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雪(南京圖書館)
?
基于泛在信息環(huán)境的圖書館空間演變
夏雪(南京圖書館)
摘要:通過對泛在信息環(huán)境、圖書館場所、圖書館空間演變、下一代讀者圖書館空間需求、未來圖書館空間服務五個方面問題的討論,論證泛在信息環(huán)境下圖書館空間演化和演變的不爭事實。圖書館會因為技術、館藏、服務、空間使用等因素的影響進行空間的演變,向?qū)W術型空間發(fā)展,提供讀者終身學習的環(huán)境,使圖書館在未來社會繼續(xù)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
關鍵詞:泛在信息環(huán)境;圖書館空間;空間演變
泛在(Ubiquitous)及普適(Pervasive)概念源于1991年,由美國加州施樂(Xerox)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Mark Weiser博士提出?!癠biquitous”原為拉丁文,意思是“神無所不在”,用于形容網(wǎng)絡無所不在。推動泛在社會,一般認為有三個普及任務:計算機﹑連結(jié)網(wǎng)絡﹑服務享受。之后,以泛在及普適計算為背景的研究計劃廣泛開展,多數(shù)美國和歐洲的知名大學和研究所都啟動了相關的計劃,如美國的MIT,CMU,Stanford,UC Berkeley;德國的GMD,University of Karlsruhe;英國的Cambridge,Lancaster等。意為使計算機融入人的生活空間,形成一個“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又不可見”的計算環(huán)境。在這樣的泛在信息環(huán)境中,計算不再局限于桌面,用戶可以通過手持設備﹑可穿戴設備或其他常規(guī)﹑非常規(guī)計算設備,無障礙地享用計算能力和信息資源。[1]
泛在概念引申到圖書館領域,其基本特點是“無所不在”,即技術無所不能,信息無所不在,并具有網(wǎng)絡化﹑全天候﹑開放性﹑多格式﹑多語種﹑全球化等主要特征。[2]讀者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獲得圖書館的服務,其本質(zhì)就是圖書館服務的泛在化。泛在圖書館中的信息服務就是以海量信息為資源主體,以讀者需求為驅(qū)動,人(包括館員和讀者)與資源之間能形成關聯(lián)與互動交流,高度智能化,并在任何時間都能提供的一種新型服務方式。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主的智能化﹑泛在化等技術是圖書館泛在信息化環(huán)境的支撐,是促進圖書館演變的源動力。[3]泛在信息環(huán)境下,讀者對互聯(lián)網(wǎng)存取是泛在的,對信息的體驗也是泛在的,讀者過去花費大量時間到圖書館查詢權威資源的時間如今都花費在評價﹑解釋和直接利用電子信息資源上,讀者使用圖書館及獲取利用信息與傳統(tǒng)方式有了根本的改變。
圖書館是一個場所(Place),又不只是簡單的場所,就如同一個家不僅僅只是房子一樣,圖書館是具有一定的館藏資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地方,能提供館員工作﹑讀者個人或合作學習﹑社交活動所需。歷史學家Shelby Foote說過,幾百年來大學一直是這樣一種模式,即大學就是一群圍著圖書館聚集起來的建筑。大學圖書館就是一個地方,位于學校的中心位置,是師生讀者查閱資料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具有館藏,能滿足讀者信息資源的需求;是一個物理的地方但又有知識的智能場所。圖書館的館藏規(guī)模及館藏質(zhì)量對師生科研和學習﹑對大學的聲望都相當重要,是大學學術精神的象征。
圖書館不是簡單的一個堆滿圖書的場所,它通過組織信息資源并使讀者可取可用,從而增加信息資源的附加值。場所本身是一個古老的概念,不同的場所具有不同的特征,從建筑學角度是指一個人記憶的空間化,亦即人們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圖書館是一個儲存﹑傳播知識和文明﹑匯集和管理知識載體的場所,能滿足人們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圖書館的文化特性﹑安定特性使之成為有求知欲的人最理想的地方,是給讀者增添知識的地方,也是讀者學習的重要場所。[4]圖書館的建筑風格﹑內(nèi)部環(huán)境等給讀者營造一種精神或知識層面的氛圍,成為讀者學習和非常重要的聚集活動場所,是知識的殿堂。色彩淡雅﹑環(huán)境舒適﹑情緒安定,催生讀者汲取知識的強烈愿望。因此,圖書館本質(zhì)上也是一個教育機構,其價值就是為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建構提供精神和文化的養(yǎng)料,培養(yǎng)社會的主流文化。
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1989年提出居住空間是人類的第一空間,工作空間是第二空間,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閱讀﹑欣賞﹑交流與休閑的空間是人類生活的第三空間。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在第三空間駐留的時間自然會增加。[5]
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起來的20多年里,圖書館可用技術大量涌現(xiàn),形成了數(shù)字化信息豐富﹑存取技術成熟的泛在化信息環(huán)境。傳統(tǒng)圖書館環(huán)境下,圖書館主要是給書庫及書架﹑讀者館藏資源流通﹑信息咨詢活動﹑目錄導航活動提供空間,幫助讀者獲取印刷型館藏及部分網(wǎng)絡資源信息等。圖書館空間主要用于不斷增長的圖書館印刷型館藏存儲。隨著電子圖書及電子期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數(shù)字圖書館建立,館藏的數(shù)字化,導致了兩個必然的結(jié)果:圖書館作為存儲空間保存紙本或其他物理館藏的角色重要性大大下降;圖書館提供給讀者空間以及滿足讀者個人﹑合作學習以及社會活動的空間角色明顯加強,空間服務重要性也同步增加。[6]當紙本資源被數(shù)字化版本更替之后,那些騰出的傳統(tǒng)印刷型館藏存儲所占用的書庫﹑書架空間應該如何重新使用?圖書館從重書走向重人,從重藏轉(zhuǎn)向重用,從過去單一以館藏和書架為主的物理空間轉(zhuǎn)向以讀者活動和服務為主的空間需求。
國內(nèi)圖書館界在近幾年也開始圖書館空間研究,出現(xiàn)空間研究的論文,不少高校圖書館已經(jīng)建成不同的信息共享空間為讀者服務。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在現(xiàn)有圖書館館舍進行調(diào)整,甚至新建圖書館,逐漸減少和壓縮書庫與書架所占空間,創(chuàng)建更多的合作型學習區(qū)﹑多媒體學習區(qū)﹑研究學習小區(qū)﹑演示房間﹑社會交往型的會議室﹑休閑咖啡間等新型服務空間。圖書館為新技術服務提供空間的功能極大增強:(1)圖書館通過創(chuàng)建信息共享空間或?qū)W習空間,提高了讀者對圖書館空間的利用率。(2)新的合作型或協(xié)作型空間出現(xiàn),鼓勵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的積極合作,讀者使用新型空間有更多的理由。(3)重新定義圖書館為學術型空間,具備為合作及交互式學習提供空間的新角色,創(chuàng)建不同類型支持師生讀者進行學術活動的空間。(4)通過合作和協(xié)作,提供一站式的學術支持中心,提供信息資源﹑設備﹑互聯(lián)﹑訪問存取等整套的信息設施。(5)根據(jù)讀者使用和需求,同一空間滿足多種擴展服務也降低了綜合成本。(6)根據(jù)讀者的需求及不斷增長的期望,將一些不同服務的圖書館空間調(diào)整為面向?qū)W術支持服務的空間。
泛在信息環(huán)境下,讀者不到館就可以訪問獲取資源,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訪問任意圖書館電子資源幾乎實現(xiàn)。圖書館空間需求﹑空間類型﹑空間使用﹑空間功能﹑空間服務等都有了根本性的演變,空間功能轉(zhuǎn)變到具有新功能﹑滿足讀者新需求﹑提升讀者體驗的新型空間。
越來越多的讀者都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智能設備﹑無線WiFi等技術環(huán)境下長大的,年輕一代的讀者,特別是90后﹑00后對現(xiàn)代圖書館有不同理解和偏好,會以自已喜好的方式要求和使用圖書館空間。新一代讀者對圖書館的認識和使用理念決定了圖書館空間的新需求。
圖書館可以根據(jù)讀者的需要提供信息查詢﹑創(chuàng)造﹑教學與學習﹑互聯(lián)網(wǎng)聯(lián)結(jié)﹑社交休閑或沉思等不同類型的活動空間。讀者對圖書館的資源需求也許會減少,但對資源相關的個性化的﹑特定服務需求卻可能增加,一些信息資源通過email或在線工具直接提供。讀者需要分級規(guī)劃學術信息,圖書館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讀者對圖書館在線點擊問答式的參考咨詢工作會快速下降,而對長期的﹑特定研究策略的專業(yè)顧問會增加。
圖書館空間發(fā)展是動態(tài)的過程,空間和服務必須持續(xù)不斷地滿足讀者查詢和使用資源的方式,滿足未來讀者對空間使用的需求,使圖書館空間舒適誘人﹑并具個性化,適合不同讀者的使用需求。
圖書館空間要求具有靈活性,空間及服務必須能持續(xù)滿足讀者查詢和綜合使用館藏信息資源,適應未來圖書館使用的變化。主要空間應該能滿足使用的可變性,過去不斷擴展的館藏減少了讀者可用空間,如今則相反,技術擴展了讀者可用的空間,技術所支持的服務演變也更快更多。圖書館可以思考通過設置高密度﹑緊湊型書架或者移走一些物理館藏騰出空間,大多數(shù)的圖書館不再主要是書刊采訪及館藏存儲,而是更專注于通過圖書館空間支持教育﹑學習和研究。[6]
空間設計要盡量采用大面積﹑開放型空間,這樣就容易在未來需要時候調(diào)整使用,如會議區(qū)﹑私有或半私有的辦公室﹑會議室﹑研讀間可能都需要重新設計,或者歸并為一個統(tǒng)一多功能區(qū)域。另外,空間應該有容納新信息技術的靈活性,比如同時在有線或無線的環(huán)境中提供讀者信息檢索和使用﹑支持教和學,并能保持圖書館固有的功能。
在當前的泛在信息環(huán)境下,圖書館是印刷型館藏和新信息技術的結(jié)合體,圖書館員應當用新的視角和理解去審視圖書館,不斷提升圖書館的價值。
未來圖書館將發(fā)展成為學術型空間,特別是大學圖書館,不同學科的學生在圖書館共享﹑協(xié)作或交互式學習,許多大學圖書館已經(jīng)將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創(chuàng)新并轉(zhuǎn)化成學習型空間,給圖書館帶來新的空間服務。學術型圖書館空間的主要角色是提供學術支持服務,并給圖書館所保持的物理館藏提供空間,當然這些館藏也是圍繞學術服務的。[6]
[參考文獻]
[1]網(wǎng)絡通信中的“泛在化”概念[EB/OL].[2015-03-20].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hN5A7-kEF87XCX6zxAnHaHmka1lqo9oTQaIl3CJY1b0cz973yb483gj 1jCQt2RczkFWtx0dwD_77agTt4M7eK_.
[2]Lily Li.Buildingtheubiquitous library inthe21thcentury [EB/OL].[2015-03-21].http://www.ifla.org/IV/ifla72/papers/140-li-en.pdf.
[3]陳嘉懿,郭晶.泛在信息服務技術與方法——學術圖書館探索與實踐[J].圖書館雜志.2014 (9):69-73.
[4]李曉多,李皓敏.圖書館建筑體現(xiàn)的場所精神[J].江蘇建筑. 2011(1):13-15.
[5]Lisa Waxman,et al.The library as a place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ization,relaxation,and restoration[J].New Library World.2007,108 (9/10):424-434.
[6]Rechard Holmgren,Gene Spencer.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M].Washington,D.C:Council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2014.
Research on Library Space Evolution in Ubiquitou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Xia Xue
Abstract: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process and inevitable fact of library space evolution by discussing the following five issues: ubiquity, the place of library, library space evolution, library space requirement of next generation readers and library space service in the future. The library space will transform to academic one because of technology, library collection, service and space usability, which will both provide the readers a lifelong learning space and ensures the irreplaceable status ofthe library.
Keywords:Ubiquitou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Library Space; Space Evolution
[收稿日期]2015-04-14[責任編輯]劉丹
[作者簡介]夏雪(1972-),女,本科,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數(shù)據(jù)庫等。
中圖分類號:G258.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8214(2016)01-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