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先文
(青海民和新民中心學校)
有效提問策略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應用
席先文
(青海民和新民中心學校)
通過提問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夠得到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感和實踐能力都會得到良好的提升,對于這一點作為教師首先要給予清醒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大力開展提問式課堂教學模式。
1.提問太多。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提倡學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這樣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但由于一些教師僅僅在形式上進行了調整,沒有根據課改的核心理念來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存在著許多。滿堂問。的問題。對小學語文課堂來說,抓不住課文的層次和脈絡,沒有明確教學的內容和目標,一堂課四十分鐘就有二十左右個問題,好像面面俱到,實際上學生什么也沒有學到。比如說,有些語文老師大概兩分鐘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弄得學生十分緊張,時間久了學生們就都不舉手了,課堂提問的效率很低。
2.提問生硬。課堂上時時刻刻會出現意外與驚喜,特別是小學語文的課堂上,學生的領悟、學生的成長、學生的天真都會呈現在課堂上,這需要教師有深厚的語文功底、不動聲色地主導一切,將預期的教學目標實現。但實際的情況,教師往往被準備好的教案束縛了思想,對課堂上生成的資源和學生的需求視而不見,機械地指揮著學生去完成每一個既定目標,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喪失了語文課的興趣。
3.提問過易或過難。為了使課堂氣氛活躍,小學語文老師總是喜歡提問一些過于容易的問題,讓全班學生能夠爭先恐后地進行回答。例如,一些老師喜歡問。大家說好不好/對不對?。、。你們說是不是?。等問題,學生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這些問題的答案,課堂上不斷出現起伏之聲;還有一類問題也過易,如。本文的主人公是誰?。等這樣的問題不斷的出現,這類問題只是依據了教材的內容,沒有開放性的答案,學生只需照本宣科,不用動腦筋來思考。
1.語文教師應當掌握科學適當的提問時機與提問技巧。教師應當了解小學生求知欲強$想象力豐富和好奇心濃重的特點。在課堂提問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fā),通過改變問題的提出方式來激發(fā)小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為了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適當提高問題的思想深度,引導學生進行相對較深的思考。為了保證學生對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的興趣,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手段提出一些形式新穎,內容別致的問題,開發(fā)學生們的發(fā)散性思維。課堂提問的時機應當盡量追求適宜$準確,通過問題的提問使學生得到所學知識的鞏固。
2.提出有層次的問題。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盡量符合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這不僅是教學目標的要求,也是教學內容的層次性處理的必要策略。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置不同層次問題,充分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是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回答問題的機會,獲得充分的課堂鍛煉。
3.提問的難易程度必須適中。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同時,必須要根據學生基本功底的不同,進行不同問題的設置。倘若問題的難度過大,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反之,問題過于簡單,將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此可見,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切合學生自身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千萬不能一棒子打死。唯有此,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才會增強,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方可得以有效提升。
4.采取探究式提問方法和啟發(fā)式提問方法。教師可以提出探究式問題,帶動全班學生進行學習合作,逐漸提升學生們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在班級內進行問題回答比賽,教師提出問題后由學生進行輪流回答,增強學生們的學習競爭意識,形成較大的學習的動力。啟發(fā)式提問策略主要用于對課堂所學內容的生化,在課堂教學的結束環(huán)節(jié)提出,學生通過交流探討后回答問題,使課堂更加完整。啟發(fā)式提問方法主要針對于膀班級內語文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但對與全體同學都有學習的助益。
總而言之,有效課堂提問的的設計,需要在課堂之外精心設計。教師在新課標的教學改革中,要根據學生是主體,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創(chuàng)建新型的教學模式,還要熟悉掌握教材內容,設計多種多樣的課件,尊重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有效的提問讓全體學生充分發(fā)散思維,使得學生在自由自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認真學習語文。教師通過認真總結不斷分析來完善自己的教學,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