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園,徐捷
揚州市急救中心,江蘇揚州225003
危重病人在院前急救及轉運中的注意事項
方園,徐捷
揚州市急救中心,江蘇揚州225003
目的探討危重病人院前轉運時的措施、途徑、時間、環(huán)境等注意事項,為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轉運途中的風險,提高危重患者救治存活率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統(tǒng)計該市120急救中心近三年來轉送的62名危重病人,回顧性分析其一般資料,對危重患者轉運時的搶救措施、時間等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和總結。結果該組62例病例在指揮中心接到求救電話后均立刻于附近站點派車前往,最長30 min到達事發(fā)地,最快10 min到達轉運目的醫(yī)院,其中30 min內到達轉運目的醫(yī)院10例,所有患者均成功轉運至目的醫(yī)院。所有復合傷病人均根據(jù)傷情妥善固定和轉運,未發(fā)生1例二次損傷。結論及時的轉運、正確的搶救措施、完善的設施、充分的預案和評估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危重病人;院前急救;轉運;注意事項
急危重癥病人轉運是指急救中心在接到緊急呼救后,由專業(yè)經驗豐富的專職接診醫(yī)生、護士到達現(xiàn)場緊急救治并轉送回院治療的過程[1]。危重患者的轉運一直是院前急救的重點、難點之一。由于危重患者在轉運前本身就存在一些紊亂,病情危急復雜,發(fā)展快,需要進行有效監(jiān)測與器官支持,但轉運途中條件有限,無法得到援助,影響醫(yī)護人員的積極治療[2]。雖然院前轉運時間短暫,但轉運途中的風險始終存在,因此,積極開展快速而有效的院前轉運工作,保證患者在院前急救中安全轉運,對減少醫(yī)院前期患者的傷殘率和死亡率,搶救患者生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3]。現(xiàn)將該院120急救系統(tǒng)近三年來在院前轉運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總結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該組62例病例,男34例,女28例,年齡20~67歲,平均46歲。病種分布:外科疾病中胸外傷6例、頸椎骨折4例、重度顱腦損傷外傷8例、其他部位嚴重創(chuàng)傷18例;內科疾病:腦血管病11例、肺部疾病4例、主動脈夾層4例、急性呼吸窘迫2例、農藥中毒3例、溺水2例,所有危重患者中的轉運路程最近2 km,最遠300 km,轉運時間在10 min~4 h。
1.2急救措施
所有患者均在1 h內迅速轉運,平均時間40 min,在接到求救電話后由最近站點出車。出車前檢查設備,轉運前再次檢查所帶醫(yī)療設備是否齊全以及車載電源是否運行良好,以便根據(jù)每位患者的病情給予相應的處理方法。救護人員到達現(xiàn)場后迅速采取急救措施:(1)迅速判斷患者環(huán)境、創(chuàng)傷類型、查體并評估嚴重程度,若患者身處危險環(huán)境中如車禍、火災或自然災害現(xiàn)場,應迅速、有條不紊地轉移至安全環(huán)境,用時1~5 min。轉運前對意識清醒的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并給予適當?shù)男睦碇С职参?,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根?jù)患者病情提供合理的氧流量進行吸氧,建立靜脈通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必要時氣管插管,機械通氣。(2)迅速判斷患者意識、生命體征及有無休克、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并發(fā)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糾正休克及維持呼吸等,如開放靜脈通路快速補液、通暢呼吸道等。對昏迷患者,以患者病情為依據(jù)采取正確合適的體位,及時吸痰,始終保持呼吸道通暢;對氣管插管的患者評估痰液粘稠度,根據(jù)其粘稠度調整加注濕化液的量,以防止痰痂形成,并按需、適時吸痰;對骨折患者必須做好正確的固定和搬運措施,防止二次骨折損傷;對腦外傷、腦出血患者,密切觀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一旦發(fā)生腦疝等異常情況,立即給予甘露醇脫水等搶救措施;對循環(huán)不穩(wěn)定的病人,立即給予口咽通氣管,氣管插管,面罩呼吸球囊輔助通氣等;對心臟驟?;颊?,立即進行心肺復蘇、除顫,并靜脈注射腎上腺素等,根據(jù)患者病情需要,隨時調整呼吸機通氣模式和參數(shù),必要時可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運送途中,保證各種導管、引流管路通暢,妥善固定,避免管道扭曲,反折等意外情況。(3)迅速轉運。轉運時根據(jù)患者創(chuàng)傷類型采取合適的體位或制動,以免因搬動時的迅速位移或車輛顛簸等因素加重創(chuàng)傷,同時要詳細了解路況情況,充分評估交通堵塞等因素,選擇合適轉運路線,最大程度避免耽誤轉運時間。
該組62例病例在指揮中心接到求救電話后均立刻于附近站點派車前往,最長30 min到達事發(fā)地,最快10 min到達轉運目的醫(yī)院,其中30 min內到達轉運目的醫(yī)院10例,所有患者均成功轉運至目的醫(yī)院。所有頭部外傷病例均在搶救現(xiàn)場即實行有效包扎,其中4例受傷嚴重出現(xiàn)昏迷均及時開放氣道。復合傷患者中有6例出現(xiàn)創(chuàng)傷性休克,均在救治30 min內及時補液擴容,有效維持血壓及血容量。所有復合傷病人均根據(jù)傷情妥善固定和轉運,未發(fā)生1例二次損傷。在轉運過程中及時關注路況信息,選擇合適轉運路線,避開擁堵路段,所有病人均做到了及時轉運。
3.1轉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①緊急呼救時間的延遲:衡量一個城市的重要標準即為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能力,但目前由于城市醫(yī)療資源的現(xiàn)狀不同,國內某些大城市有獨立的急救中心,緊急措施較完善,對病人實行緊急救治,統(tǒng)一轉診,而中小城市中各大醫(yī)院有自己的急救體系,急救號碼的不同,導致病人及家屬不能正確撥打急救熱線電話,影響了患者第一時間的緊急處理,耽誤生命救治的寶貴時間。
②道路原因導致急救反應時間拖延:急救反應時間是指接到緊急呼救后,發(fā)車至急救現(xiàn)場的時間段,同時也是衡量患者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的重要標準[4]。有關專家認為,交通事故患者在傷后30 min內若得到有效救治可挽救最高25%的生命[5],但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增長,城市車輛的堵塞嚴重,急救車輛除有警報之外,在交通堵塞時,只能排隊等待,加上某些司機與行人對急救車輛暢通行使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不予讓道,另外公路設施的維修等因素,都延長了到達現(xiàn)場及途中轉運的時間,影響搶救措施及時到位。
③院前急救人員的工作倦?。簭氖略呵凹本鹊娜藛T在長期奉獻別人的過程中被索取過多,會產生一種極度身心疲憊的心理能量枯竭為主的綜合征[6]。導致急救能力與意識降低,遇到場面混亂,病情嚴重的患者不知所措,甚至找不到搶救用品等,延誤搶救時間。
④轉運的儀器設備未完善:因工作人員的責任心降低,業(yè)務能力缺乏,在出車前檢查儀器和藥品不夠仔細,導致急救人員在到達現(xiàn)場后,儀器無法正常運轉,影響正確搶救時機,且易造成醫(yī)療糾紛。
⑤危重病人轉運至醫(yī)院交接管理不及時:病人轉運至醫(yī)院后應第一時間做好相關檢查,在病癥確定或病情穩(wěn)定后轉送科室、手術室等。但院內人員常與急救中心人員因交接項目及順序不明確打電話詢問,甚至埋怨,交接無據(jù)可依,常困擾兩個部門的醫(yī)務人員,浪費搶救時間。
3.2對策
①完善的急救網(wǎng)絡是搶救成功的基礎:急救通訊系統(tǒng)覆蓋的廣度和通暢是醫(yī)護人員可以第一時間收到求救信息并做出最快反應的保障。因此完善急救網(wǎng)絡覆蓋,不斷升級求救系統(tǒng),高效科學的指揮調度體系是搶救成功、轉運及時的基礎和保障。
②搶救現(xiàn)場的病情評估是采取正確有效搶救措施的前提:院外急救疾病主要是心臟病、急性腦血管病、外傷、中毒和消化道急癥[7]。最常見的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是休克和呼吸衰竭,最嚴重的是心跳呼吸驟停。搶救現(xiàn)場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環(huán)境及患者基本情況做出評估,時間越短越能及時采取有效救助措施。當患者仍處于可能造成持續(xù)傷害的環(huán)境時,如車禍、火災現(xiàn)場,應第一時間脫離環(huán)境,同時評估患者意識狀態(tài)、生命體征,評估患者血壓、尿量有無持續(xù)性出血[8]。如果患者已經出現(xiàn)休克癥狀應積極補液擴容。評估患者呼吸情況,如出現(xiàn)意識障礙、呼吸衰竭等應及時清除口腔分泌物,行氣管插管開放氣道并進行人工輔助呼吸。中毒患者應第一時間了解中毒物、劑量等,有條件使用特效藥物應及時使用,如有機磷中毒應及時規(guī)范使用阿托品。毒物不明或條件所限無法使用特效解毒藥物,應積極補液、利尿維持生命體征,及時轉運。
③及時轉運是患者得到后續(xù)治療以及搶救成功的保障:當患者在搶救現(xiàn)場得到初步處置后,應就近轉運至有救治條件的醫(yī)療機構,在轉運過程中要做到有條不紊,對于不同的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及搬運方法,做到快速、穩(wěn)健,避免轉運過程中的二次損傷。腦外傷患者應采取側臥位,防止嘔吐誤吸,胸部損傷或呼吸困難患者應采取半臥位,脊柱及骨盆骨折應平臥硬板床。對于交通事故等有較多傷員情況,應及時做好評估,優(yōu)先轉運生命體征不穩(wěn)或創(chuàng)傷重者。
④轉運途中注意事項:轉運途中應嚴密監(jiān)測患者意識狀態(tài)、心率、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根據(jù)患者病情變化,調整補液及藥物使用。同時需與目的醫(yī)院保持密切聯(lián)系,隨時匯報患者病情變化。及時了解路況信息,選擇合適路線避開擁堵路段,防止因交通堵塞等因素延誤患者搶救及轉運。
綜上所述,院前急救和轉運是一項涉及到多系統(tǒng)、綜合學科的工作,網(wǎng)絡通訊、調度、醫(yī)護人員的經驗、交通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及時、高效合作是保證院前急救成功的關鍵。因此,不斷完善急救系統(tǒng)及網(wǎng)絡,不斷提高醫(yī)護人員的急救能力及應變能力,才能為危重患者的搶救贏得寶貴時間。
[1]趙惠榮.淺談家庭急救呼叫系統(tǒng)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6,9(16):1353.
[2]姜波,楊麗麗,張鳳云.危重患者院前轉運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7):4078.
[3]莫永良.危重病人遠途安全轉運300例護理分析[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3,24(8):1016-1017.
[4]陳石伙,劉仲軍,黃祥,等.山區(qū)城市院前轉運危重病人的實踐和體會[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10,15(2):109-110.
[5]陽文彬,鄧麗娟.預見性護理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癥病人轉運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3,11(23):2171-2172.
[6]李建芳,楊金萍,蘇紅,等.409例長途急救轉運危重病人的護理體會[J].新疆醫(yī)學,2014,44(5):87-89.
[7]侯連英,侯連玉,龍輝,等.無縫銜接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在嚴重創(chuàng)傷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0,17(18):21-23.
[8]聶玉玲.長途轉運機械通氣危重患者的安全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6):1233-1234.
Notes i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and Transport for Critical Patients
FANG Yuan,XU Jie
Yangzhou Emergency Center,Yangzhou,Jiangsu Province,225003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otes including measures,ways,tim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transport for critical patients before admiss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reducing the risks of patients in the transport way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survival rate of critical patients.Methods The general data of 62 cases of critical patients transported to our emergency center in recent three yea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key links of emergency measures and time of critical patients at the time of transport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Results The command center immediately sent a car to pick up patients after a call for help,and it took half an hour to reach the scene at most,and 10 min to the targeted hospital at least,10 cases reached the targeted hospital within 30 min,and all patients with combined injury were properly transported according to their wounds,and the secondary injury did not occur to anyone.Conclusion Timely transport,accurate rescue measures,perfect facilities and adequate plans and evaluation are the key to success.
Critical patient;Pre-hospital emergency;Transport;Note
R473
A
1672-5654(2016)10(b)-0168-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29.168
方園(1980.2-),男,江蘇揚州人,本科,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院前急救工作。
徐捷(1972.3-),男,江蘇揚州人,本科,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院前急救工作,E-mail:xujie720304@126.com。
(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