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遠
(濱州醫(y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qixiazhiyuan@163.com)
?
·書評·
疾病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作
——評《疾病的價值》
黃志遠
(濱州醫(y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qixiazhiyuan@163.com)
《疾病的價值》是一部研究疾病的創(chuàng)新之作。該作品的作者憑借較為寬廣的學術視野,從生命倫理的角度別具一格地對疾病從價值方面進行了研究。該作品突出的幾大特點主要表現為:研究視角新穎,創(chuàng)新性較為顯著;疾病價值體系理論框架的構建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涉獵學科廣泛,學術性、學理性與可讀性并重;疾病價值體系和思想觀念的精髓與支柱是“生命自主”;疾病價值研究的本質是“人性研究”;關注人性、敬畏生命、注重醫(yī)學人文精神,倡導人的終極關懷。
疾病研究;創(chuàng)新;疾病的價值
《疾病的價值》(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版)是一部特色突出,具有開拓意義的學術力作,是近年來疾病研究的一份重要收獲。
《疾病的價值》獨到之處在于,對疾病的本質和價值進行研究,從中給讀者呈現值得深思的問題。讀《疾病的價值》最為突出的感受是,作者的研究在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方面都取得了質的突破和飛躍。作者焦慮于當前中國生物醫(yī)學技術面臨的強烈批評,擔憂出現技術愈先進,醫(yī)療危機卻愈嚴重的極端狀況,思索在醫(yī)學中擴大人文關懷比重和重建醫(yī)學人文精神堅固堡壘的重大意義,關注疾病并探究其價值以期推動醫(yī)學人文與醫(yī)學科學的整合,推進醫(yī)學教育改革。
作者在前言中指出:“關注疾病并且重視病人,研究疾病價值而非一味地對抗、消滅,突出患者心理在疾病產生和診療康復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都必將擴大人文關懷在醫(yī)學中的比重,從而重建起醫(yī)學人文精神的堅固堡壘”,[1]這正是當今醫(yī)學界亟需思考的問題。筆者讀后受益匪淺,認為該力作對疾病的內涵、外延、疾病含義變換基本模式、疾病的本質、疾病和價值的內在聯系、疾病價值這一新概念形成基本規(guī)律、疾病價值體系的構建,疾病的價值實現等內容進行了綜合的分析和較為深入的探究,呈現出以下六個突出特點:
關于疾病的研究,有些視角是國內外學者較少關注和較少觸及的,對“疾病價值”進行研究的成果更是鳳毛麟角,散見于中外各家的思想閃光之中。該作者對疾病進行研究時,獨辟蹊徑,選取“疾病的價值”作為研究課題,這一課題通常被學界忽視但又極具特色。作者基于對價值“屬性說”“關系說”的認可,以代表20世紀30年代價值哲學最高水平[2]的日本創(chuàng)價學奠基人牧口常三郎的價值理論作哲學指導,提出疾病價值的基本釋義,認為疾病的價值即疾病對于生命體的一切意義,這種意義包括疾病正面、負面和零的作用,使得牧口的價值理論在疾病研究領域得以靈活運用。并且,作者將疾病價值視為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對其展開了深入系統(tǒng)的發(fā)掘,使得中國學界對疾病價值的研究從起步邁向縱深?!都膊〉膬r值》以生命倫理的角度為全新的切入點,對疾病價值進行了深刻的論析,填補了中國學界缺少從生命倫理角度系統(tǒng)論述疾病價值的學術空白。該力作的出版能夠使得作者站到國內疾病價值研究的前沿。
作者在緒論中對如何構建疾病價值體系理論框架做了細膩、全面的論述,對其論述進行解讀和分析不難發(fā)現,在構建疾病價值體系這一理論大廈時,作者“沿著疾病的價值追求歷程,遵循疾病利弊發(fā)揮的內在邏輯”,[1]匠心獨運,思路清晰,步驟明確,循序漸進,使人感到他在構建疾病價值體系時既水到渠成,又不乏深刻的學理性。
疾病的價值研究涉及醫(yī)學科學技術、醫(yī)學人文學、倫理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現象學、法學、文學等眾多學科,作者憑借較為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廣泛的知識涉獵和睿智的思考,靈活運用多學科理論知識,行文流暢,邏輯嚴密,體現出作者敏銳的多學科理論感悟力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終極價值是價值哲學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和最高理想。終極價值觀是價值體系和思想觀念的精髓與支柱[3]。該書作者將疾病的終極價值歸結為“生命的自主”,體現出作者對生命價值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是對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的堅守?!吧灾鳌笔菃⑹九c智慧,也是作者至上的精神感悟。
英國哲學家休謨說過:“一切科學對于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4]”《疾病的價值》,在疾病價值的研究時將人作為對象和目的,受人文精神推動,被人的目的規(guī)定,受人的規(guī)范制約,因此,疾病價值研究的本質可以認為是“人性研究”,是對人自身發(fā)展狀態(tài)的內在表現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表征的研究。
“醫(yī)乃仁術”,將以人為本、醫(yī)者愛人和人道主義的思想精髓貫穿于醫(yī)療、護理、服務和環(huán)境的全程中,是醫(yī)學目的所追求的一種應然狀態(tài)。針對當前中國醫(yī)學領域所存在的種種問題,作者從獨立的思想立場出發(fā),憑借追求卓越的思維品質在該作品中既對疾病的價值進行探尋,又對生命的意義進行叩問,并做到了二者的統(tǒng)一?!熬次飞?,維護人的生命健康;關愛生命,提高人的生命質量;自主生命,走向人的終極關懷”,[1]這些是作者對疾病價值研究其目標指向在自然本能層面、社會關系層面以及精神本質特征方面的具體表述,這些表述從本質上反映了作者對人性的關注。醫(yī)學從世俗中走來,為人的生命服務,醫(yī)學與人的生命結緣,注定了醫(yī)學必須和人一起走向人性化的境界。醫(yī)學不可以躲避崇高,拋棄理想,遠離人文;醫(yī)學不可以以利潤為第一要義,以金錢為第一動力;醫(yī)學不可以拋棄責任、混跡于喧囂的市場。醫(yī)學的發(fā)展必然是走向終極關懷的人性化境界。
《疾病的價值》一書觀點新穎、風格獨特,既重學理性又重現實性,是一部研究疾病價值的精品之作。較之于國內已有的關于疾病價值的研究,這部力作選取生命倫理這一獨特的視角來進行論述,它的價值在于引導廣大研究者對疾病價值進行系統(tǒng)發(fā)掘,為廣大研究者提供了一個研究疾病的新視角、新方法,拓展了疾病研究的新領域,對國內關于疾病價值的研究起到了引領、深化和促進作用。從疾病的直接價值到疾病的間接價值,再到疾病價值的實現,作者憑借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構建出了疾病價值體系,這一體系縱橫維度同存、正負指向綜合、理論與實踐交織,為在醫(yī)學中擴大人文滋養(yǎng)的比重,完善人文醫(yī)學,使人的終極關懷理論更加系統(tǒng)等這些宏偉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張玉龍.疾病的價值[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18,20.
[2] 王玉樑.牧口常三郎與價值哲學[J].天府新論,2004(3):17.
[3] 王宏維.中國傳統(tǒng)終極價值觀辨析[J].哲學研究,1996(6):34.
[4] 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6.
〔修回日期 2016-10-03〕
〔編 輯 金 平〕
Innovation Work of Disease Research-Evalu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Disease"
HUANGZhiyuan
(BinzhouMedicalCollege,Yantai264003,China,E-mail:qixiazhiyuan@163.com)
"The Value of the disease" is an innovation work of disease research. In the view of life ethics, the author with a broad academic perspective uniquely researched the disease from the aspects of value. Several prominent features of the work were as follow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was novel and the innovation was significant; the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disease value system was clear and the structure was rigorous; it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and paid equal attention to academic, rationality and readability; the essence and pillar of disease value system and ideology was "independent life"; the nature of the disease research was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it concerned humanity, reverenced for lif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and advocated the ultimate concern.
Disease Research; Innovation;The Value of the Disease
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6.51
R-052
A
1001-8565(2016)06-1097-02
2016-08-27〕