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勝圓
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亞歐語系,遼寧 錦州 121000
?
談法國中世紀文學中女性形象
田勝圓*
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亞歐語系,遼寧錦州121000
摘要:法國中世紀的社會情況十分復雜,文學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的影響,發(fā)展出很多的流派和系別。文壇一片繁榮,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引人入勝、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些作品都塑造了一大批血肉豐滿、生動美妙的女性形象,與以往文學作品中少有鮮明的女性形象相反,女性變成了詩人重點描述的對象,變成了文學作品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們或像是天使的化身,是詩人盛贊和謳歌的對象;或虛榮世俗、成為詩人筆下被鄙薄的對象。正如夢想和夢想破滅后的兩端。這是一個矛盾卻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在矛盾的表述中我們或可以窺見這些女性形象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并深入探討這些女性形象的魅力。
關(guān)鍵詞:中世紀;法國文學;女性;美
一、法國中世紀文學中女性形象綜述
在中世紀以前的法國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從未成為文學作品中的主要描述對象,一般都是男性角色的襯托者和附庸。然而法國中世紀改變了之前文學作品對于女性形象關(guān)注度不夠的現(xiàn)況。將女性變成了理想化的烘托對象,甚至將她們推上了極高的神壇。然而,這種理想化的女性描寫并非是針對于某一個女性個體,而是將女性的美變成了固定化的、有一定的標準的事物。在展現(xiàn)以貴婦一類女性的美麗的時候通常都會運用修辭的手法將女性的形體之美由上到下的具體描述,卻對她們的行為和思想嗤之以鼻。而在需要女性建立典范意義的時候,就會將她們內(nèi)在的美德提升到超越形體美的地位。只有在類似于介紹法國中世紀宮廷的時候,才會出現(xiàn)這一類的女性角色。這是法國中世紀詩人們對于女性形象所有想象力的投射。上述種種都體現(xiàn)出了法國中世紀文學作品中對于女性形象的展現(xiàn)是多種多樣的。
二、法國中世紀文學中女性形象的神圣性
(一)瑪利亞的形象鞏固和加強
瑪利亞是救世主的幫助者,她是耶穌的母親,是誕下圣子和賦予他人性的引導者,而在耶穌飽受磨難的時候,也是瑪利亞幫助耶穌在精神上獲得解脫。因此瑪利亞是人類的救助者和守護者。因此在信奉基督教的中世紀法國,人們對于圣母瑪利亞的敬畏和崇拜都是根深蒂固、堅定不移的。也因此圣母瑪利亞的形象在法國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中,都被描述成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全能女性形象。代表著溫柔、慈善、超乎自然的力量,人們對于這一形象寄予厚望,在文學作品中,她總能帶領(lǐng)人們達成政治和思想上的成功。對于當時的法國人民來說,圣母瑪利亞是和平的代表,能給予人們救贖和希望。在法國中世紀的宗教作品中,圣母瑪利亞這一代表著和平和幸福的女性形象具有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文化根基。因此法國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中不乏對于圣母瑪利亞的描寫。
(二)在政治方面對女性形象寄予厚望
中世紀的法國文豪還熱衷于創(chuàng)造對政治起著積極作用的女性形象。在這個提倡男權(quán)的社會環(huán)境下,詩人們和文學巨匠們都捍衛(wèi)著他們理想中的女性政治英雄的形象。其中不乏對于女性參與政治的溢美之詞。似乎國家的王后和公主都是能帶來和平的良藥。在國家戰(zhàn)火綿延和政治事務出現(xiàn)分歧的情況下,宮廷中的女性角色可以起到調(diào)節(jié)的作用。這一類的女性形象是受到人們尊敬的,在這一類的政治描寫中,她們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并且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力。例如十六世紀的皮埃爾·格林格爾和讓·莫利內(nèi)等作家就描繪出了戰(zhàn)爭中濃墨重彩的女英雄形象,克里斯蒂·德·比贊也寫過伊莎貝拉皇后阻止戰(zhàn)爭發(fā)生的故事。這些作品把理想化的女性角色變成了和平的捍衛(wèi)者[1],也許在某一個方面來說,這比男性角色更能讓人印象深刻。
(三)女性形象婚姻的重要性
締結(jié)婚姻是兩個國家之間建立信任、達成聯(lián)盟的手段之一。雖然這種聯(lián)盟婚姻是沒有什么自由可言的,卻也能當成一種政治上的策略,乃至于對于國家經(jīng)濟的推動也是有積極作用的。作家們對于女性獻身精神的想象在這一類作品中表露無遺,并且作家們還寄予希望這能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和力量。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女性形象成為了和平和穩(wěn)定的代名詞,這無疑是法國中世紀文學作品中,對于女性形象地位提升的一個良好體現(xiàn)。
三、法國中世紀文學中女性形象的復雜和矛盾
(一)女性形象是完美和善良的化身
在法國中世紀的一部分文學作品中,女性是美麗和甜蜜的載體,體現(xiàn)著美的所有價值。然而這種價值是從男性的視角里發(fā)出來的,法國中世紀文學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們都帶著騎士精神,而騎士精神最浪漫的外化就是對他們心愛的女性無私奉獻的愛情,他們?yōu)檫@些女性虛構(gòu)出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將女性當成自己美德和快樂的源泉,這些女性是完美的,高高在上的,也是體貼的,溫柔可親的,她們對于仰慕她們的騎士抱著最溫和無辜的態(tài)度,面對騎士狂熱的求愛,她們需要做的只是甜美的安慰。在這些法國中世紀文學作品中,女性以近乎女神的形象為騎士帶來甜蜜的傷痛,喚醒了他們最優(yōu)秀的那部分品質(zhì),也讓他們把為女性效勞當成一種恩賜。更有甚者,還有一些將愛情當成生命全部信念的男性主人公,作家把愛情比喻成生命,將愛情放到和生命同等的位置來謳歌[2]。這是把女性的美好部分放大到了極點。這些女性無不具備美麗絕倫的外表,讓詩人可以從頭發(fā)絲一直贊賞到腳尖。這是女性纖細柔美的生理構(gòu)造決定的,也是詩人為理想中的典范女性描寫的一幅畫。這種對于愛情和女性的贊美洋溢在法國中世紀數(shù)量可觀的文學作品中,也為后世的法國文學作品提供了模本。
(二)女性形象的美取決于男性的眼光
事實上,上述對于詩人贊美女性的分析并不意味著在這些作品里,女性獲得了和男性一樣的平等位置。這些文學作品中對于女性的贊美都是基于男性的審美出發(fā)的。也就是說,詩人雖然對于女性帶著欣賞和贊嘆的眼光,潛意識里卻依然將女性放在男性附屬品的位置上。一個女性是女神還是女仆,體現(xiàn)在男性對她的態(tài)度上。例如抒情詩人瓦爾特·封·德爾·福格威德就在詩中竭盡全力的贊美他深愛的貴婦,卻在得不到回應的時候?qū)F婦報以冷漠的態(tài)度:“假如我停止歌唱,她的榮譽也會煙消云散”,這種態(tài)度其實還是將女性當做沒有獨立人格的男性附庸,女性的形象還是片面的、膚淺的,以男性的眼光為基準的。法國中世紀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很大一部分女性形象都是刻薄、冷漠、世俗的貴婦人形象。這一類女性形象是自我的、庸俗的,是詩人貶低和厭棄的。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形象大都出自男性文學家和詩人的想象,對于女性的片面看法還影響著他們的寫作觀念。
(三)作家對于女性形象的重視和輕視
在法國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詩人對于女性有著多么崇高的贊美,就會有多么嚴重的叱罵。而無論誰對女性的贊美和厭棄,都仿佛沒有具體的對象,而是針對所有女性而發(fā)的。這似乎非常的矛盾。然而這正是法國中世紀詩人對于女性的普遍創(chuàng)作觀。因為在法國中世紀的現(xiàn)實中,男性對于女性是有絕對的支配權(quán)的。而女性一般都處于需要無條件遵守男性指定的法則的位置。例如,丈夫?qū)τ谄拮佑薪^對的管轄權(quán),可以限制妻子的外出,可以盡情的侮辱妻子而不受人指責,甚至離家數(shù)年把妻子丟到一邊,乃至于對妻子監(jiān)禁等等,這些都被法律所允許。以至于法國中世紀的女性都把服從丈夫的指令、忍受丈夫的折磨當成一個合格的妻子應當做的事情。這都是能法國中世紀文學作品中看出端倪的。維吉爾說:“女人總是反復無常和難以捉摸[3]”。安德烈神甫也說:“女性應當是一切美好的根源?!眳s又在《論愛情》第三冊作品中細數(shù)女性的各種惡習,其中有很多對于女性無來由的指責和懷疑。這樣矛盾的觀念正能讓我們對法國中世紀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的女性觀管中窺豹,這些作品中自相矛盾的部分出現(xiàn)的原因也就不足為奇了。也許乍一看,法國中世紀文學作品中這部分指責女性的內(nèi)容跟盡情謳歌女性美好的部分十分矛盾,其實仔細探究,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指責女性的話語,才更能體現(xiàn)出贊美女性的話語的可貴之處。這是在文學家和詩人身上流淌出的對于女性的關(guān)懷,是對女性的重視,他們塑造出的女性擁有嶄新的形象,對于女性文學來說,這是長遠發(fā)展的開端。對于研究法國中世紀文學的社會和文化生活的變遷歷程,也是十分飽滿豐富的素材。
(四)文學作品中教會的女性觀
在法國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中,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貫徹始終。在那一時期的教會看來,女性的地位較之男性的要低,女性的美會導致男性沉溺于欲望而喪失精神追求,因此女性是邪惡的。神職人員認為,理想的世界和感覺的世界是有著很大沖突的,“靈”的追求和“肉”的墮落是不可調(diào)和的,也因此,能引發(fā)男性肉體欲望的女性就成為了魔鬼的幫兇。對于男性的墮落和精神喪失需要負全部的責任。這一看法在柏拉圖的二次元對立論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在柏拉圖看來感情是低俗的,只有理性才能讓人得到發(fā)展,這是后來的神學家都擁護的信條。到后來不斷地發(fā)展這一觀點,認為女性因其生理特點而引起的行經(jīng)是不潔的,生育也是污濁和不詳?shù)摹_@些負面看法不斷地累積起來,就成為了教會的女性觀。影射到法國中世紀文學作品中,就是對于女性個體權(quán)利的不尊重和剝奪。這一現(xiàn)象直到法國中世紀的晚期才有了改變。
(五)女性形象的意識萌發(fā)
圣母崇拜的觀念帶來的影響是很深遠的,這一觀念產(chǎn)生了十分復雜的后果。在對于圣母瑪利亞的贊美中,一些觀念進步的文學家和詩人們對于教會的女性觀產(chǎn)生了疑惑和思考,這也直接導致了在文學、哲學作品中女性的形象有了超越男性形象的可能。類似于圣母瑪利亞的女性形象是丑惡和欲望的引導者,不僅具有男性角色所難以具備的溫柔和美麗,也能帶給人高貴和神圣的感覺。而且,圣母瑪利亞為代表的女性類型褪去了貴婦人形象的俗氣和市儈,也不再像貴婦人形象一樣殘忍和冷漠。相應的,女性的生理特征也不再是污穢的、不干凈的,而是女性承受的神圣的苦難。這一類法國中世紀文學作品中的圣母、圣女形象,也是當時中世紀女性的信仰對象,對于當時的女性來說也起著鎮(zhèn)痛劑的作用。在民謠《幸運的墮落》里,有一句很有意思的的歌詞:“多虧了夏娃犯下的原罪,才有了圣母帶著圣子降臨人世[4]?!庇谑墙虝τ谂詤挆売^念的堅固堡壘被初步打破了,對于圣母、圣女的向往和崇拜讓女性形象的地位越來越高,最終在法國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中,兼具美德和美麗的女性形象成為了一個鮮明的特色。而且,這一時期的女性也開始參與文學寫作,也漸漸打破了“女性智力低下”的錯誤觀念,成為了早期女性寫作的范本。
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對法國中世紀文學中的女性形象作了分析與研究,這一時期法國作品中的女性已經(jīng)可以獨當一面,有了自身的價值體現(xiàn)和完善的人格特征。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作家們對于女性的描述不再符號化和模式化,而是為她們賦予了豐富的人格特征,讓她們在男性角色的比較和包圍下也并不失去自己的光彩。從法國中世紀文學作品里我們可以窺見,女性對于這個世界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不單單只體現(xiàn)在歷史和政治等方面,而是平等和富于魅力的。雖然與男性截然不同,卻可以跟他們并駕齊驅(qū)。
[參考文獻]
[1]楊慧林,黃晉凱.歐洲中世紀文學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李滟波.《舊約圣經(jīng)》中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讀[J].湘潭大學學報,2014.
[3]賀璋瑢.西歐中世紀的女性觀淺探[J].學術(shù)研究,2014(9).
[4]肖明翰.中世紀歐洲的騎士精神和宮廷愛情[J].外國文學研究,2015(3):61-69.
中圖分類號:I10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3-0135-02
*作者簡介:田勝圓(1993-),女,漢族,遼寧本溪人,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亞歐語系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