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路
(湖北大學文學院 湖北 武漢 420062)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中美飲食文化差異淺析
劉 路
(湖北大學文學院 湖北 武漢 420062)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全球漢語熱的持續(xù)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和工作生活,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中國參加飯局的跨文化交際中,通常會不適應,甚至產(chǎn)生一定的文化沖突。本文以網(wǎng)上報道的幾位美國人眼中的中國飯局文化為例,分析了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中美在飲食文化方面的差異,提出了關于減少跨文化交際沖突建議的思考。
飲食文化;差異;跨文化沖突;建議
飲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如果不了解彼此間的差異,只按照本民族文化價值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的飲食文化,容易產(chǎn)生文化沖突,甚至出現(xiàn)文化休克。研究中美之間飲食文化差異及其成因,有助于更好地適應跨文化交際,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2014年12月,光明網(wǎng)上報道了幾位在中國飯局里混過的美國人的口述新聞,他們對中國飯局表示很吃驚,不能理解。他們說中國人吃飯與西方人不同,一要排場,二要面子,三要酒肉,四要命。中國飯局無肉不歡,一般是小盤圍繞著大盤,里面裝著能吃的各種小動物,除卻熱菜還有小盤涼菜、飛禽爪子、花生米等,中國人愛吃帶腿的動物,例如雞、鴨、鵝、兔、牛、羊和青蛙等,淪陷到中國人手里是不幸的,因為從腦袋到屁股到腳丫子,沒有地方是不被中國人吃的。中國飯局上很少有人打包,似乎誰要是把剩菜打包帶走,就等于公開承認自己是貧農(nóng),而西方人吃完飯,桌上基本是空的,中國飯局盛產(chǎn)剩飯剩菜。中國飯局離不開酒,自己喝還不算完,誰一端起酒杯轉(zhuǎn)一圈,所有人都得端起來,中國人勸酒時愛說:“來來,走一個。”所有男人女人就把酒端起來一口干下去等。
不難看出,文中報道的美國人對中國的飯局表示很吃驚,心存顧慮,認為中國飯局都是鋪張浪費且喝酒時不顧及他人感受的,這確實反映了當前的中國式飯局存在著浪費嚴重等問題,但是深究其現(xiàn)象背后,也揭示了中美兩國在飲食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
中美之間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筆者將在跨文化交際的視角下,從中美飲食對象、飲食方式、請客心理、飲酒方式等方面探討和分析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及成因,具體如下:
中美在飲食對象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美國在飲食對象上一般習慣吃大塊的牛排或雞肉等正常部位的“肉菜”,喜食快餐,會將動物的肝臟等部位視為廢物,堅決不會吃狗、鴿子等動物。相反,中式飯局的菜品重視“口味”,品味很重要,所選取的食材卻有較大的隨意性,很多西方人不會吃的食材,在國內(nèi)可能被視作上乘食材,許多西方廚師無法處理的“廢料”可以被中國餐廳做成各種名菜,但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中國人除了看重菜肴的色香味之外,也日益重視菜肴的健康衛(wèi)生和營養(yǎng)價值。
中美在飲食方式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中國,宴席一般使用圓桌,賓主一起圍圓桌而坐,在座位順序上講究一定的等級順序,長者坐上席;而美國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大家各取所需,互不相干。中國人有整體觀念而西方人重個體意識,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一定影響。中國傳統(tǒng)飯局注重營造和氣團圓的飲食氛圍,菜肴沿著圓桌中心擺放,整齊大方,方便大家使用筷子品嘗美味,人們喝酒吃菜時,通常遵守禮讓的傳統(tǒng)美德,都愛勸其他人多吃菜,有時也用自己的筷子幫他人夾菜,這雖然有利于加強飯桌上集體之間的情感交流,但西方認為這種飲食方式并不衛(wèi)生。
中美在請客觀念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受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餐飲文化的影響,請客的主人內(nèi)心注重講排場,好面子,飯局場面越大,就越表達出主賓之間的重視,特別是求人辦事的宴請中,主人請別人吃飯尤其舍得投入,但觥籌交錯后,又由于要面子等心理因素,經(jīng)常會浪費很多食物,既讓人可惜也不文明,目前中國社會也越來越重視樹立節(jié)儉的風尚。在美國,人們宴請時普遍有著文明的觀念,主人請他人吃飯時,飯菜簡單,“吃多少拿多少”,杜絕浪費是美國文化中普遍的文明意識,不講求大排場,不隨意浪費食物。如果剩下的食物較多,一般會打包帶走“剩菜”,這被美國民眾視作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表現(xiàn)。
中美在飲酒方式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國餐桌上流行“干杯”文化,中國人飲酒,受傳統(tǒng)影響,通常喜歡干杯大口喝,不僅是上級對下級,而且中國人在飯局上愛對朋友、生意伙伴們說“是朋友就干杯,夠義氣就干杯”,常在餐桌上看見彼此碰杯喝酒的場景,中國人確實喜歡相互敬酒勸酒,特別是通過宴請喝酒來談生意與合作。相反,美國人喜歡舉辦答謝宴會,喝酒的目的是答謝對方,美國人請客比較尊重個人意愿,宴席上不勸客人喝酒,客人即使一口酒不喝,主人也不會感到不高興,和中國人熱情勸酒相比較,美國人認為喝醉了是很沒有禮貌的個人行為。
第一,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走出思想上認識的共性誤區(qū)。在認識上,不能很自然地認為別人與自己的想法大致相同,要主動學習目的語所在國的文化特點,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中美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習俗,在個體價值觀念、餐飲文化、民族特色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要學會與自己的文化進行對比,自覺樹立正確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第二,我們要尊重中美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彼此應該尊重各國的飲食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模式等,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應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謀求互利共贏,我們應把尊重不同文化作為在交流中對待對方差異的最基本態(tài)度,美國的飲食文化與中國存在很大的差別,要尊重雙方不同的飲食文化習慣,我們應從對方的立場來客觀地看待文化交往中的摩擦與沖突,減少誤解,尊重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第三,我們要理解與適應目的語文化。尊重民族差異文化是第一步,對跨文化交際所面對的新文化或新生活環(huán)境中整日接觸的不同文化,以及正在學習的目的語文化,僅僅從態(tài)度上尊重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接觸和運用目的語文化,積極汲取目的語文化中的精粹,取長補短。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應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模式,入鄉(xiāng)隨俗,直到從容自如,在文化交融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總之,本文從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中美飲食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出發(fā),簡要闡述了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尊重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解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用包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其他文化,不僅能幫助美國人更好地理解和適應中國文化,也能幫我們正確理解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有效避免交際中尷尬局面和較大文化沖突的發(fā)生,給人們帶來精彩豐富的文化生活體驗,逐漸提高我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健康發(fā)展。
[1]胡文仲.文化與文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4(01).
[2]李璇.中西方飲食文化對比[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0(10).
劉路(1991-),單位:湖北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