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鑫乙 安玉香
沈陽建筑大學國際學院,遼寧 沈陽 100168
?
文化視域下對外漢語教學內容的適度擴展*
歐陽鑫乙安玉香
沈陽建筑大學國際學院,遼寧沈陽100168
摘要:語言教學離不開相關文化知識的傳授,對外漢語教學同樣如此。本文從文化視域角度出發(fā),基于傳統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實際,研究對外漢語教學內容適度拓展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試析針對不同語言程度的學習者,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教學,提出可行性建議,加強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提高漢語水平。
關鍵詞:文化視域;文化;文化教學
一、引言
自上世紀80年代始,對外漢語學界基本達成了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是“與漢語教學密切相關的文化教學,除了漢語課中的文化因素教學以外,還有漢語言專業(yè)中文化知識課的教學”①的共識。自此,針對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但大多停留在理論階段。對于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比例,以及具體教學方式,學界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從對外漢語具體教學上,教師對中國文化的不同理解,各異的表達處理方式也導致了文化教學內容多少不一,教學程度莫衷一是的局面。
二、文化視域下對外漢語教學內容適度擴展必要性
(一)滿足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求
對于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來說,或多或少都存在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溝通障礙。因為語言不僅僅只是一套語音符號系統,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背后反映了整個民族傳統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內涵。傳統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內容只是作為附屬內容,零星地出現在教學中,缺乏系統性。學生接受到的只是零散的文化信息,不足以自行串聯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而對外漢語培養(yǎng)的應該是既能熟練掌握漢語能力,還能在跨文化溝通中得體交流的留學生,這就需要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認識來消除文化隔閡甚至文化沖突。
(二)文化對學習漢語的激勵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曾將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的動機分為兩個類型:實用動機和歸附動機。雖然很多學生學習的初始目的是為學習或工作等實用動機,但在長期日復一日的關于音、調、字、詞、語法等內容的漢語學習中,極易感覺枯燥、產生懈怠,但當他們接觸到如戲曲、建筑、歷史等獨具中國特色并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藝術,出于對其欣賞理解的需求,出于認識了解更深層次文化內涵的強烈愿望,能激發(fā)他們以更加認真的態(tài)度學習漢語言,這種深層次下的動機能驅使他們保持主動和持久的學習熱情,促進語言學習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參與到社會交流。
(三)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需要
在當前世界形勢下,文化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政治、經濟多方面的發(fā)展。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我們致力于讓更多人認識當今中國,了解當代中國文化,理解中國“和”的文化理念。以漢語言以及文化知識為載體的文化交流和傳播,能很好地傳達中國聲音,推廣優(yōu)秀中國文化,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國文化魅力,成為知華友華愛華的大使,也能促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促進中國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亦能推動世界多元化文化發(fā)展。
三、文化視域下對外漢語教學內容適度擴展策略
(一)文化內容研究
對于文化的定義,早在《周易.賁》中寫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隨著時代發(fā)展,文化一詞有了更廣的意義。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始,對外漢語學界對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展開了積極討論。對此,張占一先生曾提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概念。即在文化教學中包括語音、語義、語用等方面“文化因素”和社會交際規(guī)約中的“文化知識”兩方面內容②。從文化視域角度研究對外漢語教學內容的擴展,應以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國價值觀為指導,加強對影響語言理解和運用的文化內容的教學,并考慮學習者不同的漢語水平、學習經歷,遵循培養(yǎng)學生文化發(fā)展意識的原則,在初、中、高級不同階段注重不同文化教學內容的擴展。
(二)文化教學實踐
在初級階段,學習者迫切希望學習運用語言進行一般社會交際。在這語言教學基礎階段,文化教學應根據課文內容,借助語言本身進行適當擴展,以“文化知識”為主,由淺入深,輔以相關“交際文化”。從文化內容上來說,可比較文化差異,教授淺顯易懂的習俗文化;在教學方式上,可采用多種形式創(chuàng)造中國文化氛圍,例如,講授飲食文化時,不僅可使用圖片展示中國各式傳統美食,也可通過讓學生制作簡單中國食品進行實踐教學;或是組織有益于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參觀、訪問,幫助學生進行文化欣賞,引導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更加濃郁的興趣,初步培養(yǎng)學生文化發(fā)展意識。
在中級階段,學生對教學中的文化知識有了更多內化后的理解。此時,他們不僅希望學習到一般交際文化,也希望了解更多包括城市介紹、歷史故事、現當代民俗等多樣的知識文化。因此,教學應同時注重“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根據課文中涉及到的地理名稱、名勝古跡、成語故事展開講解。應重視閱讀課的精講與內容引導,教師可注重幫助學生將已掌握的零散文化知識歸納串聯起來,并根據學生自身文化興趣和需求,推薦學生讀閱一些淺顯易懂的新聞報道、時事評論等,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更多交際性文化知識,感悟傳統中華民族價值觀念影響下的思維方式。
在對外漢語高級階段,學生已經具備足夠的漢語交流能力,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此時,學生想了解的是更深層次的中國文化以及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哲學理念、價值觀念等交際文化。應根據學生需求和具體情況開設不同文化專題課程。如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中國民俗等選修課,由學生自行選擇,以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在教授過程中,注重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并重,介紹我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下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髓,以及各種文化現象背后蘊含著的文化意義和價值觀念,更要注重介紹不斷發(fā)展變化中的中國現代文化現象和內涵,使學習者不僅能學習到中國傳統文化,也能與時俱進,真正認識和了解當代中國文化。
四、結語
文化教學不能僅僅依附于語言教學,作為附帶知識點講授。作為外漢語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適度擴展包括語音、語義、語用等方面“文化因素”和社會交際規(guī)約中的“文化知識”兩方面的文化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材內容,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由少增多的規(guī)律,補充加入不同主題、具有針對性的文化知識,這不僅能服務于漢語言教學工作,更能提高學習者對漢語學習的興趣,促進漢語水平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世界漢語教學》編輯部,《語言教學與研究》編輯部.對外漢語教學的定性、定位、定量問題座談會紀要[J].世界漢語教學,1995(1):1-5.
[2]張占一.《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3).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3-0051-01
*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實效性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G15DB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