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幸菲 李文暢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
河南高校大學生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接受情況調(diào)查研究
郭幸菲李文暢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摘要:文學作品的接受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作品的文學價值,本課題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接受狀況的研究在當下多元文化的社會里顯得很有意義。通過大量查閱有關資料、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等途徑進行了深入研究,本課題重點調(diào)研了河南高校大學生在不同性別、專業(yè)、年級的情況下對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態(tài)度,接觸途徑、方式及目的,研究河南高校大學生閱讀量排名前列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并研究了影響大學生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接受的原因,分析歸納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茅盾文學獎;河南大學生;接受現(xiàn)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2015年月9月,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舉行,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李佩甫的《生命冊》、金宇澄的《繁花》、蘇童的《黃雀記》五部作品榮獲本屆茅盾文學獎。
在茅盾文學獎歷年獎項評選中,涌現(xiàn)出不少諸如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秦腔》、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被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以不同的方式讀解,而這正反映出人們價值觀念、審美心理的變化歷程。那么,在當今時代大學生群體中,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接受情況是怎樣的呢?
通過對當今大學生關于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接受狀況的調(diào)查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真實的社會文學生活,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在閱讀方面展現(xiàn)出的新特點,同時對茅盾文學獎的價值及影響力進行進一步探究。
二、資料描述
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接受對象中,本項目組選定了河南高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對河南師范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安陽師范大學等高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460份。本次調(diào)查主要研究了河南高校大學生在不同性別、專業(yè)、年級的情況下對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態(tài)度,研究河南高校大學生接觸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途徑及目的,研究河南高校大學生閱讀量排名前列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同時研究了影響大學生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接受的原因,分析歸納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在回答“您是否知道茅盾文學獎?會去關注嗎?”這一問題上,29%的同學選擇了“知道該獎,會去關注”;61%的同學選擇了“知道該獎,但不會關注”;7%同學選擇了“不知道該獎,但可能會去關注”;3%的同學選擇了“不知道該獎,不會去關注”。這表明茅盾文學獎在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力較大,但仍有待提高。
在閱讀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目的這一問題的回答上,39%的同學選擇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應付考試”,這是最被動的一種閱讀;29%同學回答說“與朋友交流時避免被人笑話”,這體現(xiàn)出一些學生虛榮浮躁的心態(tài),他們對于經(jīng)典作品的閱讀往往是在輿論的影響下選擇的,而不是出于自身提高進步的需要。21%的同學選擇了“提高專業(yè)素質”或者是“提高寫作水平”,這一選擇代表了一些學生特別是文科類學生的閱讀目的,即為了增加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提高個人競爭力強,是一種重實用性的閱讀目的。同時,還有11%的被調(diào)查者選擇了“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和歷史”和“讓自己更有思想性”。
在接觸途徑上,選擇“通過同名影視劇的熱播或重拍”、“通過老師、同學、推薦”、“通過新聞、文學評論”的同學分別占22%、22%、56%。以《平凡的世界》為例,在回答“你更喜歡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時,53%的同學選擇了“文本”,46%的同學選擇了“影視改編”。通過對大學生接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途徑和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的影至關重要,多的大學生傾向于從當今發(fā)達的網(wǎng)絡上獲取一手信息,這也為通過影視作品、新聞報道等途徑進一步擴大茅盾文學獎的影響力提供了有力證據(jù)。
在調(diào)查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的十部作品的問題上,同學們看過或者聽說的作品排名如下:徐則臣的《耶路撒冷》、王蒙的《這邊風景》、閻真的《活著之上》、金宇澄的《繁花》、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李佩甫的《生命冊》、林白的《北去來辭》、蘇童的《黃雀記》、范穩(wěn)的《吾血吾土》、紅柯的《喀拉布風暴》。同時,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閱讀過這十部提名作品中的1-2本作品的同學占61%,閱讀過3-6本的占9%,閱讀過7-10本的占3%,還有一部分同學表示一本也沒讀過。由此可見,在不同學生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閱讀量上展示出不同的特點,其中大多數(shù)同學往往是稍有涉獵,而且多為文史專業(yè)的學生。
在回答“您如何看待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這一問題上,有46%的同學認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是“很公平,很神圣,高大上”;有31%的同學認為“代表了中國長篇小說的方向”;有11%的同學認為“貼近生活”;有18%的被調(diào)查者認為“與自己的期待還有一定距離”,還有5%的同學表示沒聽說過該獎項及獲獎作品。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河南高校大學生對于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價值認同以積極為主,對于社會上一些言論也有自己的看法與立場。
三、現(xiàn)狀分析
通過對影響河南高校大學生接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內(nèi)因和外因的調(diào)查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近年來由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等多種移動閱讀終端方興未艾,微博、博客、帖子、網(wǎng)絡文學等海量內(nèi)容充斥著大學生的生活,大學生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閱讀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除了一些像文學院等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有特殊閱讀要求的學院的學生,大多數(shù)學生與這些獲獎作品似乎與讀者的距離越來越遠,其接受情況也呈現(xiàn)出碎片化閱讀的特點。
河南高校大學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在學業(yè)競爭壓力巨大、就業(yè)形勢研究、生活節(jié)奏較快的社會背景下,他們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及關注程度有待提高。
有些作品如《平凡的世界》借助當前繁榮發(fā)展的新媒體,通過文學作品影視化的途徑,提高了自身的影響力,掀起了又一股閱讀原著的大潮。因此我們認為,可借助文學作品影視化等的方式提高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在讀者群的接受。
[參考文獻]
[1]孫俊杰.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的儒家文化表現(xiàn) [D].山東大學,2012.
[2]范國英.茅盾文學獎的文學制度研究 [D].四川大學,2006.
[3]楊雯,楊蘋.大學生課外閱讀現(xiàn)狀分析與導讀新模式構建 [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8(03).
[4]趙慶超.《中國新時期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研究》 [D].山東師范大學,2014.
[5]顧寧.《網(wǎng)絡社會環(huán)境下的當下中國文學研究》 [D].遼寧大學,2009.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3-01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