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峰 馮上朝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
“互聯(lián)網+”背景下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李保峰*馮上朝*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渭南714099
摘要:當前,互聯(lián)網技術正改變著95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行為方式,如何對95后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互聯(lián)網+”的背景下,要充分發(fā)揮微博、微信、QQ等新興傳播媒體的功能和作用,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以適應當前95后大學生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chuàng)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關鍵詞:“互聯(lián)網+”;95后大學生;教育;創(chuàng)新
一、“互聯(lián)網+”背景下,互聯(lián)網技術對95后大學生產生的重要影響
(一)背景下,信息傳播技術對95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面產生的影響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傳播技術已經融入到95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互聯(lián)網+”正在改變著95后大學生的生活和行為習慣。一方面,以微博、微信、QQ等信息傳播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著95后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之前,對95后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微博、微信、QQ等網絡傳播工具的出現(xiàn),通過簡短意賅的文字、漫畫、圖片等形式可以起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學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信息傳播工具獲取大量的信息,并且可以快速傳播。從而使95后大學生得到思想教育,也節(jié)省了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以微信為代表的新興傳播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的成長空間和價值判斷。微博、微信是基于開放互動的大眾社交平臺,95后大學生由于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多的95后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微博、微信等在網絡上發(fā)表一些觀點和想法。通過這個網絡平臺,他們還可以認識更多的人,拓展交際空間,并且不受時間和地域的約束。
(二)”互聯(lián)網+”背景下,改變著95后大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微博、微信、QQ等傳播技術的的快速發(fā)展,95后大學生從虛擬網絡環(huán)境中獲取了大量的信息,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一個全面的、科學的認識和判斷,一直困擾著在校95后大學生,而95后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95后大學生在追逐網絡時尚的過程中,有的時候缺乏理性思考,缺乏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使得一些負面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雜糅其中,使得主流價值觀在傳播過程中被弱化,一些網絡謠言的傳播很容易誤導95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別是西方一些國家對95后大學生進行西方腐朽思想誘導,通過個性化的方式影響95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
二、“互聯(lián)網+”背景下,對95后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大量的網絡信息對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價值判斷提出了挑戰(zhàn)
95后在校大學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群體,他們的思想道德和觀念是否正確,關系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而互聯(lián)網技術在充分發(fā)揮信息傳播的功能外,還在人際交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但是,由于網絡上遍布大量的虛假、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對很多95后大學生的思想及行為產生了負面誘導,并對95后在校大學生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判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同時,西方各種勢力也正在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對95后大學生進行非主流思想文化的隱形滲透。這些在校大學生在思想形成和行為方式方面容易被誤導,容易忽略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
(二)“互聯(lián)網+”應用的普遍性和開放性對傳統(tǒng)思想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zhàn)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單獨談話、召開班會、人文講座、文體活動、課堂教學等方式開展,對95后在校大學生進行思想和愛國主義教育。但在“互聯(lián)網+”的信息庫里,95后大學生可以通過微課、課件、視頻等進行在線學習,從而隨時隨地掌握專業(yè)知識。但這種隨時隨地的進行網上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思想教育的方式,也改變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占有不均衡的這種狀態(tài)。95后大學生思想開放,思維活躍,單純的課堂學習和書本知識已經滿足不了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已經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與信息的掌控者,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互聯(lián)網的影響下正在發(fā)生質的變化。
(三)“互聯(lián)網+”的信息傳播和虛擬性增強了學生工作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
“互聯(lián)網+”的信息傳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使很多大學生沉溺于網絡小說、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等,他們與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都是通過網絡實現(xiàn)的,同時,他們還與網絡上其他的人群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容易導致95后大學生沉溺于虛擬化的社交網絡,弱化現(xiàn)實人際交往,不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卻不能及時掌握95后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動態(tài),致使思政教育處于一種集體失語和功能障礙的窘境?;ヂ?lián)網正在影響著95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維方式,某些不良思想觀念也正在影響著學生的頭腦,增加了學生管理工作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
三、“互聯(lián)網+”背景下,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創(chuàng)新
(一)“互聯(lián)網+”背景下,要真正發(fā)揮網絡的載體功能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動適應“互聯(lián)網+”的新要求。首先是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的各種功能,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與時俱進,學習網絡技術,利用好網絡的載體功能。其次,互聯(lián)網也是把雙刃劍,具有兩面性,要看具體怎么利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者要主動掌握新載體,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再次,要研究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學會利用“互聯(lián)網+”的信息傳播的便捷性,而且要能夠做到熟練掌握。
(二)“互聯(lián)網+”背景下,不斷開辟網絡教育的新陣地
互聯(lián)網背景下,各級高校要積極開辟和拓展網絡思想教育的新陣地,不斷滿足在校95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精神需求,不斷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搭建一個自由、便捷的交流平臺,不斷強化思想教育的作用,做到傳統(tǒng)教育與網絡教育的有效結合。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一些人文課程、名家講座、優(yōu)秀校友先進事跡與在線交流,以實際案例教育學生,以優(yōu)秀事跡感染學生,以科學的思想指導學生,通過積極向上、健和諧康、在線交流的方式來引領95后大學生成長成才;在95后大學生黨團活動、社團建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及社會實踐活動中,要利用網絡媒體來擴大活動覆蓋面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主題的討論和交流,讓95后大學生在輕松、活潑、健康的網絡中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三)“互聯(lián)網+”背景下,對95后大學生進行網絡監(jiān)督和引導
高校既要重視互聯(lián)網載體的使用,又要對學生使用網絡情況進行監(jiān)控。首先是要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網絡監(jiān)控體系,可以由專門的部門負責,實行聯(lián)防聯(lián)控,全方位進行網絡監(jiān)控。如聯(lián)合高校黨委、保衛(wèi)處、宣傳部、學生工作部、團委、網絡中心、思政部的相關部門以及學生骨干,通過資源整合,分工負責,及時對網絡信息進行分析和反饋,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上報和處理,防止負面信息的傳播。
(四)“互聯(lián)網+”背景下,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采用自上而下、課堂教育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用反面案例和單一說教對學生進行教育。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加強師生之間的在線互動交流,將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二課活動有效結合起來,將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校園媒體、百度貼吧、QQ、微信等向大學生群體進行傳播,積極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特別要以95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微博、微信、QQ等新傳播媒體為紐帶和橋梁,并且要充分了解95后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習慣的基礎上,對95后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寶君,劉靜涵.“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 [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6(1):114-119.
[2]胡民.“互聯(lián)網+”背景下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14(1):128-129.
[3]楊銀平.簡論“互聯(lián)網+”高職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創(chuàng)新 [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8):67-68.
[4]祖文成,賈元義,蘇郡,許櫻.“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14(7):125-127.
[5]易菲,陳方輝.”互聯(lián)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 [J].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2).
*作者簡介:李保峰(1980-),男,河南洛陽人,黨員,碩士研究生,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馮上朝(1985-),男,江西景德鎮(zhèn)人,黨員,本科,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3-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