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國家圖書館 北京 100081)
?
按需出版對圖書館外文文獻資源建設的影響
楊 柳(國家圖書館 北京 100081)
[摘 要]按需出版作為一種新興出版模式,提高了圖書館外文文獻采訪的時效性,也給圖書館文獻補藏工作帶來諸多便利,提高了圖書館外文文獻保障能力。但是按需出版也給圖書館的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采訪館員應以出版物質量為最重要標準,考慮不同類型出版物的協調采訪,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對自助出版物的甄別能力,對按需出版善加利用,構建科學、合理的館藏結構,以滿足讀者對外文文獻的需求。
[關鍵詞]圖書館 按需出版 外文文獻 文獻資源建設
20世紀90年代末,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系統(tǒng)不斷成熟,實現了圖書出版整個流程的數字化,從圖書內容的輸入到圖書的印刷、成品的裝訂合為一體,因此在時效性和個性化方面遠超傳統(tǒng)印刷技術。按需印刷技術最初主要用來印制會議材料、培訓教材等非正式出版物。不久,按需印刷技術因其不同于傳統(tǒng)印刷的靈活便利等特點,受到傳統(tǒng)出版商的青睞,開始用于印刷正式出版物,按需出版(Publishing on Demand)應運而生。按需出版的圖書在外觀上與傳統(tǒng)印刷方式出版的圖書并無差異,也同樣擁有國際標準書號。
1.1概 況
按需出版是在按需印刷技術蓬勃發(fā)展并完善的基礎上興起的。按需出版是圖書出版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變革,對圖書產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按需出版的發(fā)展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呈現出方興未艾的態(tài)勢。
按需出版最早出現在美國。1997年,美國最大的圖書批發(fā)商英格拉姆公司創(chuàng)立的閃電印刷公司(Lightning Print) (后改名為閃電資源公司Lightning Source)利用IBM的技術為一所學校印刷50本脫銷教材的事件,目前被業(yè)界公認為是按需出版的開端。經過近20年的發(fā)展,美國涌現出了一大批按需出版的傳統(tǒng)機構及數字印刷服務網站,其中比較知名的除閃電資源公司外,還有貝塔斯曼集團所屬的Offset Paperback Manufacturers、數字印刷商Vestcom、Xlibris、Lulu等。
歐洲出版巨頭德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應用按需印刷技術。其中的代表者有德國最大的圖書配送公司Libri的子公司 Books on Demand GmbH(BoD),以及從2001年起專營按需出版業(yè)務的貝塔斯曼集團下屬的Bertelsmann Media on Demand(BMOD)公司。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于1998年最早開展按需出版業(yè)務,目的在于減少圖書絕版現象,維持并延長學術圖書的在版時間。
亞洲的按需出版以日本為代表,如東京出版販賣公司、凸版印刷公司和其他2 9家出版社共同出資成立的BOOKING公司,另外富士施樂、微軟和大型出版社講談社、小學館4家機構也共同出資成立了按需出版公司。目前,我國也有眾多傳統(tǒng)出版社涉足按需出版領域,如知識產權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
1.2定 義
按需出版目前尚無規(guī)范明確的定義,較為公認的說法是,按需出版“是充分利用數碼印刷技術的優(yōu)勢,按照不同時間、地點、數量、內容的需求,通過數字化及超高速的數字印刷技術為用戶提供快速、按需和高度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新型出版方式”[1]。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按需出版以“需”為第一要義,以“數字化”為實現平臺,以“數字印刷”為技術支撐得以運行和發(fā)展。
在實際操作中,按需出版大致包含兩類業(yè)務。一類是圖書的按需印制和發(fā)行。其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出版商和發(fā)行商,實現圖書先訂購,后制作。從事這類業(yè)務的公司通常具有一定規(guī)模,如前文提到的美國最大的發(fā)行商英格拉姆下屬的閃電資源公司、貝塔斯曼集團所屬的Offset Paperback Manufacturers、美國數字印刷商Vestcom等。另外也有一些大型傳統(tǒng)出版社引進了按需印刷設備,能夠自主展開按需出版業(yè)務。另一類按需出版服務實際上是指自助出版(Self-Publishing)服務。其主要的服務對象是作者、內容集成商、公司和普通消費者。提供自助出版服務的公司中規(guī)模較大的有Xlibris、iUniverse、Authorhouse、Lulu等。這類公司因其服務對象的性質,一般也會采取按需印刷的方式出版圖書。不過,如果圖書印量較大,也會轉而采用傳統(tǒng)印刷技術。以Xlibris為例,其是美國著名出版社蘭登書屋投資成立的按需出版社,年出書1 000多種,對于單次印量1 000冊以上的圖書采用傳統(tǒng)方式印刷[2]。
1.3特 點
按需出版和傳統(tǒng)出版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3.1縮短文獻提供時間
按需出版是數字技術在印刷出版行業(yè)的最佳實踐。依托網絡平臺,按需出版商能夠對用戶的指令、要求迅速響應,并按照用戶要求的地點和時間為客戶提供服務,直接將所需資料的文件數據進行數碼印刷、裝訂。目前,按需出版的印刷速度為每分鐘幾百頁,一本書從印刷、裝訂到切邊僅需要5~20分鐘,真正做到立等可取,方便客戶及時獲取所需文獻。
1.3.2滿足個性化需求
數字技術的應用是按需出版和傳統(tǒng)出版模式的本質區(qū)別。傳統(tǒng)出版模式下,用戶對閱讀方式和圖書內容的多元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而數字技術則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按需出版可以做到“一書一版”,根據用戶需求量身打造,從版本內容到封面設計再到字體、字號等,全方位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1.3.3印刷數量靈活
傳統(tǒng)出版模式的經濟規(guī)律建立在規(guī)模印刷的基礎上,有起印數量的限制,這使得讀者面窄、專業(yè)性強、需求量少的圖書難以出版。在按需出版模式下,印刷數量對每本書的平均成本無大的影響,這徹底打破了起印數量的限制,實現隨時開機、一冊起印,使得原本難以出版的小印量圖書得以出版,使那些具有研究價值、參考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圖書不再斷版、絕版。
1.3.4在版書目數量龐大
按需出版的圖書,出版者僅需保存其數字文檔就可保證該書永久在版,因此按需出版商普遍擁有數量龐大的在版書目,圖書品種齊全、內容豐富、涵蓋面廣。例如,埃斯普萊索按需出版公司目前可印刷100萬種圖書,其中40萬種是絕版圖書[3]。又如,美國閃電資源公司與全球4 500家出版社合作,擁有數十萬種圖書的數字文檔,包括新書、暢銷圖書、斷版圖書和缺藏圖書[4]。而這樣龐大的數目在傳統(tǒng)出版模式下是難以實現的。
2.1優(yōu) 勢
對出版社而言,按需出版首先保證了出版社手中的圖書永不斷版,甚至一些已經絕版的圖書也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復活”,不僅提高了出版社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也在最大程度上給出版社和企業(yè)自身帶來了經濟效益;其次,按需出版真正做到了“一冊起印”、先發(fā)行后出版、先銷售后印刷,出版社無需再承擔庫存積壓帶來的經濟負擔;第三,按需出版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網絡技術的優(yōu)勢,大大提高了出版社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管理等多項成本,實現了效益最大化。
對用戶而言,按需出版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讓許多短版書、斷版書及許多專業(yè)性強、出版壽命短暫、印刷數量較小的學術著作等從理論上講永遠不會退出市場,方便用戶隨時獲取所需資源。在按需出版模式下,圖書的內容可以根據用戶需求隨意增刪重組,排版模式、封面設計等都可以隨用戶需求變化,真正做到定制服務。
2.2劣 勢
傳統(tǒng)出版模式下,出版社先印刷后銷售,雖然宣傳營銷對圖書的銷售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學術著作而言,圖書本身的質量仍然是決定圖書銷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出版社從選題、策劃、編輯、審讀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給予高度重視。按需出版模式下,圖書先銷售后出版,出版社無需因積壓的庫存承擔經濟負擔,降低了出版風險,那么出版社在圖書的出版過程中是否還會采取傳統(tǒng)模式下的高標準、高要求來保證圖書的質量呢?按需出版的斷版書固然不會存在這樣的風險,但是隨著按需印刷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在出版新書時也傾向于采用按需出版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維持學術著作的高標準、高水平,也是出版社亟需面對的問題。
圖書館作為出版物最大的收藏、整理、傳播和利用機構,其業(yè)務工作同樣會受到出版模式變革所帶來的影響。就目前來看這種影響主要是正面的、積極的,對圖書館未來的發(fā)展具有較大的促進意義。以外文文獻資源建設為例,按需出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3.1按需出版的時效性可以有效縮短外文文獻的采訪周期
目前圖書館的外文文獻采訪仍主要依靠代理商提供的出版社新書書目,采訪館員根據本館外文文獻建設相關條例規(guī)定進行篩選后發(fā)訂,到貨后進行驗收登記處理,整個流程耗時較長。以國家圖書館西文圖書為例,平均到貨周期約4~6個月,更有甚者需要1年之久才能到貨。而在整個周期中常會出現許多不確定因素,導致產品缺貨,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到貨,極大地影響了外文文獻資源建設的效率,同時也難以滿足讀者獲取最新文獻資源的迫切需求。而在按需出版模式下,圖書的印刷、裝訂全過程可能僅僅只需幾分鐘的時間,同時由于全程數字化操作,出版社可以自動匹配距離訂單產生地較近的印刷工廠進行印刷、裝訂,大大縮短了產品的運輸時間,提高了效率,從而縮短了圖書館訂購外文文獻的采訪周期。我們甚至可以大膽預測,未來圖書館甚至可能拋開傳統(tǒng)出版的供應鏈,在館舍內配置數字出版系統(tǒng),從而極大地提高文獻采訪效率。
3.2按需出版的針對性有助于圖書館采訪部門開展文獻補藏工作
由于諸多歷史原因,各圖書館的外文文獻資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藏現象。過高的缺藏率將使讀者閱讀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影響圖書館的整體資源建設水平,降低了圖書館讀者服務效率。因此,館藏補缺一直是采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采訪館員在實際工作中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受制于傳統(tǒng)出版模式,圖書館對外文缺藏文獻的補充往往并非易事,但是,按需出版物的內容采用數字化存檔,可以隨時取用、及時印刷,從而給圖書館補充缺藏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據報道,1999年以來,德國的Libri已經通過按需出版向各種類型的圖書館提供圖書數千種,其中許多是絕版、斷版圖書[4]。按需出版對具有參考價值、研究價值、保存價值的絕版圖書、斷版圖書和毀損速度較快的高利用率圖書的采訪補藏十分有利。
按需出版是數字化發(fā)展浪潮的產物,出版社、讀者和圖書館三方都是按需出版這一新型出版模式的受益者。隨著按需出版業(yè)務的不斷發(fā)展,在歐美、日本等地區(qū)和國家,圖書館通過按需出版開展館藏建設和讀者服務已經成為一項常規(guī)性工作。未來,選擇和購買按需出版文獻可能成為圖書館采訪工作的一個常態(tài)化途徑。隨著時間的推移,按需出版在我國圖書館中的應用也將會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按需出版給外文文獻采訪工作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要對因按需出版深入發(fā)展所帶來的一些挑戰(zhàn)有所警惕。
4.1對文獻內容、質量的判斷和把握
文獻采訪是按照一定標準對出版物進行尋找和選擇的過程,因此,出版物的類型和品種越豐富,采訪館員選擇的空間越大,越能夠尋找到本館讀者群體所需的文獻資源。按需出版者為了滿足用戶的要求,都建立了包容量大的綜合性或者專業(yè)性數據庫。以美國閃電資源公司為例,該公司與全球4 500家出版社合作,擁有60萬種圖書的數字版本,并且總量還在以平均每周400種的速度遞增[4]。猛增的書目信息與采訪館員有限的時間精力之間必然產生矛盾,書目信息的增加無疑為采訪館員的日常工作增添了諸多困難,如何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符合本館文獻資源發(fā)展政策、滿足目標讀者需求的真正有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文獻,如何協調傳統(tǒng)模式出版物和按需印刷出版物的采訪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采訪館員深入思考。
4.2紙本文獻與開放存取文獻、電子資源的協調
進入21世紀,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整個社會的行為方式,也對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革。采訪館員所面對的文獻類型不斷豐富,載體形態(tài)愈加多樣,而近年來迅猛發(fā)展的學術資源開放獲取運動更極大地提高了圖書館的文獻保障能力,并為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節(jié)約了大量經費。按需出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擴充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提高圖書館的文獻保障能力。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各館應立足本館定位,了解目標讀者的實際需求,制定貼合實際的文獻采訪條例,科學合理地分配采訪經費,實現傳統(tǒng)出版物、按需出版物、電子資源和開放獲取資源之間的協調發(fā)展,減少資源建設的重復性,節(jié)約不必要的經費開支和人力成本,保證館藏結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4.3按需出版定制性特點帶來的隨意性問題
按需出版可以滿足用戶因閱讀習慣、閱讀方式以及對圖書內容的不同需求而產生的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實現諸如內容的增刪重組,封面設計,字體、字號的變化等,這是傳統(tǒng)出版方式不能實現的一大突破。但是,就傳統(tǒng)而言,同一種圖書因編輯、傳抄、刻版或裝訂形式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版本,同一內容的圖書,因版本、裝幀、語種、材料和出版地不同,會擁有不同的國際標準書號。未來,假如實現了圖書館館舍內自助印刷、裝訂圖書這一設想,那么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的同一種圖書,其國際標準書號如何分配?根據不同需求定制化出版的同一種出版物,國際標準書號該如何分配?采訪館員在工作中該如何對待?按需出版定制化的特性在實際操作中無疑會增加采訪館員對出版物版本的甄別難度,甚至為整個圖書行業(yè)帶來國際標準書號發(fā)放和管理的新難題。
4.4數字化產業(yè)鏈中代理商的角色轉換
我國對外文出版物進口一直實行較為嚴格的管理,目前圖書館的外文文獻采購大都通過招標的方式進行。中標的代理商如同圖書館和出版社之間的橋梁,負責為采訪館員提供最新的書目信息以供遴選。就目前而言,代理商提供書目信息仍是外文文獻資源采訪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代理商提供的書目信息質量往往差強人意,不能滿足采訪館員的要求。隨著數字技術和按需出版的不斷發(fā)展,未來采訪館員獲取書目信息的渠道可能會變得更加多樣、直接,發(fā)訂環(huán)節(jié)也有可能在圖書館和出版社之間直接發(fā)生。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外文出版物進口不可或缺的一員,代理商要在公開招標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在“售后服務”方面狠下功夫,如提供更加詳細準確的MARC數據,提供驗收記到等配套服務。
以按需出版為基礎的數字出版業(yè)發(fā)展勢頭迅猛,必將導致出版社的出版分工及組織架構產生全面深刻的調整。面對這一不可逆轉的趨勢,采訪館員首先應該更新觀念,了解按需出版的技術知識,更新采訪理念,充分認識按需出版對圖書館外文文獻資源建設的價值;其次,應加強與出版社的聯系,有目的地按學科分類建設缺藏文獻數據庫,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向出版社反饋需求,從自身角度向出版社提出建設性意見,建立透明的出版供求關系;第三,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注意界定按需出版、自助出版之間的界限,立足本館實際需求,在評判出版物質量的基礎上參照本館外文文獻資源建設相關規(guī)定,對不同類型出版物靈活對待;最后,隨著采訪工作數字化、網絡化的不斷深化,也需要不斷更新、改善知識結構,提高現代技術條件下的工作能力,以適應未來的工作要求。
參考文獻 :
[1]馬荻文.按需出版研究現狀及發(fā)展方向探析[J].今傳媒, 2015(4): 62-63.
[2]美國按需出版掠影[EB/OL].[2016-01-10].http://www.chinabaike.com/z/keji/ys/662252.html.
[3]王麗敏.按需出版與圖書館工作[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 2011, 21(12):13-15.
[4]常一丹.按需出版視域下圖書館文獻采訪工作的創(chuàng)新[J].圖書館學刊, 2011,33(6):38-40.
Publishing on Demand's Impact on Library's Foreign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bstract]As a new publishing model, publishing on demand improves the timelines of the library foreign literature acquisition, facilitates the library literature complement collection, and enhances the supporting capacity of the library foreign literature.However, publishing on demand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In order to satisfy readers' needs on foreign literature, acquisition librarians should consider the quality of publications as the most important criterion, coordinate the acquisi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ations,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make good use of publishing on demand to constrct a rational collection structure.
[Key words]Library; Publishing on demand; Foreign literature; Document resource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G253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
楊 柳 女,1984年生,碩士,現工作于國家圖書館外文采編部,研究方向為外文文獻資源建設,已發(fā)表論文3篇。
[收稿日期: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