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鑫
政治秩序的倫理意蘊及對國家治理的啟示*1
——兼談康德政治哲學
李金鑫①
政治秩序規(guī)范和引導人應該怎樣生活。隨著社會轉型的到來,政治秩序失常引發(fā)的社會問題逐漸凸顯??档抡握軐W為我們理解政治秩序問題提供了學理資源。一方面,政治秩序的倫理內涵是以“公共善”為價值目標,在社會建立自由與秩序相統一的善的等級系統;另一方面,政治秩序范疇的核心在于國家正義,確立權力的公共責任與邊界。基于此,我們應該以多元和諧的價值觀念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立并完善法治憲政,以國家與社會協同治理的方式重構治理秩序。
政治秩序;倫理意蘊;國家治理;康德
政治秩序是政治哲學的重要問題域,它關系到人在共同體中應該怎樣生活。現實政治秩序是政治理念下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于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中國而言,政治秩序問題尤其值得關注。如何建立良好健康的政治秩序,如何使人的權利與尊嚴在政治秩序中獲得實現,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而厘清政治秩序的倫理意蘊,進而對現實的政治秩序做出理性反思的理論迫切性也就不言而喻。
政治秩序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有著自身的倫理價值指向。政治秩序應該表達人們對“公共善”的追求,并依此展開政治公共事務。盡管對政治秩序問題的思考由來已久,但因為立場、偏好、時代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人們對政治秩序的理解亦各不相同。從古希臘哲人們以不同的視角探討城邦的公共生活到當代哲人們對政治制度架構的哲學反思等,均已直接或間接地涉及政治秩序問題。
康德身處啟蒙時代,這也是德國政治哲學尤其是國家哲學形成的時代。在康德政治哲學思想中,政治秩序應該體現人的主體性精神和自由權利主張。其至少包含兩重含義:一方面是作為應該體現“善理念”的政治秩序,它的權力來源與劃分必須遵循實踐理性的先天法則。這是與純粹理性相符合的理想的政治秩序。另一方面是實存的政治秩序,它承擔著人類潛在的自我救贖的義務,是政治事務運動變化中的秩序。它可以被理解為現實政治規(guī)范、政治體系之下形成的有序的社會政治生活狀態(tài)。
雖然康德沒有直接給出政治秩序的定義,但是他以先驗哲學的方式將政治、法權與道德做出嚴格的區(qū)分。同時揭示政治秩序的確立在于建立法治公民社會,保障人的平等自由權利獲得實現。而政治秩序的倫理內涵在于:
其一,政治秩序內在地體現著人類對“公共善”的倫理價值追求。按照康德的理解,“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每個物種在客觀上、在理性的理念中,都注定要趨向一個共同的目的,即促進作為共同善的一種至善。”這樣一種作為“共同善的至善”在政治領域和道德領域都存在,但內容有所差異。政治秩序以“公共善”為規(guī)定,確立政治共同體的行動規(guī)范。對個體特殊善的價值的實現起著保障的功用。具體而言,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論“都旨在根據某種有關共同福利(common good)或共同利益的觀念來闡釋人、目標和事件并把它們勾連在一起”。政治制度關注共同體的公共福祉以及具有普遍性質的個人權利,而并非以某一特殊階級、團體、組織的特殊利益為根據。對現代社會國家而言,此“公共善”以憲政國家的形式呈現。
其二,以“公共善”為價值取向的政治秩序在社會確立人們生活善的等級系統?!爸刃虮硎疽环N和平與安全的狀況,它使文明生活有了可能……如奧古斯丁所定義的,它包含一個善的等級系統,從保護生命一直上升到促進最高類型的生活。”現實的政治秩序承載著政治的價值精神和人們的政治期待,它主要通過權力機構的設計與運行來維持。從外在的秩序所包含的人類社會的和平與安全來看,政治秩序以客觀實存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法律規(guī)范等呈現著善的等級。人之所以服從法律的強制、政治的權威,也在于法律制度、規(guī)范使得人的自由的實現有序化。在政治的意義上,秩序表示人走出個人的有法權狀態(tài)進入公共的有法權狀態(tài)、聯合而成國家,個體權利獲得制度性的保障;而文明也就是在這個社會化、公開化、公共化的進程中得以推進和發(fā)展。
其三,政治的善的等級系統遵循正義的法則,通過一定的運行機制形成人與人的社會交往關系結構。康德對此種“秩序”“社會交往關系結構”的闡釋基于一系列先驗的政治制度設計理念,它們包括原始契約理念、自然狀態(tài)、永久和平等等。這其中最根本的先驗預設是人是自由的,先天地享有平等的自由權利。這意味著“進入(如果你無法避免社交)與他人的交往,在其中要能夠維護每個人他自己的東西”?!熬S護每個人他自己的東西”在相對于“每一個他人”時才具有意義;換言之,政治秩序要保證每一個人的自由權利,并形成公正、健康的社會交往關系結構。盡管不同的社會結構關系、社會等級系統有著不同的權利—義務要求,政治秩序的內容也有著時代的規(guī)定,但是正義的法則對于政治秩序的建立具有不可撼動性。亨廷頓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亨廷頓從政治秩序必須面對的政治正當性與合法性兩個方面闡明政治秩序不但要讓人們能夠生存發(fā)展,還需要得到人們的信任、支持和認同。而良好的社會交往結構也正是基于這種正當性與合法性。
其四,政治秩序在正義的法則下維護和保證人的外在自由,實現秩序與自由的統一。如果將康德的自由概念簡略地劃分為內在自由與外在自由,那么心靈秩序涉及人的內在自由,社會秩序(主要是政治秩序)涉及人的外在自由。從形式上看,政治秩序是對人的自由的限制,但事實上自由恰恰要以秩序為前提,政治秩序是人的自由實現的基本保障??档略诜ㄕ軐W、政治哲學的視域下理解政治秩序,政治秩序是一種法的強制,要使人們過一種公共的有法權的生活。政治秩序之下的人的自由權利是“人們在公共的強制性法律之下的法權,這些法律能夠為每個人規(guī)定‘他的’,并保障它免受任何他人的侵犯”。政治意義上的自由是一種權限,是一種行動的可能性。人要擺脫戰(zhàn)爭、恐怖狀態(tài)進入和平、安全的社會狀態(tài)。秩序與自由的統一表現為人與制度、人與人的和諧共處,而這種共處以制度、法律為依據。
秩序體現著限制、強制、約束、服從等特質,但無論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秩序、還是人為構建的秩序都應體現人的自由精神能力,它應該與自由協調一致。正義的、好的政治秩序應該體現善的理念,它的機構設置、運作程序都應該合乎善的目的展開,體現人的人格尊嚴。自由涉及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共同體的關系。無論從人的內在心靈自由還是外在行為自由來看,自由與秩序應該具有內在一致性。秩序的持續(xù)性存在離不開對現實、對人性的審視。自由與秩序的和諧標志著人的心靈是否有序、社會的價值系統是否穩(wěn)定、法律制度是否完備、國家是否正義。
秩序之下的社會結構、制度安排、權力設置等都離不開國家。國家在政治秩序中處于核心地位,或者說政治秩序范疇的核心在于國家正義。如果我們承認政治秩序應該體現人類對“共同善”這一倫理精神的追求,那么國家就應該是正義的化身,體現正義的倫理精神。在政治秩序確立的善的等級系統中,國家應該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認識國家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在“理念”(形而上)的意義上,“一個國家(civitas)就是一群人在法權法則之下的聯合。就這些法則作為先天法則是必然的,亦即從一般外在的法權的概念中自行得出的(不是法規(guī)性的)而言,它的形式就是一般國家的形式,亦即理念中的國家”。根據康德的解釋,國家遵循先天普遍的法權原則,按照一個普遍立法的意志理念聯合而成,并形成一種公共的正義。即使經驗實踐中,人們無法探究國家最高權力的起源,但是他們必須把國家視為一個普遍立法意志之下的聯合,服從國家權力所代表的公共法律的外在強制。人們在法權狀態(tài)中的聯合意味國家是一個共同體,它具有不可分割的整體性。換言之,國家是一個政治共同體,這一共同體應遵循正義的法則建立,并秉持正義之精神。
在與其他民族相關、與自己國民相關的意義上,國家也是一種權力。根據阿倫特的解釋“權力對應于人類不僅行動而且一致行動的能力。權力絕非個體的性質;它屬于某個群體,并且只有群體聚集在一起,它才依舊存在”。權力能夠使人們一致地行動,產生共同觀念,對個體具有規(guī)范作用。同時權力具有公共性,它屬于某個群體(或者說政治共同體),它需要形成國家精神并將人們真正凝聚在一起。也正如米格代爾所言,“國家是一個權力的場域,其標志是使用暴力和威脅使用暴力,并為以下兩個方面所形塑:第一,一個領土內具有凝聚性和控制力的、代表生活于領土之上的民眾的組織觀念;第二,國家各個組成部分的實際實踐?!眹易鳛槊癖娪^念的代言人,一方面體現于與他國的對外事務,另一方面體現于國內公共人員和機構的國內事務的組織管理。權力意義上的國家要擁有自己的當權者并確立公共權力的分配。無論是國際事務還是國內事務,國家尤其是政府的作為與不作為代表著國家的精神品格和國民的價值取向。
實際實踐中的國家權力是公共權力,“公共性”是權力的重要特質。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在公共領域無為的公共權力,與一個在任何領域均強勢的有為、宰制一切的公共權力,均不是公共性的”。公共權力要求公職人員在公共事務中必須履行與自己的職責相對應的義務。公共權力的劃分與分配應盡可能避免公職人員的失職、瀆職現象的發(fā)生。這意味著,保持權力的“正義”性需要訴諸制度設計本身。權力具有腐敗膨脹的可能,我們應該通過制度的方式確立權力之間的制約、監(jiān)督,使得權力最終能夠表達和代表人民的福祉。
國家正義是一種公共正義,它亦可以被稱為合法的正義。國家應該是正義的法庭,“而且可以把是否存在這樣一種正義當作所有法權事務中最重要的事務來探詢。”如果正義的精神理念不復存在、國家不以正義的理念為規(guī)定,那么一種真正的有法權狀態(tài)將無法維系,現實的法律也將無法為公民生活提供既有真實權利—義務內容、又有客觀有效性的行為判定準繩。它的公共性以及與公民權利之間的內在一致關系,體現為它的正義理念——對法權的恪守與對正義價值的維護。國家作為正義的法庭本身在某種意義上證明,“正義是一種特殊的法律理念,它能夠從自身發(fā)展出法律的概念?!币試艺x理念為契機,能夠發(fā)展出一系列的國家法權中的原則與法律概念。國家法庭的身份賦予政治權力以足夠的空間,從一般國家的理念中必然產生出以權力為表征的國家身份。從現代國家發(fā)展來看,即是在實踐中走向民主憲政。
政治秩序在一種已確立的機構設置、權力運轉中關聯人的生活,它的調節(jié)性在于能夠抵消、緩解矛盾,乃至改變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政治秩序的倫理價值在于它與至善和自由聯系在一起,揭示人類公共生活的秩序原理。雖然康德以先驗哲學的思想方法為政治的正當性提供理性標準的方式具有局限性,如洛克林所言:“政治的實踐問題并不能通過訴諸原則性的‘理性’來加以解決。”但是,康德的思考啟示我們反思政治秩序確立的合法性根基、政治國家的合法性基礎,以及其中蘊含的倫理精神。這對國家治理,尤其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啟示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多元和諧的價值觀念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諧本身即表達著秩序,但并不表達秩序包含的內容以及秩序具有的特質等?,F代和諧社會不同于古代社會的特質之一就是價值的多元、利益的多樣。這要求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要具有合理性與包容性。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要面對網絡化、媒體化、全球化、多元主體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一方面需要審視社會主流價值的合理性與包容性,注重對虛無主義、虛假價值信念的批判。另一方面承認多元價值。社會生活、倫理關系中的個人有著不同的身份角色,處于不同形式的共同體之中。多元不代表雜多和無序,而要從根本上處理公共生活領域的多元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和人格尊嚴。在價值多元并且和諧的社會中,每一共同體的價值信念、利益訴求不同,但人們通過社會合作、對話協商、民主管理等形式應該能形成基本的價值共識。
其次,建立并完善公民憲政。政治狀態(tài)應該是一種法治狀態(tài),或者說,公共的有法權狀態(tài),它包含了創(chuàng)建法治狀態(tài)的所有可能法律。國家的制度安排既具有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性,又具有內在的價值規(guī)范性,公民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中感知制度的價值精神。制度安排的不正義有可能使得公民趨惡避善,消極不作為。國家是公民聯合而成的共同體,應該代表正義的法則,建立完善公民憲政,避免公民個體的價值觀念錯位與缺失。所以,“當康德把公共正義稱為法治狀態(tài)得以可能的形式原則時,他的意思是法治狀態(tài)最先具有可能性要以公共正義中的三種情形——保護的、交互的、分配的正義來體現。換而言之,即法治狀態(tài)的不可或缺?!痹诖嘶A上,才有可能談及政府的性質(政權的性質)的“制憲權”的責任,政治機構在保持社會秩序上具有調節(jié)、引導的作用等問題。只有合法性、秩序與自由的內在一致,政治秩序、社會秩序才有可能表達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
再次,重構治理秩序,使國家與社會協同治理。從傳統的統治走向現代的治理的過程是從對公民的外在“他治”走向公民協同“共治”的過程。公民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體之一,需要在公共領域中與社會組織、政黨、國家等主體進行協同共治,積極參與公民生活。公民采取行動不僅立足于當下,更立足于公民與國家、社會等的長期合作互動?!耙粋€國家的社會治理狀況,取決于政府對社會生活的管理能力,更取決于公民的自我管理水平?!币部梢哉f,我們需要為“社會”留下公民自治的空間和可能,并培育能夠積極參與公共生活、政治生活的公民。公民的政治素養(yǎng)、參政能力、責任意識等也反映了社會自治的水平。公民與國家的協同合作才有可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概言之,政治秩序應當體現正義精神、人類公共善的價值精神。政治共同體應遵循正義的法則以確立社會善的等級系統。在正義的社會狀態(tài)下,個體的心靈自由能力在于他能夠合理地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既擁有合理的個人觀念,又擁有理性的社會合作觀念。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質上要確立一種現代國家理念,構建合乎人性的、健康的公民成長環(huán)境,實現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共存共生。
[1]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張榮,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薩拜因.政治學說史:上[M].鄧正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沃林.政治與構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擴充版[M].辛亨復,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阿倫特.共和的危機[M].鄭辟瑞,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米格代爾.社會中的國家——國家與社會如何相互改變與相互構成[M].李揚,郭一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7]高兆明.制度倫理研究:一種憲政正義的理解[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8]拉德布魯赫.法哲學[M].王樸,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9]洛克林.劍與天平——法律與政治關系的省察[M].高秦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0]BYRD B S,HRUSCHKA J.Kant's Doctrine of Right—A Comentary[M].New York:Cambridg University Press,2010.
[11]俞可平.論國家治理現代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道德冷漠的道德哲學研究”(12AZX010)的階段性成果、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常規(guī)性項目“康德法哲學視域下的公民權利問題研究”(Z15JC127)的階段性成果。
①李金鑫,浙江財經大學倫理研究所講師,主要從事康德倫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