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仁堂:百年中華老字號把仁義刻進人心
346年前,樂氏家族在北京創(chuàng)辦一間小藥鋪。此后,供奉御藥188年,歷經風雨而不衰,成為享譽世界的“中華老字號”。秘訣何在?兩個字:誠信。
如今,同仁堂在全球共開辦零售終端近2000家,開辦醫(yī)療機構300多家,吸引了3000多萬海外患者。同仁堂商標在世界50多個國家登記注冊。同仁堂中醫(yī)藥文化、傳統(tǒng)中藥材炮制技藝、安宮牛黃丸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許多海外游客到北京的“必修課”,除了登長城、吃烤鴨,就是參觀同仁堂。
俗話說:藥材好,藥才好。自古以來,同仁堂選藥的標準就是:地道、純潔、上等。
1849年八月初八,同仁堂制藥車間,樂平泉遇到了一件惱人的事:車間只剩烏雞十余只,若不及時補充,烏雞白鳳丸的生產將受影響。
有伙計向這位同仁堂掌柜建議:純種烏雞特別不好找,稍微有點兒雜色的可不可以用?
樂平泉斷然拒絕。
又有伙計建議:實在沒有純種烏雞,臨時用有點兒雜色的雞代替,應該不會影響藥品的質量。樂平泉吩咐伙計,立即到順義、平谷等地購買純種烏雞,如果買不到,暫停烏雞白鳳丸的生產。
曾讓樂平泉“心有余悸”的烏雞問題,也是今天北京同仁堂集團的鏡鑒,讓黨委副書記陸建國更清醒自覺:“在當今的市場經濟中,我們唯有‘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更加‘兢兢小心’,常念‘必不敢’,不能讓先人的承諾失信于當下?!?/p>
這種求真勿濫的精神,一直延續(xù)至今。同仁堂嚴格按照配方要求下料,如果藥材等級不夠,重新組織貨源,不夠等級的絕不下料,寧缺毋濫。
憑良心做,做良心藥。“可以質鬼神,可以應病癥”,童叟無欺,問心無愧,這就是同仁堂的質量觀。難怪很多中醫(yī)在開藥方時,一再叮囑患者,必須到同仁堂抓藥。一位老中醫(yī)說:“如果在同仁堂抓的藥,看病效果不好,那是我的醫(yī)術問題。否則,可能是藥的問題?!?/p>
“可以養(yǎng)生可以濟人者,惟醫(yī)藥為最?!?00多年前,同仁堂的創(chuàng)立者樂顯揚如是說。仁者愛人,以人為本,成為同仁堂世代堅守的價值觀。
一位顧客到北京同仁堂買了100克三七,要求打成粉。服務員用機器打好后,用篩子篩到紙上,然后再打一遍碎渣子,再過篩,倒在紙上。如此兩三遍后,還要把機器里的藥粉清理一遍,半點都不浪費。同仁堂大柵欄店經理賈文生說:“老百姓買藥,花的都是血汗錢,無論貴賤,都要珍惜,絕不能讓患者受損失。”
北京同仁堂顆粒車間,師傅們拿著天平稱量人工牛黃和水牛角粉的重量。為了保證天平的平衡,他們不厭其煩地將盤上的藥粉增增減減,直到兩味藥的配比分毫不差。原來,一個批次的人工牛黃和水牛角粉是按總量來料,需要細分下料。
到了篩選環(huán)節(jié),制藥師傅用10目至80目的篩子將半成品反復過篩,將過大過小的顆粒統(tǒng)統(tǒng)去掉。這就是小兒清熱顆粒的生產過程。有人問:“一袋顆粒,開水沖服,顆粒大點小點有啥關系?”一位師傅答道:“人在做,天在看。孩子病在身,父母疼在心。多過幾遍篩,顆粒容易沖開,孩子們喝著舒服,就當是疼自家孩子了?!?/p>
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板藍根一藥難求,市場上板藍根藥價飛漲。同仁堂門口聚滿了前來求藥者,奇貨可居,但同仁堂不為所動。
2003年,北京非典肆虐,抗非典中藥供不應求,當時的安國藥市號稱一天出一個百萬富翁。同仁堂毅然拿出1000萬元來平定中藥市場價格,供應了北京地區(qū)近一半的用藥需求。而且,為了增加市場供應,同仁堂甚至停掉其他產品生產線來保證抗非典中藥的生產。
在同仁堂的多年經歷告訴趙學成,“同修仁德,濟世養(yǎng)生”是同仁堂三百多年來不變的信念,當義利相爭時,他們不會去計較利益而有愧于公義。
北京同仁堂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梅群說,“以義為先,義利共生”,這是同仁堂的古訓,也是同仁堂的價值觀。只要利不要義的企業(yè),一個個都倒下了,而同仁堂卻屹立百年不倒,其中道理就在于此。
“膏丹丸散,神仙難辨”,這是很多人對中成藥的印象。過去,同仁堂的劑型很少,服用不便。有人編了順口溜:“中藥丸,真有效,可惜就是受不了。分量重,個頭大,比起煤球也不小。大肚漢,三尺腰,吃上兩丸就管飽。小姑娘,犯了難,櫻桃小口沒法咬?!?/p>
集百草而香天下,普健康而惠眾生。同仁堂堅持“尊古不泥古,創(chuàng)新不離宗”的原則,既尊重傳統(tǒng),又不被傳統(tǒng)束縛;既大膽創(chuàng)新,又不離經叛道。
研制人工牛黃,是同仁堂對中醫(yī)藥的一大貢獻。牛黃是牛的膽結石,也是名貴的中藥材。著名的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等,都少不了牛黃。然而,牛黃的天然資源稀少,價格飆升,甚至比金子還貴。1957年,同仁堂試制成功人工牛黃,完全替代了天然牛黃,大幅降低成本,深受百姓歡迎。
視品牌如命,視誠信為天。同仁堂,一丸地道的中國藥,一丸誠信的中國藥。
2007年在新加坡同仁堂醫(yī)院被治愈后,西方人莫妮卡就迷上了中醫(yī),此后,同仁堂里的每次復診和治療成了莫尼卡了解中醫(yī)文化的講堂,她從這兒了解到了經絡穴位和陰陽平衡等中醫(yī)知識。她還成了中醫(yī)和同仁堂的宣傳員,在她的積極推介下,她的丈夫、兒子和朋友開始嘗試用中藥、針灸來調理或治療健康問題。她還因為中醫(yī)文化而喜歡上了中華文化,開始自學中文。
這些走出國門的同仁堂,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把中醫(yī)藥推向全世界。同仁堂不僅在自己的藥店和診所推廣中醫(yī)藥,還委派中醫(yī)藥專家到各國孔子學院授課,圍繞當地多發(fā)性疾病、慢性病等熱點問題舉辦公眾健康講座,講食療養(yǎng)生、中醫(yī)藥常識,就中醫(yī)漢語開展培訓課程。
(《人民日報》2015.4.5、《光明日報》2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