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平 崔強
?
籃球教學比賽采用差異性計分方法調動差生積極性的研究
劉潤平崔強
本文主要采用教學實驗法、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籃球普修課教學比賽中運用“差異計分法”進行教學實驗,獲取個體差異者在教學比賽中的數(shù)據(jù),與實驗前比較,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得出以下結論。
籃球普修課;個體差異;差異計分法;積極性
差異計分法是根據(jù)個體差異區(qū)別對待原則制定的,對個人技術能力較差者給予幫助和鼓勵的特殊計分方法,在比賽中用他們的特殊得分優(yōu)勢來吸引隊友的傳球,在精神上激勵鼓舞差生,使之獲得自信,并積極踴躍的參加到教學比賽之中,在比賽中提高個人能力,最后實現(xiàn)脫離差生這一評價的教學方法。本文通過四輪實驗,并在整個實驗過程對實驗對象的心理進行跟蹤調查,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使實驗達到最好效果。實驗全程攝像,實驗后統(tǒng)計并進行計算機處理對本課題的假設進行驗證。
2.1文獻資料法
通過計算機檢索和人工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包括專著、期刊及重要論文報告會的論文等50余篇,對關于個體差異的理論與相關教學方法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2.2實驗法
通過技能測試和心理問卷,選出班級中籃球技術相對較差的同學作為實驗對象。在籃球教學比賽中對個體差異者采用‘差異計分方法’進行實驗研究。
2.2.1實驗目的
在籃球教學比賽中總結怎樣合理、靈活的運用差異計分法,并更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興趣愛好,調動差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便于差異計分法在其他運動項目中靈活廣泛的運用。
2.2.2實驗對象
實驗對象在本文中指選取的“差生”。抽取我院運動訓練專業(yè)11級三個班(84人)中選取籃球技術水平、心理素質相對較差者共24名為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12人。
2.2.3實驗控制因素
實驗以比賽形式開展,比賽要保證一定的激烈性,獎罰分明,使兩隊都有致勝心理。除了差異計分法在實驗對象身上的運用,其他條件都是同等的。這樣才能保證獲得數(shù)據(jù)的真實有效。
2.2.4實驗內容
本實驗以大一籃球普修課中教學比賽為主要實驗內容。在比賽中針對差生采用差異計分法體現(xiàn)差生的價值。
2.2.5實驗時間
2012年5——2012年7月,教學周9——16周。
2.2.6實驗的具體操作:①實驗對象的確定及在教學比賽實驗中的區(qū)分。在實驗前通過技能測試和心理問卷選出技能和心理素質較差并且平時不積極參加教學比賽的學生定為差生(實驗對象),在教學比賽中開展實驗。在比賽中差生穿著與其他同學不同顏色的對抗服,以便于更好的區(qū)分和觀察,在同時有多名差生出現(xiàn)在比賽中時,以差生所穿著的對抗服號碼區(qū)分其得分。②教學比賽實驗的始終設定。每場比賽得分先到20分的隊伍為獲勝隊,也為比賽結束。③實驗對象在差異計分教學比賽實驗中的安排和得分情況。實驗設計A: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各有一名差生,實驗組的差生得分是其他隊員的一倍,對照組的同學得分正常。實驗設計B: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各有兩名差生,實驗組其中一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隊員的一倍,其二在正常得分基礎上再加一分,對照組的同學得分正常。實驗設計C:實驗組和對照組各有三名差生,實驗組其中一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隊員的一倍,其他兩名差生的得分在正常得分基礎上再加一分,對照組的同學得分正常。實驗設計D: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各設有四名差生,實驗組其中兩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隊員的一倍,另兩名差生的得分在正常得分基礎上再加一分,對照組的同學得分依然正常。
2.3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的目的是,及時了解差生對差異計分法的看法,教師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對差異計分法進行調整,預防對差生歧視感和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問卷在每節(jié)下課后及時發(fā)放,共發(fā)放問卷336份,回收336份,有效率100%。
2.4錄像觀察法
在教學比賽實驗中在場外用數(shù)碼攝像機對比賽進行錄制,課后通過錄像,人工對實驗對象的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并能及時的發(fā)現(xiàn)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得以良好的解決。
2.5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本文利用SPSSIO.0對所收集的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1準備實驗
3.1.1選取差生作為實驗對象
在教學比賽中為了體現(xiàn)差生的積極性設定以下四個指標:獲得球次數(shù)、投籃次數(shù)、持球時間和在比賽中跑動的距離。實驗前把24名實驗對象平均分為A、B兩組。表8分別是兩組在實驗前的教學比賽中體現(xiàn)差生積極性的相關數(shù)據(jù),通過P值檢驗,B組數(shù)據(jù)相對較高但與A組并無太大差異。那么我們就把平均值相對較低的A組作為實驗組,在教學比賽中進行差異計分法實驗;B組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的同學按照正常的得分方式參加教學比賽,實驗結束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
3.2實驗組與對照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比較
3.2.1第一輪實驗:①實驗設計A: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各有一名差生,實驗組的差生得分是其他隊員的一倍,對照組的同學得分正常,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均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性較為顯著(P<0.01),實驗組的差生在比賽中的積極性明顯超出對照組的差生。②實驗設計B: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各有兩名差生,實驗組其中一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隊員的一倍,其二在正常得分基礎上再加一分,對照組的同學得分正常,從表4P檢驗可以看出,前三項指標差異依然很顯著,惟有跑動距離無顯著性差異。而對照組的數(shù)據(jù)與實驗設計A的數(shù)據(jù)相對比也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與實驗組數(shù)據(jù)相比對照組差生的積極性還不是很高。因此說明這組實驗設計也是成功的。③實驗設計C:實驗組和對照組各有三名差生,實驗組其中一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隊員的一倍,其他兩名差生的得分在正常得分基礎上再加一分,對照組的同學得分正常。通過數(shù)據(jù)明顯的可以看出得分翻倍的差生依然保持比較積極的狀態(tài)。對照組的差生反而比實驗組的差生表現(xiàn)要積極,實驗不成立。④實驗設計D: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各設有四名差生,實驗組其中兩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隊員的一倍,另兩名差生的得分在正常得分基礎上再加一分,對照組的同學得分依然正常??梢钥闯觯瑢嶒灲M與對照組的差生表現(xiàn)都很積極(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性不顯著。通過第一輪的實驗可以總結出實驗設計A、實驗設計B都是可行的,籃球教學比賽中針對差生運用差異計分法對提高差生的積極性有良好的促進和幫助作用。
3.2.2重復實驗研究分析。
為了更好的檢驗教學實驗的有效性,在第二、第三、第四輪實驗中開展第一輪實驗比較有效的實驗設計,通過數(shù)據(jù)觀察差生在比賽中的表現(xiàn),在每一輪比賽中的變化,總結實驗適用周期,提煉更好的實驗方法,以便后人使用。從整體數(shù)據(jù)分析,在第二輪實驗中差生的積極性依然有所提高,團隊積極的配合帶動和鼓勵差生的良好發(fā)揮;從第三輪開始各項指標平均數(shù)值開始下降,意味著積極性在消弱,直至第四輪平均值下降的更多。四輪實驗過后,我總結到,對抗服顏色的不同使一些差生感覺到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和歧視感,差異性計分法對調動學生參加教學比賽的積極性是有效的,但針對同一名差生并不是長久的,在實驗中的差生應經(jīng)常輪換,否則會激起差生的逆反心理,實驗起到反面效果。
3.2.3差生對籃球主觀意識變化的分析
從數(shù)據(jù)顯示可以看出,差生實驗后比實驗前積極主動參加籃球活動情況有顯著提高.
4.1實驗的綜合分析
在第一輪實驗中采用了4種實驗設計進行了實驗,其中實驗設計A、B的實驗結果是較為合理的。而在實驗設計C與D中,好生人數(shù)少,有種鶴立雞群的感覺,但沒有起到帶動差生的作用。特別是在實驗設計D中,只有一名好生,反而讓好生感覺到自己是被在特殊對待,不僅影響了好生的積極性,還耽誤了更多同學參加比賽的機會,所以不便于在實踐中運用。精選于第一輪實驗中比較成功有效的實驗設計A、B在第二、第三、第四輪實驗中進一步研究。同時也總結出:運用差異性計分實驗方法在教學比賽中調動差生的積極性是成功有效的,但針對同一個差生這種方法不是永久有效的。
4.2差生籃球技術水平變化分析
差生不但在實踐中提高技能,從而也建立了良好的自信心,激發(fā)了差生對學習籃球,和籃球比賽產生濃厚的興趣,達到了自主學習,積極參與的實驗目的。
5.1結論
5.1.1差異性計分法實驗是成功的
在籃球普修課教學比賽實驗中運用差異計分法調動差生學習籃球的積極性是合理有效的,既提高了籃球技能,又增強了個人自信心,實現(xiàn)了不再當差生的目的。因此差異性計分教學實驗是成功的。
5.1.2保證比賽的激烈性
在實踐中運用差異計分法一定要保證參賽兩隊的致勝心理與比賽的激烈性,獎罰分明。比賽越真實方法才會更有效。
5.2建議
5.2.1減輕差生的特殊性與歧視感
在實踐教學中盡量別給差生穿與其他隊員顏色不同的對抗服,減小他的特殊性。在有多個差生時,應多進行輪換參加比賽,甚至讓好生去充當差生的角色,這樣就能減小對差生心理的不良影響,使差異計分達到更好的效果。
5.2.2繼續(xù)分析研究
由于現(xiàn)實中沒有差異計分法的運用實例可供參考,可能存在運用或設計不當?shù)牡胤?,可以在本研究基礎上繼續(xù)分析研究。
5.2.3推廣使用
關注個體差異,靈活巧妙的運用差異計分法,可以預計在其他運動項目教學中具有同樣的適用性,渴望廣泛實驗推廣。
[1]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1993.
[2] 周遠清.有計劃高起點地推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1995,(7):19一21.
[3] 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劉潤平(1984.7-),男,漢族,山西呂梁人,本科,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中教二級,呂梁市離石區(qū)江陰高級中學。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