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勇
(長春市寬城區(qū)浙江路小學)
淺談好習慣要從小培養(yǎng)
◆陳 勇
(長春市寬城區(qū)浙江路小學)
在小孩子身上,任何一種好習慣或壞習慣的形成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它與外界的干預密切相關。作為教師一定要立足于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yǎng)學生好的學習習慣。用榜樣的力量積極地激勵學生,用嚴格的制度制約學生,制定豐富多彩的獎勵制度,促使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好的習慣,他將一輩子都可以享用好的習慣帶給他的好處。
習慣 激勵 制度
陳鶴琴的《家庭教育》中說:“小孩子出生時是無知無識的,他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和所接觸到的,都要印刻在他的腦海中間,而他的反應動作也是以這種印象為張本。倘若他所聽見的言語都是文雅而不粗俗的,那他將來說的話也一定是文雅而不粗俗的。倘若他看到的東西都是整齊清潔的,那他定能愛護清潔整齊的東西。”由此可見,在小孩子身上,任何一種好習慣或壞習慣的形成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它與外界的干預密切相關。
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要21天,90天的重復訓練才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不要輕易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壞習慣,因為糾正一個壞習慣的時間會是兩、三倍于養(yǎng)成好習慣的時間。孩子年齡小時,受外界不良影響時間少,自身可塑性極強。良好的習慣極其容易建立,而且更容易得到鞏固和發(fā)展。年齡越大,受外界不良影響時間越多,不良影響的作用效果越明顯,自身不良習慣就越多,好習慣就越不容易建立。
現在,社會上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時不應該管,孩子長大了各種習慣自然就養(yǎng)成了。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想法與做法,因為沒有一種好習慣是輕而易舉養(yǎng)成的。良好的習慣一定是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中逐步形成的。要改變孩子自身的一個壞習慣,往往需要反復訓練多次,周而復始,最終也會因家長的不堅持或自己不堅持而半途而廢。所以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兒園起,教師就應關注學生好習慣的培養(yǎng),因為良好的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走向成功的基礎和保障。
那么,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一直在關注著好習慣帶給我身邊學生的發(fā)展和變化,現將點滴做法與大家分享如下:
對于剛剛走出幼兒園,邁進學校大門的孩子,在他們身上很大程度上還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其表現為:自由、散漫,自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或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干脆就不顧及教師的要求與感受。針對這些現象,教師不應該急于開始教學,而應該動腦筋、想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主動去傾聽、愿意去傾聽。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語言激勵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yǎng)學生傾聽習慣的重要手段。趙菊英在《天才是教出來的》說:“一般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比較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所以教師千萬不要吝惜對學生的贊美之詞,要善于發(fā)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之處,然后用最真誠的話語鼓勵他們,如你聽得可真認真,幫他找出了毛病,你真棒,或是她能把老師的話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她可真是一個會傾聽的學生等。教師在課堂中無時不刻的貫穿著這樣的小鼓勵,小提示,不斷地樹立一個又一個學生身邊可以模仿和學習的小榜樣,讓每一個學生都愿意主動成為榜樣中的一員。這樣,學生開始不僅只關心自己的想法,也漸漸開始關注老師、其他同學的想法和做法,并從中得到收獲。久而久之,在我的數學課堂上,就會出現學生目不轉睛的聆聽,也會出現學生滔滔不絕的爭論,在學生學習剛剛起步時就拾起了這把學習的金鑰匙——良好的傾聽習慣,大踏步繼續(xù)前行。
對于剛入學的學生,我們教師一定要把教學中的各項要求提得事無巨細,要遵循:寧易勿難、寧簡勿繁、寧少勿多。要讓學生能聽明白,學生才能做明白,達到老師的要求。
如上課要認真聽講,手里不能拿任何東西。做題時要反復讀題,認真審題,動腦思考,不要總是依靠別人。準備記事本,作業(yè)要自己記,哪怕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堅持自己完成。作業(yè)要認真書寫,寫完的作業(yè)要自己檢查,學會用草紙反復演算。錯題要在課后及時改正,學會用錯題本。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收拾,不要依賴家長和老師。作業(yè)在要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不能拖泥帶水等等,這些要求對于剛剛入學的學生,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進行??傊?,這些看似簡單的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依靠教師不斷地糾正學生發(fā)展中出現的錯誤,學生反復多次的實踐,才能得到鞏固和發(fā)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知識的不斷更新,到了小學高年級乃至中學,教師還可以繼續(xù)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在這些簡單的學習習慣基礎上逐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學的學習習慣。
在教師的指導下,每一位學生身上發(fā)生的每一次小小的改變,教師千萬不能視而不見,覺得理所應當,因為那是學生發(fā)現了自己的不足,在向自己的壞習慣發(fā)起挑戰(zhàn),能否改掉壞習慣在此一舉。所以,教師不但用語言鼓勵,還應設立一些相應的獎勵制度:如墻報、成長足跡、我能行、好習慣加油站、我是最棒的……為每一位學生改掉壞習慣留下改變的足跡,成長的足跡。
當我們?yōu)閷W生的成績而皺眉時,當我們?yōu)閷W生不該錯的題出錯時,作為教師,我們真的應該反思一下,在教學中對學生習慣的培養(yǎng)是否到位,“好習慣成就好人生”,愿我們的學生都可以享用好的習慣帶來的好處。
[1]陳鶴琴.家庭教育.
[2]趙菊英.天才是教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