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云 周學堂
中國社會轉型中知識分子的困境與突圍*1
李夢云①周學堂②
在當今中國的社會轉型中,以經(jīng)濟為中心的輻射力量全面而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這一時期,整個社會重心傾向經(jīng)濟,價值標準和取向亦日趨多元化,知識分子遭遇到專業(yè)化、體制化、邊緣化和官僚化的困境。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及功利主義的影響下,責任使命的背棄、批判精神的衰弱、道德人格的缺失等成為知識分子精神式微的主要表現(xiàn)。重建知識分子精神,尋求知識分子全面突圍的路徑,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知識分子;困境;精神式微;突圍路徑
知識分子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社會群體,在社會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國,如果說士人締造了傳統(tǒng)社會,知識分子則締造了現(xiàn)代中國。在“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感召下,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坐標的吸引下,歷代知識分子背負著理想與信念砥礪前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以經(jīng)濟為中心的輻射力量全面而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中國進入新的社會轉型期。在這一時期,整個社會重心由政治向經(jīng)濟轉變,價值標準和取向亦日趨多元化,知識分子遭遇到專業(yè)化、體制化、邊緣化和官僚化的困境,他們的公共話語空間被侵襲,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及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價值層面的缺席、理想主義的消解、對善與美的淡漠、批判精神的弱化等成為知識分子精神式微的主要表現(xiàn)。如何突破知識分子當前所處的困境,探尋突圍的路徑,是一個極為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20世紀90年代以后,伴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都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在這一時期,由于外在環(huán)境和知識結構的變化,知識分子面臨許多新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知識分子專業(yè)化與公共情懷的淡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知識快速更新,知識總量飛速增長,精力有限的知識分子難以應付龐雜的知識整體,只能選擇性地去應付其中某一專門學科。因此,專門化的發(fā)展趨勢在所難免。知識的專門化對于推動知識的深化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論》中肯定地指出,正是對自然界分門別類的研究使西方自然科學從15世紀到19世紀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不過,恩格斯也指出了這種分門別類的專門化方法所造成的后果,即孤立地、靜止地看待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和過程及現(xiàn)象與本質,造成思維上的對立。
正如恩格斯所言,伴隨著知識的專門化,知識分子拋棄了總體性聯(lián)系和整體視角的公共關懷,逐漸蛻變?yōu)轳Z服的專業(yè)人士。如??略?968年的學生運動后感嘆:知識分子東躲西藏,他們鉆進了狹隘的領域里做起了專家,在自己狹小的研究領域里似乎無所不知,但是一旦走出其專業(yè)領域,他們就立刻變成了無知者,即奧爾特加·加塞特所指稱的“有知識的無知者”。專業(yè)化在中國知識分子身上也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商業(yè)化大潮的沖擊,功利主義和工具理性大規(guī)模侵入學界,有力地誘惑著知識分子在體制內部謀求個人發(fā)展,大批學人放棄了公共關懷而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但是他們只是技術性專家,少有能超越專業(yè)領域追求知識分子的人文關懷。誠如薩義德所言,當今時代的知識分子專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導致了他們無法從更高和更廣闊的視野來反思已有的知識體系,只能在傳統(tǒng)知識體系框架內做一些修補工作。他們喪失了創(chuàng)新的能力,成了知識儲備庫和可以被電腦芯片取代的教授。當代知識分子已經(jīng)越來越不能被稱為知識分子,而只不過是一名有一技之長的學者,而非知識博雅的通人。
(二)知識分子體制化與獨立性的缺失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的知識體制越來越趨向健全,尤其是進入90年代后期的高校體制改革階段,中國的學術體制化特別凸顯了政府的主導作用,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表現(xiàn)出極強的趨利性及煩瑣的數(shù)量化管理特征??梢哉f,這一場針對知識分子的體制變革,其推動者不是知識界,而是政府與市場。因為摻雜了過多的非學術動機,這場借助政府的直接參與和大量資金投入的學術體制化,其最終目標并不是培育學術場域的獨立和自治,而是成了操縱學術、控制知識分子的手段。①陶東風:《新時期30年中國知識分子的沉浮》,載《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3期。
經(jīng)過高校體制改革,各大高校都制定了十分復雜的學術評估、獎勵及資助體制,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其目的卻是高校領導通過看起來蔚為壯觀的“學術GDP”來提升其政績,為躋身所謂“強?!薄懊!变伷降缆贰_@種片面追求數(shù)量和直接效果的學術體制嚴重違背了學術研究的自身規(guī)律,把學術量化的標準推進到了極為荒唐的程度。正因如此,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學術界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浮躁之風。對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的量化考核迫使知識分子越來越忙碌和焦躁,而逐漸失去了知識分子應有的優(yōu)雅與從容,也沒了長期積累、認真思考、細心揣摩的時間和心態(tài)。盡管學術成果日益豐富,但學術質量卻呈現(xiàn)下降趨勢,有見地的思想和著作越來越難覓蹤跡。另一方面,在學術成果高產量的背后,這種學院內部的知識體制實際生產的不是一種批判的、公共的知識,而只是一種專業(yè)的、技術化的知識。在這種體制的擠壓和引導下,知識分子日益局部化、專業(yè)化和學院化,專業(yè)知識分子取代了公共知識分子,他們逐漸失去了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和公共性也漸趨消失。
(三)邊緣化與知識分子理想主義的淡卻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和五四時期,作為四民之首的“士”和啟蒙先鋒的五四知識分子有著令人敬畏的文化權威和影響力,他們也一直居于社會的中心。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中,知識分子還在熱烈的討論,為中國未來的發(fā)展群策群力。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被再次邊緣化。在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之后,中國經(jīng)濟駛入快速發(fā)展的軌道,此時“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不再只是一種口號或輿論話語,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全民關注的核心目標從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話語轉向GDP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個量化指標的時代、米袋子和菜籃子的時代宣告來臨。中國社會逐漸向以市場為導向的經(jīng)濟社會過渡,曾經(jīng)的“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中心被經(jīng)濟中心所取代,于是知識分子在社會意義上也就被徹底邊緣化了。如果說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還是在政治層面的話,這次的邊緣化則深入到社會意義層面。
伴隨著經(jīng)濟化浪潮而來的還有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現(xiàn)實主義等。經(jīng)濟理性的覺醒、物欲主義的泛濫使人們更為關注自己的錢包和現(xiàn)實的生活,理想精神層面的訴求似乎成了發(fā)癡時的臆想,他們更滿足于物質的享受,把全部精力集中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不再追求各種理想。在逐利的市場經(jīng)濟時代,知識分子不再占據(jù)社會舞臺的中央,他們被適應新的市場社會和消費社會的千萬富翁、暴發(fā)戶、演藝明星、技術官僚、科技人員所占領。曾經(jīng)把握啟蒙主動權的知識分子如今變成了社會夾縫中微不足道和孤立無援的“邊緣人”。后現(xiàn)代的崛起則讓知識分子陷入更深的困境。中國還在艱難追尋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潞屠麏W塔的理論宣告著后現(xiàn)代社會的來臨。在后現(xiàn)代的多元而破碎的語境中,“宏大敘事”被解構,權威被瓦解,當知識分子存在的合法性飽受質疑,知識分子被邊緣化的命運也就在所難免了。①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
(四)官僚化與知識分子飽受質疑
在功利主義和工具理性的侵襲下,不甘于被邊緣化的知識分子,轉而從體制內謀求另一種發(fā)展的空間,即官僚化。曾經(jīng)的“學而優(yōu)則仕”是幾千年文人士大夫一直追求的目標,對于當今處于邊緣性尷尬境地的知識分子,這樣的追求似乎也無可非議。但今天知識分子的官僚化卻出現(xiàn)了異化,這種異化表現(xiàn)在知識分子入仕以后卻依然霸占學術領地空間,這使得知識分子公共空間的壓縮在所難免。
在今天的知識時代,“學而優(yōu)則仕”本是好事,學之優(yōu)至少為“仕”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在今天專業(yè)分工如此細化的情形之下,“學”與“仕”很難兼得,一心一意,才能做好各自的事情。而且知識分子的公共關懷,要求知識分子具備獨立判斷的能力和勇氣,擁有獨立發(fā)揮的空間,這讓知識分子和“官”具有不相容性,如同在中國歷史上作為學統(tǒng)的“道”與作為政統(tǒng)的“勢”相互對立一樣。入仕就得為政統(tǒng)服務,維護統(tǒng)治階層的統(tǒng)治和社會穩(wěn)定是他們仕途上升的必然作為,這對今天官僚階層也是如此。為官有為官之道,這與做知識分子完全不同。行政官僚系統(tǒng)實行首長負責制,下級官員服從多數(shù)意見和上級指示。許多知識分子踏入仕途之后,就會受到官場文化的影響,喪失探究科學真理和獨立判斷的能力,上級領導的指示和喜好成為影響其政治傾向的重要因素。這時他們可以做好官,但卻很難做好知識分子。然而當今現(xiàn)實的情況是,這些官僚依然占據(jù)著學者的頭銜,甚至享有很高的學術地位而成為學閥、學霸。而且當知識分子官僚化之后,贏者通吃的情況出現(xiàn),中國的官本位在此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入“仕”以后,即便學不“優(yōu)”,但由于他們掌握了豐富的社會資源,并利用這些資源搖身一變成為學科帶頭人或者學術評審委員,在拿課題、發(fā)文章方面往往比“學優(yōu)”而“未仕”者要容易得多。因此,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意欲入仕以從中分一杯羹,同時變得急功近利、趨炎附勢,知識分子的責任和使命被拋到了九霄云外。官本位思想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術的正常發(fā)展,權力、資本、學術的結合使學者變成了官僚,學銜在支配資源方面具有了類似官銜的特權,也按照官階劃分等級,這完全違背了學術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知識分子就這樣官僚化了。
從上述四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原來意義上的知識分子遭遇重大挑戰(zhàn),專業(yè)化和體制化把知識分子改造為喪失公共關懷的技術型專家;邊緣化則消解了知識分子的中心話語,使他們在茫茫人海中越來越難以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官僚化的自救行為更讓知識分子飽受質疑。
知識分子面臨的一系列挑戰(zhàn)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知識分子的缺位。人們大聲地質問:知識分子都到哪里去了?知識分子死亡了嗎?利奧塔甚至寫出了“知識分子墳墓”的絕句。這些問題其實是伴隨著知識分子精神的式微而產生的。曾經(jīng)作為精神象征的知識分子在當今時代日益遠去。弗蘭克·富里迪說當今的知識分子已經(jīng)從“強大的主人公”變成了“迷失的靈魂”。“政治上的冷漠,思想上的被動,對社會事務毫不在意,更關心經(jīng)濟保障,全部精力都放在個人保障之上”①[英]弗蘭克·富里迪:《知識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戴從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頁。,這些曾經(jīng)用來描繪英國20世紀50年代被稱為“沉默一代”的年輕人的詞語,拿來用在今天的知識分子身上,似乎一點都不為過。在世俗主義、功利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下,知識分子的精神也發(fā)生了蛻變。
(一)責任使命的背棄
社會學家科塞曾指出,知識分子是為理念而生的人,他們總是力圖超越眼前的具體事情以深入到更具普遍性的意義和價值之中,表現(xiàn)出對于公平、正義、道德等普遍性價值的執(zhí)著關懷。中國的知識分子也一直在朝這個方面努力,并曾有過不俗的表現(xiàn)。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所帶來的社會巨變,對知識分子造成了猛烈的沖擊。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知識分子的生存處境和社會尊嚴受到世俗的嚴峻挑戰(zhàn),他們被迅速地邊緣化。經(jīng)濟的困窘、權勢的壓力直接而具體,在經(jīng)歷痛苦的掙扎以后,他們放下了知識分子的清高,或投身商海,或通過知識換取財富尋求各種賺錢的機會。實利原則、功利主義取代了原先的理想主義與英雄主義;知識分子的精英意識被市民意識取代,房子、車子、票子等日常生活的瑣碎代替了過去的宏大歷史;“獨立人格”缺失的痛楚也沒有了過去史詩般的意義。在經(jīng)歷了尷尬、困惑、落寞、痛苦和焦灼的精神境地以后,知識分子沉重起身,面對整個社會的逐利浪潮,他們也毅然加入了這個行列,而曾坐在思想和價值層面主席臺前的知識分子于是成了缺席者。
班達認為,知識分子應該是身背十字架的一群人,他們承擔著巨大的責任與使命,致力于超越的價值活動,守護著人性中極為珍貴的價值與尊嚴,堅守著正義與道德。他曾對他所處時期的知識分子向罪惡妥協(xié)、向權貴獻媚、放棄傳統(tǒng)的價值操守、背棄自身的價值判斷,予以激烈的批判,并稱之為知識分子的背叛。與班達所批判的一樣,今天中國的知識分子也背叛了自己應擔負的責任和使命。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經(jīng)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利益的重新分化,知識精英成為繼經(jīng)濟精英后的又一重要獲利者。在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公平和正義在贏者通吃的時代被無情踐踏時,人們對知識分子的良知充滿期待。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原本應成為公眾利益代言人的知識分子,此時卻成了集團利益的代言人,工人和農民的利益被迅速邊緣化。知識分子背棄了應該堅守的價值和道德的使命,在權力與資本的雙重壓力和誘惑面前,放棄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思想追求。①楊軍:《重建知識分子精神》,載《南風窗》2007年第2期。
(二)批判精神的衰弱
“批判精神是知識分子的本質,是知識分子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判斷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的基本依據(jù),因此知識界一直把批判精神視為其理想性格?!雹诶顗粼疲骸吨袊鴫舯尘跋轮R分子精神的建構》,載《浙江學刊》2014年第3期。薩義德曾非常直白地表述,知識分子是“特立獨行的人,能向權勢說真話的人,耿直、雄辯、極為勇敢及憤怒的人,對他而言,不管世間權勢如何龐大、壯觀,都是可以批評、直截了當?shù)刎熾y的”③[以]愛德華·W.薩義德:《知識分子論》,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25頁。?;舴蛩顾卣J為,作為一個階層,一個單獨的政治力量,知識分子這個詞本身就是以其政治上和道德上的異議為特征的。然而,在利益復雜紛爭的當代社會,作為知識分子與生俱來的品質,其批判精神卻在不斷衰弱。西方思想家甚至感嘆:真正有獨立思想,具有批判精神,為社會未來發(fā)展嘔心瀝血的知識分子幾乎已經(jīng)絕跡。真正的知識分子在逐漸消亡,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也在不斷淡化。
這種情況在20世紀90年代后的中國知識分子中也在不斷上演。隨著知識分子的專業(yè)化、體制化和官僚化,體制內的種種限制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批判空間,專業(yè)化的技術主義傾向則讓知識分子徹底淹沒在技術上的細枝末節(jié)里而丟失了社會批判精神。為了不顯得太政治化和具有爭議性而影響自己的上升空間,為了不破壞團結、不逾越公認的范式以獲得體制內的資助,為了促銷自己以讓自己具有市場,為了維護本集團或者自身的利益,等等,知識分子由崇高向世俗迅速下滑,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也迅速弱化。①李夢云:《中國夢背景下知識分子精神的建構》,載《浙江學刊》2014年第3期。
(三)道德人格的缺失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有著非常豐富的道德傳統(tǒng)。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中設立了諸多的道德范疇和評價準則,用以激勵和規(guī)范人們道德人格的建立,從容中道的謙謙君子即是儒者的首推。這些傳統(tǒng)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士人和知識分子。人們對五四全盤反傳統(tǒng)浪潮的誤讀,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對士人與知識分子傳統(tǒng)的拋棄與否認,失去精神家園的知識分子也隨之被動地拋離了曾經(jīng)的道德理想與責任意識。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80年代短暫的知識分子的春天后,受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影響,商業(yè)文化迅速崛起,經(jīng)濟實利主義和效率至上的原則成為社會價值判斷的主要標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利己主義等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效應不斷侵襲人民大眾的思想,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念受到無情的沖擊,整個社會的道德迅速滑坡。
當市場的價值原則被愈來愈多的普通大眾所認同和推崇,體面的知識分子身份日益在金錢面前失去了價值,沒有堅固的價值理念的知識分子容易墜入迷茫,陷于人格堅守與躋身世俗的兩難境地中,部分缺少道德自律和崇高信念的知識分子也會日益陷入利益至上、物質主義、享樂主義中來。隨著利益、效率、交換日益成為主導價值體系時,一些原本固守傳統(tǒng)文化價值立場的知識分子在飽受現(xiàn)實的折磨時,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調整自己的人格姿態(tài),漸漸放棄了崇高和偉大的道德理想,回歸到現(xiàn)實物質生活中來,以謀求個人的富足生活,而傳統(tǒng)知識分子身上應有的道義和責任則逐漸被遺忘。正如美國學者蘇珊·桑塔格所言:這些知識分子對以物質為核心的價值體系由最初的不適應、痛苦掙扎,到逐漸認可、習以為常,實現(xiàn)了價值取向的重大轉移。至此,在物質利益的驅使和不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知識分子背離其責任使命與道德操守,在權力與金錢的雙重壓制下常常會脫離了現(xiàn)實和人民的真正需要,丟棄其“公眾代言人”的身份,成為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或者淪落為維護特權使者。知識分子道德缺失的負面案例成為各大報紙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教授抄襲、嫖娼、心理失衡扭曲以及權錢交易、貪污受賄等,道德人格的缺失將知識分子再次推向風口浪尖成為被人們批判的焦點。
當神圣的光環(huán)被祛除,道德寶座被推翻,理想主義被消解,知識分子陷入了與工具理性的不斷抗衡之中,他們史無前例地忙碌又史無前例地焦慮,苦苦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卻無所皈依。面對存在的種種問題及中國社會改革的艱難時刻,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是知識分子突破重圍重新承擔起時代和社會賦予的責任和使命的時候了。
(一)精神突圍:重建知識分子精神
當代知識分子在專業(yè)化、體制化、官僚化的包裹之下,批判聲音漸趨微弱;面對消費主義和實利主義的包圍,他們逐漸失去了問題意識,學術研究的公共性和現(xiàn)實性日益淡化,知識分子一詞不再具有精神價值,是時候深刻反思了。鄒韜奮曾經(jīng)說過,一個國家可以腐敗,但這個國家的知識分子卻不可以腐敗,知識界的精神腐敗是真正可怕的。面對知識分子當前的困境及精神式微的現(xiàn)狀,重建知識分子精神成為極為緊迫的課題。
1.知識分子道德人格的重塑
當前,我國社會各類管理政策的制定都離不開具有專業(yè)背景的知識精英的參與,他們的專業(yè)知識、社會責任感、道德良知直接決定著各類政策和決策的公共利益。但是知識分子在參與社會公共政策的制定時經(jīng)常面對權力和資本的誘惑甚至強權的壓制,要在公共利益的分配上保持中立和平衡,僅僅依靠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是不夠的,他們還必須有參與社會的勇氣、責任感和使命感,而這些都與知識分子良好的道德品質緊密相連。但是當前我國知識分子道德下滑情況較為嚴重,知識分子要走出困境,突破重圍首先需要知識分子自身的道德重建。這一方面需要知識分子在深刻的理性和高遠理想的基礎上秉持高度的道德自覺,突破一己一派的樊籬,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知識分子的道德重建應當將道德價值與功利價值相結合,建立并完善好知識分子良好道德形成和保持的保護機制。不要將知識分子的合理需求作為道德的對立面,必須明白,知識分子也是人,他們不是苦行僧和清教徒,他們也需要養(yǎng)家糊口,不能只苛求知識分子苦守清冷的精神家園而為生計哀號。
2.知識分子批判精神的重建
知識分子必須始終保持其批判性的本質。當然,這種批判精神應該是科學而理性的。為此,知識分子必須經(jīng)受歷史的考驗,勇于擔當社會責任,敢于發(fā)言,敢于創(chuàng)造,敢于斗爭。盡管當前知識分子所處的環(huán)境,一定程度遏制了其獨立人格的伸展,削弱了其批判精神,甚至讓我們產生無力感,但這并不意味著知識分子可以毫無作為。如薩義德所說,知識分子可以從業(yè)余和邊緣的角度來提出中心的議題,并擔負起從旁監(jiān)督政府的責任。真正的知識分子不應該僅僅是心系其職的教授、專家,更應是處江湖之遠的赤子。寵辱不驚、浩然正氣、特立獨行,這才是知識分子所應達到的境界。與此同時,要知識分子保持獨立人格,更好地發(fā)揮其社會作用及批判功能,必須給知識分子自由發(fā)揮的空間環(huán)境和制度保障。正如錢穆所說:“政治上層,乃至全社會必須尊重自己的知識分子,讓他們去自由研究,并隨時預備接受他們之指導。而我們的知識分子也該自尊自重和自省,以達自覺自發(fā)的階段,才可有真的救民族救國家的新政治之出現(xiàn)?!雹馘X穆:《國史新論·中國知識分子》,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134頁。
(二)全面突圍:優(yōu)雅社會的構建
政治體制的完善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改與完善,作為具有高深知識與反思完善能力的知識分子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是面向未來的批判者和“敲鐘人”,他們所竭力維持和追求的不僅僅純粹是學理的價值,更有精神的追求和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但在呼吁知識分子的精神重建中,依然感到某種不足。因為人是社會的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循環(huán)互動,單靠知識分子單槍匹馬的精神層面的吶喊,遠遠不夠。就如人活著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為了生存而活,一個是為了活著的價值而活。作為形而上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引領者和維護者,知識分子應該更多的是為價值而活。但在當今這個物質價值不斷凸顯,精神價值卻相對缺失的時代,知識分子很多時候就失去了自身的選擇權,而不得不背棄理想,被生活的洪流攜裹著向前,造成這樣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如柏楊的醬缸文化所喻,一個潔白的中國人如果待在一個黑色的醬缸里久了,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變黑了。
因此,除了知識分子的努力,我們還要從整個社會的構建角度,以尋求全面的突圍。這把突圍的鑰匙就是:優(yōu)雅社會的構建。這里所說的優(yōu)雅社會不是一種社會形態(tài),而是一種社會狀態(tài),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的“優(yōu)雅”,這體現(xiàn)在人的日?;顒优c精神狀態(tài)上,如舉止的文明優(yōu)雅、內心精神的充盈完滿等;二是社會呈現(xiàn)的“優(yōu)雅”,表現(xiàn)為民眾自由、富有尊嚴、公平公正、文明道德、適度悠閑等??傮w說來,優(yōu)雅社會是一種建立在較為豐富的物質基礎上,人的各種需要得到比較充分的滿足,人的各種才能得到自由的發(fā)揮,人的素養(yǎng)得到不斷的熏陶和涵育,以幸福、尊嚴、自由、平等、公正、道德等為其基本特征的豐滿社會。盡管這個理想社會的實現(xiàn)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這個目標將日益靠近我們。關鍵是我們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要有優(yōu)雅的理念,我們的體制和制度也要更加體現(xiàn)這種尊嚴和優(yōu)雅。只有在一個優(yōu)雅的社會中,知識分子的責任、使命、擔當和優(yōu)雅才有更好的培植土壤和環(huán)境,不然單靠精神層面的吶喊是遠遠不夠的。
*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3YJC710018),2015年度浙江省社科聯(lián)一般項目(2015N100)。
①李夢云,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化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研究。
②周學堂,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文化管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