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軍
(承德縣農(nóng)牧局,河北承德 067400)
淺析承德市春馬鈴薯栽培技術
王亞軍
(承德縣農(nóng)牧局,河北承德 067400)
馬鈴薯是第三大旱地糧食作物,也是兼具多種用途的重要經(jīng)濟作物。文章闡述了春馬鈴薯種植環(huán)節(jié)中各栽培技術,以達到安全優(yōu)質(zhì)、早熟高產(chǎn)的生產(chǎn)目的。
春馬鈴薯 栽培 技術
馬鈴薯種植時,應首先了解其生長習性、對外界氣候與環(huán)境因素的要求[1],并立足于種植地域的實際情況,做好選種、耕種、施肥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為春馬鈴薯優(yōu)質(zhì)生產(chǎn)奠定基礎。
馬鈴薯種植中應以早產(chǎn)、早熟、早上市優(yōu)勢最先搶占市場才可帶來最大經(jīng)濟收益。因此,選擇合適種薯品種十分重要。馬鈴薯主要以塊莖進行繁殖。在種植前,應充分考慮承德地區(qū)的市場需求及氣候條件,合理選擇品種。當前我國北部地區(qū)菜用薯品種為克新一號,而中南部多種植早大白、荷十五等。從總體消費市場的需求與氣候條件來看,河北承德地區(qū)比較適宜種植一級脫毒種薯。
種植前,應選擇無大氣、水及土壤等污染的地域。土壤需深厚且疏松,pH值應保持<7.5,中壤或輕壤地最適宜。因而,種植戶應選擇土壤疏松且深厚的田地,土垡細碎;耕地深度一般為25~30 cm,土地深翻時間要早,以減少蟲害或雜草;并可選擇輪作,保證土地的肥沃。另外,應確保種植地域利于排灌。
3.1 播期
播種應選擇土壤溫度>5℃,并保持穩(wěn)定溫度;土壤含水量保持16%~18%。
3.2 種植形式
①選擇單作種植,大面積實現(xiàn)機械化種植,在旋耕前一次性施撒底肥,確定90 cm行距,采用雙行或四型模式進行播種。②覆膜栽培,首先犁約15 cm深的犁溝;然后在溝外20~25 cm處,利用轉鏵犁或木犁扶床土,使用粑子篩細,做成中高且呈床肩角與平脊型。床高一般為5~10 cm,具體高度可視地勢而定,易澇則高,易旱則低;小行距為40 cm,大行距為80 cm。③選擇90~100 cm寬、
0.008 mm厚的覆膜,日常噴灑除草劑后應及時蓋上覆膜,并拉近壓實,以防風刮。
馬鈴薯產(chǎn)量較高,其生長所需鉀肥最多,氮次之,磷最少。由于馬鈴薯生育與生長期較短,因而需多施底肥,用量為全施肥量的60%~70%,且應選擇農(nóng)家肥。底肥可選擇有機肥加氮、磷、鉀各15%[3]復合肥,有機肥單作用量約為37.5~45.0 t/hm2。除底肥外,日常還需追肥。首次追肥應在馬鈴薯零星出土或即將破土時,實施松土除草,然后追施75~120 kg/hm2尿素,隨后中耕蓋土。再次追肥應在馬鈴薯現(xiàn)蕾時,根據(jù)其種苗的長勢、株型以及葉色等確定追肥量,若種苗生長不正常,或雨水分布均勻,應追加45~60 kg/hm2尿素。若種苗長勢偏弱,且天氣干旱、少雨,則應噴施60 kg/hm2多效唑[4],以促進結薯、抑制徒長。另外,單作種植中,可在原有肥量的用量上增加30%。追肥的過程中可進行中耕除草,首次追肥時,可進行17~20 cm深中耕,以利于匍匐莖伸張以及幼薯形成;再次追肥時可降低中耕深度,以免損傷到匍匐塊莖,不利于其伸展。若種植時雨量較大,應注意做好清溝排漬工作,以免積水。
針對種植中常出現(xiàn)的青枯病、馬鈴薯塊莖蛾、晚疫病等病蟲害進行科學且全面的預防,一旦發(fā)現(xiàn)病癥,應積極采取措施。另外,還應防治薊馬、蚜蟲、28星瓢蟲等常見蟲害,可采用毒餌、毒土等進行防治,或使用艾美樂噴霧殺滅蟲害。
綠色食品原料春馬鈴薯優(yōu)質(zhì)栽培依賴于一定技術支持。文章主要從種薯選種、地域選擇、施肥管理以及疾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相關栽培技術,以供廣大種植戶參考。
[1] 韓文賀,孔倩倩,劉子語,等.膜上覆土栽培對春馬鈴薯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6,(4):43~44
[2] 陳建保,張祚恬,郝伯為,等.膜上覆土對旱作覆膜馬鈴薯生長的影響.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3,(4):56~57
[3] 辛會英,聞小軍,鄒世星,等.萬載縣黑膜覆蓋馬鈴薯高產(chǎn)栽培技術.中國馬鈴薯,2013,(1):24~26
[4] 田虎成,鄧鳳英,高龍.綠色食品原料春馬鈴薯栽培技術.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5,(1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