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弘
特別策劃.湯顯祖與昆曲
清末民初昆山巴城昆曲活動小考?
陳兆弘
欄目特邀主持人:王寧 (1967— ),男,字不寧,山西臨汾人,現(xiàn)為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昆曲和古典戲曲研究,有 《昆劇折子戲研究》等多種研究成果面世。
主持人語:大約在四百年前,江南發(fā)生了一件對于中國戲曲史和中國文學史都有著重大影響的事件,即 《牡丹亭》走進了昆曲的廳堂。從此,這至美的文學與至美的戲曲水乳交融,相得互美,成為了中國文學、中國戲曲乃至中國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
今年,適逢湯顯祖辭世四百周年。四百年后的今天,在臨川先生曾經(jīng)留戀的江南,昆曲依然如水一般地流淌,《牡丹亭》依然在歌臺舞榭流轉。作為對先哲的紀念,我們以江南和昆曲為視角組織了幾篇論文,謹以此表達我們對于臨川先生的無限緬懷和深深感戴。
昆曲專家陳兆弘先生的 《清末民初昆山巴城昆曲活動小考》為我們尋找近代昆曲的行蹤提供了詳實的史料,某種程度上補充了近代昆曲發(fā)源地有關資料的缺欠。莊吉先生的 《梁辰魚和 “大梁王侯”交游考》以昆曲文學的開山祖師梁辰魚為研究對象,解決了其交游之中 “大梁王侯”的身份問題。王玨博士的《由紫姑傳說再論馮小青形象》另辟蹊徑,用紫姑傳說來解決馮小青的形象塑造問題,角度新奇,結論新穎,頗有新見。徐陽的 《行蹤·交游·情懷——試論江蘇經(jīng)歷對湯顯祖思想和作品的影響》則立足地域文化考察作家的思想和藝術,對目前湯顯祖的研究也不乏啟發(fā)和參考價值。
湯顯祖才大如天,《牡丹亭》名香天下。昆曲之學也包羅深廣,意涵萬千。緣乎此,我更愿意將我們的研究視作一種懷念和向往:期臨川不朽,愿昆曲長生!
丙申初梅于姑蘇促脆齋
清末民初的昆山巴城地區(qū),昆劇活動并未終止。當時社會上尚有不少昆曲愛好者,城鄉(xiāng)涌現(xiàn)出許多曲社,從曲社中走出了著名曲家,同時,昆曲專業(yè)演唱團體——堂名仍活躍在民間。
昆曲;昆山;曲家;曲社;堂名
從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葉的約200多年內(nèi),昆劇獨占鰲頭,成為中華民族戲劇的代表劇種。龔《巢林筆談》記載清乾隆十三年 (1748)上巳 (農(nóng)歷三月初三)前一日,“里中延名優(yōu)演劇,鄉(xiāng)城畢赴”[1]。昆劇在家鄉(xiāng)還十分興盛。1790年,乾隆八十大壽,四大徽班進京,標志著京劇這一新生劇種興起,逐漸替代了古老的昆劇的地位。從那時起達官貴人的昆劇家班、家樂已逐步消失。1860年,太平軍占領江浙,南北阻隔,藝人凋零,后繼乏人,昆劇從此一蹶不振。
隨著昆劇衰落,社會上會唱昆曲的人越來越少了。而在昆曲流行的核心地區(qū)長江三角洲,由于經(jīng)濟逐漸復蘇,那里有文化的人相對比較多,社會基礎較好,因此從清末到民國時期,雖然專業(yè)昆劇班社已呈不振之勢,但是昆曲的傳承仍不絕如縷。以昆曲發(fā)源地巴城為例,具體表現(xiàn)為:社會上尚有不少昆曲愛好者,城區(qū)涌現(xiàn)出許多曲社,從曲社中走出了著名曲家票友,同時,清唱昆曲的專業(yè)團體——堂名活躍在民間。
武宏達,字梅亭,巴城鎮(zhèn)人。懂音律,依據(jù)昆曲曲譜唱曲,相當嫻熟。又會按笛,發(fā)聲清平合節(jié)。清末去世,年七十余。
陸開基,字瑞堂,巴城鎮(zhèn)人。性靜貌和,工昆曲。戲班來演出,演員臺上演唱,他坐在臺下靜聽,按節(jié)奏點拍,推敲音韻,非常內(nèi)行,老而彌篤。終于清末,年八十余。
潘亮廷 (1878-1918)字儒君,巴城鎮(zhèn)人。年輕時刻苦攻讀,民國初被推舉為昆山縣參議員。他愛好音樂,能吹簫按笛,依居曲譜拍曲唱曲,怡然自得。以疾卒,年四十一。
盛鳳輝 (1873-1930)字鳴高,巴城鎮(zhèn)人。天性率真,多才多藝,圍棋、風箏樣樣精通。唱昆曲,知音入拍,尤喜吹笛。卒年五十八歲。
(1)著名曲家吳粹倫
吳粹倫 (1883-1941)名友孝,以字行。世居巴城鎮(zhèn)顧巷柵,徙居昆山縣城。畢業(yè)于蘇州兩江優(yōu)等師范學堂,因成績優(yōu)等,留校任教。民國建立后,該校更名為江蘇省立第一師范,他任數(shù)理化教師。課余愛好昆曲,結識了大曲家吳梅,并與俞粟廬、俞振飛父子往來,切磋藝術,被該校校長王欣鶴稱贊為 “深嫻音律”。
1921年7月,蘇州 “諧集”和 “禊集”合并,組成 “道和曲社”,地點在玄妙觀。首批曲友30人,吳粹倫即在其中。曲社每月同期 (即定期集合演唱)一次,一周年時舉行大型曲敘 (即集中演唱表演),輯成了 《道和曲譜》四冊出版,影響極大。
是年秋天,道和曲社骨干張紫東等,發(fā)起創(chuàng)辦“昆劇傳習聽”,培養(yǎng)昆劇專業(yè)表演人才,得到曲友們一致贊成,紛紛捐款贊助。合計大洋1000元,作為開辦費。選出12人為董事,吳粹倫為其中之一。
昆劇傳習所于同年秋季開辦,地點在蘇州桃花塢五畝園 (今蘇州昆劇院西側)。聘請昆劇專業(yè)團體 “全福班”老藝人擔任教習。傳習所廢除舊科班制度,開設文化課,為有史以來第一所現(xiàn)代化的新型昆劇專業(yè)學校。學員大多是貧苦子弟,也有藝人的親屬。開始招生30名,后擴展為50名。藝名以 “傳”字排行,故稱 “傳字輩”。學制三年,學成后,以 “傳習所”“新樂府”等名義對外演出,后改名為 “仙霓昆劇社”赴上海、南京各地公演,盛況空前。學員中嶄露頭角的有:朱傳茗、顧傳珍、鄭傳鑒、王傳淞、華傳浩、倪傳鉞等。昆山籍學員兩名:邵傳鏞、龔傳華。傳習所的成功舉辦,使古老的昆劇藝術得以傳承不絕。
吳粹倫當時在蘇州師范教書,收入菲薄,老家也不富裕,一家多口人住在狹窄的舊屋里。但是他卓具眼光,認識到傳承昆劇藝術的重要性,毅然慷慨解囊,資助創(chuàng)辦傳習所,并擔任董事,熱心辦學,精心培育下一代,其歷史功績誠不可沒。
1924年,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昆山縣立中學 (今昆山市第一中學前身),聘請吳粹倫任第一任校長。他親自撰寫 《校歌》,請好友吳梅作曲。在他倡導下,學校成立了學生會,下設文藝部,文藝部又設繪畫、篆刻、國樂、話劇、昆曲等興趣小組。全校師生參加昆曲活動的有數(shù)十人,吳校長親自用蠟紙刻印昆曲教材,并且一字一句地教唱 《漁家樂·藏舟》[山坡羊]、《邯鄲夢·仙圓》[混江龍]等曲子。撅笛橫吹,反復教唱,為傳承昆曲培養(yǎng)人才不遺余力。這就是吳校長所倡導的 “弦歌之教”,培養(yǎng)出了全國音樂人才丁善德和陸修棠。在他的親炙下,縣立中學師生中涌現(xiàn)出一批昆曲愛好者和演唱者,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昆山曲壇的中堅。
20世紀以來,昆山成立過許多業(yè)余曲社,成為昆曲故鄉(xiāng)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當時,吳粹倫應中華職業(yè)教育社聘請,到上海工作。他利用周末度假參加家鄉(xiāng)曲社活動,加入了 “壬申社 (榆集)”,并成為該社的一名骨干?!度缮暄肥钱敃r昆山出版的一份時政文論刊物,編輯同仁中喜愛唱昆曲的人組織了這個曲社,地點設在玉山書院 (今培本小學東時家園位置)。壬申社曾邀請音樂家黃自、文學教授陳中凡、龍榆生來昆講解樂理知識和詞曲欣賞。1933年1月27日,由吳粹倫出面邀請并全程陪同曲學大師吳梅來昆演講,講課地點放在瑯環(huán)里的縣立圖書館 (今侯北人美術館)。吳梅講了昆曲的歷史演變、戲曲著作的考證以及如何填詞、如何譜曲、如何唱、如何演等,內(nèi)容豐富,精彩實用,受到聽眾一致贊揚。
1933年,吳梅從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劇本中,選出滿意的三種,編為 《霜崖三劇》,邀請劉鳳叔、吳粹倫、徐鏡清三位曲友協(xié)助譜曲。吳粹倫所譜 《湖州守》全稱 《湖州守乾作風月司》,前后共兩折戲,都由男角 (正末,杜牧)主唱,第一折由[黃鐘醉花陰]等13個曲牌組成聯(lián)套,中間插進劃船眾人合唱 [龍舟歌]等4只曲子;第二折,又由正末唱 [正宮端正好]等15個曲牌的聯(lián)套,都由吳粹倫譜曲?!端氯齽「枳V》出版后,得到了“詞 (文)、律 (曲)并佳”的好評。
吳粹倫拍曲、撅笛、填詞、譜曲,無所不能,稱得上是一位全能的昆曲藝術家。當時曲壇上有“二吳”(吳梅和吳粹倫)之稱,名不虛傳。
1932年起,吳粹倫任上海澄衷中學校長。1937 年 “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校舍及教育設施遭日軍炮火所毀。他四處奔走,商借房屋,于九月初準時開學。為此,遠在大后方的國民政府教育部通電嘉獎他在孤島 “認真辦學,苦心撐持”?!鞍恕ひ蝗焙螅諜C頻頻轟炸家鄉(xiāng)昆山,縣城大街成為一片廢墟。他在前浜的新居也被炸毀,半生心血頓時化為灰燼。他丁此憂患,貧病交加,心力交瘁,于1941年11月在上海去世,年僅59歲。
出于對老校長人品和藝術的敬仰愛戴,家鄉(xiāng)先后成立了 “倫社”和 “景倫曲社”,都用先生的名字命名。新時期以來,作為著名教育家和昆曲藝術家,吳粹倫的生平事跡,受到普遍關注,《昆山縣志》(1990)、《蘇州戲曲志》(1998)、《中國昆劇大辭典》(2002)、臺灣版 《昆曲辭典》(2003)、《昆劇志》(2015)等都為他立傳。
(2)一代名票殷震賢
殷震賢 (1890-1960)昆曲票友。昆山正儀(今巴城鎮(zhèn)正儀街道)人。父親湯致祥,入贅蘇州殷氏。殷家女主人閔姐,為昆山閔氏傷科傳人。閔姐是殷震賢的大伯母,因為他自幼聰明,悟性高,學得正傳,在昆山玉山鎮(zhèn)南街開業(yè)行醫(yī)。
湯致祥諳音律,善度曲,吹得一手好笛。在父親的熏陶下,殷震賢自小就愛上了昆曲,又經(jīng)蘇州全福班老曲工沈月泉親自指授,更臻上乘,工 “巾生”。民國初年,昆山有好幾個曲社,于正月十五在昆山馬鞍山前城隍廟舉行盛大會串,殷震賢串演《金雀記·喬醋》中潘岳一角,舉手投足,唱曲道白,繪聲繪色,刻劃入微,獲 “殷喬醋”的美稱。
民國初年,殷震賢隨父到上海白克路 (今鳳陽路)永年里掛牌行醫(yī)。業(yè)余時間積極參加曲社活動,有倚云集、賡春社、平聲社、潤鴻曲社等。其中賡春社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 (1902),取 “陽春白雪,再和再賡”之意為社名,歷時45年,為近代上海歷史悠久、影響較大的曲社之一,與平聲社齊名,素稱 “北有賡春,南有平聲”。1933年起,由大曲家徐凌之主持,會員發(fā)展到100余人;1945年以后,由管際安負責,此時活動多在殷震賢白克路寓所進行。他還親自發(fā)起成立 “益社昆曲俱樂部”和 “賡聲”兩個曲社,建國后,與戲劇家趙景深等發(fā)起成立 “上海昆曲研習社”。
作為一名曲友名票,殷震賢在藝術上取得很高成就,上海 《申報》多次報道他參加昆曲重大活動情況,好評如潮,如:“新進后起者亦斐然可觀,而尤以項子風、徐慕煙之 《藏舟》、殷震賢之 《拾(畫)叫 (畫)》等,最為佳妙?!保?]又如:“殷震賢君之生,葉小泓君之旦,為曲界推崇久矣。兩君合作之劇,如 《喬醋》《藏舟》《偷詩》《梳妝》《跪池》等,見者莫不愛絕?!保?]
殷震賢與大曲家俞粟廬、俞振飛父子交誼很深。俞粟廬看了震賢所演的 《拾叫》后,擊節(jié)贊賞,對振飛說:“神清氣足,伴有一條好嗓,可稱一絕?!币蛩醚?“巾生”戲,與俞振飛合稱 “雙璧”,時人有 “殷笑俞擻”之譽。
20世紀30年代,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赴滬,以名旦演昆曲,大力提倡昆劇。曾邀請俞振飛、殷震賢等合演 《牡丹亭》中 《游園驚夢》。有一次,特邀他合作 《奇雙會》中 《寫狀》一折,梅飾李桂枝,殷飾趙寵。舞臺上掛出 “演示牌”,上書“特邀殷震賢先生客串演出”,以見禮儀之重。名家和曲友聯(lián)袂演出,被傳為美談。
抗戰(zhàn)勝利后,《申報》館借東方電臺舉行昆曲廣播會,邀請殷震賢定期主持播送曲友唱段。第一次第一個節(jié)目就是殷震賢和女弟子柳萱圖合演的《西樓記·拆書》。殷震賢唱念孜孜研習,從不草率,演唱講究字正腔純,注重運氣、口法,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磨礪,逐漸形成了殷派特色。除柳萱圖外,從習弟子還有唐瑛、俞錫侯、葛芃吉、周萼軒、樊誦芬等,偕有聲于時。
他60歲那年,迎來了新中國建立。殷震賢家學淵源,醫(yī)道高明,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他從私人開業(yè)到參加聯(lián)合診所,最后被吸收進公立醫(yī)院,晚年任上海中醫(yī)學院附屬曙光醫(yī)院傷骨科副主任,兼任上海市中醫(yī)文獻館館員,被稱為上海八大傷科名家之一。
中華傳統(tǒng)戲曲精粹昆劇到清末衰落,幾成絕唱。20世紀初,在辛亥革命和 “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有識之士喊出了 “振興昆曲”的口號,并努力加以實踐。100年來,振興昆曲以創(chuàng)辦昆劇傳習所、《十五貫》成功演出和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為三大標志事件。前面講到同鄉(xiāng)曲家吳粹倫是昆劇傳習所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殷震賢則是兩個歷史事件的見證人。
昆劇傳習所創(chuàng)立之時,他已到上海行醫(yī)。1922年,昆劇傳習所全體學員到滬上演唱,殷震賢參加了昆劇保存社 (即粟社)義務演出,為傳習所募集捐款;后來 “傳”字輩演員以 “新樂府”“仙霓社”對外演出時,他都熱心串演。1942年 “傳”字輩星散,他禮請全福班后期小生、仙霓社演員沈盤生(沈月泉侄,又名沈傳璞)常居家中,朝夕切磋。
1956年4月,浙江昆蘇劇團晉京演出 《十五貫》一舉成功,《人民日報》發(fā)表 《從 “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說起》社論。全國各地昆曲院團紛紛成立。同年8月,在蘇州舉行 “南北昆會演”,他作為上海市代表,赴蘇州參加觀摩演出。此時,沈盤生也以北方代表團成員身份出席,老友得以重逢。他還和老搭檔葉小泓合演了拿手好戲 《喬醋》,這是他最后一次演出 《喬醋》。
通過觀摩和學習,殷震賢煥發(fā)了青春,回滬后立即與趙景深、徐凌云、管際安、朱堯文5人,發(fā)起成立 “上海昆曲研習社”。該社于1957年4月正式成立,趙景深任社長,成員有專業(yè)人士、“傳字輩”藝人,以及原平聲、賡春、同聲等曲社曲友及其他知識界人士,與由俞平伯發(fā)起成立的 “北京昆曲研習社”為建國后南北兩大曲社。
殷震賢為昆曲藝術的傳承和弘揚奉獻了一生,晚年更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比之在抗戰(zhàn)期間不幸去世的吳粹倫,他是幸福的。有詩一首:
昆曲之鄉(xiāng) “殷喬醋”,滬上歌壇獨擅場;惟愿幽蘭長吐艷,藝德雙馨美名揚。
100年前,昆山顧九先生在 《西昆雜憶》中指出:“吾邑膺保存昆劇之重任者,近十年來,除二三文人外,厥惟樂工?!保?]意思說,清末民初以來,擔負保存昆劇的重任者,除少數(shù)文人曲家以外,主要是 “樂工”。樂工為誰?就是活躍在民間的昆曲專業(yè)演唱團體——堂名。
自從昆劇衰落以后,昆曲家班和專業(yè)班社的演職人員散落民間,其中大部分返鄉(xiāng)務農(nóng)。他們在農(nóng)忙時務農(nóng),農(nóng)閑時,大戶人家舉辦婚慶活動時,常常邀請他們?nèi)パ莩?。因為在主人廳堂里,或在臨時搭建的 “木緣堂”中演唱,故稱 “堂名”;也有說堂名團體都有領班堂主,大多以班主家族 “××堂”作為名稱,此說近是。堂名以清唱昆曲為主,一般八人,圍坐在長方桌 (用兩張八仙桌拼成)兩邊,每邊四人,樂器就放在各人前面。上首正、副兩人外,司鼓掌握節(jié)拍板眼,其中司笛最為重要,因為演唱主要由竹笛伴奏。一般按 “四戲一鑼鼓”安排演出,先由 《十番鑼鼓》開場,接下來演唱四只昆曲折子戲,一般先合唱一折同場戲,然后分生、旦、凈、丑各路角色輪流演唱。如果是唱堂會,主人和賀客還可以點戲,加唱別的戲曲或小調(diào)。地方上舉行廟會、齋醮時,也往往邀請他們參加。昆曲堂名成本低,收費廉,鄉(xiāng)鎮(zhèn)生活增添喜慶氣氛,深受民眾歡迎。
據(jù)調(diào)查,自晚清到民國,昆山全縣鄉(xiāng)鎮(zhèn)共有堂名數(shù)十個之多 (見王業(yè)、黃國杰:《昆曲堂名班社流傳散記》,《昆山文史》第5輯)。堂名藝人常與鼓手合作或兼營鼓手,所以統(tǒng)稱為 “堂名鼓手”。開始堂名只唱昆曲,自京劇南來之后,在昆曲之外兼奏絲竹,還加唱京劇、蘇灘及流行小曲等。
巴城地區(qū)的堂名組織及活動情況如下:
(1)雅宜堂、宜慶堂、宣慶堂
在巴城鎮(zhèn)正儀街道西南部南浜頭村。清咸豐九年 (1858)建立,這是昆山最早能說出確切年代的堂名團體。班主林雅堂,主要人員有:王大二、王小二、王殿華、王梅華、王福根、王如、卜南大、卜弦子 (綽號)等。該社業(yè)務較盛,經(jīng)48年,到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解散。
清宣統(tǒng)三年 (1911),雅宜堂的后裔重組班子,取名 “宜慶堂”。班主王阿四 (掌鼓班者),開創(chuàng)時人員有王阿大 (正旦)、王福林 (正旦)、卜水德 (生)、卜阿壽 (老生)、王梅泉 (大面)、王根福 (末)、卜二寶 (二面)。老人去世,新人遞補,陸續(xù)參加進來的有:卜阿漢 (笛)、卜企商 (笛)、卜增福 (大面)、卜文祖 (人稱 “戲抹布”,即全能的演職人員)、張福林、卜泉生 (生)等。
1927年,由卜增幅發(fā)起,在 “宜慶堂”基礎上改組,成立 “宣慶堂”。人員有:卜增福、卜福亭、王杏金、王阿良、王大寶、王大弟、王小大弟、浦阿大、張全林、卜宗興、王則民等。因為班主卜姓,從業(yè)者大多是親屬,所以又稱 “卜家班”。領頭人卜增福 (俗名卜大臘)是司笛高手,20世紀50年代曾去南京,在江蘇戲曲訓練班教戲,據(jù)說還去了北京。后回鄉(xiāng),在家去世。
卜泉生 (1905-1989),宜慶堂老藝人。雅宜堂原是專業(yè)鼓手,在改為宜慶堂時,曾特地到蘇州請來黃埭鎮(zhèn) “北方和堂”曲師許全如教唱昆曲。唱曲以外,他以善吹嗩吶出名,他一生中搜集了昆曲手抄本幾十個。1986年8月13日,昆山戲曲志辦公室組織了一次 “堂名老藝人清唱會”,邀請7位老藝人在亭林公園翠微閣舉行堂名坐唱活動。81歲的卜泉生年齡最高,身穿的 “香蕓紗”馬褂,體態(tài)矍鑠,雙目炯炯,率先唱了 《牡丹亭·驚夢》中 《花壽》,由高慰伯司笛,這是流傳在昆山堂名中的一只吉慶曲子,拉開了停止30余年的堂名坐唱序幕,獲得與會者一致好評。與他同來參加此次演唱活動的,還有同堂老藝人卜宗興和王則民,兩人年齡都63歲。
(2)麗聲班
在巴城鎮(zhèn)石牌街道南橫莊。民國時期成立,班主薛麗聲,司鼓領班。他嗓音極佳,20世紀50年代,曾被聘請到南京江蘇戲校,也去過北京。因患疝疾回鄉(xiāng),早已亡故。
(3)堂名藝人梁鑄元
梁鑄元世居西瀾漕村,原屬巴城鎮(zhèn),后劃歸陸楊公社東江大隊,今屬昆山高新區(qū)。瀾漕分東西兩港,名 “東梁港”和 “西梁家港”。西梁家港即是明代昆劇創(chuàng)始人梁辰魚的居住地。楊守松 《昆蟲小語·堂名絕響》中說到:“他的家住在巴城西瀾漕村,如今習慣都叫 ‘梁家宅’了。梁家宅大多姓梁,九十多歲的梁鑄元,是昆山僅剩的三位堂名老藝人之一。可惜,再無繼承者?!绷鸿T元由前輩傳藝,自小就善唱昆曲,以堂名為業(yè),平時務農(nóng)為主。前幾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耄耋之年尚能吹笛、唱曲,無不顯示深厚的功力。
梁雪生,梁鑄元的子侄輩,也居住在西瀾漕村,陸揚中心校教師,退體后加入昆山玉山曲社。擅長司笛,多次參加文藝演出,并隨曲社到兄弟縣市進行交流。楊守松也采訪過他,蘇州某曲社負責人王維憶在 《昆曲緣》一文中說:他原是蘇州老三屆插隊青年,“當時我們所在的村里,幾乎家家人家都姓梁。沒有想到我所在的梁家村居住者竟是昆曲泰斗梁辰魚的后代!前不久看電視節(jié)目時,看到記者采訪梁老師,才知曉他退休后加入了昆山曲社,吹曲笛。這次隨曲社一起到蘇州昆曲博物館曲敘,竟會巧遇,真正是 ‘以曲為友’了”。
昆山是昆曲源頭,自從家班和專業(yè)班社解散后,返鄉(xiāng)藝人世代口授心傳,所以堂名藝人會唱的曲子多,唱腔正宗,字正腔圓。建國后,堂名大多歇業(yè),但不少有成就的堂名老藝人如吳秀松、高慰伯、夏湘如、徐振民等,受到國家聘用,到大城市戲校、曲社去擔承拍先 (即昆曲唱法教師)和曲師 (以司笛為主的樂師)。如今這輩人都老成凋謝了,作為昆曲民間團體的堂名已成絕響。
[1]龔煒.巢林筆談:卷五 [M].北京:中華書局,1981:114.
[2]悔初.第一屆昆曲會串記 [N].申報,1921-03-11.
[3]長公談庚春曲社之陣容 [N].申報,1939-02-12.
[4]顧九.西昆雜憶 [N].申報,1921-11-29.
(責任編輯:周立波)
Research on Kunqu Opera Activities in the City of Bacheng,Kunshan 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 of China
CHEN Zhaohong
The kunqu opera activities were not finished in the city of Bacheng,Kunshan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 of China.At that time,there were still a lot of enthusiastic about kunqu opera.Many associations of kunqu opera appeared both in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and brought up several famous composers. Meanwhile,the professional singing group of kunqu opera called“Tangming”was also active among the folk.
kunqu opera;Kunshan;composers;associations of kunqu opera;Tangming
J825
A
2016-03-30
陳兆弘 (1940— ),男,江蘇昆山人,江蘇省昆劇研究會研究員,主要從事昆曲與昆山文化方面研究。(昆山 215300)
?本文系江蘇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江蘇戲曲文化史研究文博》中期成果。(項目編號:13JD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