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剛
(河北省陽原縣第四中學)
初探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于 剛
(河北省陽原縣第四中學)
新課改后,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物理是一門以實驗觀察為基礎的學科。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形式多樣的各種途徑,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方法。本文深入探究了在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方法。
課堂氛圍;啟發(fā)式教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新課改后的教學目標。在物理學習中,學生必須在實驗觀察后,經過思維加工,才能把得到的各種材料提升為概念和規(guī)律,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1]。就是說,物理學習的思維過程是學生和物理學科間發(fā)生互相反應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機會對學生開展提升思維能力的訓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途徑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想學、樂學,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淵博的學識、談吐的機智幽默和對教材的深入理解,會讓你的親和力倍增,拉近師生距離,更會讓學生對你所教授的學科發(fā)生興趣。教師要真心愛自己的學生,并把愛融入課堂,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讓學生的注意力跟著教師走。當然教師表現(xiàn)的方法要得當。教師對學生的熱愛不是只對某個人,應該是整個班級,每個學生都有得到老師關注的權利。教師公平、公正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是十分重要的。既要照顧到較差的學生,多鼓勵表揚;又要讓好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望很高,平衡二者的關系。教學中要增加二者之間的交流的機會,促進共同發(fā)展。
初中生在觀察實驗時,目的性不強,不會帶著問題去看,所以實驗效果往往不是很好。物理的實驗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演示性實驗,這種實驗中學生看的還是比較好的,注意力集中,但大多數無目的地去湊熱鬧,實驗完畢后,大腦一片空白,沒有什么收獲。一種是學生親自實驗,相互配合,這種實驗效果較好。但無論哪種,我們在實驗前都應該告訴學生實驗的目的,重點提醒他們主要觀察的現(xiàn)象是什么,讓他們有目的地觀察;對一些實驗效果明顯的演示實驗,我們還可以讓的同學親自動手操作。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思維能力。
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條理清晰的分析,盡量用簡練準確的語言概括出實驗結論。探究性實驗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它從觀察到的現(xiàn)象著手,讓學生對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進行假設,然后設計實驗驗證假設,最后根據驗證性實驗得出結論[2]。在整個探索過程,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概括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這是一個提升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從整體上把握問題,一般都僅僅滿足于對事物的一知半解便簡單回答問題,這就走進了思維定式。比如汽車剎車后會滑出一段距離,同學知道它由于慣性作用導致的。他們發(fā)現(xiàn)汽車速度越快,剎車時滑出的距離越長。所以很多同學認為物體速度越大,慣性就越大。學生的誤區(qū)在于不清楚慣性是物體本身所具有的一種性質,與物體的運動及運動速度的大小是沒有關系的。
學生以自己腦海中存在的思維定式去看待問題,雖然可以解決一些生活常見的、大眾性的問題,但這種固定的思維方式不能很好地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更不能很好地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所以我們要激發(fā)學生從整體上,更全面地,運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盡量運用多角度全方位去認識事物,逐步判斷推理,最終挖掘出事物的本質。
創(chuàng)造性思維即有創(chuàng)見的思維,是通過思考既能揭示事物的本質,還能以此為基礎,提煉出更有建樹性的設想。它的特點是具有求異性、靈活性、整體性和新穎性。那么課堂上就要求教師必須運用各式各樣的訓練手段,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3]。
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同一道題,不同的學生會運用不同的解題方法最終得到相同的答案。所以我們引導學生相互交流,換位思考,看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便可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初中物理教學中,電路的教學是重點,中考必考項。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是電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果我們用這三種器材為基礎,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親自設計一些電路實驗的話,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還能培養(yǎng)他們動手能力。
我們有時會遇到一些學生動手實驗后的現(xiàn)象與答案不符的問題,這時我們應該首先應贊揚這些學生能用實驗檢驗問題的思維方法,指出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但另一方面還得告訴他們,解題還得按出題人的意圖來分析問題。這樣的問題很多,我們在給學生講解題目的時候,不應使學生形成為做題而做題,為考試而做題的錯覺。學物理是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因此講題時應把習題與實際的聯(lián)系和出入都給學生講清楚。學生中對問題有爭論時,習慣是找老師裁定。要引導學生明白:找老師裁定不是唯一的辦法,找不到老師怎么辦?老師的裁定一定正確嗎?應啟發(fā)學生,有些問題是可以自己用實驗來驗證的。
終上所述,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的構建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既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精力通過多種途徑培養(yǎng);又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耐心去引導他們的成長;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會收獲職業(yè)的滿足感,促進自己的不斷前行。
[1] 胡衛(wèi)平,田世昆.物理思維論[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鐘啟泉.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徐繼存. 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M]. 學科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