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山
?
釋“疏”
徐山
(蘇州大學中文系,江蘇蘇州 215123)
“疏”的小篆形體為從疋從?的會意字。“?”的甲骨文初形為倒子狀的下方有數(shù)小點血液即新生嬰兒娩出的情景,而“疋”在“疏”字中為表示運動義的符號,即“疋”的作用強調了部件“?”所反映的新生嬰兒娩出時頭朝下的向下運動。
古文字;疏;?;疋;會意
《說文·𠫓部》:“疏,通也。從?從疋,疋亦聲?!倍斡癫米ⅲ骸啊恶獠俊吩唬骸?#148831;,通也?!枧c𤕟音義皆同,皆從疋者,疋所以通也……疏之引申為疏闊、分疏、疏記?!盵1]744徐灝《說文解字注箋》:“今俗疏密之疏作疎,《說文》無此字?!盵2]3089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者,子生也。疋者,包破足動也。孕則塞,生則通,因轉注為開通之誼?!盵3]413
《說文》將“疏”字首先分析為“從?從疋”的會意字,而“疏”字究竟如何會意,首先應明確其中的兩個構成部件“?”“疋”的意義所在。
《說文·𠫓部》:“𠫓,不順忽出也。從到子。《易》曰:‘突如其來如’,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內也。𠫓即《易》突字也。?,或從到古文子。”段玉裁注:“[不順忽出也]謂凡物之反其常,凡事之屰其理,突出至前者,皆是也,不專謂人子。[從到子]到今倒字。倒子,會意。他骨切。十五部。[《易》曰:‘突如其來如’,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內也。]此引《易》而釋之,以明從倒子會意之恉也?!璠𠫓即《易》突字也]倉頡之𠫓即《易》之突字,非謂倉頡時已見爻辭,正謂《周易》之突即倉頡之𠫓也,此爻辭之用叚借也。突之本義謂犬從穴中暫出,𠫓之本義謂不順,故曰用叚借。按:小徐本有此六字,大徐本刪之,由其不知許意也。……[?,或從到古文子]古文子也,故?為倒古文子……”[1]74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從到子,指事。按子生首先出,惟到乃順,故‘育’字‘流’字皆從之會意。”[3]637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甲骨文毓之偏旁作。王國維謂象產子到出及血液。如將點整齊則如髮,作髮形者,非其初也”[4]1102。上述諸賢中,王國維對甲骨文“?”的形體分析至確。因新生嬰兒娩出是頭部向下而先出,所以甲骨文“?”中的嬰兒狀“子”呈倒子狀。此外甲骨文“?”中倒子狀下方的表示血液的數(shù)小點,發(fā)展至《說文》小篆形體時則為三道縱向的彎曲狀。商承祚分析了小篆“?”的形體演變過程,“如將點整齊則如髮,作髮形者,非其初也”的見地甚是?!墩f文》認為“?,或從到古文子”,而《說文·子部》“子”字下收了古文“?”,并曰:“從巛,象髮也?!币簿褪钦f,《說文》誤以為“?”為“子”的古文“?”顛倒而成,實因不明“?”的形體演變所致。
另外,《說文》將“𠫓”和“?”視作異體字的關系。結合“?”的甲骨文初形,可知“𠫓”的形體是在“?”的形體基礎上省略了其下方的數(shù)小點而來,換言之,“𠫓”為“?”的簡體?!墩f文》“𠫓”的形體分析為“從到子”是正確的,其“不順忽出也”的訓釋亦反映了新生嬰兒娩出的情景,其中的“不順”即逆義,指新生嬰兒娩出時頭部向下的運動方向。至于《說文》認為“𠫓即《易》突字也”,《玉篇》亦采用此觀點,并曰:“?,古文,今作突?!比欢汀?#133843;”和“突”兩字的本義和形體之間的關系來看,兩字并非一詞異體的關系,段玉裁“爻辭之用叚借”的看法,當從。
再來看“疏”字中的部件“疋”。《說文》:“疋,足也?!倍坠俏闹泻汀白恪钡男?、義均相近的“止”(字形為足狀),在甲骨文的會意字中可以用來表示運動義①。段玉裁“疏與𤕟音義皆同,皆從疋者,疋所以通也”的注釋是以足義的“疋”的直接運動來解釋的。而從爻從疋的會意字“𤕟”,其中的部件“疋”亦用來表示運動義②。此外,朱駿聲“疋者,包破足動也”之說,則仍是以“足動”即腳的實際運動來解釋的。
其實,“疏”的“疏通”本義,其發(fā)生背景為新生嬰兒已完成娩出這樣的事件。所以,所謂“足動”既非新生嬰兒娩出的動因,亦非新生嬰兒娩出時可見到的伴隨性動作。綜上所述,“疏”字中的部件“疋”并不是直接用來表示“足動”,部件“疋”在會意字“疏”中和甲骨文中的部件“止”的作用一樣,也是表示運動義的符號。具體而言,“疏”字中的“疋”的作用強調了部件“?”所反映的新生嬰兒娩出時頭朝下的向下運動。
注釋:
①有關部件“止”在甲骨文的會意字中為表示運動義的詳細討論,參見徐山《漢語言的起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38頁。
② 由于“𤕟”字中的部件“爻”的含義是用占卦方式來探詢神旨,而神居于天上,所以“𤕟”的字形中的部件“疋”表示向天上的運動,整個字形義則是用“爻”來溝通占卦人和上天之間的關系。有關“𤕟”字的詳細討論,參見《徐山訓詁文字論集》([韓]新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171頁。
[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蔣人杰.說文解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 李圃.古文字詁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K].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4.
〔責任編輯 楊寧〕
Note on the Character Shu (疏)
XU Sha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The form of small seal script(疏) is an associative compound character comprised of(疋) and(?). The original form of oracle bone script(?) is a head-downward baby with several drops of blood below it, which is the scene of baby birth, and(疋) in character(疏) functions as a symbol to express movement, namely, the role of(疋) emphasizes the downward movement of a newly-born baby with its head downward at birth as reflected by the component
ancient character;(疏);(?);(疋); associative compound
H139
A
1006?5261(2016)05?0087?02
2016-01-31
徐山(1955―),男,江蘇蘇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