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曄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
淺析文化適應
溫曄*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022
摘要: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去,去別的國家工作、學習、旅游。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工作、學習或者感受中國文化的不同。在這個“走出去”和“走進來”的過程中,就會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問題。而且對于去目的國家學習目的語的學習者來說,對目的國的文化的適應也將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適應情況較好的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掌握情況也較好;而對目的國文化適應情況不佳的學習者,其語言的掌握情況也不是很好,甚至有無法適應目的國生活而回國的現(xiàn)象。所以文化適應在跨文化交際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解決文化適應的問題也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所以本論文從文化適應的本體進行說明,主要陳述文化適應的研究成果,在分析研究成果的同時,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見,以幫助促進跨文化交際者更好地適應目的國文化。
關鍵詞:文化適應;適應模式
文化適應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目的語國家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文化適應的問題無論是對第二語言學習者還是對去到目的語國家工作、旅游的人都是必須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自己生活。而且文化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生活或心理節(jié)奏,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目的國文化。
一、文化適應的定義
文化適應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初期的美國,80年代后研究方法不斷豐富,研究范圍、研究層面和視角不斷擴大,產(chǎn)生了不同的模式和理論。所以,研究者根據(jù)自己的角度對文化適應進行了定義,所以就現(xiàn)在的研究成果來說,文化適應的定義有很多,其中較為具有代表性的定義有雷德菲爾德和赫斯科維茨(1936)定義和金的定義。雷德菲爾德和赫斯科維茨認為當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進行持續(xù)不斷的直接接觸時,一方或雙方的原文化類型所產(chǎn)生的變化稱為文化適應,他們認為在不同文化群體進行交往的時候,人們原來的文化所發(fā)生的變化就是文化適應。而金認為跨文化適應是“一種綜合現(xiàn)象”,指的是初居一種生疏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人,努力在自己與新文化環(huán)境之間建立起并維持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互動的、和有效的關系。金的這種看法,是人文跨文化適應是要在自己的文化與目的文化之間建立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必須是穩(wěn)定、互動和有效的。
總結前人對文化的定義,本論文主要采用畢繼萬先生對文化適應的定義,他認為文化適應是一個對新文化環(huán)境適應的過程,指的是初居一個新文化環(huán)境的人,不斷克服文化休克的負面影響,從交際行為、生活習慣到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做出相應的調整或改變,最終達到適應新的文化環(huán)境和學會在新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他的定義中包含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文化適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在一個階段內就可以完成的一個任務。其次,文化適應包括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在生活習慣還是在價值觀念方面都要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能夠真正的適應目的語文化。最后,文化適應并不要求完全地改變自己的文化,只要可以在目的文化中進行有效的交際就達到了文化適應的目的。
二、文化適應的過程
從畢繼萬先生的定義中可以發(fā)現(xiàn),文化適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在一個階段內就可以完成的。而且文化是適應并不是一個過程,而是反復進行的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是只有去了其他文化背景的地方才會有,當你處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中較長時間,回到自己本身的文化圈中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文化適應過程。而且對于這個過程的分階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這里主要引用的是本論文認為現(xiàn)階段比較符合現(xiàn)實的一種看法。主要將文化適應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蜜月階段、挫折階段、調整階段、適應階段。
蜜月階段,是指在剛剛接觸到一種新的文化的時候,在心理上感覺到的興奮、激動甚至緊張的心情。對新文化充滿了期待,充滿了想象。對自己見到的一切,或聽到的一切充滿了驚訝,有趣的情緒,這就是蜜月階段。這一般是在還沒有到或者剛到某一種新文化環(huán)境中所出現(xiàn)的情況。
挫折階段,蜜月階段過去了,對自己所看到的或感受到的不再感到新奇,而且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不太習慣,尤其是語言不通,造成了一些壓力,產(chǎn)生了沮喪,孤獨,不被理解等情緒。在這一階段是最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一個階段,如果對這種情況處理的好,那會對新文化繼續(xù)適應。如果采取回避,或者對新的文化產(chǎn)生敵意,采取不去努力理解目的文化,和目的文化產(chǎn)生隔閡,對社會上的現(xiàn)象不理解,也不努力去理解,這樣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或者叫做“文化震蕩癥”。所以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要努力克服“文化休克”這種現(xiàn)象,努力適應目的文化。
調整階段,這一時期是個體在經(jīng)歷了挫折階段以后,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有了新的認識,個體開始承認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上的差異,開始在感性和理性上認識人與人的不同,并改變自己的期望去適應新的環(huán)境。
適應階段,在調整階段之后,逐漸對目的文化適應,能夠與目的文化進行正常的交際,并適應當?shù)氐纳睢?/p>
文化適應的這四個階段,根據(jù)個體的差異所需的時間也各不相同,有的只需要幾個星期,而有的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這四個階段不是經(jīng)歷一次就結束了,有的會反復出現(xiàn),所以在目的文化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情緒。
三、文化適應的方式
在文化適應的挫折階段,參與文化適應者不能任其情緒擴大化,任其不好的的情緒隨意發(fā)展,所以就要采取一定的文化適應或者說調整的方式對自己進行調整,以適應目的文化。調整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同化、分離、整合和邊緣化。
如果個體不想維持母體文化的認同,而尋求與主流文化的日?;樱敲此褪褂猛奈幕m應策略。
相反,如果個體看重自己的母體文化,避免同主流文化的互動,那么他就使用分離的文化適應策略。
如果個體在維持母體文化的同時,又尋求同主流文化的互動,那么他就使用整合的文化適應策略。
相反。如果個體對維持母體文化沒有太大的興趣。同時又不想同主流文化互動,那么他就使用邊緣化的文化適應策略。
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無論采取什么方式,最終目的是要適應目的文化。
四、文化適應的建議
在分析了很多有關文化適應的論文、著作后,本論文有一些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主要是如何更好地適應目的文化。
首先,排除“文化中心主義”“民族中心主義”不要認為自己的文化就是最好的文化,自己本身生活在其中的文化,其存在總有自己的優(yōu)點,但是目的文化的存在,也是有存在的理由,在這兩種文化之間固然有一些不同,但是不同之處,并就是目的文化的缺陷,所以要排除這種以本民族文化為中心的看法,才能更好地適應目的文化。
其次,要排除“民族偏見主義”,這是指在未了解目的文化之前,或者只對其文化的“冰山一角”有了解,就覺的這種文化不好,或者由于歷史原因,對某一民族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在參與到這一文化后,對目的文化的一切都存在偏見,在文化的適應過程中也要排除這種心理的存在,才能更好地適應目的文化。
第三,要有“求同存異”的心理準備。去到另一種的文化之中,本身就是不同的文化,所以一定會有與自己文化不同,甚至相反的做法,所以對這些不同不要“見怪”,要有“求同存異”的心理,正因為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所以世界才如此精彩。
最后,在進入目的文化后,不能只與本民族文化的人交往,要積極的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多了解目的文化,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融入到目的文化中。而且要對目的文化的人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觸及到自己的文化禁忌時,要及時的告訴他。這樣也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目的文化。
五、結語
總之,文化適應是比較復雜的問題,還需要對不同文化的適應更深入的研究,比如,如何更好地適應中國文化,如何更好地適應韓國文化等等,并不能一言以蔽之。而且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經(jīng)驗的積累也是很重要的。文化適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自己良好的狀態(tài),更快地適應目的文化。
[參考文獻]
[1]孫進.文化適應問題研究:西方的理論與模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45-52.
[2]羅康隆.論文化適應[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67-73.
[3]余偉,鄭鋼.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適應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06:134-144.
[4]王麗娟.跨文化適應研究現(xiàn)狀綜述[J].山東社會科學,2011,04:44-49.
[5]萬梅.在華的美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6]TanIngBean.東南亞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
[7]樸丁美.在華韓國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8]李萍,孫芳萍.跨文化適應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04:15-19.
[9]徐光興,肖三蓉.文化適應的心理學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9,04:234-237.
[10]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 [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溫曄(1993-),女,漢族,山西朔州人,東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H09;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3-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