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云
網絡時代的“諸神共舞”與價值引領
①
李夢云②
網絡世界的“諸神共舞”與現(xiàn)實社會的“諸神沖突”形成對照。在“諸神共舞”時代,道德價值蛻化為審美價值甚至“審丑價值”,理想主義話語蛻變?yōu)楹蟋F(xiàn)代式的“經典話語”,價值體系呈現(xiàn)出多元化表征。這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價值引領作用,教育者成為網絡世界“平等的首席”,伴隨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進程,馬克思主義話語也要做出創(chuàng)新。
網絡時代;“諸神共舞”;馬克思主義;價值觀
在一定意義上,中國正步入網絡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更為豐富,傳播速度更為快捷,交流手段和交往方式也更多更新。在“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逐漸實現(xiàn)了對于生活場景的全覆蓋,以“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互聯(lián)網信息交互工具為代表的技術手段,構建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關聯(lián)的虛擬社區(qū)。人們越來越依靠新興媒介來進行交往,網絡技術全面滲透到社會有機體的方方面面,并很大程度地改寫了當代人的生產生活。網絡生產力成為“超第一生產力”,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領域因此而發(fā)生劇烈變動,現(xiàn)實社會的“諸神沖突”與網絡世界的“諸神共舞”相互交錯。
所謂“諸神沖突”與“諸神共舞”,二者貌似相悖,其實異曲同工。在網絡時代背景下,網民不再信奉單一的“神”,而是在各種“神”之間做出選擇。在長期的馬克思主義以及現(xiàn)代思想熏陶下,中國網民的這種選擇已經少了些傳統(tǒng)宗教信仰的篤信,反而多了些現(xiàn)代理性色彩。這就意味著“從被‘神’顛倒的世界,回歸到人的理性可以理解及審視的世界……意味著人作為理性主體自覺、自主地用理性駕馭感性,用精神控制欲望,用操守恪守義務,找回真正的‘自我’”①于希勇:《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的展開維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73頁。。
1.現(xiàn)實世界的“諸神沖突”
現(xiàn)實世界是現(xiàn)代(化)社會?,F(xiàn)代世界觀伴隨著“宗教—形而上學世界觀”的“去中心化”而誕生。相對于神話世界觀的“去神秘化”而言,這又是一次飛躍:從對“神”(“上帝”“真主”“佛陀”……)的信仰,到摒棄外在的信仰而關注人自身的理性??档绿岢鲞@樣一個論證規(guī)則:只按照你的意愿它可以同時變?yōu)橐粋€普遍的道德律的箴言去行事。“我們能夠通過演繹方法使人們相信,我們所有的經驗都是被法則支配的,而且是被牛頓式因果關系律的法則所支配的。”②[美]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倫理學簡史》,龔群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253—254頁。這實際是表明個體可以通過自我活動建立起一個道德原則,或者是替一個道德原則找到基礎。然而在現(xiàn)實世界里,這種邏輯往往演繹出“愛吾所愛”“我選擇我喜歡”的信條,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成為“神”的標準?,F(xiàn)代理性觀的轉變使得人們再也不能獲得“至善”和“終極價值”,一切意見、喜好和立場必須得到寬容。然而,寬容一切就是一切都得不到寬容。由此,“你將侍奉這個神,如果你決定贊成這一立場,你必得罪所有其他的神。”③[德]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馮克利譯,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44頁。一種神圣教義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一去不返,諸神沖突的格局已然形成。
2.網絡世界的“諸神共舞”
網絡媒介所建構起來的本來是一個虛擬世界,然而正是在這虛擬的世界簇擁著“諸神共舞”時代的來臨。曾經網絡上先后出現(xiàn)過“菊花教”“芙蓉教”“紅衣教”“梨花教”等,“信春哥得永生”的話語充塞網絡空間,甚至成為現(xiàn)實言說。然而,一個又一個的“演藝神”終將走下“神壇”。“信春哥”演變成“信曾哥”及至“信犀利哥”“信鳳姐”……可謂“你方‘演’罷我登場”。在網絡時代,只要足夠“雷人”便能“火”,便能“走紅”,并極有可能成為新的“神”。然而,網絡“教派”不過是網民“集體無意識”的產物,并不像現(xiàn)實社會中的教派一樣具有嚴格的教義教規(guī),詆毀乃至謾罵并非根深蒂固的偏見,而是戲諷,表達著網絡世界“諸神共舞”的“宗教寬容”。
3.網狀格局下的“周期律”
“網絡之神”足以“振臂一呼應者云集”,但“網絡之神”總逃脫不掉“其興也勃焉其亡也速焉”的“周期律”。一旦“光環(huán)”褪去,他(她)們便是像其他網民一樣的平民。網絡建構起神圣同時又瓦解神圣(“祛魅”),究其根由在于“網狀格局”?!熬W狀格局”不似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的“團體格局”,也不似費孝通的“差序格局”。在“網狀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絡,但不以親屬、“圈子”等特定關系為主軸,而是從自我這個“節(jié)點”拓延網絡上任何一個“節(jié)點”和“空間”。簡而言之,“網狀格局”是沒有固定格局的格局,是充滿變數(shù)的格局。
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種技術的進步像網絡一樣,對居于文化內核的價值觀發(fā)生如此深刻的影響。確切地說,網絡技術為中國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遷引發(fā)震動的價值觀領域,提供了碰撞場所和展示窗口。
1.道德價值轉變?yōu)閷徝纼r值甚至“審丑價值”
道德價值是人類追求的內在價值,而作為外在與輔助價值的審美則是達到終極目的即道德價值狀態(tài)的手段或工具價值。在藝術審美領域,美與丑的評判可以與道德準則沒有交集,沒有交集就不會發(fā)生沖突;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美丑與善惡的矛盾卻會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郎才女貌式的愛情美好得宛如在詩中、在夢中,但現(xiàn)實中的社會倫理卻未必給予正向的評判。這是因為目的與手段的統(tǒng)一是常態(tài),而分離則是例外,無論是縱向的歷史,還是橫向的現(xiàn)實。
英雄和模范曾經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主流人格理想。然而,在“諸神共舞”的網絡時代,“神—人”之間帶有超越性價值和意義的關系蛻變成“人—人”之間的對等甚至“嬉戲”關系。誰都可以粉墨登場,誰都可以自我言說,通過“曬”與“被曬”來表達自己的意愿與價值觀。“偶像”與“粉絲”之間更加注重的是“形”有靈“犀”,而非“心有靈犀”。在一種純粹娛樂的狀態(tài)下,只要能夠吸引注意力,不論理性與非理性,包括各式超級自戀都有可能成為“焦點”“看點”和“賣點”。
從價值的角度看,純粹的娛樂如果傳遞正能量,使人精神受益,就是統(tǒng)一于終極道德價值的“審美價值”。如果為了娛樂而娛樂,甚至蛻變?yōu)椤皩彸蟆?則是因與內在價值的背離而既無工具意義又無目的上的價值?;ヂ?lián)網上受眾“審丑式”迷戀的笑,是因為現(xiàn)實世界中不能笑、沒有可笑或者無法孕育深刻的笑。正因如此,笑過之后迅即轉化為“打醬油”這一現(xiàn)實冷漠。從更深層意義上講,正是因為目的價值的缺失所造成。
2.理想主義話語蛻變?yōu)楹蟋F(xiàn)代式的“經典話語”
話語是思想和信仰的表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語境下的理想主義話語;“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是毛澤東時代青年救亡圖存的理想主義話語;“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是“大躍進”時期“癲狂”的理想主義話語。十多年前,有學者統(tǒng)計出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年間對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的十句流行語”,如“自費上學,自主擇業(yè)”“團結起來,振興中華”“跨世紀”等。①楊曉蘇:《二十年間對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的十句流行語》,載《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梢钥闯?這些話語中尚有諸多理想主義成分。
而如今網絡世界“諸神共舞”的現(xiàn)狀是網絡話語堆砌起來的一座座“豐碑”。網絡的“網狀化”與后現(xiàn)代主旨的“多樣化”異質同構。在“虛擬”的掩護下,“在后現(xiàn)代的解構之維中,復制與拼貼已成為惡搞文化的兩大后現(xiàn)代性狀”②蔡騏:《對網絡惡搞文化的反思》,載《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1期。?!皭焊阄幕毖苌氖菒焊阍捳Z。伴隨“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是“(某某某)你母親喊你回家吃飯”?!百Z君鵬事件”方興未艾,一位網友陳述跟“賈君鵬帖”的原因:“我們跟的不是帖子,是寂寞?!彪S即,這句話又被反復引用?!啊?主語)×(謂語)的不是×(賓語),是寂寞”語體開始蔓延,諸如:“哥種的不是菜,是寂寞”;“哥跟的不是貼,是寂寞”;“哥打的不是游戲,是寂寞”;“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國足踢的不是球,是寂寞”……這不僅僅是假想的語詞排列組合,而是表達了“經典話語”人人可以言說。
由此可見,話語表面上圍繞著“諸神”涌動,實則是圍繞著“我”旋轉。我是“無名”的網民,但只有我才是真正的“神”。如果說“現(xiàn)代主義的藝術是想成為一個沒有宗教社會里的宗教”③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頁。,那么后現(xiàn)代式的話語則是想成為沒有“經典話語”的網絡世界里的經典。在“諸神共舞”的價值取向中,一切新形成的關系尚未固定已經陳舊,一切神圣皆被褻瀆,尊崇和敬仰不復存在。
3.價值體系呈現(xiàn)出多元化表征
從理論上來講,一個社會的共享價值觀的集合就是核心價值體系。然而在網絡世界里,不同社群、階層共享著多樣的價值觀。譬如,“諸神共舞”改寫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傳統(tǒng)價值排列次序,這三個“元素”可以有等多種排列方式。進而言之,“網絡關系改變了個人服從集體的縱向次序,甚至改變了人際關系平等原則的橫向次序,已經處于變動過程中的價值格局演進成無次序的‘網狀格局’。在信息爆炸式擴散、幾何式增長的催生下,網絡時代的價值觀特質魚龍混雜、價值觀矢量四面八方?!雹僭S敏燕等:《論網絡時代主流價值觀的重建網絡時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報告——第六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10年。
《人民論壇》2009年底經過調研選出我國未來十年的十大挑戰(zhàn),其中位居第十的是“主流價值觀邊緣化危機”,這一挑戰(zhàn)因為涉及深層精神領域而格外引人矚目。②參見《人民論壇》2010年3月(上)。然而實事求是地看,網民群體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中根本不存在“主流價值觀邊緣化危機”,因為主流價值觀具有相對性:過去主流的價值觀現(xiàn)在不一定主流,現(xiàn)在主流也不可能永遠主流,在一代人中主流的價值觀到了下一代還可能會不斷改變。只要一種價值成為社會多數(shù)人的看法時,就是主流價值觀。所謂“主流價值觀邊緣化危機”,實則是“主導價值觀”的邊緣化及“共享價值觀”建構的危機。
網絡時代的“諸神共舞”,要求高校德育由“技術”入“政道”,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同時,體現(xiàn)思想性、堅持政治性、富有教育性,也就是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正如有學者指出,“價值導向就是引導人們認同和堅持社會主導價值倡導的價值取向。價值導向的精神交往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關系與其他互動關系從本質上區(qū)別開來?!雹垴樣敉?、郭莉:《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關系的本質》,載《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1期。
1.做網絡世界“平等的首席”
在西方社會,消解“諸神沖突”的方式是所謂“消極自由”,亦即“免于……的自由”(Liberty from…)。現(xiàn)代西方社會具有各種不同的“整全性”(comprehensive)宗教學說、哲學學說和道德學說,這些學說之間“互不相容卻又合乎理性”①John Rawls:《政治自由主義(導言)》,萬俊人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理性無法進行有效的整合。因此,在各種“整全性理論”無法“公約”(incommen surability)而個體價值又被置于社會首要地位的情況下,整個權利體系便被迫進行一種“去道德化”,亦即將權利之中的道德框架全部抽空。在這樣一種觀念的規(guī)導下,“主體(一個人或人的群體)被允許或必須被允許不受別人干預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為他愿意成為的人的那個領域”②Berlin Isaiah:《自由論》,胡傳勝譯,譯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頁。?!跋麡O自由”適合西方社會團體格局:好像是一捆柴,幾根成一把,幾把成一扎,幾扎成捆,條理清楚。針對網絡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反差,有學者劃分出“兩個世界”:公共—政治世界(領域)與消費—娛樂世界(領域)。③陶東風:《去精英化時代的大眾娛樂文化》,載《學術月刊》2009年第5期。前者是“他人的”世界,后者是“自我的”世界;前者是“受控”的世界,后者是“自由的”世界。于是,“我的地盤聽我的”,“我的世界可以很瘋狂”……當下中國社會,是現(xiàn)實世界“差序格局”與虛擬世界“網狀格局”的交錯——網絡虛擬的現(xiàn)實化,現(xiàn)實關系的虛擬化。如果說傳統(tǒng)意義上的“把關人”(Gatekeeper)是控制,“網絡資訊人”(Heads-up Displays)是“不作為”,是對話語權爭奪戰(zhàn)的視而不見。為防止“諸神共舞”引發(fā)“群魔亂舞”,便有“去做……的自由(Liberty to…)”。當然,價值觀引領者不應以“意見領袖”自居,而應做網民中“平等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此乃以核心價值引領“諸神”的正途。
2.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話語
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文化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營造“諸神共舞”的和諧話語場景。話語不是單純的語言和文本,而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結構,其中包含有縱向的歷史、現(xiàn)實的社會以及制度的特性,表現(xiàn)為以信仰為核心的語句、短語、詞匯、概念等。對于網絡世界中話語的把握與詮釋,不僅是解釋、說明,更要站在建構網民命運關聯(lián)的高度進行定位與引導:“語言不再是與事物的認識相聯(lián)系的,而是與人的自由相聯(lián)系的……在我們定義語法的內在法則時,我們就在語言與人的自由命運之間結成了一種深刻的同源關系。”④[法]米歇爾???拢骸对~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莫偉民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379—380頁。馬克思主義話語在網絡時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在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之后,人們期盼更美好的生活與未來,在可以借助于方便快捷有效的信息手段的條件下,通過話語的雙向溝通來實現(xiàn)價值層面的共鳴。
故此,“一起打拼”“打鐵要靠自身硬”“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等反映人民心聲的話語,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話語重要特色。社會主義核心話語體系,應該以造福人民為主旨,扣動人民的心扉,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應該以文化藝術節(jié)、高雅音樂會和“老戲新唱”“微電影”“公德漫畫”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話語感召力;應該創(chuàng)新議題設置機制,像打造“任仲平品牌”那樣建構話語機制——“七八條槍,七上八下,七嘴八舌”。過去那種以“指示”為主要形式載體的自上而下的傳達方式,以及與此相配套的以匯報為主要形式載體的自下而上傳達方式,應重構為抒發(fā)人民心聲的新話語。
3.重構青年一代認可的話語
時至當代,社會流行語更趨多元復雜,網民成為話語權主體。由此,一方面,“把關”功能弱化,尊重青年話語權乃是時勢所趨;另一方面,網絡時代的文化伴隨著年輕人的成長而成長,故而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歸屬于青年亞文化?!皝單幕桥c身處的階級語境相聯(lián)系的,青年亞文化產生于社會結構和文化之間的一個特別緊張點,它們可能反對或抵制主導的價值和文化?!雹賉美]阿雷恩?鮑爾德溫:《文化研究導論》,陶東風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頁。
因此,一方面,應加強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核心地位,采取去粗取精等路徑,重構當代青年流行話語。在論壇、貼吧等網絡空間中,正向傳遞馬克思主義主流文化的同時,通過審核、引導、擴散、斷開、屏蔽甚至刪除等措施,倡導健康網絡用語,大力宣傳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經典話語。如將“淡定”“信春哥”“信曾哥”等話語,通過適當?shù)耐緩脚c方式,以網民所能接受的方式,重構為“淡定做事、熱心助人”“信科學”“信真理”等話語;版主應有所擔當,一邊負責清理“臟”“亂”“差”帖,一邊表揚“精”“妙”“絕”帖。另一方面,也要將青年視為世界未來希望之所在,將青年網民視為話語權主體,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核心話語表達方式。習近平指出:“青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青年人朝氣蓬勃,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群體。黨和人民對廣大青年寄予厚望。”②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04/30/c_1118776008.htm。對于青年,“我們應當既以理論家的身份,又以宣傳員的身份,既以鼓動員的身份,又以組織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階級中去’。”③[俄]列寧:《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頁。
政府首腦與網友在線交流接入互聯(lián)網話語體系,行政機關紛紛打造自己的
電子政務平臺努力搶占網絡話語制高點,部分官員以微信、公眾號、博客等方式積極介入網絡話語世界……只有這一切的努力圍繞著追求內在價值的終極至善目標時,才能建構網絡世界中的共享價值,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互動平臺和深刻根基。
①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歷史演變與當代構建”(15BKS092)的階段性成果。
②李夢云,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化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