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芳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第七中學)
如何培養(yǎng)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劉宗芳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第七中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新課改和新高考政策形勢下,如何提高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成了擺在語文老師面前的一個課題。語文教師要運用多種手段,不失時機地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力爭把學生們消極被動的“要我學”,變成積極主動的“我要學”,形成良好的雙邊互動關(guān)系,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
語文 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
新課改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到處充斥著合作、探究、共享、創(chuàng)新、共贏等字眼。高考改革方案呼之欲出,言說語文試卷的分值將成為180分。而語文又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工具學科,語文學不好,其他科目更是免談。這一切,都說明語文很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愛學語文,并提高語文成績進而促進其它學科的學習呢?
過去的語文課堂,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單調(diào)、枯燥。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出示清晰可感的形象,課堂就由靜態(tài)的灌輸變成了動態(tài)的傳播,學生聞其聲、睹其形,容易使大腦長時間保持興奮,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充分感知,準確理解,大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如在教學《滁州西澗》這首詩時,教師用語言講解,很難讓學生深入理解“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優(yōu)美意境。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滁州西澗》這幅古畫的圖片,再配上一段中國古樂——《高山流水》,讓學生對著畫,跟著音樂,就會進入那水急舟橫的清幽境界中,感受到作者悠閑恬淡的心情。
再如,在學習《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時,僅靠課文中的文字表述,學生很難對抽象的縮微圖書達到深層次的理解。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教師將書籍的演變過程用圖片演示出來,則簡明扼要、生動形象、易于記憶。多媒體演示加教師點撥,事半而功倍。再如,在學習《三顧茅廬》時,可以讓學生看看《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視頻片段。讓學生進入情境,看看真實可感的具體形象,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
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不可濫用,應該適度,否則“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將無從談起。
課本有些內(nèi)容現(xiàn)實感比較強,很符合中學生心理。適合通過表演來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契訶夫的《變色龍》。在上《東郭先生》時,我一改過去的單純的講授法,采用了情景教學法。提前指定部分學生分組,明確各自角色,第二天在課堂上輪流表演,然后由全班同學輪流點評優(yōu)劣。在點評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熟悉了課文內(nèi)容。不但課堂氣氛異?;钴S,而且記得牢固,印象深刻,對人物心理、主題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理解。課后很多同學反映熱烈,他們感覺好似在演戲,置身其中,深刻體味了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參與了教學,充分發(fā)揮了主體作用,而教師是主導,是主持人。學生學得愉快,老師教得輕松,何樂而不為呢?一堂輕松的語文課結(jié)束了,既省時,省力,又達到了預期效果,可謂一石二鳥,效果顯著。
實施語文教育不僅是教師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社會給語文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背景,對于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就是運用。學而不用,知識變成了死水,融入社會,既是對書本知識的運用,又是對新知的學習?!巴饷娴氖澜绾芫省?,讓學生關(guān)注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使語文課從課內(nèi)走到課外,在課外訓練中不斷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并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強烈興趣。這也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1.名勝古跡考察。帶領學生尋古攬勝,把所觀察到的記錄下來,為寫作積累豐富的材料,不僅能豐富學生知識,親身體驗詩人創(chuàng)作的感情,更能在賞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會、人生課題,使學生涉取到一定的社會知識。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還用他們的知識來解決了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鍛煉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2.環(huán)境考察。環(huán)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世人關(guān)注的焦點??梢岳秒p休日組織部分學生考察車站、廣場、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環(huán)境,并舉辦征文比賽,讓學生暢談自己對于環(huán)境問題的見解,表達他們對于理想環(huán)境的憧憬。這種參與意識、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的環(huán)境意識得到了提高。
3.社會調(diào)查。利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深入街道、工廠、農(nóng)村調(diào)查采訪,然后寫成調(diào)查報告。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內(nèi)在的、持久的動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體驗影響下產(chǎn)生的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把學生消極被動的“要我學”變成積極主動的“我要學”,促進教學、師生雙邊關(guān)系的互動,更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
[1]朱永新.新教育之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捷克]夸美紐斯.大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汪建德.試論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科學咨詢,2009,(06).
[4]吳燕.語文學習中的內(nèi)隱學習[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