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悅
(連云港市少年宮)
游離兒童的結群異象分析
◆孫 悅
(連云港市少年宮)
影響兒童同伴關系的因素很多,“游離兒童”是小學生結伴學習中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群體,給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這種結群異象極需要教師的適度介入疏導,從而讓這些“游離兒童”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自然群體中。采用調(diào)查法、訪談法等方法,分析出“游離兒童”現(xiàn)象的現(xiàn)狀及形成原因,并探索出一些疏導策略。
游離兒童 結群異象 調(diào)查思考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社會集體,兒童的健康成長當然也離不開良好的班集體。近年來,受“分數(shù)至上”“名次得寵”等對教育的片面功利需求評價的影響,許多學校幾乎無法做到不“嫌差”,對游離于班集體的兒童采取一種不管不問的態(tài)度。
班級管理中,教師的言行對兒童有著很大的模仿作用,教師對游離于班集體的兒童的態(tài)度,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他們的態(tài)度。孩子們不喜歡與不受老師喜歡的學生交往,故意排斥這些兒童,使他們自身心里產(chǎn)生自卑、甚至逆反心理。游離于班集體的兒童錯位成長現(xiàn)象普遍存在,并長期困擾著我們。我們需要對其深入的思考,用“愛滿天下”的博大情懷,真誠、耐心地去關懷、賞識每個兒童,剔除“病態(tài)”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拋棄陳舊的教育策略,給予這些兒童一種特殊的關愛,讓其能夠在班集體中快樂健康地成長。
(一)兒童自身身心健康因素
近幾十年來,伴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更新,社會環(huán)境也日趨復雜。這一切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也波及到校園,波及到兒童。加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受家庭寵愛等種種原因,造成小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其中存在心理異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學生已占了不少比例。這表明,目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且有逐年嚴重的趨勢。
(二)家庭教育環(huán)境因素
兒童的個性發(fā)育受到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家庭環(huán)境是影響兒童的第一微觀生態(tài)環(huán)境,在不同類型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下成長的兒童,其個性會有很大的差異。社會學習論認為兒童通過觀察榜樣所表現(xiàn)的行為及其后果而習得社會行為。在家庭中,父母是兒童的第一模仿對象。父母的冷漠行為必然將使孩子的冷漠行為得到強化,而且他們也通過模仿哥哥姐姐的行為卷入這種強化循環(huán)中。
(三)學校教育環(huán)境因素
學校內(nèi)部領導和教師、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都是學生學習交往的范例。為此,教師群體的矛盾沖突現(xiàn)象,教師對學生的不公正行為,教師對學生過激的教育方式,都會給學生認識上留下錯覺,導致與同伴交往中出現(xiàn)不正常的心態(tài)和行為。
(四)社會教育環(huán)境因素
現(xiàn)在的兒童已生活在大眾傳媒的包圍之中,不適宜兒童的影視、期刊、電子游戲等,迷戀著相當數(shù)量的兒童,造成兒童丑惡不分,是非不明,思想復雜,心理矛盾,缺乏思想。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主張培養(yǎng)“完滿的人”。孩子學習不好,是次品;孩子身體不好,是廢品;孩子品德不好,是危險品??梢娷|體、心智和德行對兒童的未來發(fā)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在對孩子的培養(yǎng)中,要整合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資源,營造和諧的外界環(huán)境和心理內(nèi)環(huán)境,最終促使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提高教師素養(yǎng),形成和諧互助的交往氛圍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使我們清楚,教師的言談舉止也如同父母一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品德和行為。同時,“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讓我們堅信:如果教師對學生充滿期待,滿懷關愛,學生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進步。因此,良好校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需要一支具有較高素質及氛圍和諧的教師隊伍,教師們以身示范向兒童推薦一種尊重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藝術。
1.關注教師身心健康,感悟職業(yè)幸福感
學校管理者應體察教師的身體狀況,而且有責任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nèi)竭盡全力解決教師超負荷勞動的問題,同時提高教師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使教師群體形成團結協(xié)作、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從而提高教師的心理滿意度,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2.建立合理評價機制,打通“充電”路徑
對教師的評價應客觀、公正,同時,對教師的評價也應更全面,將教師日常行為,如用語等也列入考核范圍之內(nèi),嚴格規(guī)范教師的教育言語行為。注重教師的長期培訓。
(二)建立健康的交往氛圍,滋養(yǎng)兒童的心根
1.轉變傳統(tǒng)的德育觀念,形成人人皆是德育榜樣
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認清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應該明白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并非是專門一學科一教師的工作,而是全體教職工共同努力的目標。每個教育者在每時每刻都對學生有道德教育的責任和權利,可以利用身邊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討論,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2.打造愛心班集體,形成班級友好交往氛圍
人是一種群體的社會性動物,具有很強的歸屬感。一個充滿愛心的班集體,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友好交往,形成互相關心、尊重和信任的氣氛。當學生感到被集體接受和肯定時,更容易接受集體的價值觀和規(guī)范。
(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雙管齊下合力引領
班主任應該定期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傳授一些育兒經(jīng)驗,也可以讓家長互相交流自己的育兒經(jīng)驗,老師和家長,家長和家長太多渠道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育兒能力,豐富自己的育兒經(jīng)驗,從而提高家長教育自己孩子的能力。
1.提高家長育兒意識,引領情緒宣泄教育
當前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長輩對子女的過分溺愛,讓兒童失去了交往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師要通過家訪等提高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使父母了解孩子的心情狀態(tài)。
2.幫助家長認識大眾媒體,接受正確的輿論引導
教師要讓家長明白對于孩子能接觸到的媒體應有選擇,而且警惕性要高,但在控制兒童接觸媒體的問題上也要民主,對喜歡整天看電視或上網(wǎng)的兒童,要和他們講清楚電視和網(wǎng)絡的利與弊,同他們一起制定規(guī)則。并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抵御誘惑的和辨別信息的能力。這樣成人和兒童達成一致意見,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四)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人際交往品質,和諧進行同伴交往
1.鼓勵兒童參與集體活動,提供同伴交往機會
對于小學兒童而言,我們盡量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孩子們進行“合作學習”,鼓勵他們在知識的學習和其他學習活動中多交流和討論,互相配合達成目標。這樣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和諧的同伴關系和相互尊重的集體氣氛,合作學習給品格發(fā)展帶來的好處包括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技能的提高。
2.幫助孩子化解交往危機,學會同伴交往技巧
教師要和家長密切配合,了解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同伴小團體生活情況,并通過兒童和其周圍的同伴及時了解和發(fā)現(xiàn)兒童交往過程中的矛盾、沖突現(xiàn)象。對于兒童的交往沖突,我們要理性分析,同時教孩子化解沖突的方法。
3.做好關鍵人物的輔導作用,引領班級交往方向
每個群體行為的產(chǎn)生都會一個核心人物起主導作用,班主任在矯正群體行為的同時,對班級中核心人物進行個別心理輔導至關重要。群體中核心人物心理障礙問題掃除了,其余自然而然地就慢慢解決了,這就是所謂的“擒賊先擒王”。
“游離兒童”的產(chǎn)生有其特定的心理產(chǎn)生機制,它也許開始是一個人的行為,但隨著對周圍人的影響,慢慢地變成了一個群體的行為。班主任要關注兒童的同伴交往關系,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同伴交往品質,輔力那些“游離兒童”從“游離”走向“自然”,使他們能夠很好地融入到班集體中,學會與同伴交往,學會與同伴合作,學會與同伴分享,從而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1]李燕燕,徐軼麗.同伴指導研究綜述.社會心理科學,2003.
[2]劉金花.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前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個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