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科學部,江蘇 泰州 225300)
?
基于社會需求的高職類實用英語課程改革探索
李紅梅
(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科學部,江蘇 泰州 225300)
摘要:分析某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現(xiàn)狀,指出目前高職類英語課程存在的問題。本研究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的,從改革教學設置、教學實施與課程評價三方面重新構架高職類英語課程體系,提出具體的英語課程改革措施及策略: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與安排,改革教學實施方法與策略,完善考核機制,滿足社會對學生英語能力的需求;同時,強調(diào)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和行業(yè)英語知識的滲入,形成“語言技能+專業(yè)技能”、“教學-實踐-再教學-再實踐”三駕齊驅(qū)的雙軌實踐教學和雙循環(huán)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學模式為基于翻轉(zhuǎn)課堂的混合式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英語課程改革;基礎英語;行業(yè)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訓練
近年來,很多學者都在反思和探究造成高職類實用英語課程諸多問題的根源所在,高職類實用英語課程教學與改革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2000年教育部頒布《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提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并特別提出“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yǎng)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yè)務活動的能力”;要求“經(jīng)過180~220學時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yè)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顒雍蜆I(yè)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1]。
以教育部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為依據(jù),研究者在2015年9月對某職業(yè)技術學院2015級526名同學做了有關英語學習狀況、學習動機和跨文化能力的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該院一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現(xiàn)狀。調(diào)查結果表明學生英語基礎和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對英語文化知識的了解甚少,英語學習動機主要是以應試為主的工具型動機。學生普遍聽說讀寫能力較弱,缺乏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敏感度。
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一直圍繞著學生的英語水平狀態(tài)和社會需求實施教學改革,希望通過教學方式、手段等的變化帶來一定成效,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教師教學量過重直接影響教學質(zhì)量;按專業(yè)編班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需求,制約了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多媒體教室桌椅的固定模式影響了英語課堂的師生互動,教師無法在學生訓練時實時監(jiān)控與指導;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模式嚴重影響部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基于上述問題和觀點,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改革刻不容緩。本研究以高職類實用英語課程改革為例,通過加入語音室、機房、網(wǎng)絡在線課堂等課堂模式,改變單一的多媒體課堂教學,實施以學生英語成績和英語水平為參照的分層教學模式,在學生成績評定方面,從終結性評價為主過渡為過程性評價為主,探討基于翻轉(zhuǎn)課堂的混合式的分層教學模式下,如何在有限時間內(nèi)既完成基礎英語教學任務,對學生實施英語口語交際等各方面能力訓練,又能完整地兼顧跨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行業(yè)英語知識的滲透,實施基礎英語、行業(yè)英語和跨文化交際英語三駕齊驅(qū)的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模式,最終能滿足教學要求所提出的高職類英語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
新一輪的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改革應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能力本位理論為指導,提倡“個性化”加互動、合作、自主的學習模式。
社會需求基于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社會和用人單位對英語人才的要求。英語教學改革需要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需要預測社會需求,否則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不能真正為社會所用。社會需求分析是制定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必要前提條件,只有這樣,才可以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大綱,實施英語教學改革。
能力本位教育理論(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簡稱CBE)是將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素質(zhì)作為最終培養(yǎng)目標,是目前國際最為流行的職業(yè)教育理論。其基本特征為:(1)根據(jù)崗位需求,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相關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易到難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可操作性強;(2)考慮學生能力和需求差異,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不拘泥于書本,教學材料針對性強,形式多樣;(3)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化,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科學靈活管理;(4)考評形式多樣,以過程評價為主,鼓勵學生自評互評。相較于傳統(tǒng)的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而言,基于能力本位理論的高職類實用英語教育能夠有效地為學生將來的就業(yè)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3]。
“個性化學習”就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保證基礎英語教學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個人發(fā)展需求增設不同類別、各具特色的高職類實用英語課程,在“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學中改變目前較為單一的高職類實用英語課程結構和教學內(nèi)容[4]。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習小組為教學基本形式,師生、生生之間通過彼此的互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xiàn)為主要獎勵依據(jù)的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這對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成績和學習動機、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
自主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是一種學習態(tài)度和獨立學習的能力,是學習者獨立作出選擇的愿望和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動力、學習方法及學習資源等方面的自主。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對提高高職類學生的英語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翻轉(zhuǎn)課堂是借助于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和平臺,顛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課外完成老師布置的相關知識點和概念的自主學習,課堂變?yōu)閹熒拥膱鏊糜诖鹨山饣?,報告討論,達到學習的效果。在翻轉(zhuǎn)課堂的基礎上采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和網(wǎng)絡教學等各種教學形式的混合,即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手段,優(yōu)化各種學習策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5]。
基于上述理論的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改革應從教學設置、教學實施與課程評價三方面全面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與安排,改變教學實施與方法,完善考核機制,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滿足社會對學生英語能力的需求。
目前,高職類實用英語課程包括兩部分:基礎學習階段和行業(yè)(職業(yè))英語學習階段。高職類實用英語的改革目的是“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先進的職業(yè)教學理念應是按照“以就業(yè)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產(chǎn)學結合為關鍵”的課程體系。因此,改革應在上述各理論的指導下,構建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以職業(yè)能力為本位,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滲入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和行業(yè)英語知識,形成“語言技能+專業(yè)技能”、“教學-實踐-再教學-再實踐”三駕齊驅(qū)的雙軌實踐教學和雙循環(huán)教學模式[6]。
2.1改革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與安排
根據(jù)上述理念,高職類實用英語課程應以學生為主體,項目為載體,以實訓為手段,能夠做到既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行業(yè)英語能力,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教學內(nèi)容應以高職類實用英語教材為基礎,行業(yè)英語知識為提高,以跨文化交際為目的的各類跨文化交際課程為拓展,補充以聽、說、讀、寫、譯為主要形式的選修課程為個性發(fā)展。高職類實用英語與專業(yè)英語相配,貫穿整個教學,在發(fā)展第一課堂的同時,設置網(wǎng)絡課程、自主學習平臺、實踐環(huán)節(jié)、俱樂部活動為第二課堂、形成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課內(nèi)與課外的雙線并行,讓翻轉(zhuǎn)課堂的優(yōu)勢落于實處。
(2)教材的選擇。教材是整個教學活動成敗與否的關鍵[7]。選擇配套教材實際是以一種理想的框架方式反映一切可及的卓見、理念、傳統(tǒng)、經(jīng)驗及研究數(shù)據(j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形式[8]。因此,確立和編寫合適的高職類實用英語教材顯得日益緊迫與重要。職業(yè)院??赡7卤究圃盒2煌^(qū)或?qū)I(yè)采用不同教材的作法,在教材改革中,以基礎課程為專業(yè)服務的理念為指導,選取適合各分院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的各類專項教材;同時,開發(fā)校本教材,針對性地自編各專業(yè)的行業(yè)英語教材或練習。總之,綜合兼顧各類教材,合各家之長,建立規(guī)范的高職類實用英語教材體系以及豐富的課程資源體系,保障高職類實用英語課程的順利實施。
(3)課時的重新安排。現(xiàn)今教師平均12~20課時/周,勞動量大,而且大部分是重復勞動,沒有實際意義。在課時改革中可以考慮重新合理安排授課時間,采用教師授課和自主學習相結合,大課和小課相結合的模式:把高職類實用英語的課程教學安排成6+2的模式,即每兩周為一個循環(huán)或者為一個模塊/項目。以護理班為例:平時的課程教學中,可以把每兩個護理班合并在一起,以教師課程授課為主,完成聽力、課文閱讀、語法、寫作、詞匯練習等任務。而每兩周可以安排一個半天四節(jié)課,把兩個班拆成四個小組,把多媒體教室換成語音室,以口語交際的形式,以行業(yè)英語的材料和跨文化交際的背景完成學生口語能力的訓練。這樣既解決英語教師課太多的現(xiàn)象,又能夠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訓練,同時又兼顧了學生行業(yè)英語訓練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4)授課班級的變化。打破原先以專業(yè)為班級的授課模式,根據(jù)學生的入學成績和個性需求,采用分級教學模式,建立彈性教學目標,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建立不同層次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2.2改革教學實施與方法
高職類實用英語的教學實施分為“課堂”和“課后”雙線并進。采用“翻轉(zhuǎn)課堂”的理念,課堂統(tǒng)一學生提問,老師回答,集體授課,開展互動、合作學習與討論,課后利用第二課堂資源,完成自主學習,滿足個體需求。
(1)開放多媒體教室、機房、語音室,切實保障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對場所的需求。教師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選擇不同功能的教室,有利于更好地實施教學內(nèi)容的輸出,最大化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個性化學習模式[9]。
(2)增加實訓環(huán)節(jié)。應用語言類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通過實訓環(huán)節(jié)來完成,這點已得到有識之士的關注并呼吁盡快將此納入高等教育的常規(guī)教學。增加實訓環(huán)節(jié)建設,實現(xiàn)校內(nèi)各軟件、硬件教學設施的最大化運用。在聽力教學、訓練方面,可利用學生每天早晨的晨讀時間收聽校園英語調(diào)頻臺,安排詳盡的聽力訓練計劃,有效地開展學生的自我聽力訓練。在閱讀、翻譯、寫作訓練中,可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資源,計算機機房和網(wǎng)絡自主學習室配合使用,把訓練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實踐項目,列入實踐環(huán)節(jié),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翻譯能力。最終形成“語言技能+專業(yè)技能”和“教學-實踐-再教學-再實踐”的雙軌實踐教學模式和雙循環(huán)教學模式。
(3)建立全院的通信聯(lián)絡網(wǎng)。利用現(xiàn)代化的網(wǎng)絡媒體技術,建立全院的通訊聯(lián)絡網(wǎng)(網(wǎng)站、貼吧、qq群、微信等),形成師生、生生之間溝通與交流的第一大平臺,能實時地交流學習心得,解決學習難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
2.3改革評價方式
傳統(tǒng)的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評價以考試為主,平時成績?yōu)檩o。因此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方式,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自信心。高職英語教育不是應試教育,不需要一卷定成績,關鍵是學習的過程,以評促學,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新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評估要重過程評價,輕結果評價。高職類實用英語的改革需要教師細化平時成績考核方法,注重平時教學中的實訓環(huán)節(jié)考核,可采取個人自評、小組互評、教師參與的模式,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實時記錄學生的過程得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滿足個性化需求,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新一輪的高職類實用英語教學改革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學生能力本位論為理論指導,結合互動、合作的自主學習方式,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強化基礎課程教學,增加實訓環(huán)節(jié),突出個性化教育,形成“語言技能+專業(yè)技能”和“教學-實踐-再教學-再實踐”的雙軌實踐教學模式和雙循環(huán)教學模式。本研究只是對實用英語課程改革研究的一些探索和思考,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這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逐步完善,以培養(yǎng)更多的適應社會需要的英語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明芳,鄭晶.大學多媒體外語教材改革的理念、原則和實踐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9(12):76-78.
[3]彭文娟.基于能力本位理論的使用英語教學改革與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10):146-147.
[4]林雪燕,潘菊素.基于翻轉(zhuǎn)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現(xiàn)[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6(2):15-20.
[5]胡壯麟.實用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xié)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化——談《教學模式》的基本概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345-350.
[6]楊喜存.高職高專高職類實用英語口語大賽對英語專業(yè)建設的啟示和導向作用[J].蘭州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4):68-70.
[7]Theo Bongaerts.translated by R.R.van Oirsouw.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Language[M].London:EdwardArmold(published)Ltd,1984.
[8]Jonassen.D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M].NewYork: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1996.
[9]陳紅.個性化拓展課程為主的實用英語課程模式改革的探索[J].外語教學,2013(7):69-72.
(責任編輯劉紅)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1-0142(2016)03-0004-04
作者簡介:李紅梅(1975-),女,江蘇泰州人,副教授.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5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2015JSJG605,課題負責人:李紅梅).
Research on Practic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 Social Demands
LI Hong--mei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Abstract:ract: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and points out some existing problems.Facing those,from the course design,teaching facilities,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it explores some measures and strategies:update teaching ideas,reform organiz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change teaching methods,perfect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and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students’English ability.At the same time,it emphasizes o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industry knowledge of English Infiltration besides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so that it has a dual-track teaching practice and model.
Key words:ds:teaching reform;practical English;professional English;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raining Research on Practic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 Social Dem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