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亮
頻段資源難改競爭格局
作者│陳亮
日前工信部對號稱“黃金頻段”的800MHz、900MHz頻段資源進行了分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將取得該頻段的使用權。將優(yōu)質頻段應用于LTE-DD 4G制式之上,對無線網絡的規(guī)劃建設而言必然是“福音”,但是否會因此而影響當前國內的4G競爭格局,筆者認為恐怕未必。
一直以來,業(yè)內各方總是特別看重700~900MHz頻段資源,其原因就在于相對較低頻率的頻段在廣域覆蓋上的明顯優(yōu)勢,再加上LTE-FDD的頻分雙工和LTE-TDD的時分雙工模式差異,有人認為這將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打“4G翻身仗”的絕佳機會。但是,用客觀全面的觀點加以分析,恐怕事實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
首先,按照國內無線網絡頻率資源分配的情況來看,4G多分配在1.8~2.6GHz的頻段,因此700~900MHz頻段的基站覆蓋半徑可以達到前者的2.5~3.5倍。但是,這種覆蓋距離的對比僅僅是理論上的可能,在實際無線網絡覆蓋中由于地形地貌、居住活動點分布、人員流動等因素影響,依然必須依靠基站數量和頻段寬度來實現廣域的有效覆蓋;特別是在用戶和樓宇密集的城市環(huán)境中,基站數量與合理分布才是廣度、深度相結合以有效覆蓋的決定因素。
其次,大半徑廣域覆蓋在農村市場的商業(yè)價值并不理想。有人認為,目前城鎮(zhèn)市場4G用戶的終端和業(yè)務轉化率較高,用戶對4G業(yè)務普遍接受程度高、依賴性已經基本形成,因此在接下來的農村市場開拓中,大半徑廣域覆蓋將起到明顯超越競爭對手的作用。然而事實并非如這種靜態(tài)觀點設想得那么美好。一方面,作為4G市場領先者的中國移動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農村市場的覆蓋,大半徑覆蓋可以節(jié)省后進者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建網成本,但并不能形成所謂的差異化優(yōu)勢。
最后,無線網絡的核心競爭力是頻段寬度而非頻率。由于當前無線網絡規(guī)劃與建設的復雜度更高,因此頻段寬度越大、可規(guī)劃部署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就更強,例如在GSM時代的中國聯通,就吃夠了頻段寬度不足的虧而經常在網絡規(guī)劃、建設和優(yōu)化過程中捉襟見肘。因此,此次工信部向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增發(fā)頻段資源是毋庸置疑的利好,但目前頻段資源優(yōu)勢依然是掌握絕大多數用戶的中國移動較為明顯,此外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要將頻段優(yōu)勢轉化為網絡優(yōu)勢、再轉化為市場優(yōu)勢,也尚需時日。
除了上述技術層面的角度,我們再從市場角度來看此次頻段資源增發(fā),也會發(fā)現其效果恐怕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競爭格局。
首先,低頻段和高頻段的差異并非技術制式上的根本差異。在3G時代,三大運營商各拿到一張制式截然不同的牌照,產業(yè)鏈的成熟度差異使得3G市場相對2G市場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雖然在低頻段上應用LTE-FDD將會使得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如虎添翼,但對于目前使用中國移動4G的大部分用戶而言,并不足以吸引其轉網。
其次,中國移動的4G先動優(yōu)勢不容忽視。TD-LTE的起步時間比LTE-FDD差異不大,在國際上產業(yè)鏈的成熟度相差無幾。在國內,由于中國移動的強勢推動,在網絡設備、終端等產業(yè)鏈上廣泛開展合作與投入,在市場方面則通過多種營銷手段(如話費補貼、終端補貼、交叉營銷補貼等)加速用戶從2G/3G向4G的遷移,同時通過流量經營、套餐固化等方式鞏固4G用戶使用習慣和產出價值。因此,即便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能夠短時間內將頻段資源轉化為網絡資源、再轉化為市場推動力,也依然必須彌補之前4G制式選擇造成的時間滯后。
最后,基礎運營商的4G業(yè)務模式依然未有突破。目前三大運營商的4G業(yè)務運營依然集中在傳統(tǒng)的根據業(yè)務量計費模式上,隨著主導4G的流量業(yè)務資費單價不斷下調,實際上運營商的“管道化”困境依舊存在。從更加長遠的高度來看,“新收入支柱”的支撐作用快速削弱之后,要如何深挖和釋放4G價值比單純地建網放號更加重要。
綜上所述,即便有低頻段資源的發(fā)放,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要想在4G市場上“打翻身仗”也非易事。但該頻段的投放直接或間接增強了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的市場競爭力,對消費者和整個產業(yè)而言,肯定是利大于弊。
編輯|孫永杰 sunyongjie@bjxinto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