用。這種窗戶營造出一種令人舒適的隱秘空間,這種空間是完整的,而不是向外無限延伸的,而這扇窗同樣能暗示外邊是街道或者花園。室內(nèi)方面,可能有水罐、曼陀林(一種琵琶樂器)和一張荷蘭地圖或風景油畫——墻上的圖畫可以適當延伸人的想象空間。
同樣是室內(nèi)繪畫,弗美爾的人物總是顯得平和而滿足,而其中的奧秘之一可能就在于,室內(nèi)的隱秘感給人一種舒適自在和沉浸自我的感覺,而這需要平和的光線,而不是從室外投射進強烈的光柱。另外,荷蘭式的窗戶往往是不提供向外觀景之功用的。
或許就是荷蘭式的窗戶阻礙荷蘭繪畫出現(xiàn)霍珀式的風格:荷蘭式窗戶占大部分的下方是百葉窗(玻璃在那時很昂貴)。上方的小部分才是含鉛的窗格玻璃,光從上部透過玻璃投射進來時非常柔和,而下方的百葉窗只有在天氣許可的時候才打開。
即便有能力給窗戶下方部分裝上玻璃,當時的荷蘭人也是用彩色玻璃,光線因此變得暗淡柔和,讓室內(nèi)在昏暗中透著一絲神秘。
英國18世紀到19世紀的畫作也能說明一二,在那些畫作中的窗戶總是被厚重的窗簾掩蓋部分,里面的人物坐在火爐邊讀小說,擺出非常舒適的坐姿,讓人感覺他的思緒正在自由地徜徉。
暴露于漫無邊際的外部景觀中,會讓人感到不安?;翮?951年的作品《海邊的房間》(Rooms by the Sea)或許也能說明這一點。該畫的主體是一面室內(nèi)的白墻,左側(cè)是一道門,為我們往空蕩蕩的起居室張望留了一條狹窄的口子。右側(cè),透過一扇打開的門,能看到藍色的大海,風平浪靜,但是距離近得讓人心生警覺。門和海之間沒有走廊或海灘,顯得好像房子是漂浮在海上的。早晨的陽光涌入房間,被門的矩形切割成一個傾斜、硬邊的幾何形。這個情境仿佛希區(qū)柯克的驚悚片中某個充滿懸疑的決定性時刻。
藝術(shù)評論家科特爾(Holland Cotter)對此評論道:“光穿透房間的方式令人警覺。你也許會想象,自己此刻正透過一個身陷危機的人的眼睛,端詳這一切,你的左側(cè)是起居室的平淡無奇,右側(cè)是驚心動魄的殘酷空間,一股耀眼的、非人的可怖能量向你奔涌而來?!?/p>
這種解讀看起來有些戲劇化,但要知道,霍珀當時在記事本里稱這幅畫為“海邊的房間,又名投海之地”。
所以說,我們應該認識到價值千萬的海景或山景可能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陷阱。它會擾亂你的思緒,讓你分神,讓你感到不安。
彼得·德·霍赫的《母親的責任》。荷蘭式的窗戶常僅從上部采光,且不作觀景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