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華東師范大學 何剛)
文化語用學理論與實踐
(主持人:華東師范大學 何剛)
文化語用學是一門研究和解釋話語所攜帶的文化語用信息及文化語境功能的語用學分科。它以話語為主要的解釋對象,通過文化語境的介入,解釋話語構成單位所攜帶的文化信息、話語整體受文化語境作用而體現(xiàn)的說寫者用意、情境期待、言語行為的文化轉型,以及話語因此而產(chǎn)生的基于情境卻又高于情境的文化功能。
當我們即將說出某一話語的時候,我們大腦中的文化意識會介入到話語的編碼過程,對話語的構建進行文化合適性處理,使之具有文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成為一個不僅是情境合適的話語,也是文化合適的、有文化擔當(特定的文化功能)的話語,這個過程就是話語建構的文化語境化整合。
當我們聽到某一話語的時候,當然首先要對這個話語做直接情境下的解釋,看看它在當時當?shù)禺斒碌臈l件下到底是什么意思??墒牵鶗羞@樣的情況:一個話語的表面信息并不能幫助聽話者得出說話者可能要傳達的信息(真實用意);那么,聽話者該怎么辦呢?為了獲得話語的可能解釋,聽話者就必須調動自己大腦中的社會與交往知識,看看能不能對話語進行超越一般情境(直接語境)的解釋,如果能成功破解話語的用意,說明話語具有社會語境下的用意或功能,話語解釋到此結束;可是,有時候即便是引進了社會語境,聽話者還是不能獲得滿意的解釋,那么,文化語境就要登場了,因為有的話語本身就是特定文化或人群所特有的、偏好的、有特定意蘊的,而有的話語雖然表面上聽不出有什么文化的弦外之音,可是,只要一碰上文化語境特征,就必然產(chǎn)生文化語用解釋,釋放文化語用功能。因此,情景化的話語,有可能既是情境需要的,又是受到特定的文化指派的,需要做文化層面上的解釋的。
文化語用學致力于解釋話語之中或背后的文化信息,目的是要還原話語本身所攜帶的文化語境或彰顯其文化使命。這種解釋不僅為文化內(nèi)部的人們言語交際所需要和采用,同時,也必然會出現(xiàn)在來自兩種甚至兩種以上文化的會話者的話語信息處理過程之中。因此,文化語用學不僅是文化內(nèi)部的語用學,而且也是文化之間的語用學(跨文化語用學)。
文化語用學要對話語進行成功的處理,就必須建立自己的語境模型。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文化的語用屬性和內(nèi)涵,知道哪些文化信息最有可能和話語解釋進行直接的關聯(lián);其次,我們還必須知道具有高文化敏感度的情境類型和特征有哪些;再次,我們是否可以將這些特征聚焦到話語相關的人際互動上面,從會話的有關方面加以分析。根據(jù)我們對特定文化和話語進行的分析,文化作為一個語意構造系統(tǒng),以特定民族或人群的核心文化設定為主要信息內(nèi)涵,每一種文化必然包含特定序列的文化設定:核心意識形態(tài)和人際交往意識、個人意識形態(tài),以及貫穿這些形態(tài)的一系列顯見的文化存在物、創(chuàng)造物、情境特定話語、文化隱喻、成語習語、諺語、格言、警句、交往程式、禮俗、思維慣性、交往和行事順序等。一個民族或人群通過一定時空形成、積淀,共享著一套至關重要的精神信息:理念、理想、信念、價值觀和處世態(tài)度。這一套信息表征著一個民族或人群的鮮明特點,其局部內(nèi)容可以和標的民族或人群重疊,但其系統(tǒng)化的關聯(lián)卻不是可以共享的,因此,這才是可以用于話語解釋的文化理據(jù)。
本次編入的四篇論文,有從文化語用學理論概念入手的(竹旭鋒),也有從新聞媒體采訪回應性話語入手的(呂麗盼),從動詞指示性研究入手的(王春榮),還有從跨文化視角解讀話語文化語用信息的(牛曉春 周剛)。每位作者都力求用生動形象的語例來說明話語和文化的真實聯(lián)系; 每篇文章都貫穿了文化語用思維的話語解釋焦點和主線。因此, 我相信,這樣的分析有助于文化語用學理論及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同時也有利于中國文化語用學理論的建立與發(fā)展;它還將有利于廣大外語教師、學習者更加貼近地了解語言與文化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文化語用意識,推進外語教學的深化和學習效率的提升。歡迎更多的學者加盟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