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蕾,丘東霞
?
1940年香港“廣東文物展”徐信符參展書籍述略*
丁蕾,丘東霞
摘要徐信符是廣東民國時期藏書家。文章通過徐信符在1940年香港“廣東文物展”中展出的文獻,釋讀徐信符到底認為哪些文獻值得收藏,藉此揭示哪些文獻會被展覽主辦者認可能代表“鄉(xiāng)邦”。關(guān)鍵詞徐信符書籍展覽地方文獻
引用本文格式丁蕾,丘東霞. 1940年香港“廣東文物展”徐信符參展書籍述略[J].圖書館論壇,2016 (3):90- 94,111.
*本文系廣東省高層次人才項目“全球史視野下的嶺南社會與文化”(項目編號:11200-52010005)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On the Books Selected by XU Xin-fu for Historical Relics Exhibition of Guangdong Held in Hong Kong in 1940
DING Lei,QIU Dong- xia
Abstract XU Xin-fu is a famous bibliophile in Guangdong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known for his collec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discussions are given on the books selected by XU Xin-fu for the Historical Relics Exhibition of Guangdong held in Hong Kong in 1940,illustrating what a worthwhile collection would be from Mr. XU’s point of view,thus revealing what kind of literature will be approved by the exhibition organizers to represent the local culture.
Keywords XU Xin-fu;book;exhibition;local literature
回眸廣東圖書館百年發(fā)展歷程,徐信符可謂作出較大貢獻的元老級人物。徐信符(1879-1948),名紹棨,字信符,廣東番禺人,廣東近代知名藏書家,以“保持鄉(xiāng)邦文獻為職志”[1],其私人藏書樓南州書樓最盛時藏書達600多萬卷[2]。徐氏為得孤本善本,不惜節(jié)衣縮食多方搜求,知名藏書家倫明(1875—1944)對其佩服之至[3]。1930年代初嶺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冼玉清(1894- 1965)對徐信符藏書十分感興趣,在南州書樓內(nèi)讀書批閱累月,錄成《南州書樓所藏廣東書目》①。就該書目所見,南州書樓所藏廣東文獻至少488種??箲?zhàn)期間徐氏藏書幾經(jīng)顛沛,抗戰(zhàn)勝利后除部分為嶺南大學圖書館、中山圖書館收購外,余皆散失。近年,所幸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研究者的考究和整理使得徐氏所藏“廣東文獻”略見概況②。那么,到底徐信符認為何種文獻最值得收藏或代表廣東?徐信符藏書沒有完整的書目傳世,盡管有冼玉清比較系統(tǒng)的輯錄,及今人王潔玉、倪俊明等收集整理,然亦未能得知全貌。有鑒于此,不妨轉(zhuǎn)換角度來看1940年香港“廣東文物展”徐信符參展書籍,從該批徐氏于戰(zhàn)亂時仍留存身邊的珍貴古籍中或能了解到他個人的學術(shù)旨趣和藏書特色。
1940年2月,在特殊時局下,一批廣東學者在香港舉辦“廣東文物展”。此時日軍已攻陷廣州,內(nèi)地民眾紛紛逃至香港避難。徐信符從南州書樓中擇取200余箱書籍移至香港,據(jù)稱這批書籍多是善本,包括難得的明版及禁書[4]。在港期間,徐氏參與了以“研究鄉(xiāng)邦文化、發(fā)揚民族精神”為宗旨的廣東文物展。他既擔負籌備展覽及審查物品是否符合主題的重任,又不遺余力地從遷移至港的私人藏書中挑選出122部古籍參展,乃是展送展書籍之冠[5]。縱觀廣東文物展的展品名錄,筆者發(fā)現(xiàn)徐信符的參展書籍根據(jù)時代可大致歸為理學家文集、明遺民被禁毀書籍、地方文獻叢書、學海堂相關(guān)人物的著述和批校,以及與廣東相關(guān)的地方志乘,下文一一分述之。
徐信符參展書籍中,作者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中后期,大都屬于理學范疇下的不同學派,大致屬于三種不同的師承關(guān)系。一是陳白沙(1428—1500)開創(chuàng)的“白沙學派”。陳白沙,名獻章,字公甫,廣東新會人,終身不仕。白沙學派興起于廣東,因而亦稱“廣派”,是明代理學兩大宗之一,理極近于禪。陳白沙生前不事著述,徐信符參展的《白沙子全集》乃陳白沙后世弟子所輯。另外,徐信符參展的《南海雜詠》著者張詡(1455- 1514)和《嶺海名勝記》著者郭棐(1529-1605)俱師出陳白沙一系。張詡和郭棐皆考有功名,曾積極參與將陳白沙之言行、遺事、文集及其從祀于孔廟的一系列活動記錄成書[6]。二是理學的另一大宗“陽明學派”。陽明學派在廣東的代表人物薛侃(1485- 1545)所著之《中離集》亦同時被展。三是不屬于任何理學派別、以博約為主的黃佐(1490- 1566)一脈。黃佐,字才伯,廣東香山人。黃佐乃正德年間進士,歷任庶吉士授編修、少詹事等職,通曉典禮、樂律、辭章,所著《明音類選》《六藝流別》《庸言》都在徐信符參展之列。黃佐弟子、以詩聞于世、被后世譽為“南園后五子”的歐大任(1516- 1596)和黎民表(1515- 1581)所著《歐虞部集》《瑤石山人詩集》亦在參展之列。
在徐信符展覽書單中約有十分之一屬于明末清初參加過反清斗爭的文人作品,他們或戰(zhàn)死或繼續(xù)地下斗爭,其詩文集多在清乾嘉時的文字獄中被禁毀。對照姚覲元(1832- 1902)的《清代禁毀書目》,可知徐氏參展的李之世(生卒不詳,約明末清初)《鶴汀集》、黎遂球(1602- 1646)《蓮閣文鈔》、鄺露(1604- 1650)《嶠雅》、釋函昰(1608- 1685)《瞎堂集》、釋今無(1633- 1681)《光宣臺集》、釋今釋(1614- 1680)《徧行堂集》《徧行堂續(xù)集》、釋大汕(1633- 1705)《離六堂集》、陳恭尹(1631- 1700)《獨漉堂稿集》、王隼(1644- 1700)《嶺南三家詩選》、徐作霖(生卒不詳,約明末清初)《海云禪藻集》及屈大均(1630- 1696)《翁山文外》《翁山詩外》《翁山易外》《道援堂集》《屈大均文鈔》都因有反清言論而被禁毀[7]。文字獄嚴厲,被禁書籍劫后除少數(shù)能被重刊外,其余大都成為孤本、善本。以屈大均為例,雍正、乾隆兩朝被禁的書籍就有《屈翁山詩集》《翁山詩外》《翁山文鈔》《翁山文外》《翁山詩略》《翁山易外》《道援堂集》《寅卯軍中集》《四朝成仁錄》《廣東新語》《廣東文獻》《登華記》《嶺南三家詩選》和大均選本《廣東詩集》《廣東文集》。至嘉慶、道光后文網(wǎng)稍弛,坊間重刊有《道援堂集》《廣東新語》。《翁山詩外》和《翁山文外》二書遲至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才由上海國學扶輪社刊印[8]。徐氏參展的《翁山文外》為明代原刻本,實屬難能可貴。
徐氏參展書籍中還有一部分是地方文獻叢書,主要成書于清代中期。明萬歷年間廣東提學副使張邦翼(生卒不詳)主持編輯的《嶺南文獻》是徐氏參展地方文獻叢書中年代較早的一部,內(nèi)容的年代從唐至明萬歷年間?!稁X南文獻》問世后,此種采集粵中前哲之文匯編成書的風氣愈演愈烈,且后世文人學者大多延續(xù)張邦翼將廣東學術(shù)勃興于唐代的做法,將本地詩文集的收錄時間范圍大多集中在唐張九齡后。清嘉慶年間,廣州本地學者試圖通過整理出版前鄉(xiāng)賢著述來重塑廣東歷史,更令編輯地方文獻達到頂峰。學者對前人的著述拆分編排,不但系統(tǒng)地整理了原有地方文獻,而且巧妙地運用輯錄學術(shù)文集的方式淡化書籍內(nèi)容的政治性,凸出文獻的學術(shù)成就,使這些著述重新被人們所認知和收藏。比如,順德羅學鵬(1752- 1817)在所輯錄本地鄉(xiāng)賢詩文集的叢書《廣東文獻》中大膽地收錄黎遂球的《蓮須集》、韓上桂(1572- 1644)的《月峰集》、陳邦彥(1603- 1647)的《巖野集》《中興政要》、鄺露的《嶠雅》等被朝廷列為禁書的明遺民文集。羅學鵬在稱頌陳子壯(1596- 1647)、陳邦彥、張家玉(1615- 1647)、黎遂球、鄺露、區(qū)大相(?- 1614)等明遺民是維時共患、從容就義的賢者的同時,還賞識其學識,將明遺民的成就置于廣東學術(shù)脈絡(luò)內(nèi),認為是曲江嫡派[9]。徐氏參展書目中,劉彬華(1770- 1829)的《嶺南群雅》,溫汝能(1748- 1811)的《粵東詩?!贰痘洊|文?!?,凌揚藻(1760—1845)的《嶺海詩抄》,梁九圖(1816- 1880)的《嶺表詩傳》,沈世良(1823- 1860)、許玉彬(生卒不詳,約清道光年間)的《粵東詞鈔》皆是該時代的產(chǎn)物,它們輯錄的內(nèi)容包括詩詞和文獻,作者都大致雷同③。
徐信符參展的書籍中,清代中后期學海堂相關(guān)人物的著述和批校占相當大的比重。無論從家學還是師承來看,這批著述和批校都可以追溯到道光年間興起的學海堂,學海堂及其代表人物的著述和文獻是徐信符個人藏書志趣的重要部分。徐氏參展書籍內(nèi)有不少學海堂學長,如林伯桐(1778- 1847)、曾釗(1793- 1854)、張維屏(1780- 1859 )、黃培芳(1778- 1859)、陳澧(1810- 1882)、林國賡(生卒年不詳,約清嘉慶年間)等的著作。參展的書籍種類除學海堂學長們的著述外,還有他們親手批校過的舊藏書,其中最多的是徐信符師祖、學海堂代表人物陳澧的批校藏書。陳澧,字蘭甫,尊稱為東塾先生,是學海堂首屆專科肄業(yè)生,曾任學海堂山長、菊坡精舍學長,雖然屢試不第,但桃李滿天下,著述等身而備受推崇。徐氏《廣東藏書敘事詩》中稱陳澧所遺“稿本及評校本余南州書樓搜藏最多”。徐氏曾親自到陳澧弟子陳樹鏞(1859- 1888)家中搜羅,得陳澧所著《老子注》及殘碎文稿《東塾手批漢書》。在1940年“廣東文物展”中,有關(guān)陳澧的著述和各種書籍共32種,其中徐氏占21種。
在展覽名單中有一個值得特別注意的人物:徐信符的叔父徐灝。徐灝(1810- 1879),字子遠,自號靈洲山人,學海堂出身的他與陳澧有深厚的交誼。咸豐七年(1857年),徐灝避兵亂于鄉(xiāng)間,與陳澧為鄰,過從甚密。在他的文集中常能看到與陳澧唱酬的詩詞及討論學術(shù)的文章。徐灝是南??h幕佐,于經(jīng)、史、樂律、算術(shù)無不研究④,“以小學為根柢,尤深致力。先著《說文部首考》《象形文釋》,晚就《說文》段《注》加以箋釋,成《說文注箋》二十九卷,又撰《通介堂經(jīng)說》三十七卷”⑤。在“廣東文物”展中,徐信符展示了陳澧對該書的批校本。此外,展覽展出另一本陳澧批校之《燕樂考原》,內(nèi)收錄有徐灝與陳澧二人對古樂律的討論[10]。
學海堂人的著述有不少是孤本,因此徐信符早有將它們刊印的想法。比如,陳澧30歲前所作《說文聲統(tǒng)》,初稿原擬由弟子桂文燦(1823-1884)檢校后刻板,但是文燦因故離穗,遂以底本送徐灝,并囑以作箋,終無所成。咸豐三年(1853年)陳澧循好友桂文耀(1807- 1854)之請,即付刊印,并為之作序一篇,后又不果。陳澧逝后,該書謄本之一由門人廖廷相(1844- 1898)保存,擬送廣雅書局官刻,然尚未著手廷相卻已去世。1934年廣東省編印局成立,徐信符任編印局董事,他一邊從事整理及補刻收藏廣雅、學海書版,一邊復搜集有關(guān)廣東文獻之孤本,重新印行。當時徐氏已征集到陳澧《說文聲表》,準備印行,因經(jīng)費無著,只能擱置未刊?!皬V東文物展”中徐信符參展的版本與廣東編印局征集到的是否同一版本不得而知,亦不知是從叔父徐灝一途而得之底本,抑或從廖廷相所得之謄本。
徐信符參展的書籍中有不少是難得一見的廣東地方志乘。明以來政府共修《廣東通志》六次,徐信符在“廣東文物展”中就展出了其中四個版本,包括明代嘉靖戴璟版和清代康熙、雍正、道光三朝版本。明代《廣東通志》的三個版本都很難得,徐氏所展的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 年)巡按御史戴璟所修的《廣東通志》是最早的一部。該版本在清代“道光時阮元指為殘佚”⑥??上н@本珍貴的《廣東通志》在“廣東文物展”中露面后卻從此下落不明。
綜上所述,1940年香港“廣東文物展”中徐信符參展的書籍主要有明清廣東人出版的著述、廣東學者的手稿和舊藏,以及廣東地方志。對比1937年冼玉清的《南州書樓所藏廣東書目》可發(fā)現(xiàn),二者相同重合者約占一半,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粵人著述方面;冼氏書目沒有記錄的內(nèi)容大部分是廣東學者的批注手稿,皆出自學海堂學長陳澧、張維屏、黃培芳、曾釗等人。或許此與二者定位不一有關(guān),然將它們結(jié)合起來可大致了解徐信符的書籍收藏理念。
深究之,徐信符的書籍收藏理念除個人喜好外,學術(shù)淵源是重要因素。徐信符自幼受晚清書院教育,未滿20歲即入學海堂學習。學海堂提倡漢學,刊刻大量以經(jīng)學為主的書籍,亦十分關(guān)注本地文史,為推動潘仕成《海山仙館叢書》及伍崇曜《嶺南遺書》《粵東十三家詩集》《楚庭耆舊遺詩》等私人刻印地方文獻起到積極作用。陳澧以會通漢宋知名,逝世后其藏書和手稿南州書樓收藏最多[11]。徐信符“觀其藏書,讀其手稿,悟陳澧之治學方法最深刻詳盡”[12]。徐信符老師陶春海(1834- 1896)亦曾任學海堂學長,被邀為廣雅書局總校。廣雅書局刊刻的書籍未局限于經(jīng)部,以史部最負盛名,此恰體現(xiàn)出清末漢學和宋學整合的學風。徐信符延續(xù)廣雅傳統(tǒng),1917年任職廣東圖書館兼理附設(shè)之廣雅印行所后,積極整理廣雅書局留下的版片,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共154種。及后又將學海堂、潘氏海山仙館、伍氏粵雅堂等所刻書版先后印行。1933年廣雅印行所更名為省立編印局,不再附屬于圖書館。徐信符留省立編印局內(nèi)任職,繼續(xù)負責保管廣雅、學海堂版片。當日寇南下時,徐信符未雨綢繆,預先將版片藏于南海鄉(xiāng)下。
結(jié)合徐信符民國時期積極推動刊刻的書籍以及其個人收藏的精品,如1937年冼玉清南州書目和1940年“廣東文物展”中徐信符參展的廣東文獻,體現(xiàn)出徐信符漢宋整合的學術(shù)觀。以廣東地方文獻叢書為例,文物展中徐信符展出了《廣東文獻》和他從事整理出版的《嶺南遺書》兩套叢書,有研究者認為,它們事實上是清中期地方性知識研究興起的結(jié)果,學者們利用同樣的歷史文化資源卻表達著不同的學術(shù)話語。羅學鵬編輯的《廣東文獻》以“理學”為傳統(tǒng),呈現(xiàn)的是一部整體而有機的從唐迄清的廣東學術(shù)史。而學海堂學長譚瑩主編的《嶺南遺書》所呈現(xiàn)的廣東學術(shù)史,為與阮元的考據(jù)學風相配合,可一直追溯至漢代。兩套文集展示出兩種不同的“廣東學術(shù)史”,可兩派學者都認為“粵詩昌自曲江”[13]。徐信符既跟隨學海堂傳統(tǒng)編印考據(jù)學風下的廣東歷史,又收藏理學傳統(tǒng)的地方文獻并視之為鄉(xiāng)邦文化的代表作。另外,從冼玉清書目可知,徐信符南州書樓藏有三個版本的《曲江集》。由此足見徐信符所謂“鄉(xiāng)邦”文獻的理念是兼容并包的。
值得注意的是,徐信符參展書籍亦代表“廣東文物展”主辦者一定的鄉(xiāng)邦文化觀?!皬V東文物展”籌備委員前后共63人,他們的學術(shù)背景既有原有的樸學熏陶,又有系統(tǒng)的新式教育。然而,掌握著文物是否可以展示權(quán)力的審查委員會大多數(shù)甚至排在前列的成員,或直接肄業(yè)于自道光以來代表廣東學術(shù)傳統(tǒng)的書院,或出身于與該學術(shù)傳統(tǒng)素有淵源的家族。審查委員會由9人組成,排名為葉恭綽(1881- 1968)、朱汝珍(1869- 1942)、黎國廉(1874- 1950)、桂坫(1867- 1958)、徐信符(1879- 1948)、黃慈博(1886- 1946)、黃子靜(1885- 1962)、許地山(1894- 1941)、詹菊人(1871- 1942)[14]?!皬V東文物展”中排名第一的執(zhí)行者和審查委員是政治和文化事業(yè)上元老級的人物葉恭綽,其家族在粵社會地位崇高,祖父葉衍蘭和叔祖葉衍桂皆是咸同時期廣州知名士紳。朱汝珍、黎國廉、桂坫和徐信符分別肄業(yè)于學海堂、菊坡精舍和廣雅書院——道光以來在廣東學術(shù)界居主導地位、由陳澧及其弟子主持的學校,且他們多在清末考取過功名。黃慈博和黃子靜二人則是屬于喜好收藏文物的商人。相較之下,許地山屬于“五四”運動前后受過系統(tǒng)新式教育的現(xiàn)代學者。送展的文物要通過審查委員會審查,即必須得到審查委員會的認可、被選中方能參展。這就決定被展示的物品不僅反映了收藏家收藏的志趣,且須符合審查委員會對鄉(xiāng)邦文物的認同。由上述分析可見,審查委員會成員的背景以傳統(tǒng)學術(shù)為主,因此在展品的選定方面,原有學術(shù)力量占據(jù)主導地位,符合審查委員的學術(shù)關(guān)懷。
綜上,徐信符這位在清末接受傳統(tǒng)書院教育的文人所認為值得收藏甚至帶在身邊、在展覽會上代表鄉(xiāng)邦的文獻可以說是明清以降各時期書籍中的瑰寶。筆者認為,研究徐信符時不僅要關(guān)注他的個人搜藏喜好,亦要留意他積極從事的學術(shù)工作,并且要探究他是如何選用不同書籍表達對鄉(xiāng)邦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徐信符“廣東文物展”參展的書籍,這批得到展覽會主辦者認同的鄉(xiāng)邦文獻,呈現(xiàn)了一段明中后期理學發(fā)展、清中葉樸學興起直至陳澧兼采漢宋的地方學術(shù)史,揉合各時期理學和樸學家們對本地文化的認識。展覽結(jié)束后徐信符和葉恭綽等人主辦了《廣東叢書》,其收錄范圍正好與徐信符捐展書籍中所顯示的書籍體系大致吻合。比如,《廣東叢書》1940年出版第一集,包含張九齡《張曲江集》、陳子壯《禮部存稿》、屈大均《翁山文鈔》、黎遂球《蓮須閣文鈔》、余靖《武溪集》、梁朝鐘《喻園集》、黃公輔《北燕巖集》七部書籍;1947年出版第二集,包含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翁山文鈔》和薛始亨《蒯緱館十一草》三部書籍。該叢書中與徐信符參展書相重合的有《禮部存稿》《翁山文鈔》《蓮須閣文鈔》《喻園集》。
注釋
①冼玉清《南州書樓所藏廣東書目》存有兩個版本:《廣
州大學圖書館季刊》鉛印本和抄本。前者謬誤較多,后者檢索不便。1998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對書目重新進行整理,將兩個版本詳加校對。見王潔玉《冼玉清編〈南州書樓所藏廣東書目〉》,載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番禺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獻集》,第66- 103頁。
②相關(guān)整理和研究情況參見張武耕:《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地方文獻發(fā)展概述》,載《圖書館論壇》1992年第6期,第7- 10頁;倪俊明:《談地方文獻中的“地方人士著述”》,載《圖書館論壇》1998年第6期,第70- 71,76頁;倪俊明:《徐信符與廣東地方文獻的搜集和整理》,載《嶺南文史》2002年第2期,第47- 52頁;謝暉:《南??资显姥遣貢状紊⒊隹肌?,載《廣東史志》2003年第3期,第54- 55頁;倪俊明:《廣東文獻館始末》,載《嶺南文史》1992年第4期,第36- 37,32頁;駱偉:《〈粵大記〉及其版本考》,載《廣東圖書館學刊》1987年第3期,第20- 23,30頁。今人整理南州書樓書目的結(jié)果可參見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番禺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獻集》。包括王潔玉整理:《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收入南州書樓舊藏宋元明及舊鈔善本書目錄》《〈中山圖書館采集南州書樓舊藏之書目〉之一》《〈中山圖書館采集南州書樓舊藏之書目〉之二》,倪俊明整理:《〈南州書樓廣東書目〉(冼玉清編)補遺》。
③上述書籍具體成書時間:《嶺南群雅》《粵東詩?!贰痘洊|文海》皆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嶺海詩抄》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嶺表詩傳》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粵東詞鈔》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
④徐灝著作包括:《通介堂經(jīng)說》,清咸豐四年(1854);《靈洲山人詩鈔》,清同治三年(1864);《四書質(zhì)疑》,清光緒九年(1883);《孝經(jīng)質(zhì)疑》,清光緒十年(1884);《三國志質(zhì)疑》,清光緒十二年(1886);《樂考》,清光緒十三年(1887);《勾股定義》,清光緒十四年(1888);《后漢書朔閏考》,清光緒十七年(1891);《學一齋算課草》,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說文注箋》等書。
⑤梁鼎芬修,吳道镕等纂:《[宣統(tǒng)]番禺縣續(xù)志》卷33,中國地方志集成,據(jù)民國二十年(1932)重印本影印,上海書店,2003年版,第272- 274頁。
⑥馬國維:《廣東省史地上最重要之典籍——廣東通志》,載《廣東文征續(xù)編》第4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部,1988年版,第203頁。
參考文獻
[1]徐信符.南州吟草[C]//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番禺炎黃文化研究會.嶺嶠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獻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431.
[2]徐信符.廣東藏書紀事詩[M].香港:商務(wù)印書館,1963:261.
[3][11]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0.
[4]陳君葆.陳君葆日記上[M].香港:商務(wù)印書館,1999:325- 326,348,349- 350.
[5][14]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廣東文物[C].香港: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1941.
[6]黃海娟.“圣代真儒”——陳白沙形象之塑造[D].廣州:中山大學,2005.
[7]姚覲元.清代禁毀書目[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57.
[8]歐初,王貴忱.前言[M]//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13.
[9]羅學鵬.廣東文獻[M].羅氏春暉堂存版,1863.
[10]徐灝.與陳蘭甫論燕樂書[M]//徐灝.通介堂文集.廣州,1924.
[12]張榮芳.論徐信符先生的學術(shù)淵源[C]//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番禺炎黃文化研究會.嶺嶠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獻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295.
[13] Steven B. Miles. The Sea of Learning:Mobility and Identityin Nineteenth- CenturyGuangzhou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2006.
收稿日期2015- 01- 19
作者簡介丁蕾,女,博士,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管理與研究部副研究館員;丘東霞,女,碩士,廣州圖書館社會活動推廣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