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黃河中游砒砂巖區(qū)抗蝕促生技術集成與示范”為例"/>
冷元寶,姚文藝,時明立,伍 艷,2
1.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450003,鄭州;2.水利部堤防安全與病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50003,鄭州;3.水利與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河南省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450003,鄭州;4.水利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過程與控制重點實驗室,450003,鄭州)
科研項目實施混聯驅動管理模式
——以“黃河中游砒砂巖區(qū)抗蝕促生技術集成與示范”為例
冷元寶1,2,3,姚文藝1,3,4,時明立1,伍 艷1,2
1.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450003,鄭州;2.水利部堤防安全與病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50003,鄭州;3.水利與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河南省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450003,鄭州;4.水利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過程與控制重點實驗室,450003,鄭州)
目前,科研管理方法論和管理實踐等都還面臨著一系列挑戰(zhàn),隨著管理理論的支撐而建立起來的科研項目管理體系雖然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仍會存在一些不確定性。為有效解決科研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所存在的管理問題,需要將科研項目管理模式規(guī)范化、人性化,在遵守原則的前提下不失靈活性。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黃河中游砒砂巖區(qū)抗蝕促生技術集成與示范”為例,探索建立并實施了一種以項目任務書中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為牽引、項目首席科學家為核心、項目辦公室為督導驅動源、課題自動與聯動響應為主線、成果信息同步共享為基本原則的項目混聯驅動管理模式,可為我國其他類似科研項目管理提供借鑒和參考。
科研項目管理;混聯驅動;管理模式
科研項目具有專業(yè)技術領域廣、參與單位多、空間覆蓋范圍大、溝通協調復雜等特點。目前重大科研計劃項目實施管理中仍存在著課題間協調難度大、進度不協調和質量差異大的問題,探討項目實施過程中如何有效協調課題間的協同運行管理模式尤為重要,這需要在充分考慮上述特點與問題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性地構建符合科研項目實際情況的項目管理模式,保證高質量實現項目設定目標,讓科研項目運行有序可控充滿活力。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黃河中游砒砂巖區(qū)抗蝕促生技術集成與示范”,是揭示黃土高原砒砂巖區(qū)砒砂巖侵蝕動力機理與侵蝕巖性機理,研發(fā)抗蝕促生和原巖改性技術,利用生物—材料—工程抗蝕促生措施,構建坡面—溝道二元結構的立體配置模式,通過示范研究和監(jiān)測評估,為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區(qū)生態(tài)建設提供技術支撐。項目共設置4個課題,承擔和參加單位有10個,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è)、政府業(yè)務管理部門等,參加人員多,單位類型多,野外調查示范任務重,室內試驗科目多,協調難度大。4個課題聯系密切、相互制約,尤其是樣本采集、固結材料示范工程建設、改性材料淤地壩建設和治理模式研發(fā)與實施等,要在人力、物力、技術等方面做好協調和相互配合。本文以此為例探討科研項目管理。
科研項目課題間既相互連貫又相互依存,但在時間尺度上難于銜接,如項目最后的課題往往是收官課題,要以其他課題成果為基礎才能完成目標,但當其他課題完成后,最后的收官課題已沒有時間完成,大多草草收場,嚴重影響了科研項目的成果質量。針對此類“通病”,探索建立以項目任務書中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為牽引、項目首席科學家為核心、項目辦公室為督導驅動源、課題自動與聯動響應為主線、成果信息同步共享為基本原則的項目混聯驅動管理模式。
本項目通過7項措施將各課題單位整合成為一個具有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自動與聯動響應的混聯機制的有機團隊。
1.建立有效運行的項目辦公室
本項目由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東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北京亞盟達新型材料技術有限公司、江蘇杰成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大學、安徽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內蒙古水土保持相關單位等力量雄厚的科研、高校、企業(yè)與管理單位組成研究團隊,形成“產學研管用”相結合的研究與示范應用隊伍,研究成員具有材料、水土保持、水文水資源、泥沙、巖體力學、土壤侵蝕及模擬技術、“3S”技術、自然地理、水文地質等廣泛的學科背景,并重點吸收一批理論基礎扎實、創(chuàng)新能力強、有一定科研經歷的年青科技人員。
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加強課題間的協調,成立了以項目首席科學家為核心的項目辦公室,為形成課題間的良好溝通協同機制和項目研究工作順利開展提供服務與支持。項目辦公室由主任、副主任、秘書及各課題聯系人組成,均為項目組成員,負責課題跟蹤檢查和中期檢查,制定相關管理辦法,做好課題間的信息溝通、資源共享、組織協調,報告課題進展動態(tài)、國內外相關學科最新信息,協助項目負責人組織專題研討會。對研究所需的各類基礎資料、檔案進行統(tǒng)一收集、管理、共享,建立項目資料與檔案數據庫,避免各課題對資料的重復收集。各課題收集的資料及時向項目辦公室通報,項目辦公室根據資料收集情況發(fā)布目錄,實現信息共享。
2.開好具有強力督導作用的項目年會與課題工作會
為保證項目總體目標與各課題目標的統(tǒng)一,增強課題間工作任務的協同實施,實現項目全過程和全方位的管控,既保證項目實施過程中質量、進度和經費使用的嚴格性和糾偏的及時性,同時又兼顧由于自然因素影響和科研攻關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各課題建立例會制度。不定期組織各課題負責人進行學術研討,定期檢查各課題的進展情況,開展學術交流并實現成果共享,各課題定期匯報課題研究進展和存在的問題,充分發(fā)揮課題負責人的主導和協調作用,營造學術氛圍。課題負責人在研究過程中,高度重視課題內部和相關研究成果之間的有機結合,本課題召開工作會時,邀請其他課題相關人員參加,起到了指導和協調課題整體進展的作用,及時跟蹤科研過程,及時發(fā)現風險,并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以確??蒲许椖磕苓_到預期目標。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利用相關研究領域專家加強對關鍵環(huán)節(jié)、技術、設備等的質量驗證和把控,對整個科研項目的過程進行全方位監(jiān)控,進一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對科研項目成果的形成具有積極的影響。
3.發(fā)揮示范基地平臺的多重作用
為使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項目組采取科研單位與示范研究水土保持管理及生產單位合作攻關的方式,將生產、科研密切地捆綁在一起,不僅將示范基地作為項目成果應用的研究平臺,而且在示范基地建設等每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都由項目辦公室召集所有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成員共同參與現場的工作,在協同工作中發(fā)現問題,及時協調研究,共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把示范基地作為推動課題間協同進展的平臺。
精準選擇一個可以發(fā)揮多重作用的示范基地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調研和實地考察,項目組選定暖水砒砂巖風景區(qū)作為項目示范基地,該景區(qū)總面積40 km2,核心區(qū)面積7 km2,以建設科學基地為中心,兼具普及砒砂巖基礎知識的功能。項目組通過與內蒙古水土保持有關管理部門和景區(qū)建設單位溝通協商,達成合作意見,結合景區(qū)科學中心的建設,建立抗蝕促生與改性材料筑壩技術的示范工程,形成項目的科學示范基地。
通過項目示范研究區(qū)建設,為項目研究提供必要的野外試驗觀測條件,獲取相關的地理信息及資料數據,同時將成果及時應用于實踐中,通過應用改進完善成果,提高研發(fā)技術水平,從而實現“項目、人才、基地”統(tǒng)籌協調。
4.強化信息共享與工作進展通報
為能將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研究數據與信息、重要會議內容和研究進展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記錄、共享并保存下來,項目組建立了一個數據庫和一份信息通訊,包括數據庫信息和會議紀要及簡報。以數據庫信息形式把項目研究過程中的數據及時錄入數據庫共享,以會議紀要及簡報的形式把各次會議研究討論的主要問題、與會人員的認識和看法、會議決定的事項及完成的時間節(jié)點等進行綜合整理,并作出必要的闡述和說明。以簡報的形式將課題、專題最新研究動態(tài)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及時發(fā)布共享,并上報項目主管部門及有關專家。 數據庫信息的共享讓各課題不做重復無用功,及時推動和加快本課題的研究進展。
5.做好微信平臺
項目組建立了微信平臺,及時通過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反饋和溝通交流野外現場試驗進展實況及存在問題,為項目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傳遞模式和信息及時共享平臺,提高了工作效率。
6.主動利用媒體正面導向
項目組特邀1名宣傳專員和1名業(yè)務報刊記者參與到研究團隊中,跟蹤項目進展,宣傳課題成果。他們與科研人員在野外試驗現場同吃同住同勞動,跟蹤科研進程,寫出了鮮活的報道,起到了如實宣傳治黃科研、樹立治黃科研人員良好形象的積極作用。
7.建立心靈交流的深厚情感
該項目針對黃河母親河下游地上懸河的主要成因、被稱為“地球生態(tài)癌癥”的砒砂巖“開刀”,使命感和責任感讓項目團隊緊緊圍繞在項目首席科學家的周圍,不畏艱險,知難而上,分工不分家,協同作戰(zhàn),相互支持,在項目研發(fā)過程中結下的深厚情誼是超額完成項目各項指標的動力之源。
本項目通過探索和實施運用混聯驅動管理模式,對實現項目良好運行發(fā)揮了顯著作用,項目研究初步揭示了砒砂巖無水堅如硬石、遇水軟如爛泥的機制,研發(fā)出了環(huán)保型抗蝕促生高新復合材料和砒砂巖改性筑壩材料,用改性砒砂巖建設了一座示范淤地壩,初步構建了抗蝕促生生物—材料—工程措施立體配置模式,初步編制了任務書指標之外的示范區(qū)植物志、地形地貌圖譜和砒砂巖科普知識讀本,超額完成了階段任務書各項指標,實踐證明該管理模式行之有效。
科研項目是科研院所發(fā)展的核心動力,提高科研管理的質量是保證項目成功率的必要條件,建立有效、可行的科研項目管理模式是提高科研院所科研績效的必由之路。項目管理不能一味照搬,而應該根據項目的具體類型和實際情況,打破以往科研管理的套路,以項目管理的計劃性和執(zhí)行過程標準化為主線,兼顧科研工作嚴謹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的彈性化需求,立足項目管理的核心工作,去粗取精,刪繁就簡,形式靈活多變,只有這樣才能為科研管理建設效能的充分發(fā)揮提供支撐和保障。
責任編輯 楊 軼
Management mode of integration and pushing forward approach in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a case study on technology and pilot area of erosion control for plant growing inarsenic sandstone zone of Middle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Leng Yuanbao,Yao Wenyi,Shi Mingli,Wu Yan
A series of challenges has been emerged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and managerial practic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Although a systematic mode has been formed alo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orybas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some uncertainties are also existed in the specific execution process.In order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the management mode needs to be standardized and human-based with more flexibility.Pilot area of erosion control for plant growing in arsenic sandstone zone of Middle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is selected as typical case for exploring an integration and pushing forward approach that driven by bounded targets,led by chief scientists and supervised by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under the principle of automatic integration and response of each project by sharing and synchronization of results and data.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integration and pushing forward approach;management mode
C36+S157
B
1000-1123(2016)12-0035-02
2016-04-14
冷元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資源利用及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研究。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3BAC05B01—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