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次仁
(西藏江孜縣閔行中學 857400)
初中漢語文寫作教學策略探究
索朗次仁
(西藏江孜縣閔行中學 857400)
在初中漢語文作文教學中,我們往往遭遇這樣的痛苦和困惑:老師怕教,學生怕寫。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缺乏作文教學的方法論的引導,導致作文指導、作文訓練失去針對性或有序性。鑒于此,探討作文教學方法,從理論上、實踐上都有不可忽視作用。
初中;漢語;作文;教學;淺談
下面我就這些年來,在漢語文教學中摸索出的一些作文教學的方法,提出來,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要從“怕”到“樂”,首先要解決“知”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寫作文,徹底打消他們?yōu)榭荚嚩鴮懽鞯乃枷?,要讓他們明確寫作是現(xiàn)代生活的需要。 美國學者認為:“寫作技能是未來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技能。”再說,我們的作文教學目的,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少數(shù)的幾個作家,而是千千萬萬普通的勞動者,他們所需要的并非創(chuàng)造文學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廣泛意義的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葉圣陶也說過:寫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種點綴,一種裝飾,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認識文字,練習寫作,并不是為著給自己一個“讀書人”或者“文學家”的頭銜,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見豐富、更見充實。既然寫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就有責任把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學,讓學生像熱愛生活一樣去熱愛作文。十幾歲的孩子對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來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為他們作文的源頭活水,那么作文的快樂是可以想見的。
對部分學生而言,僅僅靠讀自讀,收效甚微。還需要在閱讀教學中強化作文指導。如果說閱讀好的課外書籍把學生帶到了文學的海洋,那么閱讀教學中的作文指導就是一座明亮的燈塔,為學生寫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教師可以通過對文章中出現(xiàn)的典型的寫作手法、表達方式、遣詞用句做出細致的分析解剖,讓學生理解其中的精彩之處,理解何為文章之美。這樣,學生在寫作時才有據(jù)可依,才有了方向。
比如,我在給孩子們講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課文中“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這一句時,我告訴他們,“偷偷”這個詞用的很妙,讓句子顯得妙趣橫生。我還問他們“鉆”字換成“長”行不行,于是很多同學就七嘴八舌的說,“鉆”顯得很有力量,而“長”沒有,顯得遜色了。我表揚了這些同學,然后補充了一句,“鉆”更能表現(xiàn)小草強大的生命力。于是后來一次寫春景的作文練習中,有很多同學用了這兩個詞,而且自己又想了一些,我覺得很不錯。這些應該就是閱讀教學中強化作文指導的收獲吧。又如在講《我的老師》時,我們師生通過分析七件事的作用,使學生明白要圍繞中心選材,寫文章要有詳有略,克服了學生作文無中心、中心不突出、不會選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
以上幾點措施最終還是為“寫”服務的,因為“寫”才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最終目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徑還是要靠自己的實踐――即“寫”。凡是有成就的作者在談寫作經(jīng)驗時,沒有一個不強調(diào)“寫”字。清人唐彪對此有一段精辟的論述,他說:“學人只喜多讀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讀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實求已功夫,其曾益相去遠也。人之不樂多做者,大抵因艱難費力之故;不知艱難費力者,由于手筆不熟也。若荒蔬之后作文艱難,每日即一篇半篇無不可;漸演至熟,自然易矣?!彼诹硪欢卧捓镉终f:“諺云,‘讀十篇不如作一篇’。蓋常做則機關(guān)熟,題雖甚難,為之亦易;不常做,則理路生,題雖易,為之則難。沈虹野云:‘文章硬澀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做。’”這些話講得都是極為中肯的。要學生多寫,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寫日、周記的習慣,內(nèi)容可以不拘一格,所有可寫的東西都可以信手拈來――可以是一份心情或感悟,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是一片小風景……這樣做一方面實踐了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是把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積累了寫作素材。
在評價時不要使用統(tǒng)一標準,而應進行彈性的評價指導。要“因材施評”,力求反映學生的進步,而不是反映學生的寫作水平。面對學生作文,教師首先要認真閱讀做忠實的讀者;其次再做客觀的評論,使學生既看到長處,又知道存在的問題及怎樣修改。在評價上,應開放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等諸多模式。尤其是學生互評,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極好方式。一開始時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寫得好的句子,用得好的詞、典故等。與此同時,讓學生學會修改文章的不足,可以從修改字、詞、句入手,把用錯的標點符號、錯別字、不通的句子改過來,改完字詞句后再修改段落結(jié)構(gòu),最后下評語,把自己對這篇文章得失的看法表達出來,把評改的心得與別人交流。這也是一種鍛煉,學生能由別人的不足進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